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逻辑清晰的事实陈述,是否情感澎湃的雄辩更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同?
这是我在知乎最用心的一篇回答,存在这里以免丢失。点我查看源问题。
下面开始正文
好问题,这也是我参加辩论赛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终于把坑填完了,长文慎点。
一、说服的概念:短期or长期
在展开我的论述之前,我想先说说一些更加基本的东西。
不同于@莫志霖的意见,我认为一场辩论(不仅是辩论,事实上,所有类似的交锋都是如此)的双方所表达的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观点】或者叫【论点】。辩论界有位黄执中前辈有句话说,事实不可辩,唯价值可辩。事实本身就是摆在那里的,是客观的、全面的,只是因为看的人抱着不同的价值观去看,同一个事实就可能被看出了不同的方面,这样被加工后得到的事实就变成了【观点】,其实质就是在某种价值观作用下的对某种事实的认识。
举个例子来说。马路上有位老人跌倒了,有一个路过的小伙子走上前去扶起了老人,但恰好老人有老年痴呆,就一口咬定是小伙子撞倒了他,于是小伙子将老人重新放回路上转身离去。前面发生的这一件事本身就叫做事实,事实的真相是不因为我们意志的改变而变化的。但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看出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站在小伙子一方,潜意识会选择性忽视老年痴呆这个诱因,由此出发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的人站在老人一方,考虑到老人的病因,由此感慨这名路人完全没有尊老爱幼宽容大度的传统美德。在这两种对立的看法中,“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和“完全没有传统美德”就是在价值观影响下产生的【观点】,其形式主要表现为某种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就是主观评价,而这就是双方对立的实质。
多句嘴,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发生的事件的时候都不会采用纯粹的客观报道,研究其用语我们就能够感受得到作者传递的某种特定的价值,典型案例参考《环球时报》和《南方周末》。
回到正题。因此,在双方乃至多方的争论当中,所要达成的“说服”的目的,就是要让第三方(即独立于争辩各方的观众)能够接受并认同自己的观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认同的实质是接受并认同了得出这种观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会表现得相当明显,例如知乎有些答案中明确的反中医倾向、反处女情结倾向(当然,我并没有说这两者有什么问题,这里只是作为一个例子加以运用),有时价值观也会表现的很模糊很隐晦,往往隐藏在答案的字里行间或者整体感觉中,例如我的这篇答案,就是隐藏了我更喜欢逻辑表达的这种价值取向,但是表现并没有很明显。
从上面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认同某种观点的时候,就是在认同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说服效果是不同的。我在这里将说服效果分为两类,短期认同和长期认同。短期认同就是题主说的“怒赞”这种情形,长期认同就是我们会放在自己的收藏夹里,每当遇到疑问就可以拿出来看看的答案。而题主所列举的两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价值观之下会具有长短不同的影响效果,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部分,针对不同价值观的说服方式分析。
二、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效果:逻辑说服vs情感说服(以辩论赛为例)
如上所述,【观点】背后的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清晰明确和模糊隐晦;同时,对某种观点的表达也有两种方式:逻辑推理和情感渲染。但是这两种说服方式取得的效果究竟如何,还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观点来看。
题主使用了2001年大专辩论赛武大和港大的那一场比赛作为例子,事实上,这场比赛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逻辑说服和情感渲染两者的优劣,使用逻辑方式进行推理的港大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逻辑说服就不如情感渲染,其根本原因是,打得太差。
相比于这一场,同样是这一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武汉大学vs马来亚大学的那场著名的“金钱辩”(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才更好地展现了逻辑说服与情感渲染之间的区别,由于对阵双方实力势均力敌,这种对抗才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不同的说服方式各自的优点。
贴个地址上来吧:金钱是万恶之源_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这场比赛被公认为历年辩论赛最经典的对决之一,可以说已经被辩论界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翻来覆去讨论了无数次,但我在这里只想来说明逻辑说服与情感渲染各自的表达效果究竟如何。
正如题主在之前那场比赛中看到的,2001年的武汉大学(即黑方)喜欢采用渲染式的说服方式,即在场上使用大量的事例、排比和华丽的语言来打动现场观众,让人们听后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从而在心里不知不觉地认同他们的观点。推荐题主去看2001年的半决赛,武大vs新加坡国立大学,成败论英雄的那场比赛,在那场比赛当中,武大的这种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武大的这一特点在最后有分析)。
而回到我举的例子,在这场比赛中,马来亚大学使用的就是典型的逻辑推理式论证方式,从基础的概念定义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一层一层逐渐逼近自己的结论,最终使己方观点得到证明。这样的说服方式具有比较强烈的可信度,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如果表达不当,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但显然,马大的辩手们并不缺乏这样的表达能力。
两种论述方式各有千秋。
如果将一场争论比作两军交战,那么武大模式的情感渲染(区别于后来世新大学黄执中的情感渲染,最后有分析)就是擂鼓三通全军突击,用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去发起全面进攻,这样的论述方式很容易突破一般人的思维,首先从气势上就认同了这一方的观点,然后在思维被打乱后就会不知不觉地跟着这边的论述进行思考,最终得出“啊,这个答案好棒”这样的结论。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就在于,由于这种方式不强调逻辑的推演,而是直接从某一种价值出发进行大量的演绎升华,然后用比较激烈的语言为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这就导致观众在初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时容易受到感染而表示赞同,但在之后使用一般的逻辑进行推理就会发现,这样的答案其实有很多漏洞不堪一击,即所谓的“短期”的说服效果。知乎上有很多言辞激烈的吐槽型答案都属于这一类型,而这类答案却总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赞同,就是由于这样的论证方式导致的。
另一方面,同样是在战场上作战,马大使用的逻辑推理式的说服方式就类似于稳扎稳打,我不追求一开始就全面进攻,而是默默地在部队的掩护下一点一点向前推进,边推进边修堡垒,每拿下一处阵地就要经营得滴水不漏,一点点压迫对手的生存空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由逻辑推理的本质所决定的。逻辑推理一般的论证就是,先从一些公认的基本的概念出发,先证明某一个小论点,然后再从这个小论点出发去证明下一个中论点,最后综合这些中论点从总体上证明我方所持的大的观点。这种推理方式由于有坚实的逻辑作为基础,因此会引导观众一步一步认同自己的观点,最后观众有种仿佛是自己得出这样的观点的感受,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度会比较高,也比较持久,因为你的情绪可能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但逻辑是永远不变的。
