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这件小事
题记:
我从来没有想过复读会发生在我身上,也没有想过,当那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我该怎么做。徘徊在复读边缘的这段期间,我想了很多,明白了一些事,也有一些事情,依旧不明白。
从高考到研究生考试或者说研究生申请,有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以让我遇见许许多多的和复读或者说重考有关的人和事,有主动要求复读但求而不得的人,有不想复读但是迫于各方的压力不得不背着书包重读一年的人,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是心甘情愿地重新读书,虽然他们心中也有苦。
我不知道复读这件事终究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我自然是希望它不会发生的,但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我欣然接受,当做是人生的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但我不保证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段光阴,我懒我贪玩,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弱点。
一
G不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和复读有关的人,而且她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地参加第二次高考,但是G确实第一个让我思考复读的人,除了复读之外,她也让我思考了其他的东西:爱情。
G复读的要求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荒谬不可思议的,因为G考上了Z大,南方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结果满意,G除外——Z大虽好,但毕竟和北京的P大隔了大半个中国。
在我们那个有各种光怪陆离的加分的省份,考上P大变数太多,即使是年级第一名,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虽然我们是全省最好的高中。
G没有想过考P大,她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够考上和P大同在北京的大学足以。这个愿望除了她本人之外,自然无人说好。无论是G的父母还是老师,没有人认为为一个人选择一座城是个正确的选择,虽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在一定的年龄恋爱结婚。
关于G高中的恋爱,或者她喜欢的人,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年代遥远,当事男主角们我已记不清姓名。迎接高考前,和G关系要好的同学会在课件拿G的桃色绯闻来打趣她,以作消遣,暂时逃避压人的课业。那两位男主角都没有和G有过正式的恋爱关系,他们的故事,准确的说,多是G的一厢情愿。
在高考之前,我一直分不清G到底爱的是谁,或者更爱谁一些。但高考之后,我知道了:两个男生的学校,一南一北,一个在北京,另一个在香港,和Z大所在的城市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甚至更短。
G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于是,在这段扑朔迷离的故事有了明确的结局。
但是G没能复读,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坚决反对她的决定。班主任L甚至搬出他以前学生的故事想要打消G复读的念头:那又是一个和爱情有关的复读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在复读发生之前并不是恋人关系,但在女生复读考上了男生大学所在的城市北京之后,两人恋爱了,然后和世间绝大多数的恋爱一样,这段恋情维持不到一年就散了。
G最后还是去广州念了Z大。
第一年回家乡的时候,大家都对新的校园生活充满好感,虽然期间也有一些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大家对自己的学校都表示满意,至少在聊天的时候是这样的。除了G。
G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开心,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班主任L见面时忍不住打趣G,问她现在还想复读吗——在L看来,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大家都不会再去想那些似是而非的事了,可L低估了G的毅力:G比以前更后悔去念Z大,G对北京的思念更强了。
——高中是大多数人真正情窦初开的时节,无数的G遇到喜欢的人,在这个故事里面,G为爱复读未果;在另外的故事里,G如愿以偿的和喜欢的人在同一个城市念书,恋爱,分开,有悔,有不悔;当然,在更多的故事里,G在新的城市遇见新的人,开始新的恋爱,最终忘记自己在18岁的时候,曾经有个很喜欢的高中同学。
G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疯狂幼稚的,可我却很羡慕她。至少她敢想,为爱复读这件小事。
二
第二个和复读有关的人是我在北京青旅遇到的室友,同住两天。炮兵胡同青旅是我住的第一间青旅,六人间,住了三天,我和当时最好的朋友在这个房间遇见三个云南室友,一个考研失败的北方女孩,还有一个在我们看来学习方面顺风顺水到了呼风唤雨地步的office lady。
——若要仔细描述的话,六人间的五个室友又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那个面临复读的室友姓甚名谁我不知道,姑且用X来称呼她吧。
X来北京的时候是清明假期,那段时间考研成绩也出来了——X考研失败,所以来北京玩几天。
