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词滥调
注:以下所谓的“大多数”只是经验里的大多数。
接受过中国教育的人对课程上的老生常谈都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作为一个此种话语的接受者,有一个问题总是困惑我:为什么这些(以一种小道消息口吻讲的)陈词滥调说过一遍又一遍,仍然经久不衰?到现在也仍然有效?
为什么这一类话语能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与“那些手段拙劣的骗子为何一直存在”有相似之处。骗子能够一直存在,说明尽管手段拙劣,骗子依然能够骗到不少钱。这一类话语一直存在,说明尽管其中很多话语“浅白可笑”,它们依然能够让多数人认为它是对的(起码不是错的)。大部分人对于大多数已经发生的事件是缺乏认知的,大部分人不会成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受害者,这些事件的传播渠道也早已消失。然而,总会有些大事件无法抹杀,如果只是将这些事件或是数字不加解释地摆在一个外人面前,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holocaust(参考一个异国的情况)。但对于当代的多数人,这些问题并不会有那么严重(不会视为holocaust),它很大程度上与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相关,这些陈词滥调包含了解释,包含了化解冲突的结构,起到润滑的作用。
解释能够重建话语的正当性。一旦这套解释能够被多数人接受(即使有人反对),就可以大声地重复这次事件(当然是附带解释的),这次事件已经对话语体系“无害”了。只要话语体系的立论基础不受攻击,那么其衍生话语的损害则能够轻易解释为偶然的(并不强调一次性),衍生的因素,可归结为“个体问题”,“试验”,“失误”等等,或者能够把这些问题归结到不可控因素,如“执行者坏了”,“其他人或因素不好”等。导致严重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这当然可能是其中一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一种解释并非不可接受。这样的解释能够在第一层将这种错误与话语基础剥离,让基本理论免受攻击;能够在第二层与决策者的动机剥离,使得这种错误成为偶然的,一次性的,边缘的。当然,在最后一层,必须有人为这些严重事件,这些人往往被描述成心术不正、作恶多端的恶人或恶因素,让严重事件的心理负重有发泄的出口。我们看到的种种“检讨”都必须带一个非常重要的“但是”。如:
1.A与某事关系重大,但坏事都是B做的。(完全排除A)
2.A做的事不好,但A的本意是好的。(动机上排除A)
3.A做了这件事,是因为A看走了眼。(归为失误)
4.A发起了它,但A没想到进展太快,因为外因控制不住了。(归为外因,并且肯定第一步)
5.A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好,但A做了更多的好事。(用其他说明A好)
所有话语都可归结为一个最简单的转折逻辑。事实不可避免,但在怀疑将要涉及目的或构架时,将话语约束到反方向。如果深究这些话语,其内部往往并不一致,很少有清晰而尖锐的观点,更多地是在和稀泥。铺上这一层中庸的皮,本身就与市民生活更为接近,减少排异反应。
对于大部分人,即使他觉得这么说有问题,他也不能确定这些原因是无可能的。而当他提出另外一些理由尝试怀疑时,已经信服的人就会重复这些理由。这些难以证伪的理由即使拿出反驳的证据也不会有人会认真对待,何况本来就没几个人了解。不会有人去整什么可证伪性,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给他们自己辩护的。它足够让一个严重的、可能切身的问题转变为一个不严重、距离遥远的问题。
重复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即使一种说法是谬误,当它被宣传机器高声循环N遍,这种说法就挥之不去了。只要这种说法找不出极其明显的内在冲突,对于缺乏认知的大部分人,它就能够成为他们的基本语料,他们会认同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你也不能证明它错”),从而成为一种“基本句式”。就算不是这种说法的拥趸,也不会花费心思怀疑它或者驳斥它。即使有人指出一些可能的错误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拒绝。反射弧一形成,一个可能成为威胁的事件就平滑解决了。
当然,如果一些事件触及到了一些更基础的话语,无法用它化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除忆诅咒”。
不过,话语上的争论终究还是扯淡,大多数人对它并无激烈的感情,因为认同这种话语对自己无害,对一些人可能还有不小的好处。而且一个人的亲属好友圈子里可能有不少是这些话语的实现者,反对它是有代价的。在它没有动你之前,作为孤立无援者,你没有可能动它(“何况现状正在变好呢?”)。只有当它把铁锹实实在在放在你或你家的头上时,你才可能想起之前不重要的东西现在到底是什么模样。
也许,等到它像空气一样?