不过这种论证方式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由于逻辑的要求比较严密,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可能会变成所谓的“干货”(事实上,自从01年马大战胜了武大之后,武大的“花辩”打法逐渐没落,纯逻辑打法开始兴起,但这也使得比赛越来越无聊,往往陷入了对某种形式逻辑结构的争论之中,这种趋势发展到05年的电子科技大达到了巅峰,这让国际大专辩论赛失去了很多观众的支持,最终没落),而很多人根本会没有耐心看完很枯燥的全文,或者是看完了却也只是发出“不明觉厉”的感叹,这也是为什么知乎上有些很棒的逻辑性很强的答案得不到什么赞同的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网上有时会有关于某歌星的唱功的评价,部分批判者和脑残粉之间使用的就是两种不同的论证方式。有些批判者会从乐理的角度出发,对歌手唱歌时的各种表现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最终得出“这位歌手的唱功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甚至从专业角度来看,有很多地方是不正确的”这样的结论,全文论述下来往往要几百上千字。但是脑残粉们就不一样了,像几乎已经变成笑话的“你不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这一类的回应,就是在通过简洁的语言反复强调某种价值,然后达到说服的效果。
看上去一个专业一个业余,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一个完善一个片面,双方的支持率应该会有很大的差异才对,可是事实上,双方的支持者其实是势均力敌的,甚至有些时候一千字的分析还敌不过一句话的反驳(其实我更想说这类似于口号),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或许会问,你一开始就把价值摆出来,但是这么长的第二部分写完没看你提到一点价值,你一开始说那些有什么用呢?
这就进入了我们的第三个部分,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论证策略选择,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价值观会决定了某种说服方式的论证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
三、如何选择说服的方式?不同情境下的最佳策略选择
辩论的外延可以很广,大到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诸子百家在王公面前的辩论、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中的辩论,小到大学生辩论、知乎答案辩论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辩论的范畴。不难看出,辩论的核心就在于说服,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第三方接受其观点。前述各种辩论中,候选人要说服选民投票,士人要说服执政者采用其理念,原被告要说服法庭支持其请求,辩论赛双方要说服评委取得胜利,知乎答案要说服用户点赞同……一切的根本都在于说服。因此,辩论本身就是一种说服第三方的活动,在这种说服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主要就是我们之前所述的逻辑式和情感式。
那么如何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说服方法呢?有以下几个步骤。
1、前期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一步又分为两个层次,即“知己”和“知彼”。
所谓“知己”,是说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这一了解不仅仅是针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当然,要是连自己支持的观点本身都不够了解,那就纯属是来捣乱的),更要针对自己所擅长与不擅长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决定参与到一起辩论活动中之前,首先应当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我对我要支持的这个观点的相关知识足够了解吗?
我的这个观点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平时更加习惯于哪一种表达方式,冷静分析还是激情澎湃?
我的逻辑能力是否足够好,可以保证我进行比较好的推理分析?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有效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同时对于自己将要表达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和认识,这在我们接下来的策略选择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形,结合自身的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平常的表达方式比较接近逻辑表达类型,那么突然让我们使用情感渲染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就会显得空而无物;如果我们平时就喜欢抒发各种情感而不重视逻辑联系,那么当我们试图写一篇逻辑严密的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力不从心,甚至将自己陷入逻辑的怪圈当中无法自拔。为了达到最好的说服效果,我们需要选择我们最擅长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我们所支持的观点也各不相同,这决定了我们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形式。
有的问题比较敏感,诸如中外差异、道德、中医、谣言与辟谣等等话题,这类型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烈的冲突,它很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表现得比较明显,持有这种价值的人也相对较多。这种时候,理论上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情感渲染类型的,因为你本身有足够的情感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比较有真情流露式的感染力。
有的问题相对比较客观,诸如对某部电影或者某部作品的评价、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等等,这类问题上并没有很强烈的价值冲突,不论选择哪种观点都不至于产生太激烈的感情问题,这也为冷静地使用逻辑推理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观众或读者不会受到某种价值情感的影响,而是可以相对客观地去了解你的整个论述,并从逻辑出发接受和认可你的观点。
当然,我所举的例子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例子里的话题就一定是某种固定的类型,在这些类型的话题当中也会有争议不那么大的问题,在正常的话题中也会有很敏感的问题出现,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是说在敏感的话题上就一定只能够使用情感渲染的表达方式,而在相对正常的话题上就只能使用逻辑推理,这只是一种更加容易产生好的效果的表达方式,事实上,两者颠倒过来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就对你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惯例这里应该有一个例子的…可是一时没想好,等我稍后补充吧。
上面说的是“知己”的内容,下面进入第二个部分:“知彼”。
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传播了某种特定的信息,而任何信息都有其接受者,这群信息的接收者叫做受众。受众是一个相当广泛的群体,任何有可能接触到你发出的信息的人都可以成为受众,但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有一些特殊的受众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希望可以完成有效传播并得到认同的,这就是我们在一开始所说的辩论活动中的“第三方”。我们所说的“知彼”,就是要对自己试图影响的特定的受众群体有一定的了解。在知乎中,这些特定的受众就是知乎用户,在辩论赛中,这些特定的受众就是评委。
这种了解并不是说需要详细了解每一个知乎用户叫什么、住在哪里、电话多少、身材如何…咳,总之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一些和我们传递的信息更加直接相关的东西,一般也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我想要影响的受众是谁?
