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伞
·
·
云雾漫过山岭
林间小雨淅淅沥沥
精灵们撑起一把把小伞
静悄悄的,等待天晴。
前几天一时兴起摸出卡片机,翻看搁置已久照片,恍然有一种置身童话世界的感觉。千奇百怪的“水母”、“珊瑚”、“海绵”,以及更多无法用大脑中已有形象脑补的奇怪生灵,一个一个的蹦到你的眼前来。这些林下的光景,如同海底的珊瑚礁般的异彩纷呈,更让人联想起电影《阿凡达》中光怪陆离的异星世界。云南之行结束已过去半年,曾因单反CF卡丢失消沉良久,今天再看这些照片时竟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
13年8月,梅里雪山脚下的山林迎来了雨季。一整个月里,这里基本都在下雨,天空偶尔放晴,林子中依然潮乎乎的,冠层叶尖的滴水簌簌的落个不停。我们一行四人在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住了下来,这是澜沧江边的一个宁静的小村,太子峰的积雪,形成了壮观的明永冰川,慢慢融化成清冽的溪水,奔腾而下,流出山谷,汇入大江波涛中滚滚而去。潮湿的气候,丰沛的降水,让此地的植被异常丰富。当地藏民自从祖辈居住于此,一直守候着这富饶的山林,不轻易去打扰神山的宁静,丰富物种多样性也因此得以保护。在明永的两天里,虽然也有很多让人惊喜的发现,雨季的山林终归是不适合观蝶的,我们只能在太阳偶尔露脸,彩蝶纷飞的景象乍现之时抓紧时间进行观察。而剩余的时间,除了无聊的听雨声打发时间,观察林间千姿百态的真菌子实体——蘑菇,意外的成了此行最大的享受。
雨季的山林其实并不是照片中那样浪漫的童话仙境,而是一个散发着霉味的大酵缸。置身林中,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能闻到渗入的霉味。真的,到处都是蘑菇的味道,那种略带酸味的新鲜的霉味;满眼也都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蘑菇——草丛里、落叶上、石头上、树桩上,凡是能长蘑菇的地方,都挤出几株蘑菇来,甚至让人觉得如果在这里呆久了,自己的眼睛上、耳朵眼、鼻孔里也会猛地钻出几个蘑菇来。雨点断断续续的落下,森林生长、腐烂、生长、腐烂,似乎要永远这么循环下去。
拍摄蘑菇的经历是如此的让人兴奋,说不定走几步你就会发现一个长相迥异的新面孔。树冠下阴暗且柔和的光线往往能在照片中渲染出一片神秘幽静的氛围,林梢偶然漏下的光线则会让画面增添一抹戏剧性的美感。沧桑的、粉嫩的;纯洁的、美艳的;厚重的、纤薄的……每种蘑菇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每个角度都能拍出有趣的画面来。我最喜欢的视角是贴在松软潮湿的落叶覆盖的地面上,仰望画面中奋力向着天空生长的菌伞,从中能感受到森林中那万物萌发的生命力。盏盏菌盖被清澈的阳光打个通透,精致、美丽的菌褶熠熠发光,让人不由赞叹造物的神奇。现在仅存的这些照片,都是卡片机匆忙中拍摄的,当时只觉得是为了记录、鉴定之用,视角和画面都无用心,或抖动虚焦、或景深不足,但画面中的主角,却依然那么耀眼而夺目。
照片比较多,还是按色彩整理一下吧:
Part 1:红色
part2 :黄色
part 3:白色
part 4:肉色
part 5:褐色
来梅里的游人每天都有不少,明永的游人也稀稀落落,每天能见到几个。很多人喜欢骑着马,跟着驼队在泥泞的马道上缓缓上山,清脆的铜铃在莽莽山林间回响,为这边远的雪山圣景增加了几分田园气息。驼队会把游人送到冰川的下端,让他们欣赏一下雪峰上飘扬的云彩,以及脏兮兮的低海拔冰川,然后再带着他们下山,明永的游览也就算是结束了。返回中甸的途中,很多游人会在几个观景台停驻,眺望云雾中的梅里十三峰,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日照金山的壮美奇景。其实,一路上的巨峦深壑,尖峰乱云,都是久居都市的平常人不易看到的风景,已足够让人赞叹连连;而高原的蓝天雪峰、随风飘逸的经幡,也足以让那些为“洗净灵魂”而来的人们满意而归。现如今,骑行、徒步、自驾、搭车之类的体验早已渐渐代替了传统的跟团旅游,然而除了逼格提高加上一些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感之外,旅行所感知的对象已渐渐被抽离,失去了实感。梅里雪山的风景与玉龙雪山的风景有何差别?骑行川藏和骑行滇藏又有何不同?这种更偏重于自己的主观经历与心灵体验的旅行,风景被弱化、符号化,变成了目的地,变成了谈资。这时,也许自然观察可以为你提供一个丰富旅行体验的机会,让眼前的风景重获真实。当你发现在你眼前的风景、你踩在脚下走过的旅途中那些百万年、上亿年间地质运动、生物进化的图景,小自林间小小的蘑菇,大至参天的大树,莽莽的林海,无尽的山峦,以及其间生活着的千百万种生命,互相依存,繁衍生息——这种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生命力与新鲜感,才是这荒野风景最真实的一面。
