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美狄亚——其罪与美
在远古的希腊英雄时代,帖撒利海湾边竖立着伊俄尔卡斯王国;与此同时,在离希腊很远很远的黑海边上,科尔喀斯帝国的势力也统治着那片土地。伊俄尔卡斯有一位落难的王子伊阿宋,在他叔叔纂权统治了国家20年后他准备回来重夺王位;而科尔喀斯则有公主美狄亚,她备受宠爱,作为太阳神阿波罗的后裔,巫术杰出。和其他故事的开始一样,这位公主和王子也有一段经过历险熏陶的爱情,但是却没有“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的完美结局。事实上,美狄亚不可能拥有如同睡美人或者是白雪公主一样的命运,从一开始她们的设定就完全不同。在那些童话里,公主是被王子拯救的,而在这里,却是美狄亚公主帮助了伊阿宋王子完成他的英雄任务。 美狄亚在古希腊那到处是伟大的神灵和英雄的人物谱系中,并不处在显眼关键位置。最初她只是作为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的历程中的重要角色而在那个众神深入地涉及人类生活领域的时代登台露脸。直到欧里庇得斯从他们背后把她揪出来,把她的脸作为主体放大置于我们面前,才让我们对她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投去更多的目光。古希腊的神并不崇高,嫉妒,偏见,自恋,残酷,冲动,人们也不把他们当做道德标准。这与中国古代的灭绝了七情六欲,超脱红尘,只遵从于天地纲常的神仙完全不同。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方式也与我们不同。他们把神灵当成人类命运和生活的折射,一股深刻地影响实际生活的力量,而他们祈求神赐予他们这种力量去抗争人类社会的敌人和灾难。他们祈求神帮助他们的行动顺利成功,而我们则是祈求神仙能直接帮我们实现愿望,自己不用再费丝毫力气。对比起来,无疑希腊人的态度更务实而有尊严。正是古希腊人对待神灵的方式如此接地气,我们才会在隔着如此遥远的时空之后,依然为那些事迹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们在里面可以体会到人类社会生活的伦理及价值观的某些根基。 无疑,美狄亚并不是个讨喜的角色。她杀弟叛国,引诱珀利阿斯的女儿们剁杀她们的父亲,后又为了报复伊阿宋而害死无辜的克瑞翁、柯劳克。她甚至还亲弑自己的一对未成年儿女,因担心忒修斯对自己不利而去破坏他与父亲埃勾斯的相认。 看上去美狄亚简直恶毒透顶,但是,这种对故事的浓缩并不公平。有些细节无关紧要,有些细节却是金钥匙,可以打开一些藏宝的暗室。事实上,如果剔除了这些细节,人物便失去了血肉,而变成只是贴着“恶”或“善”标签的尸体,成为风干的标本。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我们在这里提供给读者的食粱不是别的,就是人性。”(菲尔丁)美狄亚并不以害人行凶为乐趣,甚至在仆人眼里是位可怜的主母。然而,她又享受不起彻底的尊敬,因为她光明的一面有所持待,这一切必须不与她的愿望冲突,否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会不择手段。 在那么多的希腊神话中,美狄亚的故事是我最喜爱的文本之一。这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喜好,正如同我也欣赏撒旦。米兰昆德拉曾发表意见说“每一个美学评判都是个人的赌博;但这种赌博并不囿于它的主观性,它在与别的评判相撞击,试图被人承认,企望达到客观性。”非常精妙的观点,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评判具备真理的属性。 讽刺的是,这种企望注定是落空的。每个人在阅读小说戏剧时,大都会无可避免地采取一个立场,这个立场与你的经历,道德伦理价值观和审美倾向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有立场使你容易激发起对某一人物或情节的共鸣感,就像打开了一扇门,更容易进入作品中,感觉被作者邀请,这就是所谓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卷入便意味着你不再是纯粹客观的,处在特定的位置上,视野和视角就受到限制,这也使你可能会产生不可靠的偏见和误解。