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你的不是敌人
断断续续写点工作生活中的体会。
(故事一)
上学期某门功课期末考试是大组案例汇报,1+1模式,两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
众望所归,我当然是五个大组组长中的一个(傲娇一下)。
我们自己的小组是公认的学霸组,能力最强,态度最拼,给了任务三天三夜不睡觉也要做到最好。
所在公司也是行业翘楚,客观说是有骄傲的资本的。(这也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搭配的小组呢,中规中矩。于是我也用了中规中矩的方法组织案例,结果当然也中规中矩。
另外一个大组里搭配的是最松散的一个小组,经常不来上课,作业基本靠抄。
公布搭配方案时我心想这大组的组长惨了,这队真难带。
结果出乎意外,因为其中有个人在电影公司,把案例做成了电影,
演示时运用了道具活灵活现,全班喝彩。
也就是说这个从来不来上课的小组,靠运用资源,最后反而拿了最高分。
而我们传统模式下的小组只得中游。
这事儿让我耿耿于怀了一个月。我坦率的对组员说,我对不住大家。
这门课我们付出了很多,但落得1+1<2的结果。我这个组长当得很失败。
我组的人当然安慰我,当时几门课同时并行,能获得这个结果已经超出预期了。
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学霸怎么可以容忍自己只拿中等。
过了一个月开学,趁着讨论校友导师聚会的机会,
我很坦诚的赞美了那个大组组长,你这个组长当得真不容易。
他很淡定的说,多亏弟兄们鼎力支持,其实就是借巧力。(当然其间互相赞美吹捧若干)
然后我们聊到组内团队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发现很多想法是一致的,
当时便敲定两组合起来做一些事情。
这是一桩太寻常的故事。但对我来说体会深刻。为什么?
因为越是完美主义的人,越容易死在自己的梗上。
当我向对手说出“你很棒,你做得比我好”时,我感觉内心卸下了一个大包袱。
让一个内心骄傲的人承认失败是很难的,但我愿意给予赞美,因为能击败我的对手同样优秀。
更重要的是,当我坦诚的赞美对手时,我放下了心里的梗,解放了自己。
竞争不是只有赢和输。打不过就联合,一起把蛋糕做大,扩大影响力,这样可以战胜更多的对手。
笑傲江湖是很难实现的境界。你没有办法打败天下英雄,但可以让他们都追随你。
这是我在领导力上学到的第二点。(第一点是1+1>2)
倘若我低不下头,不曾主动伸出橄榄枝,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故事二)
公司有笔Marketing Strategic Consulting Service的预算,是美国已经预留的。
中国老大认可了请咨询的重要性,去美国开年会的时候也跟总部打过招呼说要请agency这件事了。
然后我们找了agency做presentation,中国老大很满意。结果请款的时候,美国拖了一周没回音。
眼看就要延误项目启动了(后面几个月的市场活动计划全建立在consulting的结果上),催之。
美国只问了一句话:“你们为什么要请咨询?你也能做的,你的marketing plan不是做得很好吗?”
如何形容我当时的感受呢?
头顶有乌鸦飞过,胸中一万匹神兽在奔腾,脑海里浮现出林冲夜奔上梁山的画面。
不是你自己留的预算让我们去请consultant来全面做诊断和规划吗?!!!内心在咆哮。
当然,咱毕竟是念MBA的,要积极面对challenge。会后就开始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找solution了。
首先我的预设有问题,我以为留了预算 = 总部认可做这件事,于是直奔方案细节去了。
但对于agency在其中的价值体现和最后的deliverable没说清楚。
所以大佬们心里就打鼓了:“这些东西我们的marketing manager也能做啊,为啥要多花几十万?”
这里我犯了很大的一个错误,
就如之前女性领导力峰会上徐小平说的,完成了一份看起来很漂亮的作业,
却忘了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个项目里所有参与方的特别之处和价值在哪里?
