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记事】亚美尼亚杂俎
【说明】本文多数材料、段落源网络,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段落文字均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连缀成文未有掠美之意,仅为增强可读性,以期苏联和相关问题,走进更多人视野。
一、苏土争端:听赫鲁晓夫讲“笑话”


像所有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亚美尼亚有自己的国旗和国徽。据传闻,后者在1950年代引发了苏联和土耳其之间的争论,土耳其抗议该国徽中包含亚拉拉特山(Mount Ararat)图案——这座山对亚美尼亚人来说别具深意,是亚美尼亚的精神象征,但却位于土耳其领土内。土耳其因此认为苏联主张这座山为该国领土,据说对此基塔·赫鲁晓夫回应道:“为什么你们的国旗上有月亮的图案?毕竟,月球,哪怕只是半个月球,都并非土耳其的领土……你们难道想要接管整个宇宙吗?”土耳其政府之后不再为此争论。这个笑话与民间围绕赫鲁晓夫的很多传闻一样,可被视为一种“民间文学”,不能当真。然而,文学自有文学的“真”的逻辑——土耳其与亚美尼亚围绕亚拉拉特山的百年情仇,以及两个民族间复杂的历史恩怨,从中可见一斑。

二、“亚拉拉特山”与亚美尼亚的苦难历史
为何对亚美尼亚民族之山却位于土耳其境内?此事说来话长…… 亚拉拉特山(土耳其称“阿勒山”Ağrı Dağı)位于土耳其东部山地,靠近土耳其、伊朗、亚美尼亚三国交界处,距伊朗边境约16公里,距亚美尼亚边境约32公里。为一直径约40公里的死火山锥,有两个峰顶,均为火山喷发物组成,一为大阿勒山,海拔5,165米,为土耳其最高峰,顶部终年覆雪。另一为小阿勒山,海拔3,925米,位于大阿勒山东南面。两峰之间有长约13公里的山脊相连。西亚许多神话、传说中提到阿勒山,使该山成为圣地。 亚拉拉特山俯瞰着亚美尼亚的首都埃里温,据《创世纪》记载,诺亚方舟在大洪水后,最后停泊的地方就在亚拉拉特山上。



在历史上,亚拉拉特山地区不断的被割让、占领,而隶属不同的国家。在公元前30年之前,此区隶属于亚美尼亚帝国(Armenian Kingdom)。接着直到公元301年,罗马帝国及波斯帝国不断争夺此地区,亚美尼亚也多次沦为这两国的领土或附庸。公元301年,亚美尼亚帝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的国家,独占亚拉拉特山地区400年之久。公元7世纪,该地变成东罗马帝国一部分,到了西元11世纪,塞尔柱土耳其帝国占领此区长达一世纪。西元12世纪末,西里西亚-亚美尼亚帝国取得此区。她统治此区直到1375年,马木路克政权攻下此区。接着,在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此区。

亚拉拉特山坐落在今土耳其卡尔斯省及阿尔达汉省中,这两省曾在1878年为俄罗斯帝国所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1918年,亚美尼亚独立,并再次取回亚拉拉特山地区,成立外高加索民主主义联邦共和国,其中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首都定都为埃里温,但这段时期很快地结束:1920年,布尔什维克与新生政权间在埃里温展开争夺战,结果最后落入布尔什维克手中,本区成为苏俄的一部分。

1921年苏俄与土耳其签订《卡尔斯条约》(Treaty of Kars),包括亚拉拉特山在内的西亚美尼亚领土被划给了土方。但即使如此,大部分的亚美尼亚人仍宣称此山为他们所有。接著亚美尼亚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共同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TSFSR)加入苏联。此联邦于1936年解体为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及格鲁吉亚三个国家,仍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共和国将亚拉拉特山放在她的国徽上。当1991年苏联解体时,甫独立的亚美尼亚政府声明,他们不承认卡尔斯条约。亚美尼亚与土耳其无法达成谅解,至今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亚美尼亚共和国的国徽上,也依然保留了“亚拉拉特山”——关于亚美尼亚国徽和“亚拉拉特山”的故事已然“到此为止”,怕又远未终结。