接受过中国教育的人对课程上的老生常谈都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作为一个此种话语的接受者,有一个问题总是困惑我:为什么这些(以一种小道消息口吻讲的)陈词滥调说过一遍又一遍,仍然经久不衰?到现在也仍然有效?
为什么这一类话语能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与“那些手段拙劣的骗子为何一直存在”有相似之处。骗子能够一直存在,说明尽管手段拙劣,骗子依然能够骗到不少钱。这一类话语一直存在,说明尽管其中很多话语“浅白可笑”,它们依然能够让多数人认为它是对的(起码不是错的)。大部分人对于大多数已经发生的事件是缺乏认知的,大部分人不会成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受害者,这些事件的传播渠道也早已消失。然而,总会有些大事件无法抹杀,如果只是将这些事件或是数字不加解释地摆在一个外人面前,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holocaust(参考一个异国的情况)。但对于当代的多数人,这些问题并不会有那么严重(不会视为holocaust),它很大程度上与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相关,这些陈词滥调包含了解释,包含了化解冲突的结构,起到润滑的作用。
解释能够重建话语的正当性。一旦这套解释能够被多数人接受(即使有人反对),就可以大声地重复这次事件(当然是附带解释的),这次事件已经对话语体系“无害”了。只要话语体系的立论基础不受攻击,那么其衍生话语的损害则能够轻易解释为偶然的(并不强调一次性),衍生的因素,可归结为“个体问题”,“试验”,“失误”等等,或者能够把这些问题归结到不可控因素,如“执行者坏了”,“其他人或因素不好”等。导致严重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这当然可能是其中一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一种解释并非不可接受。这样的解释能够在第一层将这种错误与话语基础剥离,让基本理论免受攻击;能够在第二层与决策者的动机剥离,使得这种错误成为偶然的,一次性的,边缘的。当然,在最后一层,必须有人为这些严重事件,这些人往往被描述成心术不正、作恶多端的恶人或恶因素,让严重事件的心理负重有发泄的出口。我们看到的种种“检讨”都必须带一个非常重要的“但是”。如:
1.A与某事关系重大,但坏事都是B做的。(完全排除A)
2.A做的事不好,但A的本意是好的。(动机上排除A)
3.A做了这件事,是因为A看走了眼。(归为失误)
4.A发起了它,但A没想到进展太快,因为外因控制不住了。(归为外因,并且肯定第一步)
5.A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好,但A做了更多的好事。(用其他说明A好)
所有话语都可归结为一个最简单的转折逻辑。事实不可避免,但在怀疑将要涉及目的或构架时,将话语约束到反方向。如果深究这些话语,其内部往往并不一致,很少有清晰而尖锐的观点,更多地是在和稀泥。铺上这一层中庸的皮,本身就与市民生活更为接近,减少排异反应。
对于大部分人,即使他觉得这么说有问题,他也不能确定这些原因是无可能的。而当他提出另外一些理由尝试怀疑时,已经信服的人就会重复这些理由。这些难以证伪的理由即使拿出反驳的证据也不会有人会认真对待,何况本来就没几个人了解。不会有人去整什么可证伪性,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给他们自己辩护的。它足够让一个严重的、可能切身的问题转变为一个不严重、距离遥远的问题。
重复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即使一种说法是谬误,当它被宣传机器高声循环N遍,这种说法就挥之不去了。只要这种说法找不出极其明显的内在冲突,对于缺乏认知的大部分人,它就能够成为他们的基本语料,他们会认同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你也不能证明它错”),从而成为一种“基本句式”。就算不是这种说法的拥趸,也不会花费心思怀疑它或者驳斥它。即使有人指出一些可能的错误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拒绝。反射弧一形成,一个可能成为威胁的事件就平滑解决了。
当然,如果一些事件触及到了一些更基础的话语,无法用它化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除忆诅咒”。
不过,话语上的争论终究还是扯淡,大多数人对它并无激烈的感情,因为认同这种话语对自己无害,对一些人可能还有不小的好处。而且一个人的亲属好友圈子里可能有不少是这些话语的实现者,反对它是有代价的。在它没有动你之前,作为孤立无援者,你没有可能动它(“何况现状正在变好呢?”)。只有当它把铁锹实实在在放在你或你家的头上时,你才可能想起之前不重要的东西现在到底是什么模样。
也许,等到它像空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