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彼得•杰克逊《霍比特人2》
《霍比特人2》上映前一周就特别兴奋,每天蹦跶蹦跶的吼着周末要去电影院刷《霍比特人2》的IMAX,好像又回到小时候。
十多年前第一次被《指环王》惊艳时,就缠着父亲去书店搬了原著回家,对那时的我来说,小说中悠远的神话、壮丽的风景、多元的人物以及庞大的故事架构尚显的生涩难懂,却也没有影响我的热情,咬着牙如饥似渴的啃完《魔戒三部曲》及前传《霍比特人》。之后的两年都分外期待12月份的到来,那是后两部电影上映的日子。再后来,也有那么几年,每逢暑假都会把改编成电影的三部曲翻出来,花上一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现在想来,即使只是简单的各种族为了拯救世界团结协作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故事,那时候也无法切实理解作者妙笔生花创造的这个全新的世界,以及制片方在这个时代将其改编成电影所想要传达的时代内涵。在观影之余,带着兴趣搜索了幕后花絮,被轻易得来的各路报道连番轰炸后,情感已经从惊异于作品本身的魅力,逐渐演变成感叹制作团队的执着与努力。
据说,当年原著的作者托尔金用了十二年写作、四年修改,其间又因为二战,前后断断续续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成就了这部史诗性的巨作。好莱坞成功改编小说的例子不再少数,如《飘》《教父》《007》等大作,但这部作品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它融合了历史、语言和文化。如何让一个梦幻世界成为荧幕上引人入胜又真实可信的存在,不仅要拥有一位睿智的原著者,更需要耐心编剧和强力导演的共同努力。万幸导演兼编剧彼得•杰克逊是个十足的魔戒迷,开拍前六七年就开始多方奔走筹划《魔戒三部曲》的拍摄工作,据说光编写剧本就花费了3年。
《泰晤士报》给了原著极高的评价——英语世界由两部分人组成:阅读过《魔戒》和《霍比特人》的人,以及即将要去读它们的人。
所以,当托尔金的经典奇幻小说终于将被搬上大银幕的消息一经报道,便引来了多方的关注,压力伴着期待而生——制片公司高投入高回报的票房压力、魔戒迷和各路专家学者或期待或观望或质疑的态度,以及捕风捉影夸大其词的媒体。彼得•杰克逊顶着压力迎难而上,率领一批杰出的电影工作人员,往返于风景优美的新西兰和美国、英国的摄影棚中进行艰巨的拍摄工作。据报道,浩大的制作过程和后勤补给足以媲美国家级的战争动员——影片动用了120余名成员组成的团队,彼得•杰克逊将其分为奇幻生物、特效、化妆、盔甲及武器、微缩模型、模型特效六个小组,各司其职,以使影片中的综合视觉效果尽善尽美,以及来自各国的杰出演员和专业的动作指导、体能教练,加上成百上千名临时演员,为了重现旷世巨作《魔戒三部曲》的气势,一起戮力以赴,史无前例地将三部电影以三部曲的方式一口气拍摄完成。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耗资2.7亿美元,却也带来了29.1亿美元的收益,成为史上录得最高利润的电影三部曲,击败同时代的其他电影大作如《加勒比海盗》《蜘蛛侠》《星球大战》等,亦是奥斯卡金像奖获奖数量最多的纪录保持者。其后经历了长达5年的版权纷争、更换编导、资金困难以及版权出售种种困难,《霍比特人》的开拍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搁浅。但是,彼得•杰克逊始终没有放弃,困难和时光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使得这位巨匠越发的大气和从容,他立志要把《霍比特人》拍成一部解释性和细节性的电影,“它并不是故事性的延续,而是一个阐释和说明”。
纵观《魔戒三部曲》和《霍比特人》的演职人员表,好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却也有太多熟悉的名字。不知道是怎样的力量与人格魅力,支持着彼得•杰克逊带领着这么一群人一路风风雨雨坚持了十几年。坐在观众席上的我看着灰衣甘道夫从老爷爷变成了老老爷爷,即使是容颜永驻的精灵们眼角也多了几许鱼尾纹,眼神里也留下了岁月淘洗的痕迹,多少有些美人迟暮、英雄白头的失落。
如果说《指环王系列》更多的是关于责任,关于诱惑,关于中土世界的生死存亡,《霍比特人系列》似乎更多的是关于探索,关于冒险,关于征途,还有回家。也许是文化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原因,即使是这几天再回过头看《魔戒三部曲》,也很难对国仇家恨、中土世界生死存亡的英雄主义情节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但是当将近三个小时的《霍比特人2》剧情过半,似乎有些坐不住的时候,突然听到早在《指环王1》中就惊艳世人描写霍比特人故乡的旋律穿越时空的罅隙,再次萦绕耳畔的时候,不知怎的,泪水就涌上了眼眶。
