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未来
混合时代已渐渐到来
最近放假,我独自一人去华东地区游玩了一番。为了让身为宅男的我的华东之行更加顺利便捷,我集合了一系列软件来帮助自己,略略体验了一把混合时代的感觉。虽然这种混合时代的感觉并不如书中描写的那么明显,但却让我意识到混合时代的到来已成必然。
出行在外首先就是要熟悉地理情况并合理地计划线路,手机地图绝对是居家旅行必备神器,它弥补了我们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和方向感的缺失。特别是现在精确的矢量地图、GPS定位再加上导航功能使“路痴”的我不惧于去任何地方,一切都变得so easy,妈妈再也不再担心我会走丢了。
除了最常用的地图,我还会用云笔记类的软件记录自己准备的图文并茂的攻略,它们不但扩展了我的记忆还能在关键时刻提醒我需要做的事情,而且搜索功能带来的快捷速度也远胜过传统的纸质笔记。
还有团购软件让我可以很快”嗅“出自己所在地区方圆几公里内价廉物美的餐厅和宾馆,在西湖边时我曾用78元买的两张50元团购券订了5个菜作为当晚的晚餐和第二天的中餐(中餐打包了,我一般随便解决以节省旅游时间)。偶尔我还会用到微信上的各地旅游公众帐号介绍某个景点,打的软件拦的士或者购票软件买个火车票什么的。
这些也许离混合现实中的描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只能算是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但至少我认为这些软件已经开始改善我的认知能力了。我们可以回忆下,光这些软件的综合运用在五年前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却已经能够给我带来极大的便捷,让我变得比许多当地人更熟悉这座城市,也让我爱上了这种利用软件自助旅游的快乐生活。
也许你会觉得我说的混合时代真是弱爆了,言过其实了,但我觉得这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所谓的地缘科学和技术的不平等,由于这种不平等的制约,可以想象在比我们所在的更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当我们享受着我所说的初级的信息技术生活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步入了更高层次的混合时代。而且,这种不平等并不是在逐渐减小,反而是有一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感觉,占据科技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垄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吸引各地的优秀人才进一步研发新兴的科技,而落后地区则因为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以及科技人才的缺失和断层而愈发落后。
比如我一初中同学在新加坡读书就已经开始接触3D打印机了,关键他们并不是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再比如我舅舅家的台式电脑用的竟然是12年初从我在美国的表哥那淘汰来的4核CPU,当然了这不排除是因为我表哥是因特尔的员工的原因。
科技不平等已是如此显然意见,而在《1024》中提到了未来的一种不平等形式就是基因不平等,这个对现在的我们还有些许遥远的不平等现象也许更加可怕,更应该引起我们对地缘科技这一问题的重视。那么,在混合时代的朝霞逐渐照耀的当下,我们就应该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了。
奇点虽然远未到来,混合时代也才刚刚走上混合的道路,但未来是怎样的,我们还都不清楚,但我们必须有所防备,也有所期待。
奇点还很遥远
在看《1024》前,其实我早看完了《混合现实》,《奇点临近》也看了一小部分,还看了点《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这本书。结合自己所用过的所谓智能语音软件,如Siri,搜狗语音助手等,我认为奇点终将到来,但并没有那么迅速,至少在2040年左右还为时过早。
奇点意味着人类创造出比自身更聪明的技术。怎样定义”聪明“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是运算能力,那电脑已经远远超过人类了。现在的computer已不是两个世纪前的computer的概念了。
但如果定义”聪明“是拥有等同于人类或者超过人类的智能,如人类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等。那么,即便现在的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或者如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智能语音软件可以识别语句中的关键字词,然后轻松地回答我们的提问,给出合理的意见方案,我认为这依然不能算是智能,这只是一种投机取巧。
我所理解的智能应该是如侯世达所说的那样,电脑下赢了人类,会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才是真正的智能,而不是像”深蓝“那样通过庞大的计算能力取胜。或者说,真正智能的机器人是有灵魂,有情感的,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if ... then ... 式的映射,而是复杂多变的,高兴时可能会喜极而泣,痛苦时也会惨笑三声。
所以,这一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不是学计算机的,但我认为这样高要求的奇点,它的突破口也许不是算法,也不是分子电子学等技术对硬件设备运算能力的跨数量级的推进。而是通过研究大脑神经系统的构造,模仿人类的思考方式才能创造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对神经科学的发展要求是非常高的,我无法想像人类可以在一百年内把大脑结构作用研究透彻。如果是这样的话,奇点在一百年内也将无法到来。
伦理的防线