这些人的知识水平如何,是否能够做到冷静地看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们会需要什么样的观点?
我可以争取哪些人的支持?
写在这里的这些问题其实还很粗糙,但是已经可以从大体上对受众群体有一个认识,我们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更好的改进,使其能够更加精确地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现在就先这样吧,容许我偷一下懒……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传播信息的过程类似于市场销售的过程,我们需要把我们自己所持有的某种商品出售给一定的消费者,为了取得更好的销售效果,我们必须对特定市场的消费者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其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实际需求等等,以免犯下将少女护肤品推销给老大爷这样的错误(我有个朋友就这样做过我会乱说吗)。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知乎问题的回答以及其他的辩论活动。
举个例子。当我要讨论的问题是“某歌手好不好”这样的话题的时候,我们就会考虑到,会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一定都是了解这名歌手的人,这所有人就是我们潜在的受众。在这群人当中,一般分为两部分,该歌手的粉丝和不喜欢该歌手的人,而两者在第二个问题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假设这名歌手有很多青少年粉丝,由于青少年粉丝本身的特点就导致了他们对该歌手是纯粹的强烈的无理由的爱,他们缺乏相对冷静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那些不喜欢这位歌手的人当中。或许有一部分是从专业角度出发来评价的,这群人就相对更加能够冷静而全面的看问题。看清了这一点,第三个问题就容易得出答案,粉丝们需要的是对偶像充分的赞美,批评者们需要的是另一个角度专业的分析。说到底,人们需要的,是同类。
这是理论当中,看上去似乎我们只能够得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一部分人的赞同,可是事实上,在这两群人之外,有一个更加庞大的群体,他们并没有某种鲜明的立场,对于这个问题也可能只是好奇,这群人被称为中立方。而我们说服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尽可能多地博取中立方的支持,因为支持者无需争取,反对者争取不到,只有中立者才是根本。用毛主席的话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我们的朋友越多越好,我们的敌人越少越好。”
那么,在做好了一切前期准备,既“知己”又“知彼”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中间势力的支持,达到最好的说服效果呢?这就进入了第二个步骤(其实应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了),具体策略的选择。
2、策略选择: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个贱人说人话…啊呸…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出自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虽然略含贬义,但也很好地概括了我们今天策略选择的原则,即对症下药,投其所好。从春秋战国开始士人们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巧,但是直到千年之后才被西方学者冠以一个现代化的名字:受众中心论。
同样的表达方式对不同的人来说起到的效果往往不同。一般的群众可能比较喜欢浅显而直接的表达,专业的学者希望看到全面而客观的分析,没有耐心的人无法忍受长篇大论的推理,态度严谨的人或许会对文中的漏洞颇为挑剔……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贾宝玉,正是这样的道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自己希望影响的受众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从而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作出论述方式的选择。针对一般群众,他们需要的是某种情绪的表达,或许比较直白的情感渲染的论述对他们比较有影响;针对专业人士,他们更喜欢看到理性的光芒,因此冷静的逻辑推理可能比较和他们的胃口。基本原理就是这样。
幸好,这一步我们在之前的准备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但是要注意,我在这里绝对不是说对某一种人就一定只能使用这种论述方式,恰恰相反,纯粹的某种论述形式(纯逻辑或纯情感)的说服效果反而会很差。逻辑与情感就像是骨骼和血肉,没有情感的纯逻辑推导会变得冰冷晦涩,让人心生抵触(例如黑格尔的《小逻辑》一书,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只读了5页,完全无法接受),没有逻辑支撑的情感渲染简直就是耍流氓,读了之后不但让人完全记不得你说了什么,就连本来想要起到的一呼百应的效果都不一定有(不一定的意思就是可能会有,可以试试去微博收集脑残粉什么的)。任何一篇成功的论述文章,都一定是逻辑推理和情感渲染的结合,只是各自有侧重而已。
用知乎回答举例来说。假设我喜欢xx歌星,想写一篇“如何评价xx歌星”问题的答案来吸引其他粉丝来点赞同,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要吸引的是歌手粉丝,这群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就只是为了听到对该歌手的赞美,那么通篇批评肯定是不可以的,一定要以赞美为主,就算要批评也一定要说这是天气原因、场地原因之类的各种原因blabla…这样可以首先从心理上让粉丝们对你产生认同。同时,之前已经提过年轻而狂热的粉丝们作为一个群体,是不在乎什么逻辑的,因此你要是全文用逻辑的方式论证下来,只会让读者敬而远之(这时“感谢”按钮就起到作用了)。
另一方面,可以预想在这个问题上支持者和批判者会有比较激烈的冲突,那么自然就不适合选择一种比较中立的价值观,相反,此时的立场表达得越鲜明越有利于我们博得人们的支持。同时,恰好我也比较习惯于渲染式的表达,因此经过这两步的分析,我们就初步确定了自己的论证策略:逻辑与情感共同使用,侧重情感渲染方式,明确而直接地表达价值。
接下来寻找具体的论证方式。之前已经说过面对的受众是一般群众的群体,所以适当地表现权威是有好处的。所以在一开始就可以写上两个大字:谢邀。这样可以给人一种你很专业的感觉,不要怕被人发现,没人知道是谁邀的你。在文中偶尔使用一些专业名词也有助于增加你的权威性,同样别怕被人发现,你面对的群体决定了人们只会感叹不明觉厉,写文章这种一次性的表达途径也决定了你完全可以不回应专业人士在评论区提出的质疑。在这之后的论述中,我们虽然在一直赞美这位歌手,但是一定要有条理地赞、有逻辑地赞、要充满感情地赞,这样可以塑造起你能够在狂热中保持理性的伟光正形象,可以很容易使你在众多答案中脱颖而出。我们去看很多知乎的高票答案,几乎都能够看出逻辑中的情感,情感中的逻辑,这种论述方式是很明确的。
例子之后说一句,个人强烈反对上面例子里使用的这种不懂装懂骗赞同的方式,所以仅限于用这个比较极端的栗子举例说明罢了。