我只是想表达一种略有惋惜的情感。
林间精灵撑起小伞,精致、美丽,而来自远方的客人们,擦肩而过,都未曾留意过。
[后记]
13年的图,14年的文,到了15年,想了想还是发上来了。最让我头疼的还是各类真菌的鉴定问题。之间我也自己查阅了图鉴,咨询了很多朋友,特别在此感谢云中鸟君、重庆Denis同学、卡卡老师帮忙搞定了一些种类的鉴定问题。然而,不认识的蘑菇依然有很多。发到日志里的都如此,可以想见囤积在硬盘里的其他蘑菇得有多么困难了。必须承认,大型真菌的鉴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资料少,研究也不足,并且是很难靠一两张照片就能得出准确的鉴定的。其实拖到两年后才发上来,是想鉴定一摆用来装逼的,但我越来越觉得,对于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类群,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可笑了。总之,还是希望有专业的朋友可以帮忙鉴定,并纠正错误。
虽然查阅了一些图鉴,但其实文中的鉴定基本还是靠做“伸手党”得来的,实在是惭愧。想起友邻有一篇声讨“伸手党”的文章,突然感觉压力很大。虽然“伸手党”有不劳而获的罪过,但对于一个对新类群不了解、没有途径接触全面系统资料的门外汉来说,最高效且可靠的方法还是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难道不是么?
2015年春。
·
云雾漫过山岭
林间小雨淅淅沥沥
精灵们撑起一把把小伞
静悄悄的,等待天晴。
![]() |
蜡蘑属 Laccaria |
前几天一时兴起摸出卡片机,翻看搁置已久照片,恍然有一种置身童话世界的感觉。千奇百怪的“水母”、“珊瑚”、“海绵”,以及更多无法用大脑中已有形象脑补的奇怪生灵,一个一个的蹦到你的眼前来。这些林下的光景,如同海底的珊瑚礁般的异彩纷呈,更让人联想起电影《阿凡达》中光怪陆离的异星世界。云南之行结束已过去半年,曾因单反CF卡丢失消沉良久,今天再看这些照片时竟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
![]() |
湿伞属? |
13年8月,梅里雪山脚下的山林迎来了雨季。一整个月里,这里基本都在下雨,天空偶尔放晴,林子中依然潮乎乎的,冠层叶尖的滴水簌簌的落个不停。我们一行四人在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住了下来,这是澜沧江边的一个宁静的小村,太子峰的积雪,形成了壮观的明永冰川,慢慢融化成清冽的溪水,奔腾而下,流出山谷,汇入大江波涛中滚滚而去。潮湿的气候,丰沛的降水,让此地的植被异常丰富。当地藏民自从祖辈居住于此,一直守候着这富饶的山林,不轻易去打扰神山的宁静,丰富物种多样性也因此得以保护。在明永的两天里,虽然也有很多让人惊喜的发现,雨季的山林终归是不适合观蝶的,我们只能在太阳偶尔露脸,彩蝶纷飞的景象乍现之时抓紧时间进行观察。而剩余的时间,除了无聊的听雨声打发时间,观察林间千姿百态的真菌子实体——蘑菇,意外的成了此行最大的享受。
![]() |
俯瞰明永河谷——郁郁葱葱的山林 |
雨季的山林其实并不是照片中那样浪漫的童话仙境,而是一个散发着霉味的大酵缸。置身林中,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能闻到渗入的霉味。真的,到处都是蘑菇的味道,那种略带酸味的新鲜的霉味;满眼也都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蘑菇——草丛里、落叶上、石头上、树桩上,凡是能长蘑菇的地方,都挤出几株蘑菇来,甚至让人觉得如果在这里呆久了,自己的眼睛上、耳朵眼、鼻孔里也会猛地钻出几个蘑菇来。雨点断断续续的落下,森林生长、腐烂、生长、腐烂,似乎要永远这么循环下去。
![]() |
纯洁的白色小伞。求鉴定。 |
![]() |
橘黄蜜环菌 Armillaria auranti ? |
