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沉甸甸的感觉
知青回忆录征文/志芳写于2013年3月初
那些感觉真的很沉、很沉!尽管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很久以前的感觉。
我把它们深深地珍藏在心底某处,像呵护一件珍贵的古董。
有的时候,这份感觉会沿着思绪的阶梯爬上我的心头,和现在的我对话,和我交流,让我比较,让我回味,让我感叹,让我思念……!
把这份感觉写出来,变成文字是我的一个心愿,五十七团知青北京组委会组织编写知青回忆录,让我有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写出来,不一定能写好,只为了对那些感动我的人表达一份心意,道声真诚的谢谢!
一:听林指导员讲故事
记忆中始终珍藏着一幅美好而深刻的画面。
画面的边缘因时间的磨损而呈渐隐状。只有那中间部分、那个画面的主题仍很清晰地印在脑海中,一直没有消失。
忘了是哪年哪月。是那夏日炎炎因雨停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某个下午?还是风雪漫舞的冬季、晚餐后在红红的火炉边?是某个节日的喜庆气氛导致?还是某个荒友的热情招集?我始终想不起来,是什么原因,我们几个会聚集到了连部,也不知什么话题引起,就这样有了一个听故事的画面!
给我们讲故事的是北京知青林志刚、林指导员。林指导员长得清秀文静、很知性的样子,她平时不爱说话,说话慢条丝理。是我喜欢的那种个性。
和许多故事的开头一样,林指导员也是以:“从前”开始的。
“从前有个小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有了继母之后,生父也去世了,于是她只能和继母及二个同父异母的姐妹生活在一起,继母对她很不好,二个姐妹也常欺负她,后来她被送到了孤儿院……。”
指导员开始没有说明那是一本书,叫什么名字,那是哪个国家的书,什么时代的书。她是直接从故事的情节入手,直到我们在她的叙说中被引入到那么深、那么沉之后才把答案告诉我们:那是一本书里故事,是一本世界名著,那本书叫《简爱》。
指导员的讲述很精彩。她把故事的情节讲得很清晰,语言很精确,不多一句也不少一句,没有一些女性说话中常伴随的重复和啰嗦。那些细节,那些过程,不止是情节,更有生动的形容和描述。虽然她的语气始终很平缓,但听在我耳朵里明明感受到的是曲折,是灵动,是有一份浅浅的情调在其中。
在指导员缓缓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小女孩,看到了她后母凶悍的表情,看到了小女孩成长后的模样,看到了她当家庭教师后,和庄园主罗切斯特的第一次邂逅,在庄园边的小路旁,看见她惊了主人的马,主人从马上摔下来……
我深深地被吸引着,身体不知不觉地微微向前倾着,双手托着腮,专注地听着指导员的讲述,心情随着故事情节而起伏,欲罢不能地、急切的想知道后面的情节,想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我开始担忧起来:为儿时的简爱担忧,担忧小小的女孩如何能经得起狠心后妈的虐待,如何承受孤儿院中各种残忍的、以惩罚为理由的折磨;为成年后做家庭教师的简爱担心,担心在不知情中,会被那个看不见、如鬼魂般在庄园游荡的疯女人所伤害;为她的爱情有障碍,不得不离开庄园而惋惜;甚至后来还莫名地担心她会真的嫁给约翰传教士,并为她最后能听到远方的真情呼唤、毅然决定回到以恢复自由身的罗切斯特身边感到高兴。
我还忘记了,这个故事是分几次听完的,忘记了指导员后来又是否给我们讲过其他故事,长期保留在脑海里是当时听故事的那份憾动!