1863年1月1日,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正式实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56年,突尼斯独立后颁布《个人地位法》,禁止一夫多妻,成为阿拉伯国家中,首个禁止一夫多妻制的国家。
1969年6月27日,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开始。
1972年,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24届会议上,将1975年定为“国际妇女年”。
在短短150年的时间里,人种间的不平等在逐渐消除,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婚恋观慢慢走向世界各地,同性恋婚姻从违法到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承认,还有男女平等的深入人心。我时常在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伦理观快速变迁,这到底是人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伦理观快速变迁,证明了伦理观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和地区都会形成其独特的伦理观。还是说伦理观本来就是旧时代的传承下来的一种伪概念,它其实并不存在,而是时代的引领者所创造出的一个束缚人性以利于地方稳定,国家统治的产物?这样一个伪概念终将随着时间而崩溃消失。
如果伦理消失或者已经宽松到人身自由几乎不再受到道德伦理的掣肘,那么科技是否会反噬人类文明,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消灭?这样的质疑从来就不缺乏,不论是科幻电影和小说,还是像《1024》中收录的许多未来学学者的研究,他们以未来科技为向导,从核武器到克隆人,从”人兽杂交“到机器人统治世界等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模拟。
对未来世界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当下的人们总是担心不已,虽然这一切看起来离我们还是那么的遥远。但我一向认为,这些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是防止科技脱离人类掌控的最后一道也是唯一一道防线,一旦突破,其后果不堪设想。虽然从现在的人类发展史来看,被技术所毁灭的文明往往是只掌握了技术的应用,而未掌握技术的本质,明确技术的优缺点。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的技术领域范畴,我们还未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但正如大数定律所说的那样,所有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论概率有多小它终将会发生。那么,许多被认为过于严苛的伦理批判即便对科学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和偏见,也决不可从此无视它们的警告。也许在许多次我们已经成熟度过技术革命后,这项技术已被人认为是安全无害了,当初的警告已被视作是对科学发展的阻碍或外行的无知骚扰。但依然应该感激之前提出过警告和反对意见的人们,如果没有他们,这项技术也许就会发展成另外一副模样,是造福于人类还是祸害于人类则犹未可知。每时每刻,我们都应该小心警惕,科学发展不单需要支持与鼓励,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反对意见来修正和完善,慎重再慎重方能在文明前进的钢丝上保持平衡。
科技的终点
虽然我对科技发展可能毁灭人类文明充满了恐惧的想法、悲观的念头,但我依旧反对所谓的卢德主义,或者如比尔·乔伊的那种放弃”我们人类对某些只是追求“的方案。也许如EVA中所说,进化的终点就是死亡。也许如大刘的《朝闻道》一样,为了追求真理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又也许如某位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文明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会面临七重考验,每一次考验失败都意味着文明的毁灭(搜了半天没找到以前看的文章了)。但我认为我们依然应该不断发展,如果把地球文明视作是一个生物物种的话,停滞不前注定是毁灭,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选择适当的变化来获得可能的文明进化,这样的发展道路虽然充满危险,但也充满机遇,是人类有且仅有的选择。这种观点似乎与我前面所写的有些矛盾,我想前面的思考可能更多的是从人文方面来考虑,而此刻的我则是以一颗虔诚的求真之心在前进,在思索。而且,我更想表达的是,所有反对科学发展声音只是一种必须的对科学的监察,它们只是降低文明发展失败的概率,科学发展绝不能因为可能的失败而停滞不前。
就像《三体3》中,地球文明寻找保存地球文明的技术一样,当时有三条科技发展的方向,掩体计划、黑域计划和曲率驱动计划。掩体计划过于保守,曲率驱动计划过于危险,只有黑域计划虽然让未来不再光明,但始终能保有文明火种。可让人讽刺的是,黑域计划的突破口就在曲率驱动计划之中,只有研制出曲率驱动引擎才能设置黑域。
科学发展有时候就像是这样的让人无法意料,你完全无法确知种下的因将结出什么样的果。所以只有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技术,才可能找出未来的突破口,前进与毁灭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作为智慧文明,也许选择前进着死也好过后退着生吧!如果科技的终点就是文明的死亡,我们也只能无怨无悔地前进。
朝闻道,夕可死矣。
--------------------------------------------------------------------------------------------------------------------------------------
原文是参加果壳网的活动,对《1024》第一期写的书评。
