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画下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风景画的300年
写在前面:
这篇东西写毕,上网随便转转,就看到了昆明3.1事件的报道。
更想起将人类的历史,爱恨起伏画进风景里,写进文章中的人性意义。比如文末提到的透纳。他长久以来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因为他的画布上有血,泪,有力量也有反思。
正文:
南方的冬末早春难得大雪。整个校园,天地白得贴烫无边。橡树枝桠朦朦胧胧舒展着,半空中染出一点灰一点蓝。
学校的建筑风格仿的哥特式,这会儿活脱脱是个圣诞节的霍格沃茨。后勤医疗系统很辛苦。没日夜地铲雪,除冰。我们这帮懒学生却是事不关己,只就着暖气融融的屋子,抱着被子看窗外影妆素裹。诶呀,再吟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老彼得·勃鲁盖尔1565年画过一套《月令图》。老头子当年生活的地方,文艺复兴那段时间叫布拉班特公国,放在如今大约是荷兰,加上比利时中部那块。也被泛泛称为弗拉芒(Flemish)地区。风景画,风俗画,都打那儿起源兴盛。当他同时期的法国、意大利画家们念念不忘文艺复兴的优美人体,终日琢磨着怎么把维纳斯的胳膊拗成一个最扭曲又平衡的造型的时候,老勃鲁盖尔画的人物五头身,粗手粗脚,活像一群木偶。不过这也怪不得人家,《雪中猎者》,《翻晒干草堆》,瞧这些名字不就是正经八百的乡土生活范。人人都记得米勒画《拾麦穗者》中一派怜悯慈悲,其实几百年前的弗拉芒画家们早就鲜衣怒马地画开了。这些短手短脚的小人,比之最丰腴的维纳斯和最健壮的阿波罗,自有人间烟火的生活意趣。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这套画里,最有名的当数这幅《狩猎人归来》。
这画前景,中景,远景层层递进,清晰明确。色调冷暖平衡,却不知怎么就是留给人天地山水,上下一白的感受。近景里或许有风雪犬吠,悠远山坳中必然是一派晴明寂静。
教我近现代西方艺术史的老师是个荷兰人。老头子胖乎乎的,留一撇小胡子,每天一丝不苟地套着西装,领带尖尖挂在皮带上方圆溜溜的肚子上。上课尤其声情并茂。提到这幅画,他撇撇嘴,说,“你们知道么,画家都喜欢搞乾坤大挪移。你瞧远景里那些山,漂亮吧。嘿,其实荷兰平得像块煎饼。为了构图,这帮画家才不管那么多呢。”
十七世纪的荷兰,从政体,宗教,文化上分为两半,北半是今天的荷兰,南边放在今天是比利时和法国的一边儿。
这分化的渊源得追溯到十六世纪才说得清楚。十六世纪的荷兰/弗兰德地区被西班牙天主教政权统治,期间各种闹腾。终于1581年北边宣布他们要闹独立,南边则老老实实在西班牙人手里待着。1609年,宗教改革后的北面七省宣布了主权。不过麻烦事到这远远没完。1618年宗教纷争剧化,三十年战争打响。1620年那阵子荷兰南北内部又闹腾过。但是毕竟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彻底独立了。
从宗教强权和西班牙帝国手底下逃出来,那会儿的北部荷兰七省大约是全欧洲最自由,最潇洒的地方。商人,小贩,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天堂。去他的出身门第,麦场,农庄,世界各地的新鲜玩意才来劲呢。南边的鲁本斯画走下十字架的耶稣那会儿,活泼的北方人弗兰斯·哈尔斯操着大胆夸张,甚至凌乱的笔触,正得意洋洋画着吉卜赛女郎和田园里的新婚夫妇。
稍后,就是这个地方,还会走出伦勃朗这样无可替代的中产阶级者们的英雄。
其实艺术什么的,本质上就是需求的产物。有了自由,尊严,还有银币,人就会理直气壮地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