综上所述,其实逻辑推理和情感渲染两种论证方式各有其优劣,一般可以说,逻辑推理属于左脑型,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对人们产生说服的效果,一般能够产生较为持久的说服效果,但缺点在于喜欢这一点的人不多。情感渲染属于右脑型,通过各种事例以及大量的暗示来强化脑中的某个形象,容易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读者的情绪,达成类似洗脑的说服效果,但是缺点在于这种效果不持久,当读者冷静下来之后可能就会对这个答案产生质疑,不过在知乎上,似乎很少有人会去撤销自己曾经点过的赞同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吐槽型答案可以在短时间内拿到很多赞,但是却又被广为诟病的原因。
本来正文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到有人要求,我就再补充一点典型事例吧。还是以辩论赛为例,分别说明逻辑论证、情感渲染和两者结合的不同方式。
(1)、逻辑论证
代表队伍: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马来亚大学。
代表场次:总决赛:钱是/不是万恶之源。
金钱是万恶之源_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简要分析:马来亚大学的论证方式是典型的逻辑推演,他们从“钱”、“恶”、“万”、“源”四个概念出发,通过论证①钱只是工具是媒介;②恶有四大类无数小类;③“万”在这里表示全部;④“源”就是起源和根本,然后由②③④进一步得出⑤“万恶之源”是指“全部种类的恶行的起源”,最后综合得出⑥钱没有办法产生某些类型的恶行,从而论证了“钱不是万恶之源”,整个逻辑异常清晰,事例也很全面。一步一步稳步推进,用“万”字的概念将对手纠缠住,然后不断通过各种例子来证明某种恶不是钱带来的,论证效果一流。
(2)、情感渲染
代表队伍: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武汉大学
代表场次:半决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简要分析:私以为这场比赛才是01年武大的特点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场。纵观整场比赛我们会发现,其实武大的论点就只有一句话:成败为标准论不出英雄。这句话就这样摆在这里看上去似乎毫无说服力,但是武大全场使用了大量的事例、排比,列举了古今中外各种我们公认的英雄曾经失败的例子无形之中一遍一遍强化着你内心的认知:所有人都可能失败,成败并不能决定英雄。这样,他们虽然有逻辑的支撑,但是并不需要用逻辑去证明自己的论点,而是用荆轲、项羽等事例在你脑中形成对他们观点的认同,是一种粗暴而行之有效的方式,再配合武大辩手优秀的个人素质,说服效果非凡。
(3)、综合运用
代表队伍:2003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世新大学——黄执中
代表场次:决赛: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黄执中
黄执中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经典场次实在太多太多,每一场比赛每一句辩词都被人们反复研习,每年光是通过学习他的辩论风格而被毁掉的辩论新手就有一大批(是的,新手学黄执中必死定律),他将各种论证模式运用得游刃有余,我选取的是他的成名之作。在这里,他展示了不同于一般情感渲染的“情辩”的模式。
之前已经说过,逻辑论证是通过论证一个个小的命题,一步步让人们接受这些小命题,最后推导出最终的结论;而情感渲染则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和暗示,在人们脑中建立并强化对最终结论的认识,最后引导人们认同其观点。两者由于本身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一般意义上是两者不可得兼的,就算两者并行也总会有侧重。但是黄执中的辩论不同,他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相互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了1+1>>2的效果。
如果非要分类,黄执中应该也属于情感渲染的辩手,但他论述的方式不同。他首先将一个大的价值进行逻辑拆分,变成一个个小的价值,然后通过设定一个又一个情境,让人们置身于这些情境之中,巧妙设计的情形很容易就能让人们认同某一个较小的价值。看上去小的价值无关紧要而且与我的立场没有大的冲突,认同也没什么,但就是这样不断证明这些小的价值,最终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他的陷阱,当你发现的时候,你已经认同了他的答案,而自己也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妥。
以这场比赛的总结为例。他一开始提出,对方之所以不想让大学生创业是因为害怕失败,告诉大家①看得太重才会害怕失败到不敢去做。接着设定情境:老人怎么看年轻人犯错?通过这个情境,他证明了②年轻人犯错只是一种人生历练。接下来他又用同样的方式,将论证推进到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历练,以及④人生选择很多也互不矛盾,最后得出结论⑤结果不是关键,过程最重要,就算失败了也得到了大量的人生经验。整个论证一气呵成,用逻辑的方式来论证价值,这是他的论证方式中最强大的一点。
这场比赛并不能最好地表现他的这一特点,这是随手找的,等我再找找看,以后有空再补充进来吧。
后记:这篇答案终于完成了,我刚开始想要答题的时候,并没有意料到自己会写这么多,虽然我一直就知道我写文章总会有越写越长的毛病。现在看来写的答案还很粗糙,虽然很长,但有很多重复论证的地方,还需要日后修改。苦于颈椎病影响,写答案断断续续的,感谢能够有耐心看到这里的人,不论有任何问题,欢迎指出。
下面开始正文
好问题,这也是我参加辩论赛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终于把坑填完了,长文慎点。
一、说服的概念:短期or长期
在展开我的论述之前,我想先说说一些更加基本的东西。
不同于@莫志霖的意见,我认为一场辩论(不仅是辩论,事实上,所有类似的交锋都是如此)的双方所表达的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观点】或者叫【论点】。辩论界有位黄执中前辈有句话说,事实不可辩,唯价值可辩。事实本身就是摆在那里的,是客观的、全面的,只是因为看的人抱着不同的价值观去看,同一个事实就可能被看出了不同的方面,这样被加工后得到的事实就变成了【观点】,其实质就是在某种价值观作用下的对某种事实的认识。
举个例子来说。马路上有位老人跌倒了,有一个路过的小伙子走上前去扶起了老人,但恰好老人有老年痴呆,就一口咬定是小伙子撞倒了他,于是小伙子将老人重新放回路上转身离去。前面发生的这一件事本身就叫做事实,事实的真相是不因为我们意志的改变而变化的。但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看出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站在小伙子一方,潜意识会选择性忽视老年痴呆这个诱因,由此出发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的人站在老人一方,考虑到老人的病因,由此感慨这名路人完全没有尊老爱幼宽容大度的传统美德。在这两种对立的看法中,“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和“完全没有传统美德”就是在价值观影响下产生的【观点】,其形式主要表现为某种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就是主观评价,而这就是双方对立的实质。
多句嘴,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发生的事件的时候都不会采用纯粹的客观报道,研究其用语我们就能够感受得到作者传递的某种特定的价值,典型案例参考《环球时报》和《南方周末》。
