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习性
意识
其一:意识心即是多数人所认知的“自我”,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孩子,以身体为我,这个层次可以叫做“身见”;普通成年人之“我”就是这个能分别、清楚明白、思维推理的意识心我;叫做“我见”,西方哲学家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说的就是这个我。凡夫皆以此意识心我为“真我”,《楞严经》中,阿难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乃至古大德某师,一辈子持“即心即佛”(后来之真悟祖师曾经评为“错认定盘星”),很可能也是将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意识心执为真我。
其二:此意识心,除在五位(灭尽定,无想定,正死位,熟眠无梦,闷绝)断灭之外,其余时刻都是瞬间生灭,不停分别诸法相;乃至修行人坐禅时的明觉心、寂照心、离念灵知心等,都是意识心;因为意识心时时能够觉知,不需要如《楞严经》七处征心也能觉知;因此,凡夫众生对此意识心为真我,非常笃定,没有怀疑;《楞严经》中,佛直接对阿难说:“此是妄心”,阿难的反应是惊恐畏怖的。
习性
习性的问题,不在意识心层面;一种义是指第七识末那识;此识其实才是凡夫处处做主,时时攀援的“我执”;第六识意识虽然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若第七识不做主,不下“命令”,身口意之“行”即不能现起;就像“犯罪未遂”一样。而第七识分别性极劣,需要通过意识来了知五尘境界;第七识就是六根之中的“意根”,修除习气,使得六根清净;最主要就是除去第七识的贪、嗔、痴等习气;在这个意义上说,凡夫的修行,着力处就是用第六识的正知见不断说服第七识,直到第七识逐渐不随贪等习气做主,而随“清净念”做主;比如念佛、戒烟、食素、布施、放生、友善待人、恭敬一切人等;这一类善念、净念常常现行,才是凡夫的“实修”。若不“现行”,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则不能“清净六根”。需要指出一点:念佛就是典型的用清净念去除贪、嗔、痴等污染习气的修行法门;念佛日久,第七识做主、攀援时,所起之现行就是念佛。这样,即使寿终之时,意识心断灭而第七识却是恒常不灭的(第七识是来往三世的,除无想定断灭一部分,涅盘中全断;这一点与意识不同;因此末那识有“恒”的体性),仍然在念佛;因而得佛接引。这种情形,可以参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
习性之第二种义,习气种子集藏于我们的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第八识不生不灭,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能生万法而不自知;开悟明心,明的就是这个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说之“心”、“识”就是这个第八识;也叫做真如、如来藏、法身、诸法实相、自性、本来面目、心等等几十个名称。
第八识如《心经》所言:“不净不垢”;以其集藏无始以来一切善不善业种,故言不净;以其体性永无污染,常自清净,故言不垢。开悟明心之后,悟后起修的内容就是将真心第八识中所藏之业种逐一修除;此时的修行名为“实修”。完全修除即至佛地。《楞严经》偈:“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即是此悟后修除之“尘沙惑”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其一:意识心即是多数人所认知的“自我”,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孩子,以身体为我,这个层次可以叫做“身见”;普通成年人之“我”就是这个能分别、清楚明白、思维推理的意识心我;叫做“我见”,西方哲学家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说的就是这个我。凡夫皆以此意识心我为“真我”,《楞严经》中,阿难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乃至古大德某师,一辈子持“即心即佛”(后来之真悟祖师曾经评为“错认定盘星”),很可能也是将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意识心执为真我。
其二:此意识心,除在五位(灭尽定,无想定,正死位,熟眠无梦,闷绝)断灭之外,其余时刻都是瞬间生灭,不停分别诸法相;乃至修行人坐禅时的明觉心、寂照心、离念灵知心等,都是意识心;因为意识心时时能够觉知,不需要如《楞严经》七处征心也能觉知;因此,凡夫众生对此意识心为真我,非常笃定,没有怀疑;《楞严经》中,佛直接对阿难说:“此是妄心”,阿难的反应是惊恐畏怖的。
习性
习性的问题,不在意识心层面;一种义是指第七识末那识;此识其实才是凡夫处处做主,时时攀援的“我执”;第六识意识虽然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若第七识不做主,不下“命令”,身口意之“行”即不能现起;就像“犯罪未遂”一样。而第七识分别性极劣,需要通过意识来了知五尘境界;第七识就是六根之中的“意根”,修除习气,使得六根清净;最主要就是除去第七识的贪、嗔、痴等习气;在这个意义上说,凡夫的修行,着力处就是用第六识的正知见不断说服第七识,直到第七识逐渐不随贪等习气做主,而随“清净念”做主;比如念佛、戒烟、食素、布施、放生、友善待人、恭敬一切人等;这一类善念、净念常常现行,才是凡夫的“实修”。若不“现行”,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则不能“清净六根”。需要指出一点:念佛就是典型的用清净念去除贪、嗔、痴等污染习气的修行法门;念佛日久,第七识做主、攀援时,所起之现行就是念佛。这样,即使寿终之时,意识心断灭而第七识却是恒常不灭的(第七识是来往三世的,除无想定断灭一部分,涅盘中全断;这一点与意识不同;因此末那识有“恒”的体性),仍然在念佛;因而得佛接引。这种情形,可以参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
习性之第二种义,习气种子集藏于我们的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第八识不生不灭,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能生万法而不自知;开悟明心,明的就是这个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说之“心”、“识”就是这个第八识;也叫做真如、如来藏、法身、诸法实相、自性、本来面目、心等等几十个名称。
第八识如《心经》所言:“不净不垢”;以其集藏无始以来一切善不善业种,故言不净;以其体性永无污染,常自清净,故言不垢。开悟明心之后,悟后起修的内容就是将真心第八识中所藏之业种逐一修除;此时的修行名为“实修”。完全修除即至佛地。《楞严经》偈:“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即是此悟后修除之“尘沙惑”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