颁奖季
抽空看了一小部分颁奖季的片子,就挑点想说的说,部分片子包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 )
《地心引力》
先从热门的开始说吧。
近一年内最佳观影体验(视觉)。虽然说《环太平洋》里的特效真是亮瞎我的狗眼,可是那种特效在我看来显得不算精致,几个大东西打来打去的,这年头商业大片玩的就是人海战术,一个镜头里出现的东西越多,带给观众的刺激性也就越强,就如《钢铁侠3》最后,几代Mark唰唰唰一起出现在一个镜头里,窝和小伙伴们当时就被震撼的pee了:)不过,这也是商业特效片成功的地方,观众愿意花这个代价,明年你要是再拍,我就再买票,毕竟现在老百姓去电影院希望得到的就是几个小时的放松和享受嘛。
在回来说说片子,不得不赞叹一下其中的镜头,阿方索·卡隆这家伙玩长镜头算什么水平?大拿的水平啊,毕竟炫技的时候还能讲好故事的导演不多嘛!这家伙已经在《人类之子》里充分的炫过了,所以开场长达10多分钟的长镜头看的我真是爽极了,背景还是搭配的舒缓的电台音乐,和宇宙中平静安和的气氛相融,回想一下还真是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相比于其他的太空题材的电影,它的特别之处甚至是突破口在于通过华丽的镜头调度,使得观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宇航员,在太空里静静的飘着,和主角一同经历着这段刺激的冒险。看着它横扫各路电影节的架势,奥斯卡感觉要发力啊:)
《为奴十二载》
这个没看,但是还是想稍微说一下。其实因为没兴趣看,不对口味,就看了简介,一看扯到历史故事,想想就应该和当年的林肯一样,这是每年交给学院派的作业罢了,最要命的是学院派的评委偏偏就喜欢这种,你拍一个类似的指不定就拿奖了。
《美国骗局》
说实话,这个和《为奴十二载》类似,也算是每年要交上去的作业,算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吧。但是,这卡司实在太凶,不得不看。
重点不在于讲故事,虽然故事还不错,是让一群大牌自由发挥,爱怎么癫狂就怎么癫狂,爱怎么蛇精病就就怎么蛇精病,特别是大表姐,演了一个蠢女人,一个在关键时刻能轻松卖队友的女人,其实像她这么有天赋的演员,只要本子别挑的太离谱,以后肯定会成大器的。那个年代的服装造型真是酷炫极了,卡司们像是从同一个洗剪吹门店走出来的,哈。
回过头来说,这个还算不错的剧本被活生生打造成了一部话痨神经喜剧,看过笑过就好。可是这种带点癫狂的神经质犯罪喜剧,历史以来并不太是获奖的料,即使10个提名,说不定惨到被剃光头呢:(不过想想《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这个例子,说不定爆冷也有可能呢,但是我比较倾向于前者。
《菲利普船长》
标准的美帝爱国主义片,双方实力差距明摆着,观众也知道结局,所以无奈只能增加逃生艇这个道具,在这个狭小拥挤的道具里更多的塑造紧张刺激感,当然这招也十分奏效,想想可能比看Argo还紧张呢!当然了,奥斯卡提名是注定陪跑的料,因为去年的Argo已经拿过了。其他也没啥好说的。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这片子讲述的话题很沉重:艾滋病。但是,整片看下来并没有很严肃的正剧感,而是带着一股较为轻松地感觉,大部分是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两位戏霸演技的缘故吧,炫的成仙了都。
先说说马修·麦康纳所饰演的电工,因为长期射入药物和滥交而染上了HIV,这突如其来的诊断,给了他莫大的打击,最令他痛心的是曾经的朋友开始嘲笑和排挤他,甚至当面侮辱他。但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最后放下了痛苦,他竭尽自己的所能,在剩余的时间里,去帮助那些和他一样的人,有一种孤胆英雄的感觉。