回到正题。因此,在双方乃至多方的争论当中,所要达成的“说服”的目的,就是要让第三方(即独立于争辩各方的观众)能够接受并认同自己的观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认同的实质是接受并认同了得出这种观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会表现得相当明显,例如知乎有些答案中明确的反中医倾向、反处女情结倾向(当然,我并没有说这两者有什么问题,这里只是作为一个例子加以运用),有时价值观也会表现的很模糊很隐晦,往往隐藏在答案的字里行间或者整体感觉中,例如我的这篇答案,就是隐藏了我更喜欢逻辑表达的这种价值取向,但是表现并没有很明显。
从上面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认同某种观点的时候,就是在认同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说服效果是不同的。我在这里将说服效果分为两类,短期认同和长期认同。短期认同就是题主说的“怒赞”这种情形,长期认同就是我们会放在自己的收藏夹里,每当遇到疑问就可以拿出来看看的答案。而题主所列举的两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价值观之下会具有长短不同的影响效果,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部分,针对不同价值观的说服方式分析。
二、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效果:逻辑说服vs情感说服(以辩论赛为例)
如上所述,【观点】背后的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清晰明确和模糊隐晦;同时,对某种观点的表达也有两种方式:逻辑推理和情感渲染。但是这两种说服方式取得的效果究竟如何,还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观点来看。
题主使用了2001年大专辩论赛武大和港大的那一场比赛作为例子,事实上,这场比赛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逻辑说服和情感渲染两者的优劣,使用逻辑方式进行推理的港大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逻辑说服就不如情感渲染,其根本原因是,打得太差。
相比于这一场,同样是这一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武汉大学vs马来亚大学的那场著名的“金钱辩”(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才更好地展现了逻辑说服与情感渲染之间的区别,由于对阵双方实力势均力敌,这种对抗才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不同的说服方式各自的优点。
贴个地址上来吧:金钱是万恶之源_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这场比赛被公认为历年辩论赛最经典的对决之一,可以说已经被辩论界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翻来覆去讨论了无数次,但我在这里只想来说明逻辑说服与情感渲染各自的表达效果究竟如何。
正如题主在之前那场比赛中看到的,2001年的武汉大学(即黑方)喜欢采用渲染式的说服方式,即在场上使用大量的事例、排比和华丽的语言来打动现场观众,让人们听后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从而在心里不知不觉地认同他们的观点。推荐题主去看2001年的半决赛,武大vs新加坡国立大学,成败论英雄的那场比赛,在那场比赛当中,武大的这种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武大的这一特点在最后有分析)。
而回到我举的例子,在这场比赛中,马来亚大学使用的就是典型的逻辑推理式论证方式,从基础的概念定义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一层一层逐渐逼近自己的结论,最终使己方观点得到证明。这样的说服方式具有比较强烈的可信度,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如果表达不当,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但显然,马大的辩手们并不缺乏这样的表达能力。
两种论述方式各有千秋。
如果将一场争论比作两军交战,那么武大模式的情感渲染(区别于后来世新大学黄执中的情感渲染,最后有分析)就是擂鼓三通全军突击,用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去发起全面进攻,这样的论述方式很容易突破一般人的思维,首先从气势上就认同了这一方的观点,然后在思维被打乱后就会不知不觉地跟着这边的论述进行思考,最终得出“啊,这个答案好棒”这样的结论。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就在于,由于这种方式不强调逻辑的推演,而是直接从某一种价值出发进行大量的演绎升华,然后用比较激烈的语言为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这就导致观众在初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时容易受到感染而表示赞同,但在之后使用一般的逻辑进行推理就会发现,这样的答案其实有很多漏洞不堪一击,即所谓的“短期”的说服效果。知乎上有很多言辞激烈的吐槽型答案都属于这一类型,而这类答案却总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赞同,就是由于这样的论证方式导致的。
另一方面,同样是在战场上作战,马大使用的逻辑推理式的说服方式就类似于稳扎稳打,我不追求一开始就全面进攻,而是默默地在部队的掩护下一点一点向前推进,边推进边修堡垒,每拿下一处阵地就要经营得滴水不漏,一点点压迫对手的生存空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由逻辑推理的本质所决定的。逻辑推理一般的论证就是,先从一些公认的基本的概念出发,先证明某一个小论点,然后再从这个小论点出发去证明下一个中论点,最后综合这些中论点从总体上证明我方所持的大的观点。这种推理方式由于有坚实的逻辑作为基础,因此会引导观众一步一步认同自己的观点,最后观众有种仿佛是自己得出这样的观点的感受,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度会比较高,也比较持久,因为你的情绪可能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但逻辑是永远不变的。
不过这种论证方式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由于逻辑的要求比较严密,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可能会变成所谓的“干货”(事实上,自从01年马大战胜了武大之后,武大的“花辩”打法逐渐没落,纯逻辑打法开始兴起,但这也使得比赛越来越无聊,往往陷入了对某种形式逻辑结构的争论之中,这种趋势发展到05年的电子科技大达到了巅峰,这让国际大专辩论赛失去了很多观众的支持,最终没落),而很多人根本会没有耐心看完很枯燥的全文,或者是看完了却也只是发出“不明觉厉”的感叹,这也是为什么知乎上有些很棒的逻辑性很强的答案得不到什么赞同的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网上有时会有关于某歌星的唱功的评价,部分批判者和脑残粉之间使用的就是两种不同的论证方式。有些批判者会从乐理的角度出发,对歌手唱歌时的各种表现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最终得出“这位歌手的唱功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甚至从专业角度来看,有很多地方是不正确的”这样的结论,全文论述下来往往要几百上千字。但是脑残粉们就不一样了,像几乎已经变成笑话的“你不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这一类的回应,就是在通过简洁的语言反复强调某种价值,然后达到说服的效果。
