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大书店——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
【旧文存档/书店调研笔记/写于2010.12.14】
本次调研目的:1、为了对大型书城有一个总体认识;2、了解“爸爸妈妈应该知道的心理学”选题方向的图书状况;2、生活手册图书,尤其是单身生活手册;3、记录和学习有意思的“点”。
坐拥书城的迷乱
在西单图书大厦,会有坐拥书城的感觉,但更多的却是迷乱和茫然。因为在这个庞大的书城里,要找一本书颇为费事。
从一个读的角度来看找书不易,但从书店来说,其实已经按读者需求做了很多工作。
在最前面的是两大类。1、历史类的特里尔《毛泽东传》等书;2、时政类的《我买你的日子怎么这么难?》、《温文尔雅》《时事热点》等,《温文尔雅》由于利用了政治的便利得以在新华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摆放,不畅销都不行啊。
再往后依次是:1、给你那亲人的书,主要是职场、青春、励志;2、历史类的书,主要是把历史当下化的书,当然也有一些经典著作;3、新书;4、北京地图和旅行指南图书,北京为旅游大市,这种书自然要在靠前的位置多摆放一些;
一楼的书基本上是此地区消费者需求的一个“晴雨表”、“探测仪”。
整个楼层来看,这里的书品种层次不齐,泥沙俱下,好坏杂陈,摆放也比较乱,真正的好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好位置。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窗边的小豆豆》,我问了两个服务员都不知道这本书的具体位置,都只是大概指一指,最后我发这本书藏在一个小角落里,还好这一套书都还放在一起,没有被乱放。
孩子的心理学
讲孩子的心理学的书其实很多,据我初步调研(包括网络),新书有15种,加上旧书不少于20各品类。例如:《忧虑的孩子:儿童焦虑症的确认与心理康复》、《爸爸妈妈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学》、《爸爸妈妈,知道我在想什么?——青少年心理教育十大案例》、《心理学改变孩子的一生》、《孩子的23个心理障碍解决方案》、《孩子的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修订本)》、《好妈妈必知的儿童心理学》等等等等,这些书基本都是攒的书,用一个切入点为卖点,进行专题式攒稿,这类书质量残次不齐,难以保证。虽然弱点很多,但他已明显的卖点、低廉的成本占领了很大一片的大众市场,不可小视。
教育是人们永远的需求,教育类的书自然值得重视。如果可以下大力气对家长做调研,寻找合适的需求点做调研、做产品,肯定有收获。
就教育心理学图书而言,目前市场图书存在的问题是:
1、教科书式写法居多,枯燥不实用;
2、实用的书又多为攒稿,不可靠、不权威,质量不高;
3、如果做一本同类书出来,在这一堆烂书里面如何“出柜”?这需要提炼出不同寻常的卖点、个性化的装帧、突出的摆放才可以实现。
个人生活手册
发现这类书目前很少,有的只是《怀斯特生存手册》,但是这类书编者也发现了同类书的商机,顺便也出了《华斯特顶级驾驶手册》等书。这是一个打一个坚实的地盘(即基本知识全书),然后再向上发芽的商业模式,值得学习。例如,做一本《家庭生活手册》以后,又可以做《单身生活手册》《野外生活手册》等等的分类手册。
再后来图书编辑制作就像拍类型化电影一样流程化地赚钱,进而也可以按照畅销书模式生产图书。
如何塑造读者?
一般的图书都是在迎合消费者需求,但今天看到一本书却是在改变消费者的行为。其实这个现象我早已发现,却没有注意。几年前我看《编辑力》这本书时,发现书目录前又一页专门讲解关于纸张的识别问题,我以为是广告、是自己吹嘘自己的书好,就没有细看,但我记得那个图书品牌叫做“湛庐文化”。
这一次,我又发现了他们做的一本书,目录前还是有一页专文“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专门介绍了“阅读最大的成本”“如何选择合适的图书”等问题。
在“如何选择合适的图书”里面,我发现编者有明显的引导读者的意图,因为他们把图书分为两类:1、引进书;2、本土图书:①著作;②编著。有那么多种图书分类法为什么不用,偏偏用这种分发?显然别有用心。果然,编者在“编著”这个小条目下露出了尾巴:“建议谨慎购买,这一类图书多为拼凑图书,质量难以保证”,我不得不佩服编辑的良苦用心,竟然想出这样的办法来塑造读者,培养自己的市场,牛!