当时的生活很单调,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很少,如同当时我们穿得衣服颜色那般沉闷。在这样的生活中浸润久了,我们早已习惯了,以为真正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在这样的时候,林指导员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方式,让我觉得生活其实是应该丰富多彩的,不应该只是黑的、灰的那么单调。
回上海探亲的日子里,我迫不及待地满世界去找这本书。那时候许多书被禁了,找书很不容易。当我拿起好不容易才觅来的《简爱》,如饥似渴、认真地看完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书中的大部分情节指导员都讲到了,心中不禁更升起对指导员的佩服,佩服她的记忆力,佩服她讲故事的技巧,也许是对知识和书籍的热爱早已扎根在心里,所以才会记得如此清楚,讲述得如此生动。
女儿小时候爱看动画剧,那时曾陪她看过一个叫《小妇人》的连续剧。其中有一个情景是在暖暖的火炉旁,妈妈边缝衣服边对着围坐她身边的孩子讲故事,这般情景好熟悉,让我想起了在北大荒听故事的那个难忘的画面……
后来女儿又长大了些,我就模仿指导员的样子给女儿讲了简爱的故事,虽然我没能如指导员讲得那样好,但也感动了女儿,如同当年我被感动一样。她也爱上了这个故事、这本书。
现在我藏书中仍有《简爱》,而女儿也同样保存着一本英汉双语的《简爱》。有时在过年过节悠闲的日子里,我们厌倦了电视节目的喧哗,想找一个电影的碟片来看时,好几次都不约而同地说:看《简爱》吧!
回想起来,当时指导员哪里只是讲了一个故事那般简单,分明是播下了一个文学知识的种子。并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名著”这个东西,我爱上了书,爱上了名著,在图书解禁之后,我找了许多的名著来看,《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现在我的手机、电脑里下载、保存了好多电子书,空下来的时候,打开看几段。
书籍成了自己增长知识的途径,书籍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谢谢林指导员的故事,谢谢林指导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通往古老、通往世界的窗户!
二:闯祸了,放了一把火!
那是刚到北大荒不久的日子,我们去烧荒,当时叫“麦秆还田”。把收过粮食后田里的一堆堆麦秆烧掉作为肥料,为明年的播种打好基础。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靠近草甸子的那堆,应该移到空地才能点火,于是那麦秆的火把边上的大草甸子给燃着了。一瞬间火势借助风力,像失控的洪水猛兽般四处漫延开。我们几个人吓坏了,大家都脱下了套袖,脱下了衣服使劲地拍打火,企图把火扑灭,也不知扑腾了多久,火势越来越大,当我们在那儿不管不顾地扑火时,男排何排长从远处赶来,他叫我们赶快离开,我们还不肯,是何排长和几个男职工硬劝我们撤离了火场。
大火烧了很长时间,一直烧到公路边。幸好公路像一条自然隔离带一样阻止了大火的继续漫延。
那天晚上我一直没有睡着,第二天早上才知道,这场大火还惊动了团部的领导,许多领导都一直站在公路边上守了很长时间,直到大火彻底灭了之后才离开。
大火烧毁了整个一片大草甸子,其中有许多老职工辛苦打下的、过冬的柴伙堆都给烧没了。当年煤炭很少,过冬取暖、做饭烧水都是靠这荒草作为主要燃料。秋天到草甸子上打好草,然后码成圆圆的草垛堆在草甸里,以后再分批用马车拉回去。现在这些被火烧掉了,连整个草甸子的草源都一起化为了灰烬,我不知道那些人家是如何过冬?如何做饭?如何烧水?如何取暖?
后果不能不算严重。
当时真的很害怕,害怕我们会面临如何的处置。会不会被记大过?(记过是当年很严厉的惩罚,要进档案的)会不会被要求赔钱?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不但没有被追究责任,没有被要求赔偿,甚至连责怪和抱怨都没有。当年的那些领导,那些被烧掉柴伙的老职工,他们不但宽容了我们,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说没事的,人没事就好,房子没烧着就好,还让我们不要担心……!
那时一种怎样的胸怀啊……!
现在想起来,我仍十分感动。如果这事发生在现在,我们很有可能会被推上被告席,为了我们的失职,为了我们应承担的赔偿和责任。
谢谢当年何排长的当机立断,让我们撤离火海,没有造成人员伤害!