荷兰中产阶级们喜欢田园,静物,鲜花,总之一切让他们觉得熟悉亲切,岁月静好的事物。十七世纪的北荷兰,人们爱画成疾。有欣赏,有上苍,当然更有攀比。荷兰画家占人口的比重全欧洲最高,愣还是个绘画进口国。本地的画家们早不满足于特长肖像,静物,或是生活场景这样的大分类。他们干脆术业有专攻到了这位哥们擅长器皿,那位姑娘特张花卉,甚至画云画天画风车,专攻三分之二构图的地步。
雅各布·范勒伊斯达尔专画三分之二天空的构图。一大张画,上面大片的流云,最下面三分之一是田野,风车,湖泊,海边御风的帆船。总之一个本地荷兰人对老家最爱的所有典型物件。虽然,平得跟块煎饼似的荷兰也真什么特别的自然景观。
这位兄弟后世不怎么出名,也是难怪。当年却端得是名声显赫。有人评论他的画之惟妙惟肖:“倘若再添一丝阳光温暖,一缕清风拂面,就是完美的身临其境了。”
如今的人动辄天涯海角地溜达,对风景的耐受性也高。若不是布拉格的春花,亚马逊的湾流,庞贝古城的夕阳残照,怕都没什么感觉。当年人,给予了他们漂衣酿酒水源的河流,捕鱼通贸的海湾,就是最好的风光了。
这幅《海边磨坊》画于1670。范勒伊斯达尔的画静且和,不过挑哪幅出来看,还真无所谓。
反观同一个时代的法国,正轰轰烈烈搞着巴洛克。
巴洛克是手法主义发展兴盛的新高峰,端得是气势恢宏,技巧高超。普桑的构图的确美。乔治·德·拉·图尔的光影重重,有势不可挡的戏剧化震撼。故而巴洛克时期的历史画,宗教画,乃至肖像人物,都具有天神般的恢弘。
风景画却地位尴尬。你看戏剧舞台上,夸张的总是人物和台词,布景却是虚的。一棵树就是小林仙出没的丛林,一盏灯就是朱丽叶无眠的窗台。奥布朗和提泰妮雅就应该待在仲夏夜的舞台上,真把他们扔进树林里,反而是说不出的别扭。戴奥尼索斯的世界本就用不着那么真的风和雪,醉了的人心自可以把春花秋月一一添上。
直白点说:巴洛克年代,普桑搞出来的理想主义风景画,克罗德.洛林的田园牧歌风什么的,真是矫作又苍白。
下面这幅是克罗德.洛林1648年画的《示巴王后离港》。巴洛克时期的同志们画风景画,偏又不能抛弃高尚的古典题材,所以动不动就把圣人仙佛,神话人物什么的安插在风景里,取个好听的名字。
这画里有神,有清晨金色的迷雾,波光粼粼的海和巍峨的建筑。唯独没有温柔,也没有真诚。
其实一百五六十年后,还有人画过类似的场景。也是虚构的海岸,晨光之中,古罗马建筑的断壁残垣微光缭绕。我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看到这幅画,和洛林的《示巴王后离港》挂在同一个小回廊里。画是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1815年的《迦太基王朝的崛起》。
偏偏同样的虚构,透纳就能画出光影交织的壮美。
透纳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
他的浪漫深邃而温柔。他时而庄严壮美,时而婉约迷蒙,感情却永远深刻雄壮。他是风景画中的贝多芬。
透纳不需要景物甚至笔触的真诚。他的真诚来自命题,画家的情绪本身。稍后着力讲他。单从这一幅画说,透纳比洛林要坦然潇洒。他信任画作的观众,所以不必掩饰壮美之中的凄凉。
时间轴倒回来。十八世纪初期法国迎来了洛可可时代。
洛可可风格的缪思蓬皮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终日待在凡尔赛宫浮雕装饰的贵妇小客厅里,烦了倦了就去玫瑰园散个步。如此自然,绘画艺术风气也趋向室内题材。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什么的。风景画注定只能当个配角中的配角。
不过这时候的风景元素,却有一点好。它虚幻得真诚。它从不费心伪装成任何宏大的,深刻的,甚至真实的场景。嘿,你瞧,这就是个虚构的幻境,我偏要把最温柔的山水花树汇聚在一起,你喜欢不喜欢?