最近放假,我独自一人去华东地区游玩了一番。为了让身为宅男的我的华东之行更加顺利便捷,我集合了一系列软件来帮助自己,略略体验了一把混合时代的感觉。虽然这种混合时代的感觉并不如书中描写的那么明显,但却让我意识到混合时代的到来已成必然。
出行在外首先就是要熟悉地理情况并合理地计划线路,手机地图绝对是居家旅行必备神器,它弥补了我们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和方向感的缺失。特别是现在精确的矢量地图、GPS定位再加上导航功能使“路痴”的我不惧于去任何地方,一切都变得so easy,妈妈再也不再担心我会走丢了。
除了最常用的地图,我还会用云笔记类的软件记录自己准备的图文并茂的攻略,它们不但扩展了我的记忆还能在关键时刻提醒我需要做的事情,而且搜索功能带来的快捷速度也远胜过传统的纸质笔记。
还有团购软件让我可以很快”嗅“出自己所在地区方圆几公里内价廉物美的餐厅和宾馆,在西湖边时我曾用78元买的两张50元团购券订了5个菜作为当晚的晚餐和第二天的中餐(中餐打包了,我一般随便解决以节省旅游时间)。偶尔我还会用到微信上的各地旅游公众帐号介绍某个景点,打的软件拦的士或者购票软件买个火车票什么的。
这些也许离混合现实中的描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只能算是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但至少我认为这些软件已经开始改善我的认知能力了。我们可以回忆下,光这些软件的综合运用在五年前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却已经能够给我带来极大的便捷,让我变得比许多当地人更熟悉这座城市,也让我爱上了这种利用软件自助旅游的快乐生活。
也许你会觉得我说的混合时代真是弱爆了,言过其实了,但我觉得这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所谓的地缘科学和技术的不平等,由于这种不平等的制约,可以想象在比我们所在的更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当我们享受着我所说的初级的信息技术生活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步入了更高层次的混合时代。而且,这种不平等并不是在逐渐减小,反而是有一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感觉,占据科技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垄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吸引各地的优秀人才进一步研发新兴的科技,而落后地区则因为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以及科技人才的缺失和断层而愈发落后。
比如我一初中同学在新加坡读书就已经开始接触3D打印机了,关键他们并不是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再比如我舅舅家的台式电脑用的竟然是12年初从我在美国的表哥那淘汰来的4核CPU,当然了这不排除是因为我表哥是因特尔的员工的原因。
科技不平等已是如此显然意见,而在《1024》中提到了未来的一种不平等形式就是基因不平等,这个对现在的我们还有些许遥远的不平等现象也许更加可怕,更应该引起我们对地缘科技这一问题的重视。那么,在混合时代的朝霞逐渐照耀的当下,我们就应该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了。
奇点虽然远未到来,混合时代也才刚刚走上混合的道路,但未来是怎样的,我们还都不清楚,但我们必须有所防备,也有所期待。
奇点还很遥远
在看《1024》前,其实我早看完了《混合现实》,《奇点临近》也看了一小部分,还看了点《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这本书。结合自己所用过的所谓智能语音软件,如Siri,搜狗语音助手等,我认为奇点终将到来,但并没有那么迅速,至少在2040年左右还为时过早。
奇点意味着人类创造出比自身更聪明的技术。怎样定义”聪明“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是运算能力,那电脑已经远远超过人类了。现在的computer已不是两个世纪前的computer的概念了。
但如果定义”聪明“是拥有等同于人类或者超过人类的智能,如人类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等。那么,即便现在的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或者如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智能语音软件可以识别语句中的关键字词,然后轻松地回答我们的提问,给出合理的意见方案,我认为这依然不能算是智能,这只是一种投机取巧。
我所理解的智能应该是如侯世达所说的那样,电脑下赢了人类,会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才是真正的智能,而不是像”深蓝“那样通过庞大的计算能力取胜。或者说,真正智能的机器人是有灵魂,有情感的,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if ... then ... 式的映射,而是复杂多变的,高兴时可能会喜极而泣,痛苦时也会惨笑三声。
所以,这一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不是学计算机的,但我认为这样高要求的奇点,它的突破口也许不是算法,也不是分子电子学等技术对硬件设备运算能力的跨数量级的推进。而是通过研究大脑神经系统的构造,模仿人类的思考方式才能创造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对神经科学的发展要求是非常高的,我无法想像人类可以在一百年内把大脑结构作用研究透彻。如果是这样的话,奇点在一百年内也将无法到来。
伦理的防线
1863年1月1日,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正式实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56年,突尼斯独立后颁布《个人地位法》,禁止一夫多妻,成为阿拉伯国家中,首个禁止一夫多妻制的国家。