再说说杰瑞德·莱托所饰演的异装癖同性恋,他是个乐观的人,和马修在医院结实,之后并帮助马修去贩卖兜售那些还未被药监局批准的药物。起初,两人抱着赚钱的目的去做这件事,后来,随着事态的变化,他们的目的转变成去帮助和他们一样的人,能帮助多少是多少,两人的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凭着精彩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再加上鲜艳夺目的服装,他拿最佳男配角已经是100%的事情了。
最后,以上两位在片子中都各自有一段很具有特点的哭戏,特点就是绝望。马修那段:他看到自己的家被喷漆,自己被排挤侮辱的时候,落荒的开着车,在路边停下,放声痛苦。那是种孤独的绝望,他甚至想一度举起手中的枪,想一枪了之,还好他没那么做,在这种绝望,连自己的呐喊也变得那么沙哑无力。杰瑞德那段:他和他的男友正在房间里享受着舒缓的音乐,突然间开始咳嗽,直至口吐鲜血,此时所有音乐全部被关闭,寂静的只能听到他咳嗽,喘息并哭泣的声音,这是种悲凉的绝望,和他之前所呈现出来的乐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的声音也变得沙哑,苍白无力的喊到:I don't wanna die,这是一个人在拼命挣扎,可是在死亡面前,显得那么软弱无力。
《她》
近一年最佳观影体验(感觉)。当初看预告片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的题材很新颖,很别致,好像以前没看过类似的片子。斯派克·琼斯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小伙子,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人机恋)来尝试阐述最极致的爱情。可是,一旦从这个主题衍生开来,我们知道这注定是个悲伤的故事。
当男主西奥多和操作系统OS1开始谈恋爱之后,他的前妻(鲁尼玛拉啊!)曾经用特别鄙夷的眼光看着西奥多,还质疑他:你现在连真人的情感都没办法应付了。是啊,西奥多是个写情书的高手,能营造出最美丽,对爱最深刻的歌颂,将它们写到一封封寄给别人的情书里,毕竟这是他的工作嘛。而在现实中,虽然他能在餐桌上轻松的和约会女孩畅谈(得益于工作之上的技巧吧),可是当她问他他是否是认真的在乎的时候,他却显得十分疑惑和迷茫,这些类似的现实经历对他而言更像是一场惊醒的梦罢了,正是因为他在工作中善于伪造情感,回到现实却找不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出口。
OS1的出现对于他而言,正是这个他所需要的表达自己的出口,跟她在一起的时间,他体会到类似于Soul Mate的那种感觉,他能感觉到她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她触碰他内心最柔弱的地方,她带给他爱和自由,她像天空中绽放的烟花那般绚丽。他和OS1之间的关系不会像Amy和查尔斯那样,在生活中的琐事上就无法彻底沟通,本质上两人就并不是相互理解和懂对方的人。
最后,OS1离开了他,离开了那些所有和操作系统谈上恋爱的人。他才体会到自己可笑的地方,最后写给前妻的信,更像是写给OS1的信罢了。
就唠叨这里吧,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剧本,想点无数个赞。正如之前说的,如果《她》不拿最佳原创剧本,我就吃键盘 : ) 还有,我是为了艾米亚当斯而来的,而不是斯嘉丽。
《内布拉斯加》
一个老酒鬼,怀里装着一张折得皱皱巴巴的奖券,怀着美好的希望,多次不听家里人的劝阻和反对,步履蹒跚的执意前往内布拉斯加领取根本不存在100w美金。作为二儿子的Davie,平常就和自己的父亲关系较为疏远,而自己身边充斥了烦心的杂事,两个人就这么个组合,驾车前往了内布拉斯加。两人的目的各自不同:儿子希望趁这个机会能更多的和年迈的父亲相处一会儿,而父亲则希望领取奖金买辆新的卡车和压缩机,更重要的,是希望能留给两个儿子一些东西。在这短短几天的旅途中,Davie通过父亲年轻时的朋友的描述,慢慢的拼凑出自己心中模糊甚至是缺失的父亲的形象,也见识到了那些两面三刀的亲人和朋友,在金钱的蒙蔽和诱惑下,是如何嘲讽和威胁自己和自己的父亲。