一则笑话中,蕴含着亚美尼亚这段复杂而悲剧的历史: 列宁问一个亚美尼亚共产党员,如何理解国际主义。 亚美尼亚共产党员说:“就是全世界的穷人,不论属于什么国家、民族,不论讲什么语言,都应该联合起来……” 列宁频频点头。 “都团结起来……杀光土耳其人!” ——笑话很好的说明了亚美尼亚与土耳其的“世仇”。而且,笑话中的俄国似乎也是亚美尼亚报仇的“依靠”。然而,苏联时代亚美尼亚人的屈辱当然不止是哈恰图良被斯大林肃整——将阿拉拉特山通过卡尔斯条约划给土耳其的也正是俄国人——无产者只有主义而无祖国,社会主义国家往往为了一时的需要或意识形态原因,将人民的土地私相授人,苏中皆是如此,只是苏联保持了沙俄扩张的传统,总计下来吃进去的比吐出来的多。 今日的“亚拉拉特山”对亚美尼亚人是“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成为亚美尼亚人心中永远的痛。但“卡拉巴赫”却让亚美尼亚流血不止,至今未愈。 “卡拉巴赫”同亚美尼亚不接壤,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其中亚美尼亚族人占绝大多数,信奉基督教,此外还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人,以及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和格鲁吉亚人。1923年以前,该地区属亚美尼亚管辖。为讨好土耳其,1923年7月7日该地区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并由联盟中央政府决定,划归阿塞拜疆管辖(阿塞拜疆为突厥民族)。对此,亚美尼亚一直十分不满,一有机会就要求联盟中央“纠正”。为此,亚美尼亚不少领导人在斯大林当政年代被作为“民族主义分子”,惨遭不幸。 自1987年开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民族主义运动强化起来,以不同方式要求将该自治州归还亚美尼亚管辖。由于此使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两族之间的关系也紧张起来。1991年纳卡宣布独立。1992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因纳卡归属问题爆发武装冲突。亚美尼亚最终赢得了战争,“卡拉巴赫”已独立,却成为困扰亚、阿关系的症结。战争总共造成4万多人死亡。而两国在此期间互相遣送的难民,则高达120万……

三、亚美尼亚大屠杀
1915年4月24日傍晚,在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处于崩溃和瓦解前夕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数百名亚美尼亚社会领导人被政府围捕并杀害,这一事件是对亚美尼亚种族实施大规模屠杀的前兆。接下来发生的惨剧,是20世纪第一起灭绝种族的大屠杀。西方社会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但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所有的目光都盯着凡尔登、索姆河,没有人去关注亚美尼亚人的命运。尽管国际社会谴责声高涨,但各大国都只对土耳其进行了口头警告,土耳其的种族灭绝政策没有丝毫的收敛,悲剧依然在上演,一直持续到1923年土耳其成立共和国时。据亚美尼亚方面的史料记载,1915年至1923年期间,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150万亚美尼亚人死亡。 1965年,因纪念亚美尼亚大屠杀50周年,埃里温掀起抗议运动,进而发展为大规模的反苏运动。1966年在市内建立起大屠杀纪念碑。

四、名人及“离散的亚美尼亚”
提起苏联时代的亚美尼亚名人,就不能不提作曲家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与肖斯塔科维奇同时代的乐坛巨匠。1948年和肖斯塔科维奇和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一起受到批评,罪名是音乐中的资产阶级倾向,他承认自己的错误,显赫的地位得以恢复,但1956年斯大林死后他否认了对自己的一切指控。