优秀的作品往往会非常多元,许多声音此起彼伏。你在这样的作品里可以看到许多论断但决没有定论。对各种意见的选择权都交移给读者。要理解一件东西,就必须先要放下你预先抱有的成见(有时它可能是所谓的常识,但要注意爱因斯坦的警告:常识,不过是18岁以前建立起来的偏见)和陋习,专注于它的脉络、形式、内容直到你“看见”它本身。完全的没意见是不可能的,但成见越少,你就能听到和看到更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保持智性上的敏锐。《美狄亚》也是如此,它让不同的人轮番登场,发表意见,却不说谁有理谁无理,一切断定交移给了读者。 一个人物不只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还因为他的思绪、情感和观念才变得丰满起来。如果我们抱着人世的律法去看待艺术作品,无疑会在作品与我们之间设置障碍。只有迫不及待的卫道士,始终抱有目的性的政治家之流才会对同一种意见喋喋不休,试图让大家都赞成服从,视作真理。王尔德的看法则精致多了:“把人们分为好的与坏的,这委实荒唐。人们要么有趣,要么乏味。”在我看来,美狄亚就是非常好玩的人物。大家都一致同意的东西没有讨论的必要,而美狄亚极有争议性,其人其命运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了。 美狄亚被后世塑造成女权主义的先驱,对抗男性权威的悲剧英雄。然而这是她应得的名声么?事实是这样么?在某些方面她确实像。她有勇有谋,敢于追求又不会忍气吞声;尤其是在她与伊阿宋对话时,显示出来的雄辩,闪耀着激情和智慧的光芒。这时的美狄亚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她超越了她的丈夫,并居高临下地对他(她此时表现得好像是代表了所有受损害的女性对施暴的男性)进行自主的审判。然而她的内心独白泄露了她对伊阿宋的依赖——低姿态的(哀怨的,乞求的)依赖。她仍然是处在男性阴影下的女人,担当不起这样的名声。我认为美狄亚并没有想过要对抗任何超越个人范畴的东西,她只是在放任自己,致力于达到自己想要取得的成果。美狄亚是任性、心狠的自私者,最终的情感失控使她的一生走向高潮的同时也走进了黄昏。 在我眼里,美狄亚更多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位因爱情而陷入疯狂的女人,偏执、野蛮、情绪化,过度顺从自己的感受和意志而变得冷酷无情。美狄亚是缺乏自制力生活的典范,正是这一点让她好似全身燃烧着烈火,使人对她着迷。因为对于天性温柔、隐忍和包容的女性来说,美狄亚是绝对罕见的类型。她的生活因放纵的姿态而显得耀目刺眼,即使这种耀眼付出的代价极其沉痛。 美狄亚不是什么英雄,她是一位失控的女人。这个角色凌驾在妻子、母亲、女儿、姐姐、主母以及女巫等一系列她曾扮演的角色之上,使她的人性本能完全地得以发挥。这种极端的存在状态正是她美学价值的体现——让人惊叹,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因为美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能带给一个人心性或智性上的感动。 “美”就是让人为之驻足的东西。 世上有些人的生活平静而沉寂枯闷,如同禁欲的修士;有些人的生活则痛苦、不可靠,充满横冲直撞的生命力。这两种生活都能成为典范,吸引悬在中间的人们——这群人胆怯可怜,对于幸福或者苦难,他们的体验都很肤浅,就像一缕青烟,摇摆模糊。美狄亚的魅力就在于她把自己释放了,毫无节制地去冲击与她相遇、接触的人们的生活,像一条雨季泛洪的大河,淹没和席卷了两岸的一切。无疑,美狄亚像我们展示了第二种生活最典型的一面。 我相信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曾受到过“堕落”的诱惑。在人群中大声叫嚷或四处打砸;饮酒寻欢,不顾明日;脱光衣服,在大街上奔跑跳舞;或者干脆游戏人间,裸辞浪流……这些冲动像被关在肉体牢笼里的鸟群,时时在体内拍打双翅制造噪音。但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某些原因(公德心、恐惧、他人的劝阻等等)而忍耐下来,而付诸行动的极少数便成了罪犯或者是人们眼中的“背德者”。说到底,我们讨厌束缚但也逃避自由,如同我们渴望在大地上随意跳跃奔跑,又希望有位麦田的守望者能在悬崖沟壑边竖起围栏或者给予警戒,以免我们因步子迈得过大而摔倒伤亡。