拍摄蘑菇的经历是如此的让人兴奋,说不定走几步你就会发现一个长相迥异的新面孔。树冠下阴暗且柔和的光线往往能在照片中渲染出一片神秘幽静的氛围,林梢偶然漏下的光线则会让画面增添一抹戏剧性的美感。沧桑的、粉嫩的;纯洁的、美艳的;厚重的、纤薄的……每种蘑菇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每个角度都能拍出有趣的画面来。我最喜欢的视角是贴在松软潮湿的落叶覆盖的地面上,仰望画面中奋力向着天空生长的菌伞,从中能感受到森林中那万物萌发的生命力。盏盏菌盖被清澈的阳光打个通透,精致、美丽的菌褶熠熠发光,让人不由赞叹造物的神奇。现在仅存的这些照片,都是卡片机匆忙中拍摄的,当时只觉得是为了记录、鉴定之用,视角和画面都无用心,或抖动虚焦、或景深不足,但画面中的主角,却依然那么耀眼而夺目。
![]() |
紫蜡蘑 Laccaria amethystea ? |
![]() |
粉色的小伞 |
照片比较多,还是按色彩整理一下吧:
![]() |
珊瑚与水母 |
Part 1:红色
![]() |
蜡蘑属 Laccaria |
![]() |
血红栓菌 Tramentes sanquinea |
![]() |
血红栓菌 Tramentes sanquinea |
![]() |
焰耳 Phlogiotis helvelloides ? |
![]() |
焰耳 Phlogiotis helvelloides ? |
![]() |
焰耳生境 |
![]() |
红托鹅膏菌 Amanita rubrovolvata |
![]() |
求鉴定 |
![]() |
雨季梅里的山林:阳光难得洒落的一瞬 |
part2 :黄色
![]() |
求鉴定 |
![]() |
红菇科? |
![]() |
林下伸展开的菌伞,求鉴定 |
![]() |
橘黄蜜环菌 Armillaria auranti |
![]() |
蜜环菌属 Armillaria sp? |
![]() |
这个菌伞估计已经展开很久了。求鉴定 |
![]() |
牛肝菌? |
![]() |
小小蘑菇。牛肝菌? |
![]() |
橘红珊瑚菌 C aurantio-cinnacabarina |
part 3:白色
![]() |
虫形珊瑚菌 Clavaria vermicularis? |
![]() |
某种珊瑚菌 |
![]() |
浅色拟韧革菌 Stereopsis diaphanum |
![]() |
浅色拟韧革菌 Stereopsis diaphanum |
![]() |
浅色拟韧革菌 Stereopsis diaphanum |
![]() |
![]() |
![]() |
非常非常小的马勃 |
![]() |
高个头的马勃? |
![]() |
香格里拉拍到的大马勃。足足有一个篮球那么大! |
![]() |
大马勃 Calvatia gigabtea ? |
![]() |
粪伞。。真的是长在粪上。 |
![]() |
粪伞。 |
![]() |
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求鉴定。 |
![]() |
求鉴定 |
part 4:肉色
![]() |
排排站! |
![]() |
排排站的现象其实显示着地下菌丝的生长方向 |
![]() |
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肥肥的蘑菇。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面包菇“。求鉴定 |
![]() |
树桩上非常巨大的蘑菇!!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小姑属 Mycena |
![]() |
小姑属 Mycena |
part 5:褐色
![]() |
牛肝菌? |
![]() |
求鉴定 |
![]() |
灵芝? |
![]() |
牛肝菌? |
![]() |
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求鉴定 |
![]() |
肉桂色集毛菌 Coltricia cinnamomea ? |
![]() |
肉桂色集毛菌 Coltricia cinnamomea ? |