更谢谢当时的领导和那些遭受损失的老职工,你们的宽容,你们对知青的呵护和胸怀让人永生难忘。
三:姐妹情深
去年到北京参加“五一八”活动,很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和伊兰香重逢了。小伊是我在北大荒时的好朋友,聪明能干、个性爽朗,快人快语,毫不做作、长得也不错。家里家外,干活都是一把好手。我们当时在一个班,每天一起出工,一起干活,她虽然年纪比我小,但在许多时候如师傅般地帮助我,照顾我。
记得在秋天的季节,我们在菜园子里摘菜,我常常看不到哪儿有熟的瓜果蔬菜可摘,而她却经验丰富,十分眼尖,那些厚厚叶子下的果实她一下子能看出来,并常常对我说,“你看,那儿有一个,你把它摘下来吧!”;在刚开始的日子里,我不会锄草,常常把秧和草搞混了,小伊会常常耐心地告诉我,教我如何识别;在秋天收割大豆的季节,她也会在割到头时回过头来接我一把……
干活时如此,在生活上她也是十分关心我,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会带到宿舍来给我。更多的时候,我干脆住到她家,睡在她家,和她并排躺在她那个小炕上,聊天说话。我们如亲姐妹般形影不离,当时的生活很沉闷,农工排的活很辛苦,日常的生活有点艰辛,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让我很不习惯,然而和小伊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开心,很放松,忘记了一切不如意。
在北大荒的日子里,我除了有小伊这个妹妹,还有两个姐姐。一个是27连老职工老单的爱人,当时我叫她龚姐,另一个是加工连一个老职工的爱人,我叫她董姐。
记得一次被安排和连里的家属班一起干活。那时我的情绪有点消沉,在边上默默地干活,也不爱和人说话。不知什么时候,龚姐来到我身边,主动地和我说话。就这样我认识了龚姐,并和她成了好朋友。龚姐是一个个子高高的,五官长得很好看的女人。印象中的龚姐善良,忍耐,懂得很多,很会理解人,很会处理事情。
在以后的生活中,聪慧的龚姐作了开导我的知心大姐。我很喜欢和龚姐聊天谈话,也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她。而龚姐她则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帮助我走出心情的低谷,渐渐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碰到的挫折。她也许没念过多少书,不识多少字,但她以过来人的经验帮助着一个远离家乡、有时很无助的年轻人,语言不多,语不惊人,却很好的抚慰了一颗低落的心!
我的另一个姐姐董姐,她的个子小小的,做事很利落,看上去就是很干练的样子。当时她的家就在我们宿舍边的大路旁。经常路过她家门口,慢慢地就认识了,慢慢地她就成了我的另一个知心姐姐。
和董姐成了好朋友后,她对我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的家成了我北大荒的另一个温暖的家,我出入董姐的家自如地像自己的家一般。想吃什么还没开口,姐姐已备好等我;有什么要求,姐姐知道了,一定会想办法满足我;累了,可隨意在姐姐家的炕上躺下休息。每个节假日我便理所当然地泡在姐姐家,休息几天住几天,哪天偶尔没去或晚去了会,姐姐便会打发孩子上宿舍来叫!
记忆中认识了董姐后,我的每年生日姐姐都记得,每次她都主动给我安排过生日。她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给我做许多好吃的,知道我爱吃白煮蛋,她家的鸡下蛋她都存着,生日那天一大盆白煮蛋是必不少的,吃不完就让我带回宿舍慢慢吃!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她更像亲姐姐般给我准备好多东西,让我带回上海,並且还怕我钱不够用,硬往我口袋里塞上20元钱。那时的20元钱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工资的一大半,揣在兜里真是沉甸甸的!