我们正是上述悬在中间的人群,远远地打量着美狄亚们的生活,可能带着恶心,羡慕或者是更复杂的心情,但这种打量有时竟也能带给我们满足,弥补了内心中某种微妙的遗憾,自己又能从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们嗤之以鼻。 虽然审美反应和道德反应不应孤立,因为“艺术可以带来道德愉悦,但艺术所特有的那种道德愉悦不是赞同或者不赞同某种行为的愉悦。艺术中的道德愉悦以及艺术所起的道德功用,在于意识的智性满足。”(苏珊*桑塔格)但可惜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从来就没有一种纯美学的反应”,我们还会“不恰当”地“对艺术作品中的某些因素做出道德反应”。而且我们阅读有时不仅是为了阅读的乐趣,或者体会一部作品的高明,我们希望从中得到除了“智性满足”以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用这种脱离审美范畴,只与现实行为挂钩的道德反应来看待美狄亚,她确实有着某些病态的罪过。 美狄亚本是一名少有露面的女祭司,她被赫拉和雅典娜挑选出来帮助伊阿宋,被丘比特的箭射中,从此改变了一生。她对伊阿宋的爱情使她明知会惹怒父亲也要帮助伊阿宋完成任务。从这时候起,这份爱情便在她生活里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她失控和苦难的开始。“我害刺死了那一圈圈盘绕着的、昼夜不睡的看守着金羊毛的蟒蛇,替你高擎着救命之光;只因为情感胜过了理智,我才背弃了父亲,背弃了家乡”。我以为只要人处于一种极致的心理状态中,平常的思维过程受到了情绪感受的扰乱,将与他的目标对立的一切视为敌对障碍而盲目加以铲除时,他就成了失控者,尤其是他还认为自己是正义的。 美狄亚追随伊阿宋返回希腊的过程中,又做了第二件失控的事。她设计杀害自己的亲弟弟,四处抛尸以逃脱父亲的追赶。这件事甚至引起了复仇女神的不悦,后来她恳求喀耳刻帮忙献祭才洗脱其罪,躲过复仇女神的惩罚。看看当时她是怎么说的“我已经做过了一件错事了,感情冲动使我犯了一次罪,我已无法回头,只好将错就错。我把我的弟弟骗来交给你,你去为他准备一场盛宴。我会想办法让那些科尔喀斯人离开他,让他和我单独在一起,这时候你就可以杀死他,然后赶走那些群龙无首的追兵。”注意她在这里使用的语言:无法回头,将错就错。实际上,这个计谋是她自己提出来的,却把责任推脱到了外力上,她的潜台词是:“我将要主动做一件错误的事,但我是无奈的,被迫的;事态的发展要求我这么做。”主动犯罪但又自己进行责任转移正是失控者的典型思维,其过程是扭曲和非理性的。这跟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记载的战犯阿道夫*艾希曼面对审判时使用的回避责任理由一样。他将“我不得不做”当是他采取残酷行动的原因,而“不得不做”是因为“长官命令”“政策规定”。而美狄亚的理由是“无法回头”,因为她已经“犯了一次罪”,她已经背叛了故国。 美狄亚的第三次失控行为,也是人类文学历史上最耸人听闻的残暴事件之一,那就是在毒杀科任托斯的公主和国王之后剑砍自己的一对儿女。这也是后人对美狄亚暴行中最不能原谅的一件,因为“弑子”比其他普通的杀人行为罪恶更深大。虎毒尚且不食子,正如歌队唱的“我听说古时候有一个女人,也只有她一个女人,才亲手杀害过她心爱的孩儿”,这罪恶太罕见,它挑战的不仅是公德和人间的律条,它还挑战了人性中广受敬重的母爱。 人类也许不是自然界中唯一会残杀自己后代的物种,比如很多人在养的孔雀鱼就会吃掉刚生出来,没来得及捞走的小鱼。但为何我们能接受其他生物的这种行为(至少反应不会太大)而难以原谅美狄亚? 珍妮*古多尔的看法是个非常有趣的参考。她在《through a window》这本书里针对大猩猩的残暴行为和人类的残暴做过一个比较“Our patterns of aggression are little changed from those that we see in chimpanzees. But while chimpanzees have , to some extent, an awareness of the pain which they may inflict on their victims, only we, I believe, are capable of real cruelty—the deliberate infliction of physical or mental pain on living creatures despite, or even because of, our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ffering involved. Only we are capable of torture. Only we, surely, are capable of evil.”