这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故事,也很贴近生活:年轻人忙于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关系渐渐疏远,而年老的长辈,容易轻信花言巧语的骗子广告,怎么劝都执意不回头。还好,结尾留下了最温情的一段:在从内布拉斯加回家的路上,Daive卖了自己的车,给父亲买了新卡车和新压缩机,让父亲开着新车缓缓经过那些曾经嘲讽和威胁他们的人,而Daive则偷偷蜷缩躲在副驾驶座下面,像个小孩子一样,满足的看着父亲,那个眼神让人甚是感动,这段也是这些片子的结尾中最朴素现实但是最为温暖的一段。
此外,有意思的地方还有片头。片头选用了70年代那会儿派拉蒙logo,配合整片的黑白摄影,使得整个片子充满一股淡淡的复古情怀。怎么突然感觉有那么点《艺术家》的味道,不过都是回味十足的片子啦。
《菲洛梅娜》
我觉得这部算是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挺靠近的一类,两者都是取材于真实的故事,都有一两个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技使得片子进一步升华。但是,片子只有短短的90多分钟,现实中的故事肯定会比电影中所展现的更加复杂,更加具有故事性。
先说说片子中的灵魂,朱迪丹奇,也就是最新那部007中的M,演绎了一个半个世纪以来苦苦找寻自己亲身骨肉的母亲。故事在一连串的回忆中展开,年轻的女主,漂亮,抵挡不住青春期的好奇心,因为真情难以抗拒嘛,没注意措施,产下一子,而因冰冷的宗教体质而被惩罚,自己的骨肉也被人面狼心,打着上帝的幌子的恶修女卖给了美国人。这是个伟大的故事,女主经历了50年的风风雨雨,她每日每夜无不都在想着自己的儿子,最后因偶然的机会在一位记者的带领和帮助下,一路追寻自己的儿子。
片子身上还是能看到一点类似《公民凯恩》的影子: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出发,为了解开某个剧情中的关键人物,从其相关的朋友等熟人身上收集信息,慢慢拼凑出这个关键人物的生平以及所经历的那些事。但是这片子的重心完全是放在朱迪丹奇这个母亲身上的,和《蓝色茉莉》一样,她出现的时候基本都是脸部的特写,她那张脸上展现了这个人物的所有内心活动:开场对着儿子的老照片发呆;踏上飞往美国找寻儿子的旅途,脸上充满了期待的神态;得知儿子的死讯的自暴自弃;得知儿子生前是个优秀杰出的律师时的自豪;在影像中看到儿子也曾苦苦寻找自己时的喜极而泣等等等等,刹那间,感觉这张苍老的脸上拥有了一位母亲所能做出的所有表情,令人动容。
最后,这个伟大的故事回到了它的起点,儿子被安葬在他被卖走的修道院,给观众带来一个算是温暖的结尾,正如菲洛梅娜自己说到:I never saw that coming, not in a million years。
《华尔街之狼》
拍完文艺复古范十足的《雨果》后,老马又拍回了算是自己风格的片子。一开始以为这片子应该是讲述一个混蛋是如何一步步被绳之以法的人物传记片,结果发现不对,这片包含的类型和手法真是五花八门:胸怀大志的穷屌丝卖垃圾股票发了(励志片?),飞机上家里等地方群P甚至Gay群P(色情片?),抛弃老婆玩小三(爱情片?),FBI粗线了(美帝正能量主义片!)等等。可是到头来啊,感觉它啥也没讲,除了对金融圈的讽刺以外,就是一场纸醉金迷的癫狂和毁灭罢了。
小李子依旧演了个蛇精病,虽然开场在餐桌上略微输给了提名大热马修老湿,不过后面磕起药来之后的段段表现都十分卖力认真。最精彩的莫过于从乡村俱乐部磕了猛药之后,跟个软柿子一样从电话机旁一路连滚带爬翻回跑车内,还竟然奇迹般的开回家了。不知道学院派的那群评委哥哥们看了这段会如何想?还有菊花插蜡烛(怎么能忘了这个呢!),感觉上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马修老湿55开啊,今年能给他个圆满吗?
还有一点就是里面用的Fuck真是多,不过数量多,但用的不精致,如果能有《处刑人》中那段出神入化使用Fuck的感觉,那就精彩极了: ) 题外话,海报上小李子的造型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当年拿影帝的《卡波特》中的造型十分相似,这是故意的?