指环王系列的配乐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打开了我对影视原声配乐的认知。指环王系列上映的时候我还在学琴,对音乐分外敏感。从首部曲里满怀壮志的英雄情怀,到后两部里力拔山河的对战气势,音乐导演霍华德•休尔透过繁复的音乐配器,融合古典交响乐、圣乐唱诗、挽歌、军乐进行曲、世界音乐、电子乐、新世纪音乐等不同类型曲式,雕琢出一段段悲壮、荣耀、奇幻、神圣光芒的传奇乐章。但始终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论是场面宏大且打斗激烈的场景,还是护戒团队土崩瓦解各奔东西的境遇,抑或是指环持有者于黑暗势力做心理抗争的片段,乐调近乎执念的采用了对开篇描写霍比特人及故乡夏尔时所用旋律的各种变奏,时而恢弘大气振奋人心,时而悠扬深远回味悠长,时而凄凉婉转如泣如诉。直到这部《霍比特人》,制作团队把情感放在对回家的渴望与执着如史歌般的诠释后,突然就明白了那份感动的由来。
这一集中感受最深的人物应该就是为了重返家园带领一群兄弟和追随者踏上征途的矮人国王索林,看他被精灵王俘获时的不卑不亢,看他在长河镇艰难“抛下”重伤员时的无奈,看他度过千难万险终于按时抵达孤山却无法打开石门时的悲愤却不放弃,看他在矿坑中带领众人与火龙斗智斗勇时的沉稳大气……在他身上仿佛看见,超越了荧幕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导演彼得•杰克逊的重影。以及各有特色的矮人们和乐观开朗、睿智敏捷的比尔博,他们难道不是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一路走来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和鼓励的演职人员与观众的化身么?
影片在巨龙挣脱熔金腾空而起飞翔而去时戛然而止,数秒的黑屏与无声后,是长达十几分钟的演职人员表和主题曲,我却久久不愿意离开。秉承了《指环王系列》一贯沉稳包容的气度,主题曲《I see fire》也只是由原木吉他轻敲伴奏的低声咏唱,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内涵深远且回味悠长。
Now I see fire, inside the mountain
如今我目睹烈火,在山内燃烧
I see fire, burning the trees
我目睹烈火,摧毁山林
I see fire, hollowing souls
我更目睹烈火,噬灭魂魄
I see fire, blood in the breeze
我目睹烈火,在风中燃如鲜血
And I hope that you'll remember me
我希望你们能铭记我
所有的结尾不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不知道前方又会是怎样的困难拦在制作方前进的道路上,但我明了,他们一定会攻坚克难,跨过千山万水,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感动与惊喜。
十多年前第一次被《指环王》惊艳时,就缠着父亲去书店搬了原著回家,对那时的我来说,小说中悠远的神话、壮丽的风景、多元的人物以及庞大的故事架构尚显的生涩难懂,却也没有影响我的热情,咬着牙如饥似渴的啃完《魔戒三部曲》及前传《霍比特人》。之后的两年都分外期待12月份的到来,那是后两部电影上映的日子。再后来,也有那么几年,每逢暑假都会把改编成电影的三部曲翻出来,花上一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现在想来,即使只是简单的各种族为了拯救世界团结协作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故事,那时候也无法切实理解作者妙笔生花创造的这个全新的世界,以及制片方在这个时代将其改编成电影所想要传达的时代内涵。在观影之余,带着兴趣搜索了幕后花絮,被轻易得来的各路报道连番轰炸后,情感已经从惊异于作品本身的魅力,逐渐演变成感叹制作团队的执着与努力。
据说,当年原著的作者托尔金用了十二年写作、四年修改,其间又因为二战,前后断断续续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成就了这部史诗性的巨作。好莱坞成功改编小说的例子不再少数,如《飘》《教父》《007》等大作,但这部作品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它融合了历史、语言和文化。如何让一个梦幻世界成为荧幕上引人入胜又真实可信的存在,不仅要拥有一位睿智的原著者,更需要耐心编剧和强力导演的共同努力。万幸导演兼编剧彼得•杰克逊是个十足的魔戒迷,开拍前六七年就开始多方奔走筹划《魔戒三部曲》的拍摄工作,据说光编写剧本就花费了3年。
《泰晤士报》给了原著极高的评价——英语世界由两部分人组成:阅读过《魔戒》和《霍比特人》的人,以及即将要去读它们的人。