某高层曾经跟我说,高层70%的时间花在沟通上,今天总算体会到了。
顶层设计没搭好,下面的细节做再多都是一场空。
其次是节奏。
这事对我挫败感挺强的。美国搁着一周没给回复,最后从底部直接掀翻,
这种拖延意味着整个项目进程都会受到影响,效果大打折扣。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一个项目凑合有凑合的做法,做好有做好的方式。
我希望能做好,对公司和自己的职业生涯都留下完美记录,对此我有责任和使命感。
所以上任后快马加鞭赶进度,找agency找所有外部资源去谈,做了一个受到一致赞美的市场计划。
但我忽视了非盈利的协会和商业机构是不同的,我跑得太快,周围的人不一定能理解。
老板和我半年review也提到这点。业绩上我超出期望,但我节奏太快,没给小伙伴们缓冲期,以至于大家不能很好的配合。
其实不光在NGO,在不同公司,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节奏。
你太快了,太慢了,都不好,自己的节奏还是要契合平台的节奏。
打球也好,运动也好,工作也好,单人项目要考虑对手的节奏,团队项目要考虑队友的节奏,整体项目要考虑公司节奏,等当老大了还要考虑行业和社会的节奏。
如果要实现自己的节奏,只能自己创造一套秩序了。然而即使如此,还是跳不出社会的大圈圈。如果iPhone早10年出来,估计死得也不会很好看。
也许我确实操之过急。就算快马加鞭上马项目,硬性行事风格也可能伤到别人。
事已至此,还是适当缓一缓,就算只能做到70分,那也是大家都认同的70分。
这对完美主义来说,真是很难妥协的一件事。但还记得开学之初老师说的那句话吗?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一马当先独孤求败是很悲惨的境地。
凡事遇缓则圆。
最后是心态。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用创业者心态,而不是打工心态,去做idea selling。
如果这个公司是你自己的,对方不买单,你总不能骂客户是二货,多半是自己哪里没做好。
如果旁人不配合怎么办?
能进北大清华MBA的人,都是磨得很圆润的大粒石头,而且彼此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心很齐,合作很愉快。
但真正的商业环境里,石头大小不一,有圆有棱角,磨起来很痛。有人追求上进,有人小富即安。
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按照你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往前走。
固然有句话叫“只和聪明人游戏”,但除非到了大boss的境界,否则,和什么人一起玩,是由不得你选的。
最后,感谢美国老大的challenge,否则我会像交漂亮作业一样,停留在自己认为很好的水准上,
被challenge,才会被逼着去想更深层的问题。Move from good to great.
(故事一)
上学期某门功课期末考试是大组案例汇报,1+1模式,两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
众望所归,我当然是五个大组组长中的一个(傲娇一下)。
我们自己的小组是公认的学霸组,能力最强,态度最拼,给了任务三天三夜不睡觉也要做到最好。
所在公司也是行业翘楚,客观说是有骄傲的资本的。(这也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搭配的小组呢,中规中矩。于是我也用了中规中矩的方法组织案例,结果当然也中规中矩。
另外一个大组里搭配的是最松散的一个小组,经常不来上课,作业基本靠抄。
公布搭配方案时我心想这大组的组长惨了,这队真难带。
结果出乎意外,因为其中有个人在电影公司,把案例做成了电影,
演示时运用了道具活灵活现,全班喝彩。
也就是说这个从来不来上课的小组,靠运用资源,最后反而拿了最高分。
而我们传统模式下的小组只得中游。
这事儿让我耿耿于怀了一个月。我坦率的对组员说,我对不住大家。
这门课我们付出了很多,但落得1+1<2的结果。我这个组长当得很失败。
我组的人当然安慰我,当时几门课同时并行,能获得这个结果已经超出预期了。
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学霸怎么可以容忍自己只拿中等。
过了一个月开学,趁着讨论校友导师聚会的机会,
我很坦诚的赞美了那个大组组长,你这个组长当得真不容易。
他很淡定的说,多亏弟兄们鼎力支持,其实就是借巧力。(当然其间互相赞美吹捧若干)
然后我们聊到组内团队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发现很多想法是一致的,
当时便敲定两组合起来做一些事情。
这是一桩太寻常的故事。但对我来说体会深刻。为什么?
