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有出息
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每天的作业是写满一页田字格。老师会给作业打上一个具体的分数,我经常拿的分数是70多。我没想过老师给一页汉字评分的标准是什么,也不知道78分和84分的差别在哪里。我不care别的小朋友得了几分,甚至不care自己每天的分数是涨是跌,我就是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小朋友。对于“七八十分”这个Level,我当时的理解是:它很高,占到了一百分的好多耶!于是我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今天又拿了高分。
可我妈却说:“你才拿70多高兴什么?你看隔壁的明明……”
这句话让我的世界观慢慢改变了。年少的我曾以为,人只要对自己满意,只需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可我的妈妈让我懂得——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中形成的。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
衡量一个小学生是否优秀,在我那个年代有个标准,就是考双百。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都考不上双百,每次考前的清晨,我妈都会带我去买两个饼一根油条,期待我的双百,但是95、96、97、98……连99.5我都考过两次了,就是考不了双百。
为这件事,我妈骂过我无数次。在一次痛骂中,她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没有自尊心。但如果我说有,那么她接下来一个问题必定是:“那么你的自尊心体现在哪里呢?”——是啊,如果我真的有自尊心,为什么不努力考双百呢?
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虽然没考100分,但和100分已经很接近了呀。”
我妈抄起一根扫帚打我,最后连扫帚头都打掉了,隔壁的明明看到之后,赶紧跑去告诉老师:“老师老师,纪栋妮快要被她妈打死了。”老师匆忙赶来制止了我妈。
现在想来,我妈会因为我的回答歇斯底里,是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理想!追求!以及自尊心可言!
于是,我在这样的高压下,小升初考了双百,这对小学时代而言是一个Happyending,但我Happy了,必然有人不Happy,比如“隔壁家的明明”,他只考了九十多分。这份耻辱他爸记得比我和他还清楚,以至于后来的初中三年,每次家长会,他爸爸都会看着班里的名次表嘲笑我:“又在我家明明后面啊。”
事实上,明明的成绩的确比我好,后来他考上一中,一直稳居班级前3。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我妈骂了。直到大二寒假,我去北航找他玩,他给我看了他高中时代的日记。那日记本里通篇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3之后,被他爸痛骂为何总也考不到第一。——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爸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全班第3,我全班第13,并没有区别。
“我不想考100分,我不想考第一,我不想达标,我不想让你们满意,我觉得我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已经对自己满意了。”——喔NO,怎么能这样说?你还有自尊心吗?在很长时间里,我已经自觉地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羞于承认。直到有一次,我的老外总监问我:你看韩剧吗?
我说不看,因为看韩剧会没出息。
老外总监回答:为什么要有出息?
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惊了,这和我从小到大的教育都不合拍啊?为青少年伸张正义的文艺作品那么多,那些苦闷的少年总是说“我有我的追求”,“他们不理解我的理想”……总之,那个少年可以不认同别人强加给他的理想,但必须要有一个其他的理想,——“抛开高考玩音乐”也好,“棒球打入甲子园”也好,“成为海贼王的男人”也好,都是理想。这个“理想”可以离经叛道,但必须和他所拒绝的那个理想同等远大、同等有出息。惟其如此,他的反叛才能够显得理直气壮。
但我的总监居然说:“你为什么要有出息?”——既不接受别人的理想,也没有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自甘堕落,即便是文艺作品里的叛逆少年,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吧?
可我却被这句话刺痛了——它时不时萦绕在我耳边,让我既羞耻,又兴奋。当年妈妈问我“有没有自尊心”,我无言以对。而如今,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责问,我都在心中默默回答一句:“没有”。
“你有自尊心吗?”——没有。
“你有上进心吗?”——没有。
“你有理想吗?”——没有。
“你是女人吗?”——不是。
“你到底想不想有出息?”——不想。
这些责问是羞辱,一旦你因此感到羞耻,你就输了。这些责问是圈套,一旦你对这些问题加以承认,对方就会要求你给出与之相符的表现。这就像《西游记》里的情节:“我叫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答应了就会被吸进钵里去。但如果你答一声:“不敢”,责问者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咦?你不按牌理出牌啊?”