探亲离开北大荒的时候,是董姐给我送行,探亲回北大荒了,董姐会给我接风。在董姐的心里,似乎我根本不是一个外人,我的事就是她的事,我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
曾经以为这世上难有真友谊,曾经以为人和人的关系充满了利益关系,曾经以为世人很世故,金钱、财富、社会地位、权力才是建立关系的基本条件。当年的我一无所有,当年的我很沉闷,当年的我什么都不是。那些年,我只顾沉浸在自己的不如意、不顺利、不开心之中,没有想过要向谁伸出友谊之手,没想到要为别人付出什么,而且也没有为别人做过什么,那些纯朴的朋友,姐妹却不理会这些,主动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
何德何能,我竟然得到如此的照顾和关心。得到了最真诚的友谊,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这些纯洁的友谊和呵护帮我度过最孤独,最困难的日子,使我远离父母后能在冰封北疆中重新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呵护!
北大荒的天气很冷,下雪的日子很多,北大荒的大地很宽广。雪的纯洁陶冶了北大荒人的情操,宽广的大地历练了北大荒人的胸怀。北大荒的人的感情和友谊如雪般纯洁,如大地般质朴,飘飘洒洒,把无杂质的,不求回报的大爱赠给了那些需要的心灵!我很幸运,我是那个得到恩泽的人。
写这文章的时候,我的心里一度有种不安的、内疚的感觉。因为无论如何我也想不起二个姐姐的名字,印象中,我就是一直“龚姐、董姐”这样的叫着她们。我忘记了她们的姓名,然在我内心深处,她们对我的爱护、对我的帮助却没有忘记,她们当年的相貌也从来没有忘记,想起她们的时候,她们的脸在脑海里浮现得依然很清晰,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模糊。
那么久远的事情,如今随着打字的节奏,从思想、指尖流淌出来的感觉,回向心里仍是暖暖的、沉甸甸的。仿佛一条清澈的小溪,经年流淌,依旧如此温情满满,永不干涸。
这些发自内心的感动,那份沉甸甸的温暖感觉,我会继续珍藏,永远不会忘记。
祈求苍天:福佑我亲爱的姐妹们,福佑我的第二个故乡!
感恩的心!
那些感觉真的很沉、很沉!尽管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很久以前的感觉。
我把它们深深地珍藏在心底某处,像呵护一件珍贵的古董。
有的时候,这份感觉会沿着思绪的阶梯爬上我的心头,和现在的我对话,和我交流,让我比较,让我回味,让我感叹,让我思念……!
把这份感觉写出来,变成文字是我的一个心愿,五十七团知青北京组委会组织编写知青回忆录,让我有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写出来,不一定能写好,只为了对那些感动我的人表达一份心意,道声真诚的谢谢!
一:听林指导员讲故事
记忆中始终珍藏着一幅美好而深刻的画面。
画面的边缘因时间的磨损而呈渐隐状。只有那中间部分、那个画面的主题仍很清晰地印在脑海中,一直没有消失。
忘了是哪年哪月。是那夏日炎炎因雨停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某个下午?还是风雪漫舞的冬季、晚餐后在红红的火炉边?是某个节日的喜庆气氛导致?还是某个荒友的热情招集?我始终想不起来,是什么原因,我们几个会聚集到了连部,也不知什么话题引起,就这样有了一个听故事的画面!
