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之五 拉卜楞的白度母
传闻,世上最浪费时间的三件事情分别是:忧虑,懊悔,评判他人。
之前,我不知道从西宁可以直接到夏河,选择了在兰州中转。
所以,在第二件事情上浪费了不少时间。
清晨,从兰州出走。很久没有在清晨观察过一个城市。原本昏沉的脑袋被冷风吹得瞬间清醒。
像我起这么早的人应该不多,所以长途大巴车上空闲了一半的座位。当车子开动的时候,天依然没有亮。
西北的冬天就是这样。
和之前造访过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塔尔寺不同,来到拉卜楞寺,多了另外的一个理由---《天下无贼》。张艺谋的电影曾在这里取景,上映那年,我刚进大学一年级。
同样的地方,从荧幕中跳出到眼前,心中不免会泛起一些涟漪。就像那年我看到夜色下灯火辉煌的布达拉宫,不禁落泪。
到夏河已经是中午时分,阳光笼罩下,温暖如拉萨。第一次来,就有似曾相似的感觉,故人故地,才会有更好的故事。
扎西奇街是小县城唯一的正街,街道两旁的藏式建筑才会让人感觉到了藏地,其他和内地并无太大区别。甘肃省政府对甘南十多年不遗余力的旅游开发效果显著。小小的夏河,机场,民航大厦,银行等一应俱全,甚至还看到了华为手机售贩店。十年前,剧组笔下的夏河还是宁静的代名词,而今宁静的夏河已不复存在。
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一些传统带来冲击,人类文明的演进,传统无时无刻不在变,没有必要固守一些东西。
电影中,刘若英从车窗中看到这一座恢弘的寺庙,就想停下来去拜佛。那个画面中的拉卜楞和我所看到的拉卜楞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季节,夏季的拉卜楞景色会更好。选择冬季,则就意味着选择了萧瑟,只是我不喜欢接踵磨肩的感觉,更喜欢冬日阳光下的高原。
刚刚check in完毕,就被仲格吉带着去转寺庙。例行的转经,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便她不知道这一切所代表着什么,但宗教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深深地灌输到她的脑海中。
拉卜楞是我所遇到的唯一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寺庙。这样也好,可以任凭心情多次去同一个地方,而不必担心昂贵的资费。寺庙被整一圈转经筒环绕,和塔尔寺相同,有人用脚步,有人则用身体来丈量这一圈的长度。
我只是一个文化爱好者而非藏传佛教徒,如若不是仲格吉的影响,都羞于去触摸那转经筒。我并不虔诚,我充满怀疑,在世界上每一个地方我都怀疑。佛陀会怎么看我?
除了转经的人,遇到的最多莫过于乞丐,并不稀奇,内地也遍地。可能是我身上那件红色的抓绒外套太过于显眼,一个孩子直接跪倒在我面前,我从他的眼神看到了渴求,这次没有绕道而行,随后他拿着我的钱躲到了墙角下,继续等下一个观光客。而仲格吉她却很愤慨:他们有手有脚,为何要来乞讨?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是觉得,恢弘的庙宇和殿外的乞讨者,对比太过于讽刺。
寺庙真大,走一圈居然需要两个小时,随后仲格吉跟着妈妈回去了,我继续像失魂的精怪一样在寺庙中游荡。
途径大经堂,偶遇晚课。我在经堂内被四散而出的喇嘛堵在了墙角。这个场景像极了学生时代的下课。我在墙角一动不动看着这些喇嘛们。他们也在好奇的打量着我。喇嘛中的年轻人,也像我们一样,把玩自己的智能手机;喇嘛中的孩子,也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眼神中充满了顽皮和天真,急不可耐的想冲出教室。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晚课结束,喇嘛们离开大经堂,那些所谓的摄影师们也四散而去。从大经堂走出来,就是在电影中刘若英拜佛的广场。太阳落山后,诺大的广场瞬间安静到极致,只听到风吹动铜铃的声音,侧身看到大经堂门口的双鹿法轮迎风飘荡。
远处寺庙的入口依然有长跪的藏民。他们如此虔诚,佛陀一定会看到,他们如此贫穷,佛陀也一定会看到。
顺着大道走出寺庙,遇到的一个红衣喇嘛,他很好奇我是否是日本人,我摇摇头。他不懂汉语,我不懂藏语,我们只能用英语来谈论对方。他拒绝回答我的问题,我也没有能力和他探讨佛法。只是在一来一去的寒暄中度过了一千米的距离,直至离开寺庙。
我懂得,他害怕我问关于那个宗教领袖的事情,虽然他想错了,其实我并不关注这些敏感话题,但面对他坚定的“NO”,我也不好再说什么。
十岁的仲格吉,她的名字是白度母的意思,她才像一个真正的仙女,她如此活泼,如此开朗,乐于和青旅中的任何人交流,不分国籍,不分民族。
她如此向往外面的世界,声称自己要去美国读大学。我送给她一美元,祝她美梦成真,得到了中英藏三种语言的答谢。
只有当我们都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是彼此相爱的人类。希望仲格吉长大以后,还能够用灿烂的笑容来迎接我,就像她第一次见到我那样。
可惜,我们会有民族,我们会有宗教,我们会因此而隔阂。
让人痛心。
