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小想
还不太懂事的时候,电视时常播放《红色娘子军》、《狼牙山五壮士》和《鸡毛信》这类电影,昏暗的画面,豪情满怀的对白,视死如归的坚定,看上去神圣且遥远,似乎不存在于现实,除了崇敬,余下的就是愤怒了,痛恨残忍的日本人。那时,“二战”一词,于我而言,陌生又不可知。我不知道,那是一场血腥的战争,将地球击得百孔千疮,他不仅仅存在于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不只发生在亚洲的土地之上,而是一次覆盖了全世界的屠杀,不仅让黄河,连尼罗河、恒河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都流满了红色的血液。网络还不够发达,文化还不够开放,课本上的战争,语言铿锵但刻板,“纳粹”二字被我当成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三者的合称,他们邪恶贪婪,妄图征服世界,以一种泯灭人性的方式。那时候的眼界,就像一片漆黑的天空,虽能遨游,却自由而不得方向,睁着眼睛,无力看出所以然,被禁锢在有限的思绪之中。
第一次劈开鸿蒙,觉察一丝“二战”历史的深层含义,是在看了《紫日》之后,也基于日渐成熟的年纪,毕竟高中了。富大龙干瘪瘦削的肩膀剧烈抽动,在墙角看着娘亲被日军的刺刀惨杀,他稀薄的意识在仇恨和宽容的天平上晃晃悠悠,本善的人性,促使他拿脆弱的生命为赌注,拷问心灵,去信任苏联军人娜佳,用挣扎的善良保护日本女孩秋叶子,在充满杀戮的土地上,踩出一片淳朴的脚印。夕阳西下,坐在湖边的老人,穿越时光,一起回忆那片血光之中的紫色落日。情节简洁,述说的语气淡然,可那里面涌动的情感,像被捕杀的大象,拖着硕大的身躯,撼动着大地,喘着,跑着,战栗了我的心。战争已经不再是一群愚昧的农民,用瘦弱的身躯,卑贱地寻求活下去的办法,也不局限在红色五星的燎原之势中,而是一股弥漫在全世界所有角落的血腥气息。苏联,这个光辉的形象,从马列、斯大林的共产主义精神,具化为一种国际的人道主义,他也在对抗日本,是一个盟国。
大学有人推荐看《珍珠港》,恢弘巨制的大电影,漂亮的女主角,帅气的男主角,荡气回肠的爱情,冲击心灵、猝不及防的死亡,轰炸机就像喷洒雨水一样,悬浮在风景宜人的珍珠港上空,把海边的宁静夷为荒凉的废墟。罗斯福总统坐在轮椅上,发表激愤的演讲,向“纳粹”政权宣战。美国,用直观的镜头丰富了他在我心中的样子,绝不再只是两枚扭转战局的原子弹。美国人民也因为这次惨绝人寰的战争,被迫背井离乡,与爱人分离,与寻常潇洒的生活别离。也许是由于他超级大国的身份,美国的战争氛围和姿态,在我这里,似乎还带着一些贵族的潇洒和不屑,美国大兵看着比中国红军多一些随意喝轻松。我等待着,离美军的征战再近一点。《拯救大兵瑞恩》,《孟菲斯美女号》,揭开美国小人物细微的情绪,让我窥见,这个乐观的民族,和我的民族一样,痛恨战争,惧怕死亡。历史老师成了冰冷的军人,成绩全优的书生把持着狙击枪……他们也会在夜里默默哭泣,亲吻幸运物,祈祷着明天之后的明天,可以活着回家。
暑假有一次回家,实在无聊,打开电脑清理垃圾,看见一部下载过的电影,名字有点韩剧的小清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你知道吗,有一种感觉,那是和死亡在被只有一尺之遥的恐惧折磨得精疲力尽之后,放弃挣扎,等待死去的不作为。就像在桥上走,不小心绊倒石头,坠落湍急的流水,连一根稻草都没有,扑棱棱地下沉,咽下几口泥腥味的河水,在你开始绝望,放弃反抗的时候,一根摇橹捅向前胸,那种绕回鬼门关的感觉,显在脸上是一片迷蒙,根本无从表达。这就是看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后我的表情,没有哭,没有震惊,没有仇恨,没有愤慨,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闭不上眼睛睡觉,张不开嘴巴吃饭,弯不下眉毛微笑的沉默、呆滞。我没有昆仑奴的速度,跑不过时间,走不进那个年代的百姓心中,尝尝他们的颠沛流离,为下一刻是否还活着而担惊受怕。每一个人都是一枚棋子,掌控在政权操控者的手中,被他们的思想荼毒、浸染,然后扛着枪,拴着脑袋,行走在血肉模糊的霸权游戏之中。