比如这幅让-安东尼·华托的《舟发西地岛》,1717年画。浪漫小王子华托同学画求爱的圣节,爱神之岛忘忧的情侣们,天空中光屁股的小精灵手持爱情的金箭。情与景都是百分之一百的虚幻,但是人生难得糊涂,梦一场又何妨。
洛可可时期浮夸无度,纵情声色,也算人性解放的开始。
老圣人说的嘛,“食色,性也。”弗拉明地区的中产阶级们喜花卉,银器;农民们画肉铺子,新婚筵席;他们沉迷的是各自阶级的声色犬马。放到法国的贵族这儿,这种沉迷自然就成了华服盛筵,偷不完的情和数不清的情妇。
虚荣也好,攀比也罢,乃至荒淫之欲,说到底是直面了内心最真最本源的欲望。在此之上,一切陈旧破去,才有真正浪漫自然的萌芽场所。
你看当初我们的六朝诗文,极尽旖旎昏淫之能事。但是当音律词藻堆砌够了,自有《长安古意》临空而出的时候。所以“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什么的,也不尽然是恶心。真小人总比伪君子可爱。
极尽奢靡之后,有英国人来救世。康斯特勃简直是风景画的卢照邻。
约翰·康斯特勃的一辈子,简直可以用没劲来形容。他出生在英国乡村,老爸是个磨坊主,成年后娶了位同乡姑娘,两个人在老家过了一辈子。
老康希望儿子当个牧师,不过儿子不肯,于是长大后就在磨坊里帮手。顺便坚持不懈自己画画。画家乡所能看到的一切:田园,风车,教堂,磨坊。
康斯特勃进过皇家美术学院。但是感谢上帝,他想模仿至圣先师们的风格,却怎么也不得劲。于是乖乖回到乡下守着磨坊画自己的风景画。那些真正的,真诚的,为了自然而画的风景画。画啊画,画了一辈子,终于还是成了皇家美术学院会员,终于那些天空,草垛,流水和风车也获得了世人的认可。
据说德拉克洛瓦,就是画出过伟大的《领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和《萨达那帕拉之死》的那位浪漫主义大神,看了康斯特勃的风景画之后,还急匆匆重回画室把自己画作中的天空背景涂了重来。因为“康斯特勃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
纯粹优美的,安宁,纯洁的世界。
1821年,他画出了这幅《干草车》。这幅画在巴黎展出的时候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这画现在也藏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小小一幅,藏在一堆画里面,不起眼。只有专注看过去,才觉得真是一派清明。而且你看他画的阴天哎,英国那让人沉郁,无聊,压抑的阴天。居然也被他画成了一派的凉爽温柔。
1823年,他画了《萨利斯勃雷教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卖力标榜李煜,有一句说,词人啊,要的就是那份天真,所为“赤子之心”嘛。所以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做皇帝那是大大的不行,做词人却是天赋的好资源。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这一点放在康斯特勃身上也算颇恰当了。
十九世纪上半,英国人统领风景画帝国。就连当时美国最拿得出手的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居然都是个英国移民。
他的画很有康特特勃的风韵。估计费城,纽约那片天气总归比英国好点,所以科尔的画光线剔透,是康斯特勃的少女版。
1836年科尔同学画了这个,《牛轭湖》。据说画中仙境目前属于史密斯女子学院境内。
前面说1850年前的风景画坛是英国人的天下,其中第一,必须是透纳。
在晚年,他把风景画提高到了史诗的地步。风景于是可以记录时代的变迁,讲述英雄的故事,蕴含悲剧,喜剧,苍凉无解之剧。
小透纳同学十四岁就进入了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二十五岁,成为皇家美术学院会员。少年成名,他年轻时候画过不少英国的海岸,丰饶的沙滩,并且在批评家和大众之中两面得好。准确的说,这位理发匠的儿子是公认的,十九世纪英国风景画的未来。