看上去一个专业一个业余,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一个完善一个片面,双方的支持率应该会有很大的差异才对,可是事实上,双方的支持者其实是势均力敌的,甚至有些时候一千字的分析还敌不过一句话的反驳(其实我更想说这类似于口号),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或许会问,你一开始就把价值摆出来,但是这么长的第二部分写完没看你提到一点价值,你一开始说那些有什么用呢?
这就进入了我们的第三个部分,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论证策略选择,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价值观会决定了某种说服方式的论证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
三、如何选择说服的方式?不同情境下的最佳策略选择
辩论的外延可以很广,大到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诸子百家在王公面前的辩论、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中的辩论,小到大学生辩论、知乎答案辩论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辩论的范畴。不难看出,辩论的核心就在于说服,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第三方接受其观点。前述各种辩论中,候选人要说服选民投票,士人要说服执政者采用其理念,原被告要说服法庭支持其请求,辩论赛双方要说服评委取得胜利,知乎答案要说服用户点赞同……一切的根本都在于说服。因此,辩论本身就是一种说服第三方的活动,在这种说服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主要就是我们之前所述的逻辑式和情感式。
那么如何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说服方法呢?有以下几个步骤。
1、前期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一步又分为两个层次,即“知己”和“知彼”。
所谓“知己”,是说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这一了解不仅仅是针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当然,要是连自己支持的观点本身都不够了解,那就纯属是来捣乱的),更要针对自己所擅长与不擅长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决定参与到一起辩论活动中之前,首先应当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我对我要支持的这个观点的相关知识足够了解吗?
我的这个观点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平时更加习惯于哪一种表达方式,冷静分析还是激情澎湃?
我的逻辑能力是否足够好,可以保证我进行比较好的推理分析?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有效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同时对于自己将要表达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和认识,这在我们接下来的策略选择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形,结合自身的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平常的表达方式比较接近逻辑表达类型,那么突然让我们使用情感渲染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就会显得空而无物;如果我们平时就喜欢抒发各种情感而不重视逻辑联系,那么当我们试图写一篇逻辑严密的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力不从心,甚至将自己陷入逻辑的怪圈当中无法自拔。为了达到最好的说服效果,我们需要选择我们最擅长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我们所支持的观点也各不相同,这决定了我们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形式。
有的问题比较敏感,诸如中外差异、道德、中医、谣言与辟谣等等话题,这类型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烈的冲突,它很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表现得比较明显,持有这种价值的人也相对较多。这种时候,理论上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情感渲染类型的,因为你本身有足够的情感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比较有真情流露式的感染力。
有的问题相对比较客观,诸如对某部电影或者某部作品的评价、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等等,这类问题上并没有很强烈的价值冲突,不论选择哪种观点都不至于产生太激烈的感情问题,这也为冷静地使用逻辑推理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观众或读者不会受到某种价值情感的影响,而是可以相对客观地去了解你的整个论述,并从逻辑出发接受和认可你的观点。
当然,我所举的例子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例子里的话题就一定是某种固定的类型,在这些类型的话题当中也会有争议不那么大的问题,在正常的话题中也会有很敏感的问题出现,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是说在敏感的话题上就一定只能够使用情感渲染的表达方式,而在相对正常的话题上就只能使用逻辑推理,这只是一种更加容易产生好的效果的表达方式,事实上,两者颠倒过来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就对你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惯例这里应该有一个例子的…可是一时没想好,等我稍后补充吧。
上面说的是“知己”的内容,下面进入第二个部分:“知彼”。
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传播了某种特定的信息,而任何信息都有其接受者,这群信息的接收者叫做受众。受众是一个相当广泛的群体,任何有可能接触到你发出的信息的人都可以成为受众,但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有一些特殊的受众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希望可以完成有效传播并得到认同的,这就是我们在一开始所说的辩论活动中的“第三方”。我们所说的“知彼”,就是要对自己试图影响的特定的受众群体有一定的了解。在知乎中,这些特定的受众就是知乎用户,在辩论赛中,这些特定的受众就是评委。
这种了解并不是说需要详细了解每一个知乎用户叫什么、住在哪里、电话多少、身材如何…咳,总之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一些和我们传递的信息更加直接相关的东西,一般也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我想要影响的受众是谁?
