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的公公来了(前言)
我是农村人,来自江南一个小城镇。大概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买了一辆三蹦子,以开三蹦子拉客为生,与此同时,家里还会种点桔子、花生等经济作物。印象中,儿时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裕,所以直到现在还对贫穷的生活充满阴影。
可是,在我第一次去山东的时候,对农村又有了新的定义。
首先就是交通。第一次计划跟马先生去山东,那会儿还没有结婚。那是一个元旦,从天津去他们老家的火车只有两班,都是北京始发的过路车,都是普快,且开车时间都是在深夜。我们通过黄牛买到了两张硬座票,半夜打车二十公里,来到了天津郊区杨柳青火车站,破烂不堪是肯定的——昏黄的白炽灯下坐着裹着破旧棉袄、睡眼惺忪的打工者。空气中弥漫着厕所和泡面混杂的味道。
一个小时之后,来到站台上。我立刻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群给镇住了。心里正犯嘀咕,这么多人,都能上得了车么,火车来了。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人群,我惊呆了,攥着马先生的袖子,直翻楞。这时候看到车厢里,有一个女人已经晕了过去,被人背下来的。站台上有人拼命地往里挤,而车上的人下不来,哭声、叫骂声充斥着整个车站。直到火车开走了,我们也没能上车。旁边有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试图扒火车,被乘警给拽下来了。乘警在一旁骂骂咧咧,那男子带着哭腔说:我是要回去订婚的,巴拉巴拉。原来,对象好不容易上车了,他却没能上去车。
这就是我对山东的第一个印象。交通真是太不方便了,火车居然挤成这个样子,是从上大学开始就在外读书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场景。当然咯,可以想象得到那边的农村也是极其落后,村子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留下的老人小孩还都穿着80年代的大花对襟棉袄。村子里的男人几乎都抽烟,过年串门到一块儿,一根接一根。到了冬天,大家都聚集在厨房,门窗紧密地一根接一根地抽,那烟味可比雾霾要浓多了。除了抽烟,男人们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喝酒,公公一天三顿都得喝点儿,喝不起好酒,就到外面买那种便宜的散装酒。每顿喝个一二两,随便吃口菜,饭也就不爱吃了。
公公婆婆都生于五十年代,正值上学年纪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又赶上文化大革命。所以几乎没上过学,但他们都认字,俩人算是村里的能人。马先生的外公曾是共产党的军官,打南京的时候怕丢命,没敢去,这才窝在农村生活。一手蝇头小楷写得比印刷得一点不差,平时爱好下棋、养花,还有就是喝浓茶。活到九十去世的,有这样良好的基因,婆婆非常地贤惠能干,在村里颇有人缘。说媒据说成功了有七八对。而公公则给村里的鞋厂干了三十年的技术工人,眼见着鞋厂从集体制,到倒闭,然后又转包给个人,从鼎盛时期到日渐衰败。公公人好,鞋厂这些年效益不好,总共也就那么五六个人,人手不够他就给帮忙,除了管机器,卸货、搬运、送货、出差什么活都帮忙干。一年下来也就拿个一万多元钱,还经常需要半夜起床去修理机器,大冬天开着手扶拖拉机去送货。一直嚷嚷着不想干了,可老板找过来,又抹不开面子,乡里乡亲的,还得接着干。去年过年,发工资,老板才给了八千元,合一个月才七百多元钱。这下公公彻底恼了,不想干了,又怕厂长总找他。于是决定,过完年,跟我们一块儿来天津住上一个月。
可是,在我第一次去山东的时候,对农村又有了新的定义。
首先就是交通。第一次计划跟马先生去山东,那会儿还没有结婚。那是一个元旦,从天津去他们老家的火车只有两班,都是北京始发的过路车,都是普快,且开车时间都是在深夜。我们通过黄牛买到了两张硬座票,半夜打车二十公里,来到了天津郊区杨柳青火车站,破烂不堪是肯定的——昏黄的白炽灯下坐着裹着破旧棉袄、睡眼惺忪的打工者。空气中弥漫着厕所和泡面混杂的味道。
一个小时之后,来到站台上。我立刻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群给镇住了。心里正犯嘀咕,这么多人,都能上得了车么,火车来了。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人群,我惊呆了,攥着马先生的袖子,直翻楞。这时候看到车厢里,有一个女人已经晕了过去,被人背下来的。站台上有人拼命地往里挤,而车上的人下不来,哭声、叫骂声充斥着整个车站。直到火车开走了,我们也没能上车。旁边有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试图扒火车,被乘警给拽下来了。乘警在一旁骂骂咧咧,那男子带着哭腔说:我是要回去订婚的,巴拉巴拉。原来,对象好不容易上车了,他却没能上去车。
这就是我对山东的第一个印象。交通真是太不方便了,火车居然挤成这个样子,是从上大学开始就在外读书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场景。当然咯,可以想象得到那边的农村也是极其落后,村子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留下的老人小孩还都穿着80年代的大花对襟棉袄。村子里的男人几乎都抽烟,过年串门到一块儿,一根接一根。到了冬天,大家都聚集在厨房,门窗紧密地一根接一根地抽,那烟味可比雾霾要浓多了。除了抽烟,男人们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喝酒,公公一天三顿都得喝点儿,喝不起好酒,就到外面买那种便宜的散装酒。每顿喝个一二两,随便吃口菜,饭也就不爱吃了。
公公婆婆都生于五十年代,正值上学年纪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又赶上文化大革命。所以几乎没上过学,但他们都认字,俩人算是村里的能人。马先生的外公曾是共产党的军官,打南京的时候怕丢命,没敢去,这才窝在农村生活。一手蝇头小楷写得比印刷得一点不差,平时爱好下棋、养花,还有就是喝浓茶。活到九十去世的,有这样良好的基因,婆婆非常地贤惠能干,在村里颇有人缘。说媒据说成功了有七八对。而公公则给村里的鞋厂干了三十年的技术工人,眼见着鞋厂从集体制,到倒闭,然后又转包给个人,从鼎盛时期到日渐衰败。公公人好,鞋厂这些年效益不好,总共也就那么五六个人,人手不够他就给帮忙,除了管机器,卸货、搬运、送货、出差什么活都帮忙干。一年下来也就拿个一万多元钱,还经常需要半夜起床去修理机器,大冬天开着手扶拖拉机去送货。一直嚷嚷着不想干了,可老板找过来,又抹不开面子,乡里乡亲的,还得接着干。去年过年,发工资,老板才给了八千元,合一个月才七百多元钱。这下公公彻底恼了,不想干了,又怕厂长总找他。于是决定,过完年,跟我们一块儿来天津住上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