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 |
我2012年看过这本书,当时正在实践GTD,看完这本书有很多感触,我今天再看当时写的读书博客,也觉得写的挺不错:)
博客链接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65d9401017w10.html
今年又把这本书放进了书单,于是又读了一遍。
随着实践GTD的时间的推移,更深的体会到自律和目标之间的关系,自律不仅和某些积累型的目标相关——比如背多少单词;通过某个考试等等,自律跟很多艺术类、创意类的工作也很相关,这与我们之前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比如文字,写出好的作品,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与持续的训练是相关的,音乐等等无不如此。
现在,一万小时理论人尽皆知,在某一个领域里持续的投入(当然,其实投入还是有些技巧的,如同训练需要好的教练),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提升。——这是我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主要的感受,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来自于不断的、持续的对自己的训练。
但是……,但是,重读这本书,感受又不同。一万小时的训练固然可以抵达天才的境界,可是,人是会走下坡路的,无论时间、精力、才情,都会变得从感受到不同到大不如前,这就如同世间万物,佛教说,行住坏空……,当人生已经走过巅峰的时候,要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时光呢~~
这本书,是村上已经跑了20年,进入人生50岁的时候写下的散文,也写下了自己如何体会与自己、与身体的和解与抗争,与岁月、与才华的和解与抗争的过程……,这是一种修行。
笔记如下:
1、在跑完全程时,是否感到自豪或类似自豪的东西,对于长跑选手而言,可是最重要的。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写作,小说家这一职业,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活血能成为成功的标志,但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这,才至为重要;这,才不容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寻求形式与标准。
2、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地体育锻炼,还是有效地隐喻。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地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为之日日付出努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地跑步者,而是处于极为平凡地——毋宁说是凡庸地——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地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又什么必须战胜地对手,那就是过去地自己。
3、别人自有价值观和与之相配地活法,我也有自己地价值观和与之相配地活法,这样地差异产生了细微的分歧,数个分歧组合起来,就可能发展成大的误会,让人受到无缘无故地非难。遭到误解、受到非难,绝非令人愉快大时间,还可能使心灵受到深刻地创伤。这也是痛苦地体验。随着年龄地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地苦痛和创伤对于人生而言,是很有必要地,想起来,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地存在。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于我乃是一份重要地资产,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4、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以为,因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着当然令人更为满意。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地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地本质,也是活着(在我来说还有写作)一事地隐喻。
5、在肉体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上,令人沮丧的局面有时也会出现。不过“痛苦”对于这一运动,乃是前提条件般的东西。不伴随着痛苦,还有谁来挑战铁人三项赛和全程马拉松这种费时耗力的运动呢?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我现在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