给我们讲故事的是北京知青林志刚、林指导员。林指导员长得清秀文静、很知性的样子,她平时不爱说话,说话慢条丝理。是我喜欢的那种个性。
和许多故事的开头一样,林指导员也是以:“从前”开始的。
“从前有个小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有了继母之后,生父也去世了,于是她只能和继母及二个同父异母的姐妹生活在一起,继母对她很不好,二个姐妹也常欺负她,后来她被送到了孤儿院……。”
指导员开始没有说明那是一本书,叫什么名字,那是哪个国家的书,什么时代的书。她是直接从故事的情节入手,直到我们在她的叙说中被引入到那么深、那么沉之后才把答案告诉我们:那是一本书里故事,是一本世界名著,那本书叫《简爱》。
指导员的讲述很精彩。她把故事的情节讲得很清晰,语言很精确,不多一句也不少一句,没有一些女性说话中常伴随的重复和啰嗦。那些细节,那些过程,不止是情节,更有生动的形容和描述。虽然她的语气始终很平缓,但听在我耳朵里明明感受到的是曲折,是灵动,是有一份浅浅的情调在其中。
在指导员缓缓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小女孩,看到了她后母凶悍的表情,看到了小女孩成长后的模样,看到了她当家庭教师后,和庄园主罗切斯特的第一次邂逅,在庄园边的小路旁,看见她惊了主人的马,主人从马上摔下来……
我深深地被吸引着,身体不知不觉地微微向前倾着,双手托着腮,专注地听着指导员的讲述,心情随着故事情节而起伏,欲罢不能地、急切的想知道后面的情节,想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我开始担忧起来:为儿时的简爱担忧,担忧小小的女孩如何能经得起狠心后妈的虐待,如何承受孤儿院中各种残忍的、以惩罚为理由的折磨;为成年后做家庭教师的简爱担心,担心在不知情中,会被那个看不见、如鬼魂般在庄园游荡的疯女人所伤害;为她的爱情有障碍,不得不离开庄园而惋惜;甚至后来还莫名地担心她会真的嫁给约翰传教士,并为她最后能听到远方的真情呼唤、毅然决定回到以恢复自由身的罗切斯特身边感到高兴。
我还忘记了,这个故事是分几次听完的,忘记了指导员后来又是否给我们讲过其他故事,长期保留在脑海里是当时听故事的那份憾动!
当时的生活很单调,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很少,如同当时我们穿得衣服颜色那般沉闷。在这样的生活中浸润久了,我们早已习惯了,以为真正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在这样的时候,林指导员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方式,让我觉得生活其实是应该丰富多彩的,不应该只是黑的、灰的那么单调。
回上海探亲的日子里,我迫不及待地满世界去找这本书。那时候许多书被禁了,找书很不容易。当我拿起好不容易才觅来的《简爱》,如饥似渴、认真地看完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书中的大部分情节指导员都讲到了,心中不禁更升起对指导员的佩服,佩服她的记忆力,佩服她讲故事的技巧,也许是对知识和书籍的热爱早已扎根在心里,所以才会记得如此清楚,讲述得如此生动。
女儿小时候爱看动画剧,那时曾陪她看过一个叫《小妇人》的连续剧。其中有一个情景是在暖暖的火炉旁,妈妈边缝衣服边对着围坐她身边的孩子讲故事,这般情景好熟悉,让我想起了在北大荒听故事的那个难忘的画面……
后来女儿又长大了些,我就模仿指导员的样子给女儿讲了简爱的故事,虽然我没能如指导员讲得那样好,但也感动了女儿,如同当年我被感动一样。她也爱上了这个故事、这本书。
现在我藏书中仍有《简爱》,而女儿也同样保存着一本英汉双语的《简爱》。有时在过年过节悠闲的日子里,我们厌倦了电视节目的喧哗,想找一个电影的碟片来看时,好几次都不约而同地说:看《简爱》吧!
回想起来,当时指导员哪里只是讲了一个故事那般简单,分明是播下了一个文学知识的种子。并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名著”这个东西,我爱上了书,爱上了名著,在图书解禁之后,我找了许多的名著来看,《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现在我的手机、电脑里下载、保存了好多电子书,空下来的时候,打开看几段。
书籍成了自己增长知识的途径,书籍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谢谢林指导员的故事,谢谢林指导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通往古老、通往世界的窗户!
二:闯祸了,放了一把火!