《醉乡民谣》
近一年最佳的观影体验(听觉)。先说下这张OST,比片源早流出快2个多月,先发听了一下。听完顿时觉得年度最佳OST已经是稳稳的事情了,一开始听到贾婷婷翻唱的一首500 miles直接好听cry了,怒循环了一天。整张专辑的整体感觉和《逃狱三王》那张其实还挺相像的,我想民谣和乡村之间的区别本来就没那么大吧。
说说电影,这是一个关于loser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男主角是怎么样一个loser: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经纪人为了一件大衣闹翻,轮着住朋友家的沙发,还搞大了朋友女朋友的肚子(咦,这个好像不算吧 - -),被自己的姐姐各种冷嘲热讽,更悲惨的是在寒冬千里迢迢的去芝加哥找发展出头的机会,结果卖力的演唱只换对方一句“我可没听出来什么商业价值啊”。为什么他有过人的天赋,却还是无法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呢?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他的性格实在是太无脑了(我也一下子想不到确切的词),总是想不好自己要干点什么,做到哪儿就是哪儿了,想的和做的还是有点差距的。不过科恩兄弟并没有在片子中表现出不尊重这个loser的态度,把他当做你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来看待,我们看到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绕圈的,也看到了他并没有彻底放弃,却还是满身伤痕的往前走,看到这样的人,想想身边如果有类似的朋友,甚至是你自己,你会觉得是欣慰还是惋惜呢?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用了相同的桥段:男主角前天晚上在酒吧内嘲讽台上唱民谣的人,第二天在酒吧外被怒揍,就像是在莫比乌斯带上走了一圈而已,谁又知道他还会继续走多少圈呢。哎,遗憾的是片子没被提名最佳影片,菲利普船长的那个位置应该是它的:(
《蓝色茉莉》
按照近年伍迪艾伦每年一片的产片速率,每年看一部他的片也是算一个传统了吧,从早年的《曼哈顿》到近年的《午夜巴塞罗那》到《午夜巴黎》再到《爱在罗马》,我想这个老头儿肯定特喜欢把一个城市中的浪漫元素从它的灵魂中提取出来,他有他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他有他自己讲述爱情故事的方式,什么时候也来拍个《午夜西湖》啥的呗:)
说回来,今年的题材脱离了一个城市,换成重点来讲人物了。女王大人演的女主,丈夫因为金融诈骗而锒铛入狱,而且在狱中自尽了,自己一下子从白富美的身份变成了穷酸美,还变得有些神智不清。叙事方式上,采用了交叉对比,连续切换时间线,每次展示完当下的穷酸样,而后紧跟一段之前做白富美时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大致上一对比,可以看出来伍迪老头儿对那种表面光鲜,被打回原型之后多么虚假的上流名媛们的讽刺和可悲,将她们的丑态扯扯透透的表现了出来。
有个不满意的地方是做交叉剪辑的时候,有好几段前后根本没什么联系,显得十分多余。整场的大部分时间就是靠女王顺带其妹妹这个组合在撑场面,而且亚力克·鲍德温饰演的丈夫永远就一个表情,笑起来还似笑非笑,看的真是难受啊:(
最后,感谢老头儿用了大量的中近景给了女王大人很多面部特写,女王精彩的将角色的虚荣和落败生动的刻画在的脸上,又塑造了一个经典形象!顺便期待一下新片《魔力月光》: )
每个人看电影的口味毕竟是不同的,而且颁奖季的片子普遍还是比较偏向于正剧的,总的来说,不过以上的电影都是值得一看的,有兴趣的按自己的喜好观赏。个人喜欢程度排序如下:她=地心引力>醉乡民谣=内布拉斯加=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菲洛梅娜>华尔街之狼=美国骗局=蓝色茉莉=菲利浦船长=为奴十二载,最后对几个特别关注的项做个猜测,说不定还真能猜中几个呢:)
【最佳影片】地心引力(只要不是为奴就行!)
【最佳导演】阿方索·卡隆(这个应该还是很稳的!)
【最佳男主角】小李子(我还是看好小李子的!)
【最佳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这个有点虚!!)
【最佳男配角】杰瑞德莱托(这个肯定对!)
【最佳女配角】大表姐(这个也还是稳的!)
【最佳原创剧本】她(这个不对我吃键盘!)
【最佳摄影】醉乡民谣(这个非常稳!)
