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店
【周末,仍旧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下了几天的雨暂时停了下来,地面还是湿漉漉的。父亲打电话来说下个月想再回一趟周家店,给奶奶上坟。掰着手指一算,离上次去又是5年过去了。翻出5年前写的这篇《周家店》,眼睛倏然也就像窗外地面一般湿漉漉的了。】
周家店
周末和父亲回到了我阔别了整整30年的故乡。
令我感慨的是这是我的故乡却不能算是父亲的,因为我在这里住了10年而他却只是每年零星的几天。我在这个叫做周家店的小村子里跟着我的奶奶渡过了我的童年,从一个月大直到十岁,偶尔也会到镇子上和在厂里做工的母亲住上一阵子。那时奶奶也好不容易才找回她的家乡不久。
据说奶奶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独自离开了她的父母,多少年以后她从武汉到青岛,只依稀记得她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叫周店,却并不知道是哪里的周店,爷爷早已不在了,我从未见过我的爷爷,也没见过什么照片,似乎父亲也没什么印象。有一年父亲出差到镇江,碰巧听人说起了在六合有个周店这么个地方,和奶奶描述的地方有点像,村里的人都姓周,奶奶这才得以回到家乡,当然,那时还没有我。
童年往事记得清清楚楚,这只有我自己知道,即便一同前去的童年玩伴——我的小表哥也都记不真切了,他们都惊诧于我的记忆力,特别是只有3、4岁时的故事。我清楚地记得后院里种黄瓜、丝瓜、蓖麻和每天可以割一点的韭菜、小葱的位置,栀子花和那片竹林仍在,我想起那年夏天我发现在竹子根部盘着一条腹部通红的赤练蛇、并飞速报告给奶奶时的恐怖情景,那时我觉得后院好大房檐好高,每当台风来袭我都要和奶奶一起用长棍紧紧顶住被刮得吱吱直响的漏雨也漏风的大门,顺着房檐屋瓦飘落的雨水如注,小脑瓜子里就会想起刚学的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来,雨小些的时候奶奶会把一只大铁桶搁在房檐下去接从已被暴雨冲刷干净了的屋顶上滴落的雨水,然后洒几粒明矾,这样就不用老请隔壁的二伯伯帮着去水塘挑水喝了。
才发现那三间瓦房和那小院是如此之小,由此推断奶奶接水的水桶也一定不像我记忆中的那么大了。
我从锁着的一村故居的门缝里张望了半天,奶奶已经不在靠门口的小板凳上独自默默地抽我去帮她买的4分钱一包的葵花牌香烟了,如果奶奶活着,她今年应该正好100岁了。
绕过村子从杂草丛生的小路去村后的坟地给奶奶上了坟,我给奶奶买了好多金条和元宝,还有20亿元一张的天地银行发行的钞票总共40张一叠,800亿元表哥说可以买下几十个周家店了。
已经没什么人住在村里了,种地基本不挣钱甚至可能会亏钱,所以我的童年玩伴们——小庆、家根(论辈份他要叫我爷爷)、保子、友子、兔子还有大兰子姐姐——他们都去镇上或城里打工去了(象陪我一同前来的我的小表哥士志就是城里街道的一名干部了)。田埂没什么人打理,田地里倒也没荒着,一望无际的油菜地已经结满了籽包,我来的晚了几天,不然那遍野的油菜花会是多么美啊!我这么想着,就又想起小时候嗡嗡的蜜蜂,油菜地里采了蜜,在我和奶奶的土坯房子的墙缝里钻了洞做了窝,我就会和小伙伴们用竹篾抠出有点黄黄的不知是蜜还是土的东西往嘴里填,被奶奶发现了,自然少不了一顿“怎么这么不干净!”的责骂,后来知道还有一个原因是奶奶怕我们把房子给扒拉塌了。
房子已经不是当年的土坯房子了,我离开周店时,父亲把三间房子卖给了二伯伯,奶奶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和我们一起回城去青岛,她就是想死后能够葬在她的家乡、她的兄弟姐妹身边,那时全村的人都叫她二姑奶奶。二伯伯的儿子在我奶奶死后把这三间土坯房盖成了砖墙的房子,朝南正面是灰砖,侧面和背面是红砖,看来并不只是艾未未会根据价格来决定材料的使用。