1969年6月27日,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开始。
1972年,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24届会议上,将1975年定为“国际妇女年”。
在短短150年的时间里,人种间的不平等在逐渐消除,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婚恋观慢慢走向世界各地,同性恋婚姻从违法到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承认,还有男女平等的深入人心。我时常在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伦理观快速变迁,这到底是人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伦理观快速变迁,证明了伦理观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和地区都会形成其独特的伦理观。还是说伦理观本来就是旧时代的传承下来的一种伪概念,它其实并不存在,而是时代的引领者所创造出的一个束缚人性以利于地方稳定,国家统治的产物?这样一个伪概念终将随着时间而崩溃消失。
如果伦理消失或者已经宽松到人身自由几乎不再受到道德伦理的掣肘,那么科技是否会反噬人类文明,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消灭?这样的质疑从来就不缺乏,不论是科幻电影和小说,还是像《1024》中收录的许多未来学学者的研究,他们以未来科技为向导,从核武器到克隆人,从”人兽杂交“到机器人统治世界等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模拟。
对未来世界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当下的人们总是担心不已,虽然这一切看起来离我们还是那么的遥远。但我一向认为,这些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是防止科技脱离人类掌控的最后一道也是唯一一道防线,一旦突破,其后果不堪设想。虽然从现在的人类发展史来看,被技术所毁灭的文明往往是只掌握了技术的应用,而未掌握技术的本质,明确技术的优缺点。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的技术领域范畴,我们还未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但正如大数定律所说的那样,所有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论概率有多小它终将会发生。那么,许多被认为过于严苛的伦理批判即便对科学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和偏见,也决不可从此无视它们的警告。也许在许多次我们已经成熟度过技术革命后,这项技术已被人认为是安全无害了,当初的警告已被视作是对科学发展的阻碍或外行的无知骚扰。但依然应该感激之前提出过警告和反对意见的人们,如果没有他们,这项技术也许就会发展成另外一副模样,是造福于人类还是祸害于人类则犹未可知。每时每刻,我们都应该小心警惕,科学发展不单需要支持与鼓励,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反对意见来修正和完善,慎重再慎重方能在文明前进的钢丝上保持平衡。
科技的终点
虽然我对科技发展可能毁灭人类文明充满了恐惧的想法、悲观的念头,但我依旧反对所谓的卢德主义,或者如比尔·乔伊的那种放弃”我们人类对某些只是追求“的方案。也许如EVA中所说,进化的终点就是死亡。也许如大刘的《朝闻道》一样,为了追求真理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又也许如某位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文明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会面临七重考验,每一次考验失败都意味着文明的毁灭(搜了半天没找到以前看的文章了)。但我认为我们依然应该不断发展,如果把地球文明视作是一个生物物种的话,停滞不前注定是毁灭,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选择适当的变化来获得可能的文明进化,这样的发展道路虽然充满危险,但也充满机遇,是人类有且仅有的选择。这种观点似乎与我前面所写的有些矛盾,我想前面的思考可能更多的是从人文方面来考虑,而此刻的我则是以一颗虔诚的求真之心在前进,在思索。而且,我更想表达的是,所有反对科学发展声音只是一种必须的对科学的监察,它们只是降低文明发展失败的概率,科学发展绝不能因为可能的失败而停滞不前。
就像《三体3》中,地球文明寻找保存地球文明的技术一样,当时有三条科技发展的方向,掩体计划、黑域计划和曲率驱动计划。掩体计划过于保守,曲率驱动计划过于危险,只有黑域计划虽然让未来不再光明,但始终能保有文明火种。可让人讽刺的是,黑域计划的突破口就在曲率驱动计划之中,只有研制出曲率驱动引擎才能设置黑域。
科学发展有时候就像是这样的让人无法意料,你完全无法确知种下的因将结出什么样的果。所以只有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技术,才可能找出未来的突破口,前进与毁灭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作为智慧文明,也许选择前进着死也好过后退着生吧!如果科技的终点就是文明的死亡,我们也只能无怨无悔地前进。
朝闻道,夕可死矣。
--------------------------------------------------------------------------------------------------------------------------------------
原文是参加果壳网的活动,对《1024》第一期写的书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