最后的最后,以上都是自言自语,你别当真:)
《地心引力》
先从热门的开始说吧。
近一年内最佳观影体验(视觉)。虽然说《环太平洋》里的特效真是亮瞎我的狗眼,可是那种特效在我看来显得不算精致,几个大东西打来打去的,这年头商业大片玩的就是人海战术,一个镜头里出现的东西越多,带给观众的刺激性也就越强,就如《钢铁侠3》最后,几代Mark唰唰唰一起出现在一个镜头里,窝和小伙伴们当时就被震撼的pee了:)不过,这也是商业特效片成功的地方,观众愿意花这个代价,明年你要是再拍,我就再买票,毕竟现在老百姓去电影院希望得到的就是几个小时的放松和享受嘛。
在回来说说片子,不得不赞叹一下其中的镜头,阿方索·卡隆这家伙玩长镜头算什么水平?大拿的水平啊,毕竟炫技的时候还能讲好故事的导演不多嘛!这家伙已经在《人类之子》里充分的炫过了,所以开场长达10多分钟的长镜头看的我真是爽极了,背景还是搭配的舒缓的电台音乐,和宇宙中平静安和的气氛相融,回想一下还真是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相比于其他的太空题材的电影,它的特别之处甚至是突破口在于通过华丽的镜头调度,使得观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宇航员,在太空里静静的飘着,和主角一同经历着这段刺激的冒险。看着它横扫各路电影节的架势,奥斯卡感觉要发力啊:)
《为奴十二载》
这个没看,但是还是想稍微说一下。其实因为没兴趣看,不对口味,就看了简介,一看扯到历史故事,想想就应该和当年的林肯一样,这是每年交给学院派的作业罢了,最要命的是学院派的评委偏偏就喜欢这种,你拍一个类似的指不定就拿奖了。
《美国骗局》
说实话,这个和《为奴十二载》类似,也算是每年要交上去的作业,算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吧。但是,这卡司实在太凶,不得不看。
重点不在于讲故事,虽然故事还不错,是让一群大牌自由发挥,爱怎么癫狂就怎么癫狂,爱怎么蛇精病就就怎么蛇精病,特别是大表姐,演了一个蠢女人,一个在关键时刻能轻松卖队友的女人,其实像她这么有天赋的演员,只要本子别挑的太离谱,以后肯定会成大器的。那个年代的服装造型真是酷炫极了,卡司们像是从同一个洗剪吹门店走出来的,哈。
回过头来说,这个还算不错的剧本被活生生打造成了一部话痨神经喜剧,看过笑过就好。可是这种带点癫狂的神经质犯罪喜剧,历史以来并不太是获奖的料,即使10个提名,说不定惨到被剃光头呢:(不过想想《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这个例子,说不定爆冷也有可能呢,但是我比较倾向于前者。
《菲利普船长》
标准的美帝爱国主义片,双方实力差距明摆着,观众也知道结局,所以无奈只能增加逃生艇这个道具,在这个狭小拥挤的道具里更多的塑造紧张刺激感,当然这招也十分奏效,想想可能比看Argo还紧张呢!当然了,奥斯卡提名是注定陪跑的料,因为去年的Argo已经拿过了。其他也没啥好说的。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这片子讲述的话题很沉重:艾滋病。但是,整片看下来并没有很严肃的正剧感,而是带着一股较为轻松地感觉,大部分是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两位戏霸演技的缘故吧,炫的成仙了都。
先说说马修·麦康纳所饰演的电工,因为长期射入药物和滥交而染上了HIV,这突如其来的诊断,给了他莫大的打击,最令他痛心的是曾经的朋友开始嘲笑和排挤他,甚至当面侮辱他。但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最后放下了痛苦,他竭尽自己的所能,在剩余的时间里,去帮助那些和他一样的人,有一种孤胆英雄的感觉。
再说说杰瑞德·莱托所饰演的异装癖同性恋,他是个乐观的人,和马修在医院结实,之后并帮助马修去贩卖兜售那些还未被药监局批准的药物。起初,两人抱着赚钱的目的去做这件事,后来,随着事态的变化,他们的目的转变成去帮助和他们一样的人,能帮助多少是多少,两人的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凭着精彩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再加上鲜艳夺目的服装,他拿最佳男配角已经是100%的事情了。