精彩的判断。我比较信服这个观念,动物很多行为仅是出于生物学上的本能驱动,只有人类的残暴是有意的,因预知到受害者可能会遭受到的身心痛苦而故意做出这种残忍行为去折磨他人,只有人类的残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罪恶。 我们难以轻易谅解美狄亚的地方也在此:她知道孩子是无辜的,“我的心呀,快不要这样做!可怜的人呀,你放了孩子,饶了他们吧!”她也知道自己将要做的事“我要做的是一件多么可怕的罪行,我的愤怒已经战胜了我的理智。”但她为了报复伊阿宋还是杀掉了一对儿子,正如最后她对伊阿宋说的“他们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正好使你的心痛如刀割”,伊阿宋则问她作为母亲怎么下得了手,她说:“这样才能伤你的心”。她知道丧子对丈夫的伤害非常巨大,即使这些哀痛她也有份,但是“我知道了你不能冷笑,就可以减轻我的痛苦。” 对美狄亚一生总结最妙的也许是她的丈夫伊阿宋的宣定:“你原是你父亲的莫大的祸根,原是那生养你的祖国的叛徒,原是上天降下来折磨我的!自从你在你家里杀死了你的兄弟过后,你就上了那美丽的船头的阿耳戈,你的罪行就是这样开始的。” 不得不说,美狄亚后来变得如此残忍的缘故,来源于她的情感失落。不仅是失去伊阿宋的爱情,还在于她的背井离乡,无家可归。“我对生活还有什么贪图呢,我既已没有城邦,没有家,没有一个避难的地方?”。正是那时她忏悔了:“我的父亲、我的祖国呀,我现在惭愧我杀害了我的兄弟,离开了你们。”然而,我们需要注意这里的关键词“现在”。杀害兄弟,背叛父亲和祖国,普通人必定为此内心受煎熬,而剧中的美狄亚并没有显示出内疚,至少从“现在”一词可看出,在伊阿宋背叛她之前,她从没有表现过自责或后悔,这些事也从来不影响她享受当下的生活。这也是美狄亚自私放纵无责任感的证据之一。 失去了依靠,安全感便显得飘忽。她从化外之地被带入具有层层规矩和伦理限制的希腊社会,这种生活方式上的更替无疑会使她更加容易体会到自己的孤立无援,并产生心智上眩晕。这才使她失去被她视作唯一支柱的丈夫伊阿宋的支持和爱情后,她如此痛苦。这让她更是体验到归宿的不可靠,又反过来迫使她加深对自我的关注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直到最后她一边自怨自艾,悔恨纠结,但还是为自我复仇情感的冲动所驱动,听任自己的双手沾上更多的鲜血。 但无论美狄亚的行为有多残酷,美狄亚的故事依然被人们视作一出悲剧。如苏珊*桑塔格所言:“悲剧所展现的并不是“价值”的不变性,而是世界的不变性。……悲剧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并非完全应得的灾难,说世界上存在着最终的不公正。”站在美狄亚的角度讲,她的确是被背叛的人,是受损害的可怜人,不管她做了什么,都无法改变这一点。这也是她的老仆人保姆一直对她持有一种同情态度的原因;而我们的道德判断常常是跟我们的价值判断混乱在一起的,例如对于一个沉默的人,一个人可能觉得他稳重,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他是木讷或者有城府。美狄亚的后半生的轨迹改变如此之大,有一部分缘由是她被选作了神灵斗争中的棋子,这些灾难确实也并不是一个原本纯洁的祭司所应得的,如《美狄亚》篇末的歌队唱的“凡是我们所期望的往往不能实现,而我们所期望不到的,神明却有办法。这件事也就是这样的结局。”这后一点,在古希腊的其他悲剧中,体现的更加清晰,比如普罗米修斯的遭遇,比如卡珊德拉。 把美狄亚同宙斯的妻子进行比较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同样也是为爱情愤怒痛苦,赫拉的善妒天下皆知。当然宙斯也的确风流,节操掉满他的大小领地。赫拉比美狄亚神通广大,宙斯的小情人们也经常受到她的报复。先看看伊娥,这可怜的小母牛。赫拉先是将这位美丽的公主带离自己的国家,让阿耳戈斯这位百眼怪物看守,吃粗草,饮泥水,过着非人的生活。