之前,我不知道从西宁可以直接到夏河,选择了在兰州中转。
所以,在第二件事情上浪费了不少时间。
清晨,从兰州出走。很久没有在清晨观察过一个城市。原本昏沉的脑袋被冷风吹得瞬间清醒。
像我起这么早的人应该不多,所以长途大巴车上空闲了一半的座位。当车子开动的时候,天依然没有亮。
西北的冬天就是这样。
和之前造访过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塔尔寺不同,来到拉卜楞寺,多了另外的一个理由---《天下无贼》。张艺谋的电影曾在这里取景,上映那年,我刚进大学一年级。
同样的地方,从荧幕中跳出到眼前,心中不免会泛起一些涟漪。就像那年我看到夜色下灯火辉煌的布达拉宫,不禁落泪。
到夏河已经是中午时分,阳光笼罩下,温暖如拉萨。第一次来,就有似曾相似的感觉,故人故地,才会有更好的故事。
扎西奇街是小县城唯一的正街,街道两旁的藏式建筑才会让人感觉到了藏地,其他和内地并无太大区别。甘肃省政府对甘南十多年不遗余力的旅游开发效果显著。小小的夏河,机场,民航大厦,银行等一应俱全,甚至还看到了华为手机售贩店。十年前,剧组笔下的夏河还是宁静的代名词,而今宁静的夏河已不复存在。
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一些传统带来冲击,人类文明的演进,传统无时无刻不在变,没有必要固守一些东西。
电影中,刘若英从车窗中看到这一座恢弘的寺庙,就想停下来去拜佛。那个画面中的拉卜楞和我所看到的拉卜楞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季节,夏季的拉卜楞景色会更好。选择冬季,则就意味着选择了萧瑟,只是我不喜欢接踵磨肩的感觉,更喜欢冬日阳光下的高原。
刚刚check in完毕,就被仲格吉带着去转寺庙。例行的转经,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便她不知道这一切所代表着什么,但宗教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深深地灌输到她的脑海中。
拉卜楞是我所遇到的唯一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寺庙。这样也好,可以任凭心情多次去同一个地方,而不必担心昂贵的资费。寺庙被整一圈转经筒环绕,和塔尔寺相同,有人用脚步,有人则用身体来丈量这一圈的长度。
我只是一个文化爱好者而非藏传佛教徒,如若不是仲格吉的影响,都羞于去触摸那转经筒。我并不虔诚,我充满怀疑,在世界上每一个地方我都怀疑。佛陀会怎么看我?
除了转经的人,遇到的最多莫过于乞丐,并不稀奇,内地也遍地。可能是我身上那件红色的抓绒外套太过于显眼,一个孩子直接跪倒在我面前,我从他的眼神看到了渴求,这次没有绕道而行,随后他拿着我的钱躲到了墙角下,继续等下一个观光客。而仲格吉她却很愤慨:他们有手有脚,为何要来乞讨?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是觉得,恢弘的庙宇和殿外的乞讨者,对比太过于讽刺。
寺庙真大,走一圈居然需要两个小时,随后仲格吉跟着妈妈回去了,我继续像失魂的精怪一样在寺庙中游荡。
途径大经堂,偶遇晚课。我在经堂内被四散而出的喇嘛堵在了墙角。这个场景像极了学生时代的下课。我在墙角一动不动看着这些喇嘛们。他们也在好奇的打量着我。喇嘛中的年轻人,也像我们一样,把玩自己的智能手机;喇嘛中的孩子,也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眼神中充满了顽皮和天真,急不可耐的想冲出教室。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晚课结束,喇嘛们离开大经堂,那些所谓的摄影师们也四散而去。从大经堂走出来,就是在电影中刘若英拜佛的广场。太阳落山后,诺大的广场瞬间安静到极致,只听到风吹动铜铃的声音,侧身看到大经堂门口的双鹿法轮迎风飘荡。
远处寺庙的入口依然有长跪的藏民。他们如此虔诚,佛陀一定会看到,他们如此贫穷,佛陀也一定会看到。
顺着大道走出寺庙,遇到的一个红衣喇嘛,他很好奇我是否是日本人,我摇摇头。他不懂汉语,我不懂藏语,我们只能用英语来谈论对方。他拒绝回答我的问题,我也没有能力和他探讨佛法。只是在一来一去的寒暄中度过了一千米的距离,直至离开寺庙。
我懂得,他害怕我问关于那个宗教领袖的事情,虽然他想错了,其实我并不关注这些敏感话题,但面对他坚定的“NO”,我也不好再说什么。
十岁的仲格吉,她的名字是白度母的意思,她才像一个真正的仙女,她如此活泼,如此开朗,乐于和青旅中的任何人交流,不分国籍,不分民族。
她如此向往外面的世界,声称自己要去美国读大学。我送给她一美元,祝她美梦成真,得到了中英藏三种语言的答谢。
只有当我们都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是彼此相爱的人类。希望仲格吉长大以后,还能够用灿烂的笑容来迎接我,就像她第一次见到我那样。
可惜,我们会有民族,我们会有宗教,我们会因此而隔阂。
让人痛心。
-
092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7 0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