因为越是完美主义的人,越容易死在自己的梗上。
当我向对手说出“你很棒,你做得比我好”时,我感觉内心卸下了一个大包袱。
让一个内心骄傲的人承认失败是很难的,但我愿意给予赞美,因为能击败我的对手同样优秀。
更重要的是,当我坦诚的赞美对手时,我放下了心里的梗,解放了自己。
竞争不是只有赢和输。打不过就联合,一起把蛋糕做大,扩大影响力,这样可以战胜更多的对手。
笑傲江湖是很难实现的境界。你没有办法打败天下英雄,但可以让他们都追随你。
这是我在领导力上学到的第二点。(第一点是1+1>2)
倘若我低不下头,不曾主动伸出橄榄枝,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故事二)
公司有笔Marketing Strategic Consulting Service的预算,是美国已经预留的。
中国老大认可了请咨询的重要性,去美国开年会的时候也跟总部打过招呼说要请agency这件事了。
然后我们找了agency做presentation,中国老大很满意。结果请款的时候,美国拖了一周没回音。
眼看就要延误项目启动了(后面几个月的市场活动计划全建立在consulting的结果上),催之。
美国只问了一句话:“你们为什么要请咨询?你也能做的,你的marketing plan不是做得很好吗?”
如何形容我当时的感受呢?
头顶有乌鸦飞过,胸中一万匹神兽在奔腾,脑海里浮现出林冲夜奔上梁山的画面。
不是你自己留的预算让我们去请consultant来全面做诊断和规划吗?!!!内心在咆哮。
当然,咱毕竟是念MBA的,要积极面对challenge。会后就开始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找solution了。
首先我的预设有问题,我以为留了预算 = 总部认可做这件事,于是直奔方案细节去了。
但对于agency在其中的价值体现和最后的deliverable没说清楚。
所以大佬们心里就打鼓了:“这些东西我们的marketing manager也能做啊,为啥要多花几十万?”
这里我犯了很大的一个错误,
就如之前女性领导力峰会上徐小平说的,完成了一份看起来很漂亮的作业,
却忘了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个项目里所有参与方的特别之处和价值在哪里?
某高层曾经跟我说,高层70%的时间花在沟通上,今天总算体会到了。
顶层设计没搭好,下面的细节做再多都是一场空。
其次是节奏。
这事对我挫败感挺强的。美国搁着一周没给回复,最后从底部直接掀翻,
这种拖延意味着整个项目进程都会受到影响,效果大打折扣。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一个项目凑合有凑合的做法,做好有做好的方式。
我希望能做好,对公司和自己的职业生涯都留下完美记录,对此我有责任和使命感。
所以上任后快马加鞭赶进度,找agency找所有外部资源去谈,做了一个受到一致赞美的市场计划。
但我忽视了非盈利的协会和商业机构是不同的,我跑得太快,周围的人不一定能理解。
老板和我半年review也提到这点。业绩上我超出期望,但我节奏太快,没给小伙伴们缓冲期,以至于大家不能很好的配合。
其实不光在NGO,在不同公司,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节奏。
你太快了,太慢了,都不好,自己的节奏还是要契合平台的节奏。
打球也好,运动也好,工作也好,单人项目要考虑对手的节奏,团队项目要考虑队友的节奏,整体项目要考虑公司节奏,等当老大了还要考虑行业和社会的节奏。
如果要实现自己的节奏,只能自己创造一套秩序了。然而即使如此,还是跳不出社会的大圈圈。如果iPhone早10年出来,估计死得也不会很好看。
也许我确实操之过急。就算快马加鞭上马项目,硬性行事风格也可能伤到别人。
事已至此,还是适当缓一缓,就算只能做到70分,那也是大家都认同的70分。
这对完美主义来说,真是很难妥协的一件事。但还记得开学之初老师说的那句话吗?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一马当先独孤求败是很悲惨的境地。
凡事遇缓则圆。
最后是心态。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用创业者心态,而不是打工心态,去做idea selling。
如果这个公司是你自己的,对方不买单,你总不能骂客户是二货,多半是自己哪里没做好。
如果旁人不配合怎么办?
能进北大清华MBA的人,都是磨得很圆润的大粒石头,而且彼此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心很齐,合作很愉快。
但真正的商业环境里,石头大小不一,有圆有棱角,磨起来很痛。有人追求上进,有人小富即安。
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按照你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往前走。
固然有句话叫“只和聪明人游戏”,但除非到了大boss的境界,否则,和什么人一起玩,是由不得你选的。
最后,感谢美国老大的challenge,否则我会像交漂亮作业一样,停留在自己认为很好的水准上,
被challenge,才会被逼着去想更深层的问题。Move from good to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