因为考研失败所以出来溜达几天。这个逻辑关系似乎不能成立。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因为名落孙山所以心情压抑所以无心生活这个逻辑关系似乎更合理一些。
X是整个房间开心指数第二低的人,最低的那个人是念书风调雨顺的office lady,恋爱,同居,半夜拎着行李从男朋友家搬出。巧的是,X和office lady是老乡。老乡见老乡。
X是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和我们谈起考研失败的事情,她一边把衣服从包里拿出来,一边很平淡地跟我们说考研人数多压力大她没有上线。“所以我就跑到北京来玩几天咯。是继续考研还是工作是下一步的事情。”X探出头来跟我们说。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X的故事又有了一些宿命的色彩在里面——四年前,在北京,我看到X的故事,四年后,在南京,我似乎又变成了X。
三
每次大考小考前后总会各种各样的人发状态写文章感叹自己又没考好,准备和考试江湖再见云云。真的如所说般考试遭遇滑铁卢的人自然是有的,是少数,可以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在唱空城计罢了——这部分人的哀嚎惨痛程度大多和他们事后分数成正比。得了便宜还卖乖。以至于现在有很多人在社交网上为这些人祈祷:祝愿他们能够如愿以偿的挂掉考试。
W考研之前就说自己压力很大很怕考不上。我不以为然。研究生考试之后,W又发了篇文章,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并且很明确的说,打算明年再考。我看题目的时候也很不以为然,但在好奇心的牵引下,我还是点开文章来看。看罢之后,对她的话有些信了。
——她在文章里轻叹。只是轻叹。在很强烈的情绪下,轻叹已经是勉力而为了,更多时候,连沉默都很费劲。
考研分数出来了。W发了一条状态,语气依旧很淡,说这次果真没有考上,明年再战。
W对考研的态度一开始并没有让我觉得有太多惊讶——考研失败无论是大喜大悲还是云淡风轻,这类的情绪对我来说都很新鲜,新鲜到了我无法作出判断的地步。
——虽然我的学习之路并不如北京青旅遇到的office lady般平坦,但终究也没有遇到真正的大风大浪,直到最近,知道自己申请美国研究生可能会一无所获。
得知自己秋天可能不能去美国念研究生,晴天霹雳,看到邮件的时候,心情没有太大的波动,只是给家里电话的时候,情绪失去了掌控。
这段时间一直在想,如果真的不能去美国念研究生,那下一步我该怎么办。空出一年继续申请,想起一年以前的gap year 的构想,觉得有些讽刺。直接工作,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疯狂地在网上投简历。
疯狂地在社交网络上点刷新。
然后看到W的状态。她还在家里呆着。她去泡温泉了,很惬意。她出去挖掘新的餐馆了,很满意。最近她离开家乡去了临近的S省,新的旅程。她辅导表妹的功课,很有成就感……
W没有回学校,尽管已经开学了。她选择享受生活,尽管生活并不如她所意。
W的那些签到状态让我想了很多。接受已成为事实的,努力还未发生的,很重要的是,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珍稀最后的一个学期,该玩玩,该学习学习——人生只有一次大学时光。
我从来没有想过复读会发生在我身上,也没有想过,当那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我该怎么做。徘徊在复读边缘的这段期间,我想了很多,明白了一些事,也有一些事情,依旧不明白。
从高考到研究生考试或者说研究生申请,有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以让我遇见许许多多的和复读或者说重考有关的人和事,有主动要求复读但求而不得的人,有不想复读但是迫于各方的压力不得不背着书包重读一年的人,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是心甘情愿地重新读书,虽然他们心中也有苦。
我不知道复读这件事终究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我自然是希望它不会发生的,但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我欣然接受,当做是人生的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但我不保证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段光阴,我懒我贪玩,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弱点。
一
G不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和复读有关的人,而且她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地参加第二次高考,但是G确实第一个让我思考复读的人,除了复读之外,她也让我思考了其他的东西:爱情。
G复读的要求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荒谬不可思议的,因为G考上了Z大,南方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结果满意,G除外——Z大虽好,但毕竟和北京的P大隔了大半个中国。
在我们那个有各种光怪陆离的加分的省份,考上P大变数太多,即使是年级第一名,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虽然我们是全省最好的高中。
G没有想过考P大,她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够考上和P大同在北京的大学足以。这个愿望除了她本人之外,自然无人说好。无论是G的父母还是老师,没有人认为为一个人选择一座城是个正确的选择,虽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在一定的年龄恋爱结婚。
关于G高中的恋爱,或者她喜欢的人,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年代遥远,当事男主角们我已记不清姓名。迎接高考前,和G关系要好的同学会在课件拿G的桃色绯闻来打趣她,以作消遣,暂时逃避压人的课业。那两位男主角都没有和G有过正式的恋爱关系,他们的故事,准确的说,多是G的一厢情愿。