这些人的知识水平如何,是否能够做到冷静地看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们会需要什么样的观点?
我可以争取哪些人的支持?
写在这里的这些问题其实还很粗糙,但是已经可以从大体上对受众群体有一个认识,我们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更好的改进,使其能够更加精确地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现在就先这样吧,容许我偷一下懒……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传播信息的过程类似于市场销售的过程,我们需要把我们自己所持有的某种商品出售给一定的消费者,为了取得更好的销售效果,我们必须对特定市场的消费者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其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实际需求等等,以免犯下将少女护肤品推销给老大爷这样的错误(我有个朋友就这样做过我会乱说吗)。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知乎问题的回答以及其他的辩论活动。
举个例子。当我要讨论的问题是“某歌手好不好”这样的话题的时候,我们就会考虑到,会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一定都是了解这名歌手的人,这所有人就是我们潜在的受众。在这群人当中,一般分为两部分,该歌手的粉丝和不喜欢该歌手的人,而两者在第二个问题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假设这名歌手有很多青少年粉丝,由于青少年粉丝本身的特点就导致了他们对该歌手是纯粹的强烈的无理由的爱,他们缺乏相对冷静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那些不喜欢这位歌手的人当中。或许有一部分是从专业角度出发来评价的,这群人就相对更加能够冷静而全面的看问题。看清了这一点,第三个问题就容易得出答案,粉丝们需要的是对偶像充分的赞美,批评者们需要的是另一个角度专业的分析。说到底,人们需要的,是同类。
这是理论当中,看上去似乎我们只能够得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一部分人的赞同,可是事实上,在这两群人之外,有一个更加庞大的群体,他们并没有某种鲜明的立场,对于这个问题也可能只是好奇,这群人被称为中立方。而我们说服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尽可能多地博取中立方的支持,因为支持者无需争取,反对者争取不到,只有中立者才是根本。用毛主席的话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我们的朋友越多越好,我们的敌人越少越好。”
那么,在做好了一切前期准备,既“知己”又“知彼”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中间势力的支持,达到最好的说服效果呢?这就进入了第二个步骤(其实应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了),具体策略的选择。
2、策略选择: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个贱人说人话…啊呸…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出自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虽然略含贬义,但也很好地概括了我们今天策略选择的原则,即对症下药,投其所好。从春秋战国开始士人们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巧,但是直到千年之后才被西方学者冠以一个现代化的名字:受众中心论。
同样的表达方式对不同的人来说起到的效果往往不同。一般的群众可能比较喜欢浅显而直接的表达,专业的学者希望看到全面而客观的分析,没有耐心的人无法忍受长篇大论的推理,态度严谨的人或许会对文中的漏洞颇为挑剔……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贾宝玉,正是这样的道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自己希望影响的受众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从而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作出论述方式的选择。针对一般群众,他们需要的是某种情绪的表达,或许比较直白的情感渲染的论述对他们比较有影响;针对专业人士,他们更喜欢看到理性的光芒,因此冷静的逻辑推理可能比较和他们的胃口。基本原理就是这样。
幸好,这一步我们在之前的准备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但是要注意,我在这里绝对不是说对某一种人就一定只能使用这种论述方式,恰恰相反,纯粹的某种论述形式(纯逻辑或纯情感)的说服效果反而会很差。逻辑与情感就像是骨骼和血肉,没有情感的纯逻辑推导会变得冰冷晦涩,让人心生抵触(例如黑格尔的《小逻辑》一书,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只读了5页,完全无法接受),没有逻辑支撑的情感渲染简直就是耍流氓,读了之后不但让人完全记不得你说了什么,就连本来想要起到的一呼百应的效果都不一定有(不一定的意思就是可能会有,可以试试去微博收集脑残粉什么的)。任何一篇成功的论述文章,都一定是逻辑推理和情感渲染的结合,只是各自有侧重而已。
用知乎回答举例来说。假设我喜欢xx歌星,想写一篇“如何评价xx歌星”问题的答案来吸引其他粉丝来点赞同,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要吸引的是歌手粉丝,这群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就只是为了听到对该歌手的赞美,那么通篇批评肯定是不可以的,一定要以赞美为主,就算要批评也一定要说这是天气原因、场地原因之类的各种原因blabla…这样可以首先从心理上让粉丝们对你产生认同。同时,之前已经提过年轻而狂热的粉丝们作为一个群体,是不在乎什么逻辑的,因此你要是全文用逻辑的方式论证下来,只会让读者敬而远之(这时“感谢”按钮就起到作用了)。
另一方面,可以预想在这个问题上支持者和批判者会有比较激烈的冲突,那么自然就不适合选择一种比较中立的价值观,相反,此时的立场表达得越鲜明越有利于我们博得人们的支持。同时,恰好我也比较习惯于渲染式的表达,因此经过这两步的分析,我们就初步确定了自己的论证策略:逻辑与情感共同使用,侧重情感渲染方式,明确而直接地表达价值。
