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的生活垃圾如何产生?
如果要想做到“零垃圾”的生活状态,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庭垃圾都来自什么地方。这本来是一个对环境有深深担忧之心的普通老百姓的心愿,当然,乘机把这个心愿变成一个教育孩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契机,也未尝不可。
环保教育一直是一个不咸不淡的话题,我觉得,很多妈妈其实都想教育好孩子:要爱护环境,不要对地球增加压力。但是,到底怎么去爱护环境,怎么才能不对地球增加压力,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垃圾围城”的现实下仍旧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因为对现实的愤怒而最后漠视这个问题,我想这个本身对家长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以上三个“怎样”,我们其实自己都很难做到。
首先我认为我们传统的环保教育是有滞后的问题的,比如,“不要乱扔垃圾”这个爱护环境的标准做法现在看来就很落后了。我们其实只是没有在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乱扔垃圾,最后这些垃圾其实还是乱扔到了暂时我们还没有活动到的地方。在发达国家都开始积极实行垃圾分类的相关法规政策的时候,我们这么笼统的”不要乱扔垃圾“是不是该进化到”将垃圾分类之后再放入相应的垃圾桶“这样的层面呢?
那么,随之而来的”垃圾分类“的问题。我们能看到现在很多地方的垃圾桶都注明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首先,我们的孩子们不一定明白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我们传统概念里面,凡是可以被废品回收站捡回去的就是可回收的,而不行的就不是。但是要知道,玻璃这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可不会被废品回收站无条件接受哦,他们会选择容易赚取利润的啤酒瓶而不是碎玻璃,很多茶几上因为尺寸不够而换掉的整块的玻璃也不在这些回收站的回收条件内哦。所以,这个答案我们成人都不一定能在动手甩垃圾的时候能几秒钟区别开来,更不用说小朋友。
实际上,根据我国现在的问题,是固态垃圾中的含水量太多而导致垃圾的处理困难重重,而这些含水量主要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厨余。
说到”厨余“,就是各种厨房产生的各种垃圾,当然,这个垃圾不包括各种包装材料和不可食用的工业用品,”厨余“应该是可以在酵素的降解下在短时间内可以转化为对环境无害且对土壤改良有益的东西,比如,果皮、剩饭、骨头等。
看,如果要教会孩子正确的环保概念其实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力气的,那么,就像要教会孩子水是如何循环的一般,我们也应该教会孩子垃圾是如何循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对自然界的深层认识,对城市文明的客观的了解——除了那些优雅餐厅里的干净透亮的杯盘,还有厨房里的大量垃圾。生活本有两面性,如果只想要好的,坏的会堆积成山;而不存在只有好的没有坏的情况,那么,如何平衡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且不说我们的孩子是否一定要去公益组织培养他们对人类发展的责任心和对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的慈悲心(原谅我用这么宗教的词汇),我认为,至少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对这个地球产生了多少压力,而如何让自己的行为去减轻地球的压力,并能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加入这个行动——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就能培养孩子获取正能量的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当然,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
那么,环保教育就从认识我们的生活垃圾开始吧。
来说说我自己的家庭,我认为我的家庭垃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包装材料。
每一次网购,每一次购物,每一次上超市,都会带回来很多的包装材料,有大小的纸盒子,装饰很漂亮的日用品外包装,食材容器,即使特别小心不挑选有包装的商品,塑料袋也是不可以避免的。
还有各种洗护用品的瓶瓶罐罐,各种罐装食品的瓶瓶罐罐。
二、按照生活节奏必须产生的。
卫生间垃圾:被体液或者排泄物污染的卫生巾、纸巾、棉签、化妆棉,一次性面膜,一次性手套等;
一顿早饭的垃圾:果皮果核、鸡蛋壳、废弃菜叶、酸奶鲜奶盒子、骨头及剩菜剩饭面包屑;
上午时间的垃圾:地板上的毛绒屑、灰尘、头发、小虫子尸体等各种洒落在角落的细小琐碎,打扫的时候也会聚拢在一起;
喝茶时间:茶叶;
工作时间:废纸、空笔芯、铅笔屑、弃用的各种票据、过期的各类复印件、用完的涂改液瓶子、用完的水彩笔、钉书针、破损的回形针等、废电池;
午餐时间:厨余
下午茶时间:茶叶、饼干屑
晚餐时间:厨余
睡前时光:坚果壳、巧克力包装纸等;小孩做手工的各种纸屑及边角余料。
三、因为疏于打理而导致过期或无用的物件
别人送的礼品:月饼、咖啡、各种地方特产小吃、小包装的海外食品等;
孩子的衣服鞋帽,超过年龄的玩具
自己的款式大小已经不合适的衣服鞋帽
暂时只能想起这么多,以后有想到再慢慢补充,现在开始,可以每次扔掉什么的时候告诉孩子:“这个是从哪里来的,会到哪里去。”每次要买什么的时候告诉孩子:“这个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而最后会给地球带来什么。”
这是一种信念,我认为。
环保教育一直是一个不咸不淡的话题,我觉得,很多妈妈其实都想教育好孩子:要爱护环境,不要对地球增加压力。但是,到底怎么去爱护环境,怎么才能不对地球增加压力,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垃圾围城”的现实下仍旧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因为对现实的愤怒而最后漠视这个问题,我想这个本身对家长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以上三个“怎样”,我们其实自己都很难做到。
首先我认为我们传统的环保教育是有滞后的问题的,比如,“不要乱扔垃圾”这个爱护环境的标准做法现在看来就很落后了。我们其实只是没有在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乱扔垃圾,最后这些垃圾其实还是乱扔到了暂时我们还没有活动到的地方。在发达国家都开始积极实行垃圾分类的相关法规政策的时候,我们这么笼统的”不要乱扔垃圾“是不是该进化到”将垃圾分类之后再放入相应的垃圾桶“这样的层面呢?