摆在最前面的学问
今天发现前几天一个编辑朋友攒的一本《哈佛情商课》竟然摆在最前面,可见这家图书公司的发行人员和图书大厦工作人员冠以高的有多好了。同样道理,《窗边的小豆豆》藏在一个小角落里恐怕和他们的业务员有关系吧?图书销售到了店面,真是命运迥异呀,这是不去店面不会知道的事情。
本次调研目的:1、为了对大型书城有一个总体认识;2、了解“爸爸妈妈应该知道的心理学”选题方向的图书状况;2、生活手册图书,尤其是单身生活手册;3、记录和学习有意思的“点”。
坐拥书城的迷乱
在西单图书大厦,会有坐拥书城的感觉,但更多的却是迷乱和茫然。因为在这个庞大的书城里,要找一本书颇为费事。
从一个读的角度来看找书不易,但从书店来说,其实已经按读者需求做了很多工作。
在最前面的是两大类。1、历史类的特里尔《毛泽东传》等书;2、时政类的《我买你的日子怎么这么难?》、《温文尔雅》《时事热点》等,《温文尔雅》由于利用了政治的便利得以在新华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摆放,不畅销都不行啊。
再往后依次是:1、给你那亲人的书,主要是职场、青春、励志;2、历史类的书,主要是把历史当下化的书,当然也有一些经典著作;3、新书;4、北京地图和旅行指南图书,北京为旅游大市,这种书自然要在靠前的位置多摆放一些;
一楼的书基本上是此地区消费者需求的一个“晴雨表”、“探测仪”。
整个楼层来看,这里的书品种层次不齐,泥沙俱下,好坏杂陈,摆放也比较乱,真正的好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好位置。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窗边的小豆豆》,我问了两个服务员都不知道这本书的具体位置,都只是大概指一指,最后我发这本书藏在一个小角落里,还好这一套书都还放在一起,没有被乱放。
孩子的心理学
讲孩子的心理学的书其实很多,据我初步调研(包括网络),新书有15种,加上旧书不少于20各品类。例如:《忧虑的孩子:儿童焦虑症的确认与心理康复》、《爸爸妈妈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学》、《爸爸妈妈,知道我在想什么?——青少年心理教育十大案例》、《心理学改变孩子的一生》、《孩子的23个心理障碍解决方案》、《孩子的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修订本)》、《好妈妈必知的儿童心理学》等等等等,这些书基本都是攒的书,用一个切入点为卖点,进行专题式攒稿,这类书质量残次不齐,难以保证。虽然弱点很多,但他已明显的卖点、低廉的成本占领了很大一片的大众市场,不可小视。
教育是人们永远的需求,教育类的书自然值得重视。如果可以下大力气对家长做调研,寻找合适的需求点做调研、做产品,肯定有收获。
就教育心理学图书而言,目前市场图书存在的问题是:
1、教科书式写法居多,枯燥不实用;
2、实用的书又多为攒稿,不可靠、不权威,质量不高;
3、如果做一本同类书出来,在这一堆烂书里面如何“出柜”?这需要提炼出不同寻常的卖点、个性化的装帧、突出的摆放才可以实现。
个人生活手册
发现这类书目前很少,有的只是《怀斯特生存手册》,但是这类书编者也发现了同类书的商机,顺便也出了《华斯特顶级驾驶手册》等书。这是一个打一个坚实的地盘(即基本知识全书),然后再向上发芽的商业模式,值得学习。例如,做一本《家庭生活手册》以后,又可以做《单身生活手册》《野外生活手册》等等的分类手册。
再后来图书编辑制作就像拍类型化电影一样流程化地赚钱,进而也可以按照畅销书模式生产图书。
如何塑造读者?
一般的图书都是在迎合消费者需求,但今天看到一本书却是在改变消费者的行为。其实这个现象我早已发现,却没有注意。几年前我看《编辑力》这本书时,发现书目录前又一页专门讲解关于纸张的识别问题,我以为是广告、是自己吹嘘自己的书好,就没有细看,但我记得那个图书品牌叫做“湛庐文化”。
这一次,我又发现了他们做的一本书,目录前还是有一页专文“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专门介绍了“阅读最大的成本”“如何选择合适的图书”等问题。
在“如何选择合适的图书”里面,我发现编者有明显的引导读者的意图,因为他们把图书分为两类:1、引进书;2、本土图书:①著作;②编著。有那么多种图书分类法为什么不用,偏偏用这种分发?显然别有用心。果然,编者在“编著”这个小条目下露出了尾巴:“建议谨慎购买,这一类图书多为拼凑图书,质量难以保证”,我不得不佩服编辑的良苦用心,竟然想出这样的办法来塑造读者,培养自己的市场,牛!
摆在最前面的学问
今天发现前几天一个编辑朋友攒的一本《哈佛情商课》竟然摆在最前面,可见这家图书公司的发行人员和图书大厦工作人员冠以高的有多好了。同样道理,《窗边的小豆豆》藏在一个小角落里恐怕和他们的业务员有关系吧?图书销售到了店面,真是命运迥异呀,这是不去店面不会知道的事情。
-
Kuh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09 13:52:26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何寻找最具性价比的“情绪价值”对象? (7人喜欢)
- 论精神分析的新可能:助人醒来,开始转化 (3人喜欢)
- 迷恋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欲望症状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