来梅里的游人每天都有不少,明永的游人也稀稀落落,每天能见到几个。很多人喜欢骑着马,跟着驼队在泥泞的马道上缓缓上山,清脆的铜铃在莽莽山林间回响,为这边远的雪山圣景增加了几分田园气息。驼队会把游人送到冰川的下端,让他们欣赏一下雪峰上飘扬的云彩,以及脏兮兮的低海拔冰川,然后再带着他们下山,明永的游览也就算是结束了。返回中甸的途中,很多游人会在几个观景台停驻,眺望云雾中的梅里十三峰,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日照金山的壮美奇景。其实,一路上的巨峦深壑,尖峰乱云,都是久居都市的平常人不易看到的风景,已足够让人赞叹连连;而高原的蓝天雪峰、随风飘逸的经幡,也足以让那些为“洗净灵魂”而来的人们满意而归。现如今,骑行、徒步、自驾、搭车之类的体验早已渐渐代替了传统的跟团旅游,然而除了逼格提高加上一些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感之外,旅行所感知的对象已渐渐被抽离,失去了实感。梅里雪山的风景与玉龙雪山的风景有何差别?骑行川藏和骑行滇藏又有何不同?这种更偏重于自己的主观经历与心灵体验的旅行,风景被弱化、符号化,变成了目的地,变成了谈资。这时,也许自然观察可以为你提供一个丰富旅行体验的机会,让眼前的风景重获真实。当你发现在你眼前的风景、你踩在脚下走过的旅途中那些百万年、上亿年间地质运动、生物进化的图景,小自林间小小的蘑菇,大至参天的大树,莽莽的林海,无尽的山峦,以及其间生活着的千百万种生命,互相依存,繁衍生息——这种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生命力与新鲜感,才是这荒野风景最真实的一面。
![]() |
雪山下的休憩。几年前我曾是他们的一员。飞驰的车上随手拍的 |
我只是想表达一种略有惋惜的情感。
林间精灵撑起小伞,精致、美丽,而来自远方的客人们,擦肩而过,都未曾留意过。
![]() |
林间の光。求鉴定 |
[后记]
13年的图,14年的文,到了15年,想了想还是发上来了。最让我头疼的还是各类真菌的鉴定问题。之间我也自己查阅了图鉴,咨询了很多朋友,特别在此感谢云中鸟君、重庆Denis同学、卡卡老师帮忙搞定了一些种类的鉴定问题。然而,不认识的蘑菇依然有很多。发到日志里的都如此,可以想见囤积在硬盘里的其他蘑菇得有多么困难了。必须承认,大型真菌的鉴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资料少,研究也不足,并且是很难靠一两张照片就能得出准确的鉴定的。其实拖到两年后才发上来,是想鉴定一摆用来装逼的,但我越来越觉得,对于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类群,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可笑了。总之,还是希望有专业的朋友可以帮忙鉴定,并纠正错误。
虽然查阅了一些图鉴,但其实文中的鉴定基本还是靠做“伸手党”得来的,实在是惭愧。想起友邻有一篇声讨“伸手党”的文章,突然感觉压力很大。虽然“伸手党”有不劳而获的罪过,但对于一个对新类群不了解、没有途径接触全面系统资料的门外汉来说,最高效且可靠的方法还是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难道不是么?
2015年春。
-
罗小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4-02 07:54:29
-
感冒的冬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4-02 03:57:40
-
小小和大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8 18:58:03
-
川贝枇杷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4:48:57
-
emm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2:37:52
-
马里扬泊列的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2:31:35
-
Hedwi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1:57:32
-
神秘的野驴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1:37:41
-
年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1:35:49
-
无涯惟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1:27:24
-
大灰kean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1:12:31
-
马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27 11: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