吃穿不愁,名声也有,透纳自然有自己尝试更激烈点的风格。你看他中期和后期的作品,很是前沿,可以混在后来的印象派里。
他对光线,掌握极其敏锐。可以通过光线的走势,明暗,和色彩的融合造就幻境。
从二十五岁起的三四十年里,透纳的日子过得很风顺。虽然偶尔有人抱怨他画的东西越来越没有英国下午茶的从容味了,至少他每年都能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年展里挂上自己的几幅大作。
直到1840年五月,他展出了这个:《奴隶船》。
他最伟大的作品。当年,毁掉他名誉的作品。
这幅画控诉了1781年发生的一起奴隶事件,当时一艘奴隶船的船长命令将133名病重的奴隶抛下大海,以获得更多的保险金。大约是英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污点之一了。透纳让这幅画在英国反奴隶协会会程期间展出。
结果呢。大英帝国的观众们很是不怎么开心。评论家们也是。
他们说你看这是些什么红橙大色块。老头子们气急败坏地说,透纳这家伙老糊涂啦。他年轻那会儿,简直是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招牌。哪像现在,暴烈,疯狂,他自己也不直到自己在折腾什么。
他不过是在思考,江山如画之下还有什么。
他再画风景画。不是干草堆和忙碌的农人,不是丛林和采野花的少女,是风景,和对人类直接的感情。
长久以来,学院派们将绘画题材划分为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最上层是历史画,然后是人物肖像,再次是风俗画,然后才是风景画,静物画。可是透纳画的,分明是风景画,也是历史画。
风景是今时今日的天地,历史是人的历史。
盛名消落之后,他仍然画了许多好画。准确的说,他最好的一些画。
1844年他画了这幅画,《风雨和速度-西部大铁路》。比莫奈等人在巴黎画火车站早了几十年。
传统的风景画里,总是有几个芝麻绿豆大的人物点缀期中。这幅画中没有人。它用不着人物来唤起人性的感受。
他没有表达对这突如其来的工业化的抗拒或是接纳。他只是记录下了一刹那的天地,和人的感情。只有天幕,水幕,风起云涌。可是那种力量感,速度感,还有开往未知的一往无前,让人动容。
嘿,你看,在伪善的高尚情操和赤裸裸的肉欲之后,风景画终于也蕴含了深重澎湃的人文情怀。这大概也算“风景画的自赎”了。
这篇东西写毕,上网随便转转,就看到了昆明3.1事件的报道。
更想起将人类的历史,爱恨起伏画进风景里,写进文章中的人性意义。比如文末提到的透纳。他长久以来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因为他的画布上有血,泪,有力量也有反思。
正文:
南方的冬末早春难得大雪。整个校园,天地白得贴烫无边。橡树枝桠朦朦胧胧舒展着,半空中染出一点灰一点蓝。
学校的建筑风格仿的哥特式,这会儿活脱脱是个圣诞节的霍格沃茨。后勤医疗系统很辛苦。没日夜地铲雪,除冰。我们这帮懒学生却是事不关己,只就着暖气融融的屋子,抱着被子看窗外影妆素裹。诶呀,再吟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老彼得·勃鲁盖尔1565年画过一套《月令图》。老头子当年生活的地方,文艺复兴那段时间叫布拉班特公国,放在如今大约是荷兰,加上比利时中部那块。也被泛泛称为弗拉芒(Flemish)地区。风景画,风俗画,都打那儿起源兴盛。当他同时期的法国、意大利画家们念念不忘文艺复兴的优美人体,终日琢磨着怎么把维纳斯的胳膊拗成一个最扭曲又平衡的造型的时候,老勃鲁盖尔画的人物五头身,粗手粗脚,活像一群木偶。不过这也怪不得人家,《雪中猎者》,《翻晒干草堆》,瞧这些名字不就是正经八百的乡土生活范。人人都记得米勒画《拾麦穗者》中一派怜悯慈悲,其实几百年前的弗拉芒画家们早就鲜衣怒马地画开了。这些短手短脚的小人,比之最丰腴的维纳斯和最健壮的阿波罗,自有人间烟火的生活意趣。
![]() |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这套画里,最有名的当数这幅《狩猎人归来》。