无法正视艺术和战争之间邪恶不公的交易,悠扬的音乐被枪林弹雨掩埋。一切之于战争,都是无所谓的,除了废墟之上至高的统治。《钢琴家》——以另一种角度,一层层剥开战争可憎的面目,战争,不过是小部分贪欲灼热的人,为了证实一种狭隘自大的思想,自诩种族的高贵,而践踏、屠杀无辜的人的游戏。纳粹帝国,毫无例外地入侵友邻,将世界剥离为好战和反战两大阵营。寻常人被迫离开寻常生活,在或慨然或煽动的演讲和宣传之中,选择自己信仰的“精神”,并为之血雨腥风,即使胆怯,也义无反顾。生命,就像秋天的树叶,纷纷飘落,悄无声息,不名一文。那位纳粹军官,是因钢琴疾风骤雨般的激烈和悲愤而动了恻隐之心吗?黑白键依旧在跳动,历史滚动,当斯皮尔曼的乐音再次响起时,似乎夹杂着沉痛的枪声……
一声轰鸣,打乱了多少人的生命轨迹?犹太人,一个和众多民族一起在世界历史里行走的民族,被粗暴而又蛮横地拉倒在屠刀之下,孱弱的亚洲大地,枯瘦的东方承受着炮弹肆虐的扫荡。那些遥远的记忆,存在于一个个寂然行走的民族胸中,不敢轻易碰触,一旦惊醒,就是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翻看历史,历历可数的61个国家,波及17亿人,几乎整个世界都被卷入这场血腥的风暴。有多少人,几乎对这次骇人的杀戮一无所知,只是莫名其妙地走向政府的招募处,然后,被一种所谓的“爱国主义”牵制,向一个个穿着另一种制服的血肉之躯扫射,丢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只为了践行触不可及的“崇高使命”。初生的婴儿,降临在血水冲刷的泥土上,为红色点缀着的地球哭泣,嗅着腐烂烧焦的尸体味,在死亡的枪声中长大。蹒跚的老人,绝望的妇人,惊恐的孩子,他们不停躲避,褴褛前行,却发现,再怎么祈望,也找不到一方土地,可以逃离死神的觊觎。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部部硝烟弥漫的电影中,剪断铁丝网,接通命悬一线的无线电,驾着奔向死亡的轰炸机,撕开苍老的皱纹下不堪回首的情形,带着不知和平不易得的现代欲望,走近那个动荡且战火纷飞的创痛中。不愿意听见一句话——“乱世出英雄”。在武力中寻求权力名望的人,总有几分滑稽,不安于现世的安稳,又没有拼搏坚毅的韧性,徒然争口舌之快,只因不满于自身的惨淡,狭隘胸怀可见一斑。沉重的历史,惨痛的代价,岂是开口闭口间就可斗转千回、得永世之不朽?英雄和功绩,在善良的微笑和至信至善之间,也可潜心修得。
第一次劈开鸿蒙,觉察一丝“二战”历史的深层含义,是在看了《紫日》之后,也基于日渐成熟的年纪,毕竟高中了。富大龙干瘪瘦削的肩膀剧烈抽动,在墙角看着娘亲被日军的刺刀惨杀,他稀薄的意识在仇恨和宽容的天平上晃晃悠悠,本善的人性,促使他拿脆弱的生命为赌注,拷问心灵,去信任苏联军人娜佳,用挣扎的善良保护日本女孩秋叶子,在充满杀戮的土地上,踩出一片淳朴的脚印。夕阳西下,坐在湖边的老人,穿越时光,一起回忆那片血光之中的紫色落日。情节简洁,述说的语气淡然,可那里面涌动的情感,像被捕杀的大象,拖着硕大的身躯,撼动着大地,喘着,跑着,战栗了我的心。战争已经不再是一群愚昧的农民,用瘦弱的身躯,卑贱地寻求活下去的办法,也不局限在红色五星的燎原之势中,而是一股弥漫在全世界所有角落的血腥气息。苏联,这个光辉的形象,从马列、斯大林的共产主义精神,具化为一种国际的人道主义,他也在对抗日本,是一个盟国。
大学有人推荐看《珍珠港》,恢弘巨制的大电影,漂亮的女主角,帅气的男主角,荡气回肠的爱情,冲击心灵、猝不及防的死亡,轰炸机就像喷洒雨水一样,悬浮在风景宜人的珍珠港上空,把海边的宁静夷为荒凉的废墟。罗斯福总统坐在轮椅上,发表激愤的演讲,向“纳粹”政权宣战。美国,用直观的镜头丰富了他在我心中的样子,绝不再只是两枚扭转战局的原子弹。美国人民也因为这次惨绝人寰的战争,被迫背井离乡,与爱人分离,与寻常潇洒的生活别离。也许是由于他超级大国的身份,美国的战争氛围和姿态,在我这里,似乎还带着一些贵族的潇洒和不屑,美国大兵看着比中国红军多一些随意喝轻松。我等待着,离美军的征战再近一点。《拯救大兵瑞恩》,《孟菲斯美女号》,揭开美国小人物细微的情绪,让我窥见,这个乐观的民族,和我的民族一样,痛恨战争,惧怕死亡。历史老师成了冰冷的军人,成绩全优的书生把持着狙击枪……他们也会在夜里默默哭泣,亲吻幸运物,祈祷着明天之后的明天,可以活着回家。