那是刚到北大荒不久的日子,我们去烧荒,当时叫“麦秆还田”。把收过粮食后田里的一堆堆麦秆烧掉作为肥料,为明年的播种打好基础。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靠近草甸子的那堆,应该移到空地才能点火,于是那麦秆的火把边上的大草甸子给燃着了。一瞬间火势借助风力,像失控的洪水猛兽般四处漫延开。我们几个人吓坏了,大家都脱下了套袖,脱下了衣服使劲地拍打火,企图把火扑灭,也不知扑腾了多久,火势越来越大,当我们在那儿不管不顾地扑火时,男排何排长从远处赶来,他叫我们赶快离开,我们还不肯,是何排长和几个男职工硬劝我们撤离了火场。
大火烧了很长时间,一直烧到公路边。幸好公路像一条自然隔离带一样阻止了大火的继续漫延。
那天晚上我一直没有睡着,第二天早上才知道,这场大火还惊动了团部的领导,许多领导都一直站在公路边上守了很长时间,直到大火彻底灭了之后才离开。
大火烧毁了整个一片大草甸子,其中有许多老职工辛苦打下的、过冬的柴伙堆都给烧没了。当年煤炭很少,过冬取暖、做饭烧水都是靠这荒草作为主要燃料。秋天到草甸子上打好草,然后码成圆圆的草垛堆在草甸里,以后再分批用马车拉回去。现在这些被火烧掉了,连整个草甸子的草源都一起化为了灰烬,我不知道那些人家是如何过冬?如何做饭?如何烧水?如何取暖?
后果不能不算严重。
当时真的很害怕,害怕我们会面临如何的处置。会不会被记大过?(记过是当年很严厉的惩罚,要进档案的)会不会被要求赔钱?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不但没有被追究责任,没有被要求赔偿,甚至连责怪和抱怨都没有。当年的那些领导,那些被烧掉柴伙的老职工,他们不但宽容了我们,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说没事的,人没事就好,房子没烧着就好,还让我们不要担心……!
那时一种怎样的胸怀啊……!
现在想起来,我仍十分感动。如果这事发生在现在,我们很有可能会被推上被告席,为了我们的失职,为了我们应承担的赔偿和责任。
谢谢当年何排长的当机立断,让我们撤离火海,没有造成人员伤害!
更谢谢当时的领导和那些遭受损失的老职工,你们的宽容,你们对知青的呵护和胸怀让人永生难忘。
三:姐妹情深
去年到北京参加“五一八”活动,很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和伊兰香重逢了。小伊是我在北大荒时的好朋友,聪明能干、个性爽朗,快人快语,毫不做作、长得也不错。家里家外,干活都是一把好手。我们当时在一个班,每天一起出工,一起干活,她虽然年纪比我小,但在许多时候如师傅般地帮助我,照顾我。
记得在秋天的季节,我们在菜园子里摘菜,我常常看不到哪儿有熟的瓜果蔬菜可摘,而她却经验丰富,十分眼尖,那些厚厚叶子下的果实她一下子能看出来,并常常对我说,“你看,那儿有一个,你把它摘下来吧!”;在刚开始的日子里,我不会锄草,常常把秧和草搞混了,小伊会常常耐心地告诉我,教我如何识别;在秋天收割大豆的季节,她也会在割到头时回过头来接我一把……
干活时如此,在生活上她也是十分关心我,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会带到宿舍来给我。更多的时候,我干脆住到她家,睡在她家,和她并排躺在她那个小炕上,聊天说话。我们如亲姐妹般形影不离,当时的生活很沉闷,农工排的活很辛苦,日常的生活有点艰辛,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让我很不习惯,然而和小伊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开心,很放松,忘记了一切不如意。
在北大荒的日子里,我除了有小伊这个妹妹,还有两个姐姐。一个是27连老职工老单的爱人,当时我叫她龚姐,另一个是加工连一个老职工的爱人,我叫她董姐。
记得一次被安排和连里的家属班一起干活。那时我的情绪有点消沉,在边上默默地干活,也不爱和人说话。不知什么时候,龚姐来到我身边,主动地和我说话。就这样我认识了龚姐,并和她成了好朋友。龚姐是一个个子高高的,五官长得很好看的女人。印象中的龚姐善良,忍耐,懂得很多,很会理解人,很会处理事情。
在以后的生活中,聪慧的龚姐作了开导我的知心大姐。我很喜欢和龚姐聊天谈话,也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她。而龚姐她则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帮助我走出心情的低谷,渐渐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碰到的挫折。她也许没念过多少书,不识多少字,但她以过来人的经验帮助着一个远离家乡、有时很无助的年轻人,语言不多,语不惊人,却很好的抚慰了一颗低落的心!