这画前景,中景,远景层层递进,清晰明确。色调冷暖平衡,却不知怎么就是留给人天地山水,上下一白的感受。近景里或许有风雪犬吠,悠远山坳中必然是一派晴明寂静。
教我近现代西方艺术史的老师是个荷兰人。老头子胖乎乎的,留一撇小胡子,每天一丝不苟地套着西装,领带尖尖挂在皮带上方圆溜溜的肚子上。上课尤其声情并茂。提到这幅画,他撇撇嘴,说,“你们知道么,画家都喜欢搞乾坤大挪移。你瞧远景里那些山,漂亮吧。嘿,其实荷兰平得像块煎饼。为了构图,这帮画家才不管那么多呢。”
十七世纪的荷兰,从政体,宗教,文化上分为两半,北半是今天的荷兰,南边放在今天是比利时和法国的一边儿。
这分化的渊源得追溯到十六世纪才说得清楚。十六世纪的荷兰/弗兰德地区被西班牙天主教政权统治,期间各种闹腾。终于1581年北边宣布他们要闹独立,南边则老老实实在西班牙人手里待着。1609年,宗教改革后的北面七省宣布了主权。不过麻烦事到这远远没完。1618年宗教纷争剧化,三十年战争打响。1620年那阵子荷兰南北内部又闹腾过。但是毕竟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彻底独立了。
从宗教强权和西班牙帝国手底下逃出来,那会儿的北部荷兰七省大约是全欧洲最自由,最潇洒的地方。商人,小贩,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天堂。去他的出身门第,麦场,农庄,世界各地的新鲜玩意才来劲呢。南边的鲁本斯画走下十字架的耶稣那会儿,活泼的北方人弗兰斯·哈尔斯操着大胆夸张,甚至凌乱的笔触,正得意洋洋画着吉卜赛女郎和田园里的新婚夫妇。
稍后,就是这个地方,还会走出伦勃朗这样无可替代的中产阶级者们的英雄。
其实艺术什么的,本质上就是需求的产物。有了自由,尊严,还有银币,人就会理直气壮地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
荷兰中产阶级们喜欢田园,静物,鲜花,总之一切让他们觉得熟悉亲切,岁月静好的事物。十七世纪的北荷兰,人们爱画成疾。有欣赏,有上苍,当然更有攀比。荷兰画家占人口的比重全欧洲最高,愣还是个绘画进口国。本地的画家们早不满足于特长肖像,静物,或是生活场景这样的大分类。他们干脆术业有专攻到了这位哥们擅长器皿,那位姑娘特张花卉,甚至画云画天画风车,专攻三分之二构图的地步。
雅各布·范勒伊斯达尔专画三分之二天空的构图。一大张画,上面大片的流云,最下面三分之一是田野,风车,湖泊,海边御风的帆船。总之一个本地荷兰人对老家最爱的所有典型物件。虽然,平得跟块煎饼似的荷兰也真什么特别的自然景观。
这位兄弟后世不怎么出名,也是难怪。当年却端得是名声显赫。有人评论他的画之惟妙惟肖:“倘若再添一丝阳光温暖,一缕清风拂面,就是完美的身临其境了。”
如今的人动辄天涯海角地溜达,对风景的耐受性也高。若不是布拉格的春花,亚马逊的湾流,庞贝古城的夕阳残照,怕都没什么感觉。当年人,给予了他们漂衣酿酒水源的河流,捕鱼通贸的海湾,就是最好的风光了。
这幅《海边磨坊》画于1670。范勒伊斯达尔的画静且和,不过挑哪幅出来看,还真无所谓。
![]() |
反观同一个时代的法国,正轰轰烈烈搞着巴洛克。
巴洛克是手法主义发展兴盛的新高峰,端得是气势恢宏,技巧高超。普桑的构图的确美。乔治·德·拉·图尔的光影重重,有势不可挡的戏剧化震撼。故而巴洛克时期的历史画,宗教画,乃至肖像人物,都具有天神般的恢弘。
风景画却地位尴尬。你看戏剧舞台上,夸张的总是人物和台词,布景却是虚的。一棵树就是小林仙出没的丛林,一盏灯就是朱丽叶无眠的窗台。奥布朗和提泰妮雅就应该待在仲夏夜的舞台上,真把他们扔进树林里,反而是说不出的别扭。戴奥尼索斯的世界本就用不着那么真的风和雪,醉了的人心自可以把春花秋月一一添上。
直白点说:巴洛克年代,普桑搞出来的理想主义风景画,克罗德.洛林的田园牧歌风什么的,真是矫作又苍白。
下面这幅是克罗德.洛林1648年画的《示巴王后离港》。巴洛克时期的同志们画风景画,偏又不能抛弃高尚的古典题材,所以动不动就把圣人仙佛,神话人物什么的安插在风景里,取个好听的名字。
这画里有神,有清晨金色的迷雾,波光粼粼的海和巍峨的建筑。唯独没有温柔,也没有真诚。
![]() |