所以,当托尔金的经典奇幻小说终于将被搬上大银幕的消息一经报道,便引来了多方的关注,压力伴着期待而生——制片公司高投入高回报的票房压力、魔戒迷和各路专家学者或期待或观望或质疑的态度,以及捕风捉影夸大其词的媒体。彼得•杰克逊顶着压力迎难而上,率领一批杰出的电影工作人员,往返于风景优美的新西兰和美国、英国的摄影棚中进行艰巨的拍摄工作。据报道,浩大的制作过程和后勤补给足以媲美国家级的战争动员——影片动用了120余名成员组成的团队,彼得•杰克逊将其分为奇幻生物、特效、化妆、盔甲及武器、微缩模型、模型特效六个小组,各司其职,以使影片中的综合视觉效果尽善尽美,以及来自各国的杰出演员和专业的动作指导、体能教练,加上成百上千名临时演员,为了重现旷世巨作《魔戒三部曲》的气势,一起戮力以赴,史无前例地将三部电影以三部曲的方式一口气拍摄完成。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耗资2.7亿美元,却也带来了29.1亿美元的收益,成为史上录得最高利润的电影三部曲,击败同时代的其他电影大作如《加勒比海盗》《蜘蛛侠》《星球大战》等,亦是奥斯卡金像奖获奖数量最多的纪录保持者。其后经历了长达5年的版权纷争、更换编导、资金困难以及版权出售种种困难,《霍比特人》的开拍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搁浅。但是,彼得•杰克逊始终没有放弃,困难和时光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使得这位巨匠越发的大气和从容,他立志要把《霍比特人》拍成一部解释性和细节性的电影,“它并不是故事性的延续,而是一个阐释和说明”。
纵观《魔戒三部曲》和《霍比特人》的演职人员表,好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却也有太多熟悉的名字。不知道是怎样的力量与人格魅力,支持着彼得•杰克逊带领着这么一群人一路风风雨雨坚持了十几年。坐在观众席上的我看着灰衣甘道夫从老爷爷变成了老老爷爷,即使是容颜永驻的精灵们眼角也多了几许鱼尾纹,眼神里也留下了岁月淘洗的痕迹,多少有些美人迟暮、英雄白头的失落。
如果说《指环王系列》更多的是关于责任,关于诱惑,关于中土世界的生死存亡,《霍比特人系列》似乎更多的是关于探索,关于冒险,关于征途,还有回家。也许是文化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原因,即使是这几天再回过头看《魔戒三部曲》,也很难对国仇家恨、中土世界生死存亡的英雄主义情节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但是当将近三个小时的《霍比特人2》剧情过半,似乎有些坐不住的时候,突然听到早在《指环王1》中就惊艳世人描写霍比特人故乡的旋律穿越时空的罅隙,再次萦绕耳畔的时候,不知怎的,泪水就涌上了眼眶。
指环王系列的配乐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打开了我对影视原声配乐的认知。指环王系列上映的时候我还在学琴,对音乐分外敏感。从首部曲里满怀壮志的英雄情怀,到后两部里力拔山河的对战气势,音乐导演霍华德•休尔透过繁复的音乐配器,融合古典交响乐、圣乐唱诗、挽歌、军乐进行曲、世界音乐、电子乐、新世纪音乐等不同类型曲式,雕琢出一段段悲壮、荣耀、奇幻、神圣光芒的传奇乐章。但始终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论是场面宏大且打斗激烈的场景,还是护戒团队土崩瓦解各奔东西的境遇,抑或是指环持有者于黑暗势力做心理抗争的片段,乐调近乎执念的采用了对开篇描写霍比特人及故乡夏尔时所用旋律的各种变奏,时而恢弘大气振奋人心,时而悠扬深远回味悠长,时而凄凉婉转如泣如诉。直到这部《霍比特人》,制作团队把情感放在对回家的渴望与执着如史歌般的诠释后,突然就明白了那份感动的由来。
这一集中感受最深的人物应该就是为了重返家园带领一群兄弟和追随者踏上征途的矮人国王索林,看他被精灵王俘获时的不卑不亢,看他在长河镇艰难“抛下”重伤员时的无奈,看他度过千难万险终于按时抵达孤山却无法打开石门时的悲愤却不放弃,看他在矿坑中带领众人与火龙斗智斗勇时的沉稳大气……在他身上仿佛看见,超越了荧幕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导演彼得•杰克逊的重影。以及各有特色的矮人们和乐观开朗、睿智敏捷的比尔博,他们难道不是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一路走来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和鼓励的演职人员与观众的化身么?
影片在巨龙挣脱熔金腾空而起飞翔而去时戛然而止,数秒的黑屏与无声后,是长达十几分钟的演职人员表和主题曲,我却久久不愿意离开。秉承了《指环王系列》一贯沉稳包容的气度,主题曲《I see fire》也只是由原木吉他轻敲伴奏的低声咏唱,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内涵深远且回味悠长。
Now I see fire, inside the mountain
如今我目睹烈火,在山内燃烧
I see fire, burning the trees
我目睹烈火,摧毁山林
I see fire, hollowing souls
我更目睹烈火,噬灭魂魄
I see fire, blood in the breeze
我目睹烈火,在风中燃如鲜血
And I hope that you'll remember me
我希望你们能铭记我
所有的结尾不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不知道前方又会是怎样的困难拦在制作方前进的道路上,但我明了,他们一定会攻坚克难,跨过千山万水,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感动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