伊娥被赫尔墨斯救出,重获自由后,赫拉又派牛虻追赶伊娥,让她不得安宁。还有月神的助手卡力斯托,被宙斯强奸怀孕后被赶出月宫。她在森林里偷偷生下阿卡斯但被赫拉发现,于是天后把她变成了一头浑身长黑毛的母熊。甚至在阿卡斯长大后,引诱他去射杀自己的母亲。可怜卡力斯托这位狩猎能手反而落个被猎杀追捕的命运。还有塞墨勒,这位酒神的生母也因为被赫拉变化成的老妇人挑拨她和宙斯的关系,而听信赫拉的诡计,坚决请求宙斯以真面目来见她。结果肉眼凡胎,被宙斯现身时伴随的雷电火灼烧劈死…… 美狄亚和赫拉都同样为丈夫的背叛而爱情受苦;两人都同样对此采取了报复行动;同样她们打击报复的直接对象都是情敌或其他无辜孩子,设想以此间接让丈夫痛苦,得到补偿,就是说她们打击报复并不是真正的责任归属人,而她们行动的后果可能也是由无辜者承担。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人类天性里难以控制的嫉妒和哀怨之心,由此可能引爆的强大恼怒,还有思考及行动时隐约体现出来的非理性(人有时仅仅是为了发泄情绪,而采取极端的行为,而这行为可能会滥施在无辜者身上)。 从《美狄亚》中也可以窥见古希腊人对爱情和受辱抱有的观念:过分陷入爱情必导致疯狂:“爱情没有节制,便不能给人以光荣和名誉”;受到侮辱就要还击,以保持尊严和荣耀:“我对仇人很强暴,对朋友却很温和,要像我这样的为人才算光荣。”不仅是在戏剧中,在其他体裁作品中这些观念也有直接的表达。来看看两则古希腊寓言: 一、爱神和疯神吵得很凶,他,那个使人害怕的暴躁家伙,突然给爱神一下耳刮,把爱神的眼睛打瞎。爱神的妈妈很悲伤,她的灵魂燃烧着苦痛和愤怒,她对所有的神要求,给那疯神重重惩处。法庭开会作了公正判断,复仇女神最后宣判:弄瞎的爱神从现在起,由疯神引导,像奴隶一样。 二、蛇因被人们践踏,向宙斯诉苦,宙斯对他说:“那么,你就咬第一个践踏你的人,这样不会有第二个人敢这么干了。” 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狄亚,充满原始与强劲的魅力。她按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来生活而不求给自己镀上所谓的道德层面的“慈爱的母亲、孝顺的女儿、无私的妻子”等等金箔,不像现代人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这种勇气本来应该可以引领她过上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获得幸福(因为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痛苦就来源于我们对他人期望的心不甘情不愿的迁就和服从)。但另一方面,她却因不能保持自我的独立,她把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所以才求而不得,并因此走向失控的悲剧:“我宁愿死掉,这生命已没有一点乐趣。我那丈夫,我一生的幸福所依靠的丈夫,已变成这人间最恶的人!”。美狄亚未能完成她独立人格的造就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本质上,美狄亚缺乏自我审视的能力,所以她无法冷静清晰地看待自己面临的真正状况,而是放大了自己处境中的苦难,并粗暴简单地把这归结为伊阿宋的负心。她没办法约束自己,实际上她甚至没有这个意识。一个不能够自省的人是做不到自制的。美狄亚的悲剧根源在于此,而不是她对自我的忠实。因为过度放任自我,她在道德空间也落下个自私残暴的恶名。本来她可以活出更完满的生命形式,但因为她并没有完成自我的成熟和独立,她的反叛并不彻底,她对抗的也不是她最需要对抗的东西。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深圳本地新闻:一位李姓女子在街角遇到带着新欢的前男友,当场愤怒与之发生口角。争吵过程中,她拔出刚买来准备回家用的水果刀,刺死前男友杨某和刺伤杨某的现女友。看完新闻我突然就联想到美狄亚,我觉得在某些方面她们很像。人性里潜藏许多让人毛骨悚然的因子,我们必须先意识到其存在才能进一步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否则我们就是一群野蛮人,也会为自己带来悲剧和灭顶之灾。 