暑假有一次回家,实在无聊,打开电脑清理垃圾,看见一部下载过的电影,名字有点韩剧的小清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你知道吗,有一种感觉,那是和死亡在被只有一尺之遥的恐惧折磨得精疲力尽之后,放弃挣扎,等待死去的不作为。就像在桥上走,不小心绊倒石头,坠落湍急的流水,连一根稻草都没有,扑棱棱地下沉,咽下几口泥腥味的河水,在你开始绝望,放弃反抗的时候,一根摇橹捅向前胸,那种绕回鬼门关的感觉,显在脸上是一片迷蒙,根本无从表达。这就是看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后我的表情,没有哭,没有震惊,没有仇恨,没有愤慨,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闭不上眼睛睡觉,张不开嘴巴吃饭,弯不下眉毛微笑的沉默、呆滞。我没有昆仑奴的速度,跑不过时间,走不进那个年代的百姓心中,尝尝他们的颠沛流离,为下一刻是否还活着而担惊受怕。每一个人都是一枚棋子,掌控在政权操控者的手中,被他们的思想荼毒、浸染,然后扛着枪,拴着脑袋,行走在血肉模糊的霸权游戏之中。
无法正视艺术和战争之间邪恶不公的交易,悠扬的音乐被枪林弹雨掩埋。一切之于战争,都是无所谓的,除了废墟之上至高的统治。《钢琴家》——以另一种角度,一层层剥开战争可憎的面目,战争,不过是小部分贪欲灼热的人,为了证实一种狭隘自大的思想,自诩种族的高贵,而践踏、屠杀无辜的人的游戏。纳粹帝国,毫无例外地入侵友邻,将世界剥离为好战和反战两大阵营。寻常人被迫离开寻常生活,在或慨然或煽动的演讲和宣传之中,选择自己信仰的“精神”,并为之血雨腥风,即使胆怯,也义无反顾。生命,就像秋天的树叶,纷纷飘落,悄无声息,不名一文。那位纳粹军官,是因钢琴疾风骤雨般的激烈和悲愤而动了恻隐之心吗?黑白键依旧在跳动,历史滚动,当斯皮尔曼的乐音再次响起时,似乎夹杂着沉痛的枪声……
一声轰鸣,打乱了多少人的生命轨迹?犹太人,一个和众多民族一起在世界历史里行走的民族,被粗暴而又蛮横地拉倒在屠刀之下,孱弱的亚洲大地,枯瘦的东方承受着炮弹肆虐的扫荡。那些遥远的记忆,存在于一个个寂然行走的民族胸中,不敢轻易碰触,一旦惊醒,就是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翻看历史,历历可数的61个国家,波及17亿人,几乎整个世界都被卷入这场血腥的风暴。有多少人,几乎对这次骇人的杀戮一无所知,只是莫名其妙地走向政府的招募处,然后,被一种所谓的“爱国主义”牵制,向一个个穿着另一种制服的血肉之躯扫射,丢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只为了践行触不可及的“崇高使命”。初生的婴儿,降临在血水冲刷的泥土上,为红色点缀着的地球哭泣,嗅着腐烂烧焦的尸体味,在死亡的枪声中长大。蹒跚的老人,绝望的妇人,惊恐的孩子,他们不停躲避,褴褛前行,却发现,再怎么祈望,也找不到一方土地,可以逃离死神的觊觎。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部部硝烟弥漫的电影中,剪断铁丝网,接通命悬一线的无线电,驾着奔向死亡的轰炸机,撕开苍老的皱纹下不堪回首的情形,带着不知和平不易得的现代欲望,走近那个动荡且战火纷飞的创痛中。不愿意听见一句话——“乱世出英雄”。在武力中寻求权力名望的人,总有几分滑稽,不安于现世的安稳,又没有拼搏坚毅的韧性,徒然争口舌之快,只因不满于自身的惨淡,狭隘胸怀可见一斑。沉重的历史,惨痛的代价,岂是开口闭口间就可斗转千回、得永世之不朽?英雄和功绩,在善良的微笑和至信至善之间,也可潜心修得。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