苏联时代的另外一个绕不开的亚美尼亚人,是米高扬。 说来有趣,苏联作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生活中,俄罗斯之外的各民族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算得上是苏联民族政策中“民族平等”的贯彻吧。隐约记得看过份材料,说列宁生前曾设想由各民族轮流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总之,作为少数民族,他们曾主宰或极大的影响过苏联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生活,比如犹太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母亲是俄罗斯人,身份证也填写俄罗斯族)、斯维尔德洛夫、卡冈诺维奇、亚戈达(斯维尔德洛夫的表哥)、马利诺夫斯基,波兰人捷尔仁斯基、明仁斯基卡、罗科索夫斯基,芬兰人库西宁,乌克兰人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格鲁吉亚人斯大林、奥尔忠尼启则、贝利亚、谢瓦尔德纳泽,亚美尼亚人巴格拉米扬、巴巴贾尼扬、伊萨科夫,卡尔梅克人巴桑·格罗德维科夫……在这里序列里,曾经代表斯大林出使访问西柏坡的米高扬是一颗政坛常青树。 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Анастас Ивановнч Микоян,1895-1978),亚美尼亚人,从列宁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政界最高层中雄踞各种要职达55年之久,他之所以有这么长的政治生命,是因为他不但有杰出的工作能力,公平正直,而且有卓尔超群的政治素质,能在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他有一句名言:“别担心,雨淋不着我,我能在雨点之间躲闪穿行。”他的弟弟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是苏联现代航空业导师,米格飞机即因其得名。 米高扬1915 年参加布尔什维克党,成为高加索革命运动的领袖之一。1918年被在俄国内战中进行干涉的英国军队逮捕。获释后从事共产党的组织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权力斗争中支持斯大林,于1923年成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26年他被任命为内外贸易人民委员,此后一直担任这方面的职务。1935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成为政治局中贸易问题的专家。1942年2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主管军需物资的采购和运输。1946年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负责领导全国的贸易工作。1949年1月26日,米高扬乘飞机来中国西柏坡,1月30日到达,在中国一直待到1949年2月8日。在此期间,中苏两党就中国革命的前景和两党两国的未来关系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也为新中国成立前刘少奇成功访问苏联做好了准备。斯大林逝世后,出任贸易部长和部长会议副主席,并且保持他在党中央主席团(前政治局)中的席位。他支持赫鲁晓夫上台,成为赫鲁晓夫的亲密顾问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赫鲁晓夫下台后,他从1964年~1965年12月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亚美尼亚战乱频繁的历史造成了有近一半的亚美尼亚人移居海外——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城的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William Saroyan 1908—1981)的父亲原是亚美尼亚农民,为逃避土耳其人屠杀,以难民身分移居美国。1991年——苏联解体前夜,两国曾联合发行了纪念萨洛扬的邮票。 如果看下1991年前后,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民族都发生了什么,或许会有助于理解这枚邮票联合发行的背景: 1988年2月20日,阿塞拜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议会投票决定本地区与亚美尼亚统一,随即苏共中央发表了公开信,认为现有民族地区布局的任何更改,都有损于民族之间的关系。公开信的内容,立即引起亚美尼亚人的反对,首都埃里温20多万人上街游行,抗议苏共中央公开信的内容。阿塞拜疆的苏姆盖特市也立即发生针对亚美尼亚人的游行和骚乱。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宣布退出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要求并入亚美尼亚,导致该州阿、亚两族之间爆发武装冲突。 1991年9月,苏联解体的大环境助长了亚美尼亚人在阿塞拜疆的分离运动。在阿塞拜疆宣布从苏联独立并撤销该飞地的自治权的同时,占多数的亚美尼亚人投票从阿塞拜疆分离。斯捷潘纳克特宣布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国土包括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和周边亚美尼亚人居住的阿塞拜疆地区。阿塞拜疆官方认为此项决议是非法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为争夺纳卡归属爆发战争。12月10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宣布独立。

但不管怎样说,与“美帝”携手发行这样一位苏联少数族裔作家的纪念邮票,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新思维”前的苏联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萨洛扬对苏联时代的亚美尼亚人或许是个尴尬的存在。而其终于同时登上美国与苏联的邮票,对于苏联亚美尼亚人来说,想必也是欢欣鼓舞——只是时隔不久,苏联解体,亚美尼亚终于获得了其奋斗和谋求已久的民族的独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关链接】 【苏东记事】叶甫图申科的《娘子谷》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13交响曲》 【苏东记事】苏联笑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