在高考之前,我一直分不清G到底爱的是谁,或者更爱谁一些。但高考之后,我知道了:两个男生的学校,一南一北,一个在北京,另一个在香港,和Z大所在的城市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甚至更短。
G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于是,在这段扑朔迷离的故事有了明确的结局。
但是G没能复读,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坚决反对她的决定。班主任L甚至搬出他以前学生的故事想要打消G复读的念头:那又是一个和爱情有关的复读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在复读发生之前并不是恋人关系,但在女生复读考上了男生大学所在的城市北京之后,两人恋爱了,然后和世间绝大多数的恋爱一样,这段恋情维持不到一年就散了。
G最后还是去广州念了Z大。
第一年回家乡的时候,大家都对新的校园生活充满好感,虽然期间也有一些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大家对自己的学校都表示满意,至少在聊天的时候是这样的。除了G。
G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开心,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班主任L见面时忍不住打趣G,问她现在还想复读吗——在L看来,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大家都不会再去想那些似是而非的事了,可L低估了G的毅力:G比以前更后悔去念Z大,G对北京的思念更强了。
——高中是大多数人真正情窦初开的时节,无数的G遇到喜欢的人,在这个故事里面,G为爱复读未果;在另外的故事里,G如愿以偿的和喜欢的人在同一个城市念书,恋爱,分开,有悔,有不悔;当然,在更多的故事里,G在新的城市遇见新的人,开始新的恋爱,最终忘记自己在18岁的时候,曾经有个很喜欢的高中同学。
G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疯狂幼稚的,可我却很羡慕她。至少她敢想,为爱复读这件小事。
二
第二个和复读有关的人是我在北京青旅遇到的室友,同住两天。炮兵胡同青旅是我住的第一间青旅,六人间,住了三天,我和当时最好的朋友在这个房间遇见三个云南室友,一个考研失败的北方女孩,还有一个在我们看来学习方面顺风顺水到了呼风唤雨地步的office lady。
——若要仔细描述的话,六人间的五个室友又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那个面临复读的室友姓甚名谁我不知道,姑且用X来称呼她吧。
X来北京的时候是清明假期,那段时间考研成绩也出来了——X考研失败,所以来北京玩几天。
因为考研失败所以出来溜达几天。这个逻辑关系似乎不能成立。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因为名落孙山所以心情压抑所以无心生活这个逻辑关系似乎更合理一些。
X是整个房间开心指数第二低的人,最低的那个人是念书风调雨顺的office lady,恋爱,同居,半夜拎着行李从男朋友家搬出。巧的是,X和office lady是老乡。老乡见老乡。
X是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和我们谈起考研失败的事情,她一边把衣服从包里拿出来,一边很平淡地跟我们说考研人数多压力大她没有上线。“所以我就跑到北京来玩几天咯。是继续考研还是工作是下一步的事情。”X探出头来跟我们说。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X的故事又有了一些宿命的色彩在里面——四年前,在北京,我看到X的故事,四年后,在南京,我似乎又变成了X。
三
每次大考小考前后总会各种各样的人发状态写文章感叹自己又没考好,准备和考试江湖再见云云。真的如所说般考试遭遇滑铁卢的人自然是有的,是少数,可以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在唱空城计罢了——这部分人的哀嚎惨痛程度大多和他们事后分数成正比。得了便宜还卖乖。以至于现在有很多人在社交网上为这些人祈祷:祝愿他们能够如愿以偿的挂掉考试。
W考研之前就说自己压力很大很怕考不上。我不以为然。研究生考试之后,W又发了篇文章,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并且很明确的说,打算明年再考。我看题目的时候也很不以为然,但在好奇心的牵引下,我还是点开文章来看。看罢之后,对她的话有些信了。
——她在文章里轻叹。只是轻叹。在很强烈的情绪下,轻叹已经是勉力而为了,更多时候,连沉默都很费劲。
考研分数出来了。W发了一条状态,语气依旧很淡,说这次果真没有考上,明年再战。
W对考研的态度一开始并没有让我觉得有太多惊讶——考研失败无论是大喜大悲还是云淡风轻,这类的情绪对我来说都很新鲜,新鲜到了我无法作出判断的地步。
——虽然我的学习之路并不如北京青旅遇到的office lady般平坦,但终究也没有遇到真正的大风大浪,直到最近,知道自己申请美国研究生可能会一无所获。
得知自己秋天可能不能去美国念研究生,晴天霹雳,看到邮件的时候,心情没有太大的波动,只是给家里电话的时候,情绪失去了掌控。
这段时间一直在想,如果真的不能去美国念研究生,那下一步我该怎么办。空出一年继续申请,想起一年以前的gap year 的构想,觉得有些讽刺。直接工作,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疯狂地在网上投简历。
疯狂地在社交网络上点刷新。
然后看到W的状态。她还在家里呆着。她去泡温泉了,很惬意。她出去挖掘新的餐馆了,很满意。最近她离开家乡去了临近的S省,新的旅程。她辅导表妹的功课,很有成就感……
W没有回学校,尽管已经开学了。她选择享受生活,尽管生活并不如她所意。
W的那些签到状态让我想了很多。接受已成为事实的,努力还未发生的,很重要的是,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珍稀最后的一个学期,该玩玩,该学习学习——人生只有一次大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