接下来寻找具体的论证方式。之前已经说过面对的受众是一般群众的群体,所以适当地表现权威是有好处的。所以在一开始就可以写上两个大字:谢邀。这样可以给人一种你很专业的感觉,不要怕被人发现,没人知道是谁邀的你。在文中偶尔使用一些专业名词也有助于增加你的权威性,同样别怕被人发现,你面对的群体决定了人们只会感叹不明觉厉,写文章这种一次性的表达途径也决定了你完全可以不回应专业人士在评论区提出的质疑。在这之后的论述中,我们虽然在一直赞美这位歌手,但是一定要有条理地赞、有逻辑地赞、要充满感情地赞,这样可以塑造起你能够在狂热中保持理性的伟光正形象,可以很容易使你在众多答案中脱颖而出。我们去看很多知乎的高票答案,几乎都能够看出逻辑中的情感,情感中的逻辑,这种论述方式是很明确的。
例子之后说一句,个人强烈反对上面例子里使用的这种不懂装懂骗赞同的方式,所以仅限于用这个比较极端的栗子举例说明罢了。
综上所述,其实逻辑推理和情感渲染两种论证方式各有其优劣,一般可以说,逻辑推理属于左脑型,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对人们产生说服的效果,一般能够产生较为持久的说服效果,但缺点在于喜欢这一点的人不多。情感渲染属于右脑型,通过各种事例以及大量的暗示来强化脑中的某个形象,容易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读者的情绪,达成类似洗脑的说服效果,但是缺点在于这种效果不持久,当读者冷静下来之后可能就会对这个答案产生质疑,不过在知乎上,似乎很少有人会去撤销自己曾经点过的赞同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吐槽型答案可以在短时间内拿到很多赞,但是却又被广为诟病的原因。
本来正文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到有人要求,我就再补充一点典型事例吧。还是以辩论赛为例,分别说明逻辑论证、情感渲染和两者结合的不同方式。
(1)、逻辑论证
代表队伍: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马来亚大学。
代表场次:总决赛:钱是/不是万恶之源。
金钱是万恶之源_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简要分析:马来亚大学的论证方式是典型的逻辑推演,他们从“钱”、“恶”、“万”、“源”四个概念出发,通过论证①钱只是工具是媒介;②恶有四大类无数小类;③“万”在这里表示全部;④“源”就是起源和根本,然后由②③④进一步得出⑤“万恶之源”是指“全部种类的恶行的起源”,最后综合得出⑥钱没有办法产生某些类型的恶行,从而论证了“钱不是万恶之源”,整个逻辑异常清晰,事例也很全面。一步一步稳步推进,用“万”字的概念将对手纠缠住,然后不断通过各种例子来证明某种恶不是钱带来的,论证效果一流。
(2)、情感渲染
代表队伍: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武汉大学
代表场次:半决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简要分析:私以为这场比赛才是01年武大的特点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场。纵观整场比赛我们会发现,其实武大的论点就只有一句话:成败为标准论不出英雄。这句话就这样摆在这里看上去似乎毫无说服力,但是武大全场使用了大量的事例、排比,列举了古今中外各种我们公认的英雄曾经失败的例子无形之中一遍一遍强化着你内心的认知:所有人都可能失败,成败并不能决定英雄。这样,他们虽然有逻辑的支撑,但是并不需要用逻辑去证明自己的论点,而是用荆轲、项羽等事例在你脑中形成对他们观点的认同,是一种粗暴而行之有效的方式,再配合武大辩手优秀的个人素质,说服效果非凡。
(3)、综合运用
代表队伍:2003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世新大学——黄执中
代表场次:决赛: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黄执中
黄执中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经典场次实在太多太多,每一场比赛每一句辩词都被人们反复研习,每年光是通过学习他的辩论风格而被毁掉的辩论新手就有一大批(是的,新手学黄执中必死定律),他将各种论证模式运用得游刃有余,我选取的是他的成名之作。在这里,他展示了不同于一般情感渲染的“情辩”的模式。
之前已经说过,逻辑论证是通过论证一个个小的命题,一步步让人们接受这些小命题,最后推导出最终的结论;而情感渲染则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和暗示,在人们脑中建立并强化对最终结论的认识,最后引导人们认同其观点。两者由于本身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一般意义上是两者不可得兼的,就算两者并行也总会有侧重。但是黄执中的辩论不同,他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相互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了1+1>>2的效果。
如果非要分类,黄执中应该也属于情感渲染的辩手,但他论述的方式不同。他首先将一个大的价值进行逻辑拆分,变成一个个小的价值,然后通过设定一个又一个情境,让人们置身于这些情境之中,巧妙设计的情形很容易就能让人们认同某一个较小的价值。看上去小的价值无关紧要而且与我的立场没有大的冲突,认同也没什么,但就是这样不断证明这些小的价值,最终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他的陷阱,当你发现的时候,你已经认同了他的答案,而自己也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妥。
以这场比赛的总结为例。他一开始提出,对方之所以不想让大学生创业是因为害怕失败,告诉大家①看得太重才会害怕失败到不敢去做。接着设定情境:老人怎么看年轻人犯错?通过这个情境,他证明了②年轻人犯错只是一种人生历练。接下来他又用同样的方式,将论证推进到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历练,以及④人生选择很多也互不矛盾,最后得出结论⑤结果不是关键,过程最重要,就算失败了也得到了大量的人生经验。整个论证一气呵成,用逻辑的方式来论证价值,这是他的论证方式中最强大的一点。
这场比赛并不能最好地表现他的这一特点,这是随手找的,等我再找找看,以后有空再补充进来吧。
后记:这篇答案终于完成了,我刚开始想要答题的时候,并没有意料到自己会写这么多,虽然我一直就知道我写文章总会有越写越长的毛病。现在看来写的答案还很粗糙,虽然很长,但有很多重复论证的地方,还需要日后修改。苦于颈椎病影响,写答案断断续续的,感谢能够有耐心看到这里的人,不论有任何问题,欢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