可我妈却说:“你才拿70多高兴什么?你看隔壁的明明……”
这句话让我的世界观慢慢改变了。年少的我曾以为,人只要对自己满意,只需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可我的妈妈让我懂得——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中形成的。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
衡量一个小学生是否优秀,在我那个年代有个标准,就是考双百。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都考不上双百,每次考前的清晨,我妈都会带我去买两个饼一根油条,期待我的双百,但是95、96、97、98……连99.5我都考过两次了,就是考不了双百。
为这件事,我妈骂过我无数次。在一次痛骂中,她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没有自尊心。但如果我说有,那么她接下来一个问题必定是:“那么你的自尊心体现在哪里呢?”——是啊,如果我真的有自尊心,为什么不努力考双百呢?
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虽然没考100分,但和100分已经很接近了呀。”
我妈抄起一根扫帚打我,最后连扫帚头都打掉了,隔壁的明明看到之后,赶紧跑去告诉老师:“老师老师,纪栋妮快要被她妈打死了。”老师匆忙赶来制止了我妈。
现在想来,我妈会因为我的回答歇斯底里,是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理想!追求!以及自尊心可言!
于是,我在这样的高压下,小升初考了双百,这对小学时代而言是一个Happyending,但我Happy了,必然有人不Happy,比如“隔壁家的明明”,他只考了九十多分。这份耻辱他爸记得比我和他还清楚,以至于后来的初中三年,每次家长会,他爸爸都会看着班里的名次表嘲笑我:“又在我家明明后面啊。”
事实上,明明的成绩的确比我好,后来他考上一中,一直稳居班级前3。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我妈骂了。直到大二寒假,我去北航找他玩,他给我看了他高中时代的日记。那日记本里通篇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3之后,被他爸痛骂为何总也考不到第一。——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爸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全班第3,我全班第13,并没有区别。
“我不想考100分,我不想考第一,我不想达标,我不想让你们满意,我觉得我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已经对自己满意了。”——喔NO,怎么能这样说?你还有自尊心吗?在很长时间里,我已经自觉地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羞于承认。直到有一次,我的老外总监问我:你看韩剧吗?
我说不看,因为看韩剧会没出息。
老外总监回答:为什么要有出息?
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惊了,这和我从小到大的教育都不合拍啊?为青少年伸张正义的文艺作品那么多,那些苦闷的少年总是说“我有我的追求”,“他们不理解我的理想”……总之,那个少年可以不认同别人强加给他的理想,但必须要有一个其他的理想,——“抛开高考玩音乐”也好,“棒球打入甲子园”也好,“成为海贼王的男人”也好,都是理想。这个“理想”可以离经叛道,但必须和他所拒绝的那个理想同等远大、同等有出息。惟其如此,他的反叛才能够显得理直气壮。
但我的总监居然说:“你为什么要有出息?”——既不接受别人的理想,也没有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自甘堕落,即便是文艺作品里的叛逆少年,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吧?
可我却被这句话刺痛了——它时不时萦绕在我耳边,让我既羞耻,又兴奋。当年妈妈问我“有没有自尊心”,我无言以对。而如今,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责问,我都在心中默默回答一句:“没有”。
“你有自尊心吗?”——没有。
“你有上进心吗?”——没有。
“你有理想吗?”——没有。
“你是女人吗?”——不是。
“你到底想不想有出息?”——不想。
这些责问是羞辱,一旦你因此感到羞耻,你就输了。这些责问是圈套,一旦你对这些问题加以承认,对方就会要求你给出与之相符的表现。这就像《西游记》里的情节:“我叫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答应了就会被吸进钵里去。但如果你答一声:“不敢”,责问者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咦?你不按牌理出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