我的另一个姐姐董姐,她的个子小小的,做事很利落,看上去就是很干练的样子。当时她的家就在我们宿舍边的大路旁。经常路过她家门口,慢慢地就认识了,慢慢地她就成了我的另一个知心姐姐。
和董姐成了好朋友后,她对我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的家成了我北大荒的另一个温暖的家,我出入董姐的家自如地像自己的家一般。想吃什么还没开口,姐姐已备好等我;有什么要求,姐姐知道了,一定会想办法满足我;累了,可隨意在姐姐家的炕上躺下休息。每个节假日我便理所当然地泡在姐姐家,休息几天住几天,哪天偶尔没去或晚去了会,姐姐便会打发孩子上宿舍来叫!
记忆中认识了董姐后,我的每年生日姐姐都记得,每次她都主动给我安排过生日。她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给我做许多好吃的,知道我爱吃白煮蛋,她家的鸡下蛋她都存着,生日那天一大盆白煮蛋是必不少的,吃不完就让我带回宿舍慢慢吃!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她更像亲姐姐般给我准备好多东西,让我带回上海,並且还怕我钱不够用,硬往我口袋里塞上20元钱。那时的20元钱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工资的一大半,揣在兜里真是沉甸甸的!
探亲离开北大荒的时候,是董姐给我送行,探亲回北大荒了,董姐会给我接风。在董姐的心里,似乎我根本不是一个外人,我的事就是她的事,我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
曾经以为这世上难有真友谊,曾经以为人和人的关系充满了利益关系,曾经以为世人很世故,金钱、财富、社会地位、权力才是建立关系的基本条件。当年的我一无所有,当年的我很沉闷,当年的我什么都不是。那些年,我只顾沉浸在自己的不如意、不顺利、不开心之中,没有想过要向谁伸出友谊之手,没想到要为别人付出什么,而且也没有为别人做过什么,那些纯朴的朋友,姐妹却不理会这些,主动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
何德何能,我竟然得到如此的照顾和关心。得到了最真诚的友谊,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这些纯洁的友谊和呵护帮我度过最孤独,最困难的日子,使我远离父母后能在冰封北疆中重新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呵护!
北大荒的天气很冷,下雪的日子很多,北大荒的大地很宽广。雪的纯洁陶冶了北大荒人的情操,宽广的大地历练了北大荒人的胸怀。北大荒的人的感情和友谊如雪般纯洁,如大地般质朴,飘飘洒洒,把无杂质的,不求回报的大爱赠给了那些需要的心灵!我很幸运,我是那个得到恩泽的人。
写这文章的时候,我的心里一度有种不安的、内疚的感觉。因为无论如何我也想不起二个姐姐的名字,印象中,我就是一直“龚姐、董姐”这样的叫着她们。我忘记了她们的姓名,然在我内心深处,她们对我的爱护、对我的帮助却没有忘记,她们当年的相貌也从来没有忘记,想起她们的时候,她们的脸在脑海里浮现得依然很清晰,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模糊。
那么久远的事情,如今随着打字的节奏,从思想、指尖流淌出来的感觉,回向心里仍是暖暖的、沉甸甸的。仿佛一条清澈的小溪,经年流淌,依旧如此温情满满,永不干涸。
这些发自内心的感动,那份沉甸甸的温暖感觉,我会继续珍藏,永远不会忘记。
祈求苍天:福佑我亲爱的姐妹们,福佑我的第二个故乡!
感恩的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