最后,以上两位在片子中都各自有一段很具有特点的哭戏,特点就是绝望。马修那段:他看到自己的家被喷漆,自己被排挤侮辱的时候,落荒的开着车,在路边停下,放声痛苦。那是种孤独的绝望,他甚至想一度举起手中的枪,想一枪了之,还好他没那么做,在这种绝望,连自己的呐喊也变得那么沙哑无力。杰瑞德那段:他和他的男友正在房间里享受着舒缓的音乐,突然间开始咳嗽,直至口吐鲜血,此时所有音乐全部被关闭,寂静的只能听到他咳嗽,喘息并哭泣的声音,这是种悲凉的绝望,和他之前所呈现出来的乐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的声音也变得沙哑,苍白无力的喊到:I don't wanna die,这是一个人在拼命挣扎,可是在死亡面前,显得那么软弱无力。
《她》
近一年最佳观影体验(感觉)。当初看预告片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的题材很新颖,很别致,好像以前没看过类似的片子。斯派克·琼斯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小伙子,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人机恋)来尝试阐述最极致的爱情。可是,一旦从这个主题衍生开来,我们知道这注定是个悲伤的故事。
当男主西奥多和操作系统OS1开始谈恋爱之后,他的前妻(鲁尼玛拉啊!)曾经用特别鄙夷的眼光看着西奥多,还质疑他:你现在连真人的情感都没办法应付了。是啊,西奥多是个写情书的高手,能营造出最美丽,对爱最深刻的歌颂,将它们写到一封封寄给别人的情书里,毕竟这是他的工作嘛。而在现实中,虽然他能在餐桌上轻松的和约会女孩畅谈(得益于工作之上的技巧吧),可是当她问他他是否是认真的在乎的时候,他却显得十分疑惑和迷茫,这些类似的现实经历对他而言更像是一场惊醒的梦罢了,正是因为他在工作中善于伪造情感,回到现实却找不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出口。
OS1的出现对于他而言,正是这个他所需要的表达自己的出口,跟她在一起的时间,他体会到类似于Soul Mate的那种感觉,他能感觉到她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她触碰他内心最柔弱的地方,她带给他爱和自由,她像天空中绽放的烟花那般绚丽。他和OS1之间的关系不会像Amy和查尔斯那样,在生活中的琐事上就无法彻底沟通,本质上两人就并不是相互理解和懂对方的人。
最后,OS1离开了他,离开了那些所有和操作系统谈上恋爱的人。他才体会到自己可笑的地方,最后写给前妻的信,更像是写给OS1的信罢了。
就唠叨这里吧,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剧本,想点无数个赞。正如之前说的,如果《她》不拿最佳原创剧本,我就吃键盘 : ) 还有,我是为了艾米亚当斯而来的,而不是斯嘉丽。
《内布拉斯加》
一个老酒鬼,怀里装着一张折得皱皱巴巴的奖券,怀着美好的希望,多次不听家里人的劝阻和反对,步履蹒跚的执意前往内布拉斯加领取根本不存在100w美金。作为二儿子的Davie,平常就和自己的父亲关系较为疏远,而自己身边充斥了烦心的杂事,两个人就这么个组合,驾车前往了内布拉斯加。两人的目的各自不同:儿子希望趁这个机会能更多的和年迈的父亲相处一会儿,而父亲则希望领取奖金买辆新的卡车和压缩机,更重要的,是希望能留给两个儿子一些东西。在这短短几天的旅途中,Davie通过父亲年轻时的朋友的描述,慢慢的拼凑出自己心中模糊甚至是缺失的父亲的形象,也见识到了那些两面三刀的亲人和朋友,在金钱的蒙蔽和诱惑下,是如何嘲讽和威胁自己和自己的父亲。