其实一百五六十年后,还有人画过类似的场景。也是虚构的海岸,晨光之中,古罗马建筑的断壁残垣微光缭绕。我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看到这幅画,和洛林的《示巴王后离港》挂在同一个小回廊里。画是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1815年的《迦太基王朝的崛起》。
偏偏同样的虚构,透纳就能画出光影交织的壮美。
![]() |
透纳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
他的浪漫深邃而温柔。他时而庄严壮美,时而婉约迷蒙,感情却永远深刻雄壮。他是风景画中的贝多芬。
透纳不需要景物甚至笔触的真诚。他的真诚来自命题,画家的情绪本身。稍后着力讲他。单从这一幅画说,透纳比洛林要坦然潇洒。他信任画作的观众,所以不必掩饰壮美之中的凄凉。
时间轴倒回来。十八世纪初期法国迎来了洛可可时代。
洛可可风格的缪思蓬皮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终日待在凡尔赛宫浮雕装饰的贵妇小客厅里,烦了倦了就去玫瑰园散个步。如此自然,绘画艺术风气也趋向室内题材。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什么的。风景画注定只能当个配角中的配角。
不过这时候的风景元素,却有一点好。它虚幻得真诚。它从不费心伪装成任何宏大的,深刻的,甚至真实的场景。嘿,你瞧,这就是个虚构的幻境,我偏要把最温柔的山水花树汇聚在一起,你喜欢不喜欢?
比如这幅让-安东尼·华托的《舟发西地岛》,1717年画。浪漫小王子华托同学画求爱的圣节,爱神之岛忘忧的情侣们,天空中光屁股的小精灵手持爱情的金箭。情与景都是百分之一百的虚幻,但是人生难得糊涂,梦一场又何妨。
![]() |
洛可可时期浮夸无度,纵情声色,也算人性解放的开始。
老圣人说的嘛,“食色,性也。”弗拉明地区的中产阶级们喜花卉,银器;农民们画肉铺子,新婚筵席;他们沉迷的是各自阶级的声色犬马。放到法国的贵族这儿,这种沉迷自然就成了华服盛筵,偷不完的情和数不清的情妇。
虚荣也好,攀比也罢,乃至荒淫之欲,说到底是直面了内心最真最本源的欲望。在此之上,一切陈旧破去,才有真正浪漫自然的萌芽场所。
你看当初我们的六朝诗文,极尽旖旎昏淫之能事。但是当音律词藻堆砌够了,自有《长安古意》临空而出的时候。所以“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什么的,也不尽然是恶心。真小人总比伪君子可爱。
极尽奢靡之后,有英国人来救世。康斯特勃简直是风景画的卢照邻。
约翰·康斯特勃的一辈子,简直可以用没劲来形容。他出生在英国乡村,老爸是个磨坊主,成年后娶了位同乡姑娘,两个人在老家过了一辈子。
老康希望儿子当个牧师,不过儿子不肯,于是长大后就在磨坊里帮手。顺便坚持不懈自己画画。画家乡所能看到的一切:田园,风车,教堂,磨坊。
康斯特勃进过皇家美术学院。但是感谢上帝,他想模仿至圣先师们的风格,却怎么也不得劲。于是乖乖回到乡下守着磨坊画自己的风景画。那些真正的,真诚的,为了自然而画的风景画。画啊画,画了一辈子,终于还是成了皇家美术学院会员,终于那些天空,草垛,流水和风车也获得了世人的认可。
据说德拉克洛瓦,就是画出过伟大的《领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和《萨达那帕拉之死》的那位浪漫主义大神,看了康斯特勃的风景画之后,还急匆匆重回画室把自己画作中的天空背景涂了重来。因为“康斯特勃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
纯粹优美的,安宁,纯洁的世界。
1821年,他画出了这幅《干草车》。这幅画在巴黎展出的时候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这画现在也藏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小小一幅,藏在一堆画里面,不起眼。只有专注看过去,才觉得真是一派清明。而且你看他画的阴天哎,英国那让人沉郁,无聊,压抑的阴天。居然也被他画成了一派的凉爽温柔。
