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从容
自高中来就很喜欢读周国平的散文或是随笔。觉得他的文字有种能让人沉静下来。同时,在很多方面,能引起我的共鸣。
记得大一暑假,在家做了份兼职。小学生的辅导老师。只上半天的课,而且课时安排不多。所以很闲,整个暑假有大把大把自己的时间。貌似人只要一闲下来就容易想东想西。特别是对于我这类比较敏感的人来说。上午上课,下午在家发呆。我时常会兀地有种心慌的感觉。以至于午觉向来睡不踏实。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自己如此不安,因为自己的生活明明不存在任何的压迫感。后来,我终于明白正是那种小富即安的状态让自己觉得不安。太过安逸总是会让人觉得发慌。就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在想,对于自己的未来,我到底是怎样的期待,我该怎样努力去将我要的那种期待转化成现实。我要拿什么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
周国平说,成功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好了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可什么又是成功呢?衡量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好车豪宅?我有时真的不明白大多数人一生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自己心里真正清楚吗?我自己也不清楚我自己的内心。有时我觉得自己努力不过是为了追求物质的不断丰富能让自己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有时我又觉得自己不满足于生活竟是如此无趣?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冲突么?同步么?还是一个递进关系: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再进行上层建筑的建设?这样人生是不是会容易一些?
去年妈妈生病住院,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体会到没钱带来的窘迫感。或许,有时候钱真的可以让人有安全感。一个人,如果吃了上顿就得考虑自己下一顿是否有着落的话,拿什么去谈物质意外的追求?红尘中的世俗之人怕是没几个能如孔子颜回那样的吧?所以那时候起,我一直在想,我要怎样给自己想要照顾的人带去物质的满足同时兼顾自己尚存的对理想的坚持?这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不怕老无所依,只怕生无所期。生活若是没有值得期待的事,那活着便也没有多大意思了。
所以最好的结果应该是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以此谋生吧。啊,真是条艰难的路呢
记得大一暑假,在家做了份兼职。小学生的辅导老师。只上半天的课,而且课时安排不多。所以很闲,整个暑假有大把大把自己的时间。貌似人只要一闲下来就容易想东想西。特别是对于我这类比较敏感的人来说。上午上课,下午在家发呆。我时常会兀地有种心慌的感觉。以至于午觉向来睡不踏实。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自己如此不安,因为自己的生活明明不存在任何的压迫感。后来,我终于明白正是那种小富即安的状态让自己觉得不安。太过安逸总是会让人觉得发慌。就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在想,对于自己的未来,我到底是怎样的期待,我该怎样努力去将我要的那种期待转化成现实。我要拿什么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
周国平说,成功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好了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可什么又是成功呢?衡量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好车豪宅?我有时真的不明白大多数人一生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自己心里真正清楚吗?我自己也不清楚我自己的内心。有时我觉得自己努力不过是为了追求物质的不断丰富能让自己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有时我又觉得自己不满足于生活竟是如此无趣?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冲突么?同步么?还是一个递进关系: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再进行上层建筑的建设?这样人生是不是会容易一些?
去年妈妈生病住院,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体会到没钱带来的窘迫感。或许,有时候钱真的可以让人有安全感。一个人,如果吃了上顿就得考虑自己下一顿是否有着落的话,拿什么去谈物质意外的追求?红尘中的世俗之人怕是没几个能如孔子颜回那样的吧?所以那时候起,我一直在想,我要怎样给自己想要照顾的人带去物质的满足同时兼顾自己尚存的对理想的坚持?这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不怕老无所依,只怕生无所期。生活若是没有值得期待的事,那活着便也没有多大意思了。
所以最好的结果应该是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以此谋生吧。啊,真是条艰难的路呢
-
Darr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8 09: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