这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故事,也很贴近生活:年轻人忙于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关系渐渐疏远,而年老的长辈,容易轻信花言巧语的骗子广告,怎么劝都执意不回头。还好,结尾留下了最温情的一段:在从内布拉斯加回家的路上,Daive卖了自己的车,给父亲买了新卡车和新压缩机,让父亲开着新车缓缓经过那些曾经嘲讽和威胁他们的人,而Daive则偷偷蜷缩躲在副驾驶座下面,像个小孩子一样,满足的看着父亲,那个眼神让人甚是感动,这段也是这些片子的结尾中最朴素现实但是最为温暖的一段。
此外,有意思的地方还有片头。片头选用了70年代那会儿派拉蒙logo,配合整片的黑白摄影,使得整个片子充满一股淡淡的复古情怀。怎么突然感觉有那么点《艺术家》的味道,不过都是回味十足的片子啦。
《菲洛梅娜》
我觉得这部算是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挺靠近的一类,两者都是取材于真实的故事,都有一两个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技使得片子进一步升华。但是,片子只有短短的90多分钟,现实中的故事肯定会比电影中所展现的更加复杂,更加具有故事性。
先说说片子中的灵魂,朱迪丹奇,也就是最新那部007中的M,演绎了一个半个世纪以来苦苦找寻自己亲身骨肉的母亲。故事在一连串的回忆中展开,年轻的女主,漂亮,抵挡不住青春期的好奇心,因为真情难以抗拒嘛,没注意措施,产下一子,而因冰冷的宗教体质而被惩罚,自己的骨肉也被人面狼心,打着上帝的幌子的恶修女卖给了美国人。这是个伟大的故事,女主经历了50年的风风雨雨,她每日每夜无不都在想着自己的儿子,最后因偶然的机会在一位记者的带领和帮助下,一路追寻自己的儿子。
片子身上还是能看到一点类似《公民凯恩》的影子: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出发,为了解开某个剧情中的关键人物,从其相关的朋友等熟人身上收集信息,慢慢拼凑出这个关键人物的生平以及所经历的那些事。但是这片子的重心完全是放在朱迪丹奇这个母亲身上的,和《蓝色茉莉》一样,她出现的时候基本都是脸部的特写,她那张脸上展现了这个人物的所有内心活动:开场对着儿子的老照片发呆;踏上飞往美国找寻儿子的旅途,脸上充满了期待的神态;得知儿子的死讯的自暴自弃;得知儿子生前是个优秀杰出的律师时的自豪;在影像中看到儿子也曾苦苦寻找自己时的喜极而泣等等等等,刹那间,感觉这张苍老的脸上拥有了一位母亲所能做出的所有表情,令人动容。
最后,这个伟大的故事回到了它的起点,儿子被安葬在他被卖走的修道院,给观众带来一个算是温暖的结尾,正如菲洛梅娜自己说到:I never saw that coming, not in a million years。
《华尔街之狼》
拍完文艺复古范十足的《雨果》后,老马又拍回了算是自己风格的片子。一开始以为这片子应该是讲述一个混蛋是如何一步步被绳之以法的人物传记片,结果发现不对,这片包含的类型和手法真是五花八门:胸怀大志的穷屌丝卖垃圾股票发了(励志片?),飞机上家里等地方群P甚至Gay群P(色情片?),抛弃老婆玩小三(爱情片?),FBI粗线了(美帝正能量主义片!)等等。可是到头来啊,感觉它啥也没讲,除了对金融圈的讽刺以外,就是一场纸醉金迷的癫狂和毁灭罢了。
小李子依旧演了个蛇精病,虽然开场在餐桌上略微输给了提名大热马修老湿,不过后面磕起药来之后的段段表现都十分卖力认真。最精彩的莫过于从乡村俱乐部磕了猛药之后,跟个软柿子一样从电话机旁一路连滚带爬翻回跑车内,还竟然奇迹般的开回家了。不知道学院派的那群评委哥哥们看了这段会如何想?还有菊花插蜡烛(怎么能忘了这个呢!),感觉上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马修老湿55开啊,今年能给他个圆满吗?
还有一点就是里面用的Fuck真是多,不过数量多,但用的不精致,如果能有《处刑人》中那段出神入化使用Fuck的感觉,那就精彩极了: ) 题外话,海报上小李子的造型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当年拿影帝的《卡波特》中的造型十分相似,这是故意的?