美狄亚和这位李姓女青年,还有其他与她们处于同种状态的人们,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描述的斯万一般,爱情病已经扩散到他的全身,已不能够挖掉它而又不损害他自身。但斯万与她们不同的是,他忍受着对奥黛特爱情的痛苦,一直到这份爱情在他心中淡漠下去。在那时候,他终于发现他跟奥黛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出没着谎言的幽灵,很多他意料不到的欺骗贯穿在他们之间如梦般美妙的高光时刻。他最后发出感慨说:“人们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决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不幸……人们也总是身在祸中不知祸,他们决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幸福。”这感叹中潜藏的就是祸福相依的人生观,透露一股希望人们节制自己情感倾向的中庸态度。如果人们能够这样看待自己的遭遇,也许可以避免很多忧虑和悲剧。 在我看来,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事物,绝非人生的必需品,有是最好,但没有也无甚关系。爱情因为它的永恒存在而不可避免地携带着出土文物般老朽、阴冷的浓郁气息。人们古往今来喜欢赞颂那种排除万难的死了都要进行的爱情,但我们也要明白势利的人类赞颂的东西皆是世上稀有的东西。涸辙之鱼相濡以沫,并非是因为价高于生命的爱情,而是因为别无选择,这样才能互相支持活得更久些,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只要给它们一片水塘,境况改变了,就会立马相忘于江湖。要记得古希腊人的寓言,盲目的爱是由疯狂引导的,美狄亚和现实中的很多人,都是因把爱情当成人生支柱而使自己的世界随时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他们的幸福从来不牢固。人生在世,只有一样东西值得上下求索,那就是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因为只有它才等同于你的一切,不会为外界因素增一分或减一分。只要它完整,你就完整。 不管何事何种状况,失控都意味失衡,但人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完成品味、积淀和获得平和。保持平衡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中庸的姿态,但因为懦弱和自我意识的薄弱而去追随主流大众,不敢出头冒尖而采取的中庸是一个人自我的丧失和泯灭;而因为经过了思辨,知道什么是真正值得反叛的,什么是需要赖以生存发展的,从而不走极端、懂得舍弃的中庸才是心智的成熟。这种成熟的中庸意味着你知道如何成功地在作为个体的同时,也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看起来是一座孤岛,但底下的根基却与广阔的陆地连绵成一体。 每个人在一种境况下,是可能有多种行动选择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把每一种选择都做一遍,总会有一条未被选择的路,时不时引起我们的设想。而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得以假设自己就是做那些我们没尝试过的选择的人,明了这些选择会带来的影响,体会做这些事时人可能需要面临的思考、心理活动及最终采取行动的原因。这利于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比较,完成对自己的审视,从而培育自己的智慧去做出更有益更适宜的行为。我总觉得一个没办法审视自己的人,他的生活会永远处在某种危险的胁迫之中。这大概就是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在经典作品中的故事,有时比现实更真实)的意义之一。夏济安先生说得好:“读书本为明理,学问不离人生。我以前也想脱离了人生,躲避到书本里去,现在才知道这样不过害了自己,书也永远读不好。学问不过用来帮助了解自己,认识人生,真想把书读通,不会在人生面前畏缩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