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日记!
友邻说我最近在豆瓣上很活跃。
我有周期性“观影疲劳症”,近期便是如此。但很奇怪的,这个时间思维就会异常活跃,仿佛是平日被影像压抑的自我终于可以出来透透气了。其实说到底,电影音乐都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思维就会产生惰性,如果不写些评论,就会很容易感到“看了和没看一样”。而写作和阅读是主动的接受信息,在此过程如果自我不主动的参与,便根本进行不下去,所以思维可以保持积极活跃。
可是我在豆瓣上从未写过评论,原因很简单,我写不好,或说不会写。看到以评论起家的豆瓣上文章质量之上乘,我就对自己说,快别丢这个人了,若是有点感想就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自娱自乐。自小学6年级开始,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一是因为的确有话想说,二是曾看到周国平给年轻人的一篇文章中写,写日记是一个青少年最应养成的习惯,它是和自己灵魂的对话,他自己就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几乎每天都写。我高中时也曾有一个比喻,说日记是一条细细的绳,而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吹饱了的气球,如果你不用绳子把它小心翼翼地系起来,很快它就会干瘪,好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2年前我还基本保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2年疯狂的看片,反而缺少了每日的反思。以前1年可能要用掉2,3本日记本,现在1年连1本也用不了。即使如此,我现在仍积累了30多本日记了,它们可能是我最大的财富。每次被问如果房子起火了带哪一样东西逃离的时候,我都不加思索的说是日记本(如果没有宠物)。照片的话,你总可以从亲戚朋友那里找到一些,还可以无限复制。日记却是真正独一无二的私人典藏,对我来说,没了它就像没了根一样。
但现在发现,用本子写日记有一个不便,就是积累的本子太多了,变成了负担。以我的情况发展下去,到了中年可能就要上百本了,简直是个沉重的壳。而且慢慢觉得,用电脑写有更多好处,链接,图片,音乐都可以加进去,查找方便,还不占用实际空间,于是开始转移阵地。其实以前我对这个是很排斥的,总觉得用美美的本子,漂亮的笔写起来才有感觉,所以到今天我连个博客也没有。而且博客的交友功能我也不喜欢,信不信由你,我连QQ和MSN也不用,各种电子狗链式的通讯工具让我反感。其实人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可有可无的沟通,真正重要的信息总有办法到达。而通讯的过于普遍化带来的各种弊端,如浪费时间,不得安宁,文字口语化,已经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文字口语化的问题。我一直认为文字就应当简明扼要,言之有物,优美流畅,如果做不到,就应当努力靠近。有一个我很欣赏的友邻,她看片不过千部,日记评论数量也不多,但篇篇质量上乘,文笔独特优美,很有些复古之风,我觉得她以后肯定能当真正的作家,写书出版(如果她想的话)。文字口语化的后果会相当严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与德文法文等语法严谨,结构严密的文字相比,中文本来就是松散随意,歧义多见,如果人们不有意识的好好保护它,文化的传承恐难继续。如今就可窥见一二,读现在的文章和读古文甚至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文章相比,不知道差了多少个级别。即使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也不太把功夫放在文字本身。当然有人会争辩这是时代发展,大势所趋之类,那我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对本子的留恋,当然难以割舍,所以也不会完全抛弃,否则家里收藏的几十本本子何去何从。况且很多心思,最终还是“仅自己可见”。
我有周期性“观影疲劳症”,近期便是如此。但很奇怪的,这个时间思维就会异常活跃,仿佛是平日被影像压抑的自我终于可以出来透透气了。其实说到底,电影音乐都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思维就会产生惰性,如果不写些评论,就会很容易感到“看了和没看一样”。而写作和阅读是主动的接受信息,在此过程如果自我不主动的参与,便根本进行不下去,所以思维可以保持积极活跃。
可是我在豆瓣上从未写过评论,原因很简单,我写不好,或说不会写。看到以评论起家的豆瓣上文章质量之上乘,我就对自己说,快别丢这个人了,若是有点感想就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自娱自乐。自小学6年级开始,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一是因为的确有话想说,二是曾看到周国平给年轻人的一篇文章中写,写日记是一个青少年最应养成的习惯,它是和自己灵魂的对话,他自己就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几乎每天都写。我高中时也曾有一个比喻,说日记是一条细细的绳,而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吹饱了的气球,如果你不用绳子把它小心翼翼地系起来,很快它就会干瘪,好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2年前我还基本保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2年疯狂的看片,反而缺少了每日的反思。以前1年可能要用掉2,3本日记本,现在1年连1本也用不了。即使如此,我现在仍积累了30多本日记了,它们可能是我最大的财富。每次被问如果房子起火了带哪一样东西逃离的时候,我都不加思索的说是日记本(如果没有宠物)。照片的话,你总可以从亲戚朋友那里找到一些,还可以无限复制。日记却是真正独一无二的私人典藏,对我来说,没了它就像没了根一样。
但现在发现,用本子写日记有一个不便,就是积累的本子太多了,变成了负担。以我的情况发展下去,到了中年可能就要上百本了,简直是个沉重的壳。而且慢慢觉得,用电脑写有更多好处,链接,图片,音乐都可以加进去,查找方便,还不占用实际空间,于是开始转移阵地。其实以前我对这个是很排斥的,总觉得用美美的本子,漂亮的笔写起来才有感觉,所以到今天我连个博客也没有。而且博客的交友功能我也不喜欢,信不信由你,我连QQ和MSN也不用,各种电子狗链式的通讯工具让我反感。其实人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可有可无的沟通,真正重要的信息总有办法到达。而通讯的过于普遍化带来的各种弊端,如浪费时间,不得安宁,文字口语化,已经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文字口语化的问题。我一直认为文字就应当简明扼要,言之有物,优美流畅,如果做不到,就应当努力靠近。有一个我很欣赏的友邻,她看片不过千部,日记评论数量也不多,但篇篇质量上乘,文笔独特优美,很有些复古之风,我觉得她以后肯定能当真正的作家,写书出版(如果她想的话)。文字口语化的后果会相当严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与德文法文等语法严谨,结构严密的文字相比,中文本来就是松散随意,歧义多见,如果人们不有意识的好好保护它,文化的传承恐难继续。如今就可窥见一二,读现在的文章和读古文甚至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文章相比,不知道差了多少个级别。即使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也不太把功夫放在文字本身。当然有人会争辩这是时代发展,大势所趋之类,那我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对本子的留恋,当然难以割舍,所以也不会完全抛弃,否则家里收藏的几十本本子何去何从。况且很多心思,最终还是“仅自己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