《醉乡民谣》
近一年最佳的观影体验(听觉)。先说下这张OST,比片源早流出快2个多月,先发听了一下。听完顿时觉得年度最佳OST已经是稳稳的事情了,一开始听到贾婷婷翻唱的一首500 miles直接好听cry了,怒循环了一天。整张专辑的整体感觉和《逃狱三王》那张其实还挺相像的,我想民谣和乡村之间的区别本来就没那么大吧。
说说电影,这是一个关于loser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男主角是怎么样一个loser: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经纪人为了一件大衣闹翻,轮着住朋友家的沙发,还搞大了朋友女朋友的肚子(咦,这个好像不算吧 - -),被自己的姐姐各种冷嘲热讽,更悲惨的是在寒冬千里迢迢的去芝加哥找发展出头的机会,结果卖力的演唱只换对方一句“我可没听出来什么商业价值啊”。为什么他有过人的天赋,却还是无法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呢?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他的性格实在是太无脑了(我也一下子想不到确切的词),总是想不好自己要干点什么,做到哪儿就是哪儿了,想的和做的还是有点差距的。不过科恩兄弟并没有在片子中表现出不尊重这个loser的态度,把他当做你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来看待,我们看到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绕圈的,也看到了他并没有彻底放弃,却还是满身伤痕的往前走,看到这样的人,想想身边如果有类似的朋友,甚至是你自己,你会觉得是欣慰还是惋惜呢?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用了相同的桥段:男主角前天晚上在酒吧内嘲讽台上唱民谣的人,第二天在酒吧外被怒揍,就像是在莫比乌斯带上走了一圈而已,谁又知道他还会继续走多少圈呢。哎,遗憾的是片子没被提名最佳影片,菲利普船长的那个位置应该是它的:(
《蓝色茉莉》
按照近年伍迪艾伦每年一片的产片速率,每年看一部他的片也是算一个传统了吧,从早年的《曼哈顿》到近年的《午夜巴塞罗那》到《午夜巴黎》再到《爱在罗马》,我想这个老头儿肯定特喜欢把一个城市中的浪漫元素从它的灵魂中提取出来,他有他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他有他自己讲述爱情故事的方式,什么时候也来拍个《午夜西湖》啥的呗:)
说回来,今年的题材脱离了一个城市,换成重点来讲人物了。女王大人演的女主,丈夫因为金融诈骗而锒铛入狱,而且在狱中自尽了,自己一下子从白富美的身份变成了穷酸美,还变得有些神智不清。叙事方式上,采用了交叉对比,连续切换时间线,每次展示完当下的穷酸样,而后紧跟一段之前做白富美时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大致上一对比,可以看出来伍迪老头儿对那种表面光鲜,被打回原型之后多么虚假的上流名媛们的讽刺和可悲,将她们的丑态扯扯透透的表现了出来。
有个不满意的地方是做交叉剪辑的时候,有好几段前后根本没什么联系,显得十分多余。整场的大部分时间就是靠女王顺带其妹妹这个组合在撑场面,而且亚力克·鲍德温饰演的丈夫永远就一个表情,笑起来还似笑非笑,看的真是难受啊:(
最后,感谢老头儿用了大量的中近景给了女王大人很多面部特写,女王精彩的将角色的虚荣和落败生动的刻画在的脸上,又塑造了一个经典形象!顺便期待一下新片《魔力月光》: )
每个人看电影的口味毕竟是不同的,而且颁奖季的片子普遍还是比较偏向于正剧的,总的来说,不过以上的电影都是值得一看的,有兴趣的按自己的喜好观赏。个人喜欢程度排序如下:她=地心引力>醉乡民谣=内布拉斯加=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菲洛梅娜>华尔街之狼=美国骗局=蓝色茉莉=菲利浦船长=为奴十二载,最后对几个特别关注的项做个猜测,说不定还真能猜中几个呢:)
【最佳影片】地心引力(只要不是为奴就行!)
【最佳导演】阿方索·卡隆(这个应该还是很稳的!)
【最佳男主角】小李子(我还是看好小李子的!)
【最佳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这个有点虚!!)
【最佳男配角】杰瑞德莱托(这个肯定对!)
【最佳女配角】大表姐(这个也还是稳的!)
【最佳原创剧本】她(这个不对我吃键盘!)
【最佳摄影】醉乡民谣(这个非常稳!)
最后的最后,以上都是自言自语,你别当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