三间房的大小形状他们说都没变,门前的那个我6岁那年夏天差点在那儿见了水龙王的池塘也仍然还在。
我不知道为什么,三十年了,我才又一次回到这里。
(2009年4月29日)
周家店
周末和父亲回到了我阔别了整整30年的故乡。
令我感慨的是这是我的故乡却不能算是父亲的,因为我在这里住了10年而他却只是每年零星的几天。我在这个叫做周家店的小村子里跟着我的奶奶渡过了我的童年,从一个月大直到十岁,偶尔也会到镇子上和在厂里做工的母亲住上一阵子。那时奶奶也好不容易才找回她的家乡不久。
据说奶奶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独自离开了她的父母,多少年以后她从武汉到青岛,只依稀记得她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叫周店,却并不知道是哪里的周店,爷爷早已不在了,我从未见过我的爷爷,也没见过什么照片,似乎父亲也没什么印象。有一年父亲出差到镇江,碰巧听人说起了在六合有个周店这么个地方,和奶奶描述的地方有点像,村里的人都姓周,奶奶这才得以回到家乡,当然,那时还没有我。
童年往事记得清清楚楚,这只有我自己知道,即便一同前去的童年玩伴——我的小表哥也都记不真切了,他们都惊诧于我的记忆力,特别是只有3、4岁时的故事。我清楚地记得后院里种黄瓜、丝瓜、蓖麻和每天可以割一点的韭菜、小葱的位置,栀子花和那片竹林仍在,我想起那年夏天我发现在竹子根部盘着一条腹部通红的赤练蛇、并飞速报告给奶奶时的恐怖情景,那时我觉得后院好大房檐好高,每当台风来袭我都要和奶奶一起用长棍紧紧顶住被刮得吱吱直响的漏雨也漏风的大门,顺着房檐屋瓦飘落的雨水如注,小脑瓜子里就会想起刚学的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来,雨小些的时候奶奶会把一只大铁桶搁在房檐下去接从已被暴雨冲刷干净了的屋顶上滴落的雨水,然后洒几粒明矾,这样就不用老请隔壁的二伯伯帮着去水塘挑水喝了。
才发现那三间瓦房和那小院是如此之小,由此推断奶奶接水的水桶也一定不像我记忆中的那么大了。
我从锁着的一村故居的门缝里张望了半天,奶奶已经不在靠门口的小板凳上独自默默地抽我去帮她买的4分钱一包的葵花牌香烟了,如果奶奶活着,她今年应该正好100岁了。
绕过村子从杂草丛生的小路去村后的坟地给奶奶上了坟,我给奶奶买了好多金条和元宝,还有20亿元一张的天地银行发行的钞票总共40张一叠,800亿元表哥说可以买下几十个周家店了。
已经没什么人住在村里了,种地基本不挣钱甚至可能会亏钱,所以我的童年玩伴们——小庆、家根(论辈份他要叫我爷爷)、保子、友子、兔子还有大兰子姐姐——他们都去镇上或城里打工去了(象陪我一同前来的我的小表哥士志就是城里街道的一名干部了)。田埂没什么人打理,田地里倒也没荒着,一望无际的油菜地已经结满了籽包,我来的晚了几天,不然那遍野的油菜花会是多么美啊!我这么想着,就又想起小时候嗡嗡的蜜蜂,油菜地里采了蜜,在我和奶奶的土坯房子的墙缝里钻了洞做了窝,我就会和小伙伴们用竹篾抠出有点黄黄的不知是蜜还是土的东西往嘴里填,被奶奶发现了,自然少不了一顿“怎么这么不干净!”的责骂,后来知道还有一个原因是奶奶怕我们把房子给扒拉塌了。
房子已经不是当年的土坯房子了,我离开周店时,父亲把三间房子卖给了二伯伯,奶奶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和我们一起回城去青岛,她就是想死后能够葬在她的家乡、她的兄弟姐妹身边,那时全村的人都叫她二姑奶奶。二伯伯的儿子在我奶奶死后把这三间土坯房盖成了砖墙的房子,朝南正面是灰砖,侧面和背面是红砖,看来并不只是艾未未会根据价格来决定材料的使用。
三间房的大小形状他们说都没变,门前的那个我6岁那年夏天差点在那儿见了水龙王的池塘也仍然还在。
我不知道为什么,三十年了,我才又一次回到这里。
(2009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