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首都博物館
上午9:30入館,下午15:30出館,對於我這枚文物白癡來講太不可思議了,而且還是在早飯和午飯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
來北京很久了,經常在閒暇時各種遊蕩,可從來沒有產生過去博物館的衝動,最近受《來自星星的你》影響,開啟博物館之旅,尋找都教授一百多年以前的照片,說來搞笑,與一姐們兒一拍即合,在25號上午如約出現了首都博物館的門前。
一個可笑了的理由,來到了這裡,沒想到竟然會開啟一段奇妙的旅程。一入關就被裡面的建築所震撼,類似於剛出土的青銅器式建築、古式風格建築,以及現代化的竹林庭院,很難想像我是來到了博物館,跟想像中的古板式樣形成了鮮明對比。
樓層分別是地下一層和地上五層,青銅器建築還有第六層,先說這個第六層是意外發現,是歷代佛塔的展示,之前很少見到,主要展出一些佛塔文物。不知道是因為頂層的原因還是博物館的人員專門去營造的這種氛圍,感受空氣都很清新,渾身清爽,又伴著悅耳的水流聲,心情舒暢,好似還原了佛塔的真實場景。這層是需要從五層徒步上來的,電梯不能直接到達。
五層的老北京文化展是我最喜歡的,正好趕上個旅行團,又蹭了回講解,平時旅行很少跟團,所以也養成了蹭講解的習慣。原來老北京的“胡同”也有互通之意,行走在老北京的商業街上,看著路邊的“當鋪”、“綢布店”、“永濟堂”,路中間的迎娶新娘的大部隊、過往的商人隊伍,甚是想來回穿越,體會一下老北京的那種繁華。
當時“當鋪”的格局跟跟電視上演的相似,進門後有一個兩米的檯子,掌櫃的就站在檯子上俯視來客。門口左右兩邊的牌子上清楚寫明了當時當鋪的主營業務,“低潮首飾不當、兵器行頭不當”,也就是不收廉價的首飾,不收兵器和行頭。講解員介紹說:在當時擁有兵器的只有黑白兩道,所以當鋪不收兵器。當時當鋪的常客也就是一些過氣的八旗子弟。
“綢布店”也就是早期的瑞蚨祥,也都是當時的富貴人家光臨的製衣店。
大紅轎子在古代象徵著明媒正娶,只有正房才有資格坐的,有八個人抬轎,古代的“八抬大轎”由此而來。不過,講解員說:這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並非必須八個人,也可多可少。婚嫁的隊伍里還有一座綠色的轎子,回來之後發現沒拍,當時好多人猜這綠色的轎子是幹嘛的,有人說新郎坐,有人說娘家人坐,有人說是接親的坐,相信老北京人肯定都知道,這裡面坐的,用北京話說,叫“全活兒人”,也就是父母健在、夫妻雙全、兄弟姐妹都有,外加有兒有女,在當時也是吉利的象徵嘛。
商務往來駱駝隊的泥人做的惟妙惟肖,細看發現這個駱駝隊只有最後一峰駱駝脖子上帶著大鈴鐺,甚是可愛。講解員說:這是因為當時的西直門的商業街特別繁華,爲了防止隊伍走散,就在最後一峰駱駝的脖子上掛上鈴鐺,如果行走過程中聽不見鈴鐺聲,就說明隊伍走散了。
博物館里有很多珍貴的文物、玉器等等,由於不太了解的原因都被我走馬觀花的看了看,我覺得有一些還真在初中的歷史課本上見到過,對於學生來講,偶爾來博物館轉一轉還是很有用的,它可以把一些平面的東西立體化,變得很生動易於理解。說不定還能碰到自己的都教授,我覺得他是一種智慧的象徵,雖然我沒碰到,但我得到了另外一種成長,對智慧的追求以及自身的成長。
來北京很久了,經常在閒暇時各種遊蕩,可從來沒有產生過去博物館的衝動,最近受《來自星星的你》影響,開啟博物館之旅,尋找都教授一百多年以前的照片,說來搞笑,與一姐們兒一拍即合,在25號上午如約出現了首都博物館的門前。
![]() |
一個可笑了的理由,來到了這裡,沒想到竟然會開啟一段奇妙的旅程。一入關就被裡面的建築所震撼,類似於剛出土的青銅器式建築、古式風格建築,以及現代化的竹林庭院,很難想像我是來到了博物館,跟想像中的古板式樣形成了鮮明對比。
![]() |
樓層分別是地下一層和地上五層,青銅器建築還有第六層,先說這個第六層是意外發現,是歷代佛塔的展示,之前很少見到,主要展出一些佛塔文物。不知道是因為頂層的原因還是博物館的人員專門去營造的這種氛圍,感受空氣都很清新,渾身清爽,又伴著悅耳的水流聲,心情舒暢,好似還原了佛塔的真實場景。這層是需要從五層徒步上來的,電梯不能直接到達。
五層的老北京文化展是我最喜歡的,正好趕上個旅行團,又蹭了回講解,平時旅行很少跟團,所以也養成了蹭講解的習慣。原來老北京的“胡同”也有互通之意,行走在老北京的商業街上,看著路邊的“當鋪”、“綢布店”、“永濟堂”,路中間的迎娶新娘的大部隊、過往的商人隊伍,甚是想來回穿越,體會一下老北京的那種繁華。
當時“當鋪”的格局跟跟電視上演的相似,進門後有一個兩米的檯子,掌櫃的就站在檯子上俯視來客。門口左右兩邊的牌子上清楚寫明了當時當鋪的主營業務,“低潮首飾不當、兵器行頭不當”,也就是不收廉價的首飾,不收兵器和行頭。講解員介紹說:在當時擁有兵器的只有黑白兩道,所以當鋪不收兵器。當時當鋪的常客也就是一些過氣的八旗子弟。
“綢布店”也就是早期的瑞蚨祥,也都是當時的富貴人家光臨的製衣店。
大紅轎子在古代象徵著明媒正娶,只有正房才有資格坐的,有八個人抬轎,古代的“八抬大轎”由此而來。不過,講解員說:這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並非必須八個人,也可多可少。婚嫁的隊伍里還有一座綠色的轎子,回來之後發現沒拍,當時好多人猜這綠色的轎子是幹嘛的,有人說新郎坐,有人說娘家人坐,有人說是接親的坐,相信老北京人肯定都知道,這裡面坐的,用北京話說,叫“全活兒人”,也就是父母健在、夫妻雙全、兄弟姐妹都有,外加有兒有女,在當時也是吉利的象徵嘛。
商務往來駱駝隊的泥人做的惟妙惟肖,細看發現這個駱駝隊只有最後一峰駱駝脖子上帶著大鈴鐺,甚是可愛。講解員說:這是因為當時的西直門的商業街特別繁華,爲了防止隊伍走散,就在最後一峰駱駝的脖子上掛上鈴鐺,如果行走過程中聽不見鈴鐺聲,就說明隊伍走散了。
博物館里有很多珍貴的文物、玉器等等,由於不太了解的原因都被我走馬觀花的看了看,我覺得有一些還真在初中的歷史課本上見到過,對於學生來講,偶爾來博物館轉一轉還是很有用的,它可以把一些平面的東西立體化,變得很生動易於理解。說不定還能碰到自己的都教授,我覺得他是一種智慧的象徵,雖然我沒碰到,但我得到了另外一種成長,對智慧的追求以及自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