那么,随之而来的”垃圾分类“的问题。我们能看到现在很多地方的垃圾桶都注明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首先,我们的孩子们不一定明白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我们传统概念里面,凡是可以被废品回收站捡回去的就是可回收的,而不行的就不是。但是要知道,玻璃这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可不会被废品回收站无条件接受哦,他们会选择容易赚取利润的啤酒瓶而不是碎玻璃,很多茶几上因为尺寸不够而换掉的整块的玻璃也不在这些回收站的回收条件内哦。所以,这个答案我们成人都不一定能在动手甩垃圾的时候能几秒钟区别开来,更不用说小朋友。
实际上,根据我国现在的问题,是固态垃圾中的含水量太多而导致垃圾的处理困难重重,而这些含水量主要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厨余。
说到”厨余“,就是各种厨房产生的各种垃圾,当然,这个垃圾不包括各种包装材料和不可食用的工业用品,”厨余“应该是可以在酵素的降解下在短时间内可以转化为对环境无害且对土壤改良有益的东西,比如,果皮、剩饭、骨头等。
看,如果要教会孩子正确的环保概念其实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力气的,那么,就像要教会孩子水是如何循环的一般,我们也应该教会孩子垃圾是如何循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对自然界的深层认识,对城市文明的客观的了解——除了那些优雅餐厅里的干净透亮的杯盘,还有厨房里的大量垃圾。生活本有两面性,如果只想要好的,坏的会堆积成山;而不存在只有好的没有坏的情况,那么,如何平衡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且不说我们的孩子是否一定要去公益组织培养他们对人类发展的责任心和对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的慈悲心(原谅我用这么宗教的词汇),我认为,至少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对这个地球产生了多少压力,而如何让自己的行为去减轻地球的压力,并能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加入这个行动——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就能培养孩子获取正能量的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当然,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
那么,环保教育就从认识我们的生活垃圾开始吧。
来说说我自己的家庭,我认为我的家庭垃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包装材料。
每一次网购,每一次购物,每一次上超市,都会带回来很多的包装材料,有大小的纸盒子,装饰很漂亮的日用品外包装,食材容器,即使特别小心不挑选有包装的商品,塑料袋也是不可以避免的。
还有各种洗护用品的瓶瓶罐罐,各种罐装食品的瓶瓶罐罐。
二、按照生活节奏必须产生的。
卫生间垃圾:被体液或者排泄物污染的卫生巾、纸巾、棉签、化妆棉,一次性面膜,一次性手套等;
一顿早饭的垃圾:果皮果核、鸡蛋壳、废弃菜叶、酸奶鲜奶盒子、骨头及剩菜剩饭面包屑;
上午时间的垃圾:地板上的毛绒屑、灰尘、头发、小虫子尸体等各种洒落在角落的细小琐碎,打扫的时候也会聚拢在一起;
喝茶时间:茶叶;
工作时间:废纸、空笔芯、铅笔屑、弃用的各种票据、过期的各类复印件、用完的涂改液瓶子、用完的水彩笔、钉书针、破损的回形针等、废电池;
午餐时间:厨余
下午茶时间:茶叶、饼干屑
晚餐时间:厨余
睡前时光:坚果壳、巧克力包装纸等;小孩做手工的各种纸屑及边角余料。
三、因为疏于打理而导致过期或无用的物件
别人送的礼品:月饼、咖啡、各种地方特产小吃、小包装的海外食品等;
孩子的衣服鞋帽,超过年龄的玩具
自己的款式大小已经不合适的衣服鞋帽
暂时只能想起这么多,以后有想到再慢慢补充,现在开始,可以每次扔掉什么的时候告诉孩子:“这个是从哪里来的,会到哪里去。”每次要买什么的时候告诉孩子:“这个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而最后会给地球带来什么。”
这是一种信念,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