![]() |
1823年,他画了《萨利斯勃雷教堂》。
![]()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卖力标榜李煜,有一句说,词人啊,要的就是那份天真,所为“赤子之心”嘛。所以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做皇帝那是大大的不行,做词人却是天赋的好资源。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这一点放在康斯特勃身上也算颇恰当了。
十九世纪上半,英国人统领风景画帝国。就连当时美国最拿得出手的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居然都是个英国移民。
他的画很有康特特勃的风韵。估计费城,纽约那片天气总归比英国好点,所以科尔的画光线剔透,是康斯特勃的少女版。
1836年科尔同学画了这个,《牛轭湖》。据说画中仙境目前属于史密斯女子学院境内。
![]() |
前面说1850年前的风景画坛是英国人的天下,其中第一,必须是透纳。
在晚年,他把风景画提高到了史诗的地步。风景于是可以记录时代的变迁,讲述英雄的故事,蕴含悲剧,喜剧,苍凉无解之剧。
小透纳同学十四岁就进入了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二十五岁,成为皇家美术学院会员。少年成名,他年轻时候画过不少英国的海岸,丰饶的沙滩,并且在批评家和大众之中两面得好。准确的说,这位理发匠的儿子是公认的,十九世纪英国风景画的未来。
吃穿不愁,名声也有,透纳自然有自己尝试更激烈点的风格。你看他中期和后期的作品,很是前沿,可以混在后来的印象派里。
他对光线,掌握极其敏锐。可以通过光线的走势,明暗,和色彩的融合造就幻境。
从二十五岁起的三四十年里,透纳的日子过得很风顺。虽然偶尔有人抱怨他画的东西越来越没有英国下午茶的从容味了,至少他每年都能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年展里挂上自己的几幅大作。
直到1840年五月,他展出了这个:《奴隶船》。
他最伟大的作品。当年,毁掉他名誉的作品。
![]() |
这幅画控诉了1781年发生的一起奴隶事件,当时一艘奴隶船的船长命令将133名病重的奴隶抛下大海,以获得更多的保险金。大约是英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污点之一了。透纳让这幅画在英国反奴隶协会会程期间展出。
结果呢。大英帝国的观众们很是不怎么开心。评论家们也是。
他们说你看这是些什么红橙大色块。老头子们气急败坏地说,透纳这家伙老糊涂啦。他年轻那会儿,简直是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招牌。哪像现在,暴烈,疯狂,他自己也不直到自己在折腾什么。
他不过是在思考,江山如画之下还有什么。
他再画风景画。不是干草堆和忙碌的农人,不是丛林和采野花的少女,是风景,和对人类直接的感情。
长久以来,学院派们将绘画题材划分为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最上层是历史画,然后是人物肖像,再次是风俗画,然后才是风景画,静物画。可是透纳画的,分明是风景画,也是历史画。
风景是今时今日的天地,历史是人的历史。
盛名消落之后,他仍然画了许多好画。准确的说,他最好的一些画。
1844年他画了这幅画,《风雨和速度-西部大铁路》。比莫奈等人在巴黎画火车站早了几十年。
![]() |
传统的风景画里,总是有几个芝麻绿豆大的人物点缀期中。这幅画中没有人。它用不着人物来唤起人性的感受。
他没有表达对这突如其来的工业化的抗拒或是接纳。他只是记录下了一刹那的天地,和人的感情。只有天幕,水幕,风起云涌。可是那种力量感,速度感,还有开往未知的一往无前,让人动容。
嘿,你看,在伪善的高尚情操和赤裸裸的肉欲之后,风景画终于也蕴含了深重澎湃的人文情怀。这大概也算“风景画的自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