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四首宗教歌曲
![]() |
这是义大利歌剧巨匠威尔第的最后作品,於1898年首演时,他已85岁高龄,原想亲自前往观看,结果还是由当时刚崭露头角的托斯卡尼尼指挥完成首演,与那些极受欢迎的歌剧相较,听众当然反应平平,但时日一久,这些作品竟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的珍品,尤其是其中的感恩赞(Te Deum),更被评为他集一生所有创作经验而成的杰作,他自己似乎也如此认为,在三年后病逝的床上,枕头下就放着此曲的乐谱。
八十几高龄的威尔第,作曲意愿已大不如前,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管理农场,以及兴建「音乐家休养之家」上面,连一直想写的歌剧「李尔王」也无法进行,但对写这组圣乐作品却很有兴趣,1897年他碰到了巨大的打击,自己的老伴朱瑟琵娜生了重病,於当年十一月去世,威尔第似乎由此得到灵感,完成了「圣母悼歌」,四首宗教歌曲到此完成。
我刚开始听这些曲子时,很惊讶於里面大量的变化音阶与和声,还有厚重的铜管,真让人有听到华格纳作品的错觉,但我知道威尔第生平最讨厌被別人说他和华格纳相似,所以只是停留在怀疑而已...当然里面有很多段落让人想起他的名作「安魂曲」,更借由大量的变化音,传递出神秘的不和谐音响,直达人世间的彼岸,我想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写一首真正的宗教作品,褪去所有尘世的色彩,哀悼朱瑟琵娜的死亡,也为自己上天堂做準备。
![]() |
四首宗教歌曲的声乐谱初版封面
第一首圣母颂(Ave Maria)完成于1889年,是混声四部合唱,无伴奏,歌词是:
万福玛利亚,妳充满圣宠,
主与你同在,妳在妇女中受赞颂,
妳的亲子耶稣同受赞颂。
天主圣母玛利亚,
求妳现在和我们临终时,
为我们罪人祈求天主,阿们。
古今为这曲子谱曲的作曲家很多,例如舒伯特与古诺,但都是感人的小品,威尔第却是拿来做实验,用所谓「谜一样的音阶」为基础,写了一个变化音充斥的曲子,其中这谜一样的音阶先上升后下降共有三次,最后一次最明显,因为是在女高音声部,乐谱如下,粉红色的部分就是此音阶:
![]() |
![]() |
威尔第并不愿意严肃看待此曲,只觉得是玩笑之作,但不知为何又把它编为四首宗教歌曲的第一首,还授意出版,可见此曲还是有它的可观之处,事实上这是首帕勒斯替那风格的经文歌,他是威尔第最欣赏的作曲家。
第二首圣母悼歌(Stabat Mater)是威尔第最后完成的作品(1897年),为混声合唱与管弦乐团所写,一般认为是对朱瑟琵娜的哀悼,歌词如下:
圣母痛苦侍立,含泪十字架旁,当圣子高高悬起时,她心灵长叹,忧闷痛伤,被利刃所刺穿,何等愁苦悲伤,那当受称扬者,独生圣子的母亲,凄楚感伤,慈母仰视,荣耀之子受难时,谁能不一起号哭,看到基督之母,忍受这般的痛楚,谁能不满怀悲愁。
瞻仰基督之母,与其子同忧共苦,为了祂子民的罪辜,仰视耶稣受尽苦辱,鞭迹杖痕无完肤,眼见自己亲生爱子,孤苦伶仃与世长辞,救主耶稣咽气时,哎呀慈母仁爱源潻薮 ,求你使我感受凄楚,好同你一起哀哭,使我内心燃起爱火,全力敬爱基督天主,一生常能取悅主,恳求慈母广施慈恩,将你圣子苦架伤痕,强力铭刻在我心,将你遍身受伤之子,为我罪人所受苦难,分我一份共承担,教我同你一齐痛哭,并与耶稣共分凄楚。
在我有生岁月中,与你共同侍立苦架,教我站立你身旁,是我含泪所期望,童贞女中最卓越者,我的心愿请勿拒绝,使教我担负基督之死,作祂苦难中的良伴,所受创伤永怀念同你共哀嗟,教我担负基督之死,作祂苦难中的良伴,所受创伤永怀念,使我感受祂的伤痛,沉醉在祂十字架中 ,共受圣子的酷刑,免我身被水火焚炙,赐我蒙受慈母恩护,在我接受审判之日,基督,当我离此尘世,赐我倚侍圣母恩慈,到达胜利的光荣,在我肉躯亡故之日,使我灵魂蒙受恩赐,获享天堂的荣福。
非常长吧?这是在描述圣母看到儿子耶稣受难的痛苦与祈祷,別人为之谱曲都是长篇大论,威尔第却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可以唱完,该有的歌词一句没少,这是因为他没有把任何歌词重复,而是不断的谱写下去,这种作曲法相当不易,很容易造成作品平铺直述,缺乏节奏与旋律感,但威尔第完全成功了,这应该是他长年写歌剧所培养的创作力,管弦乐法更是精妙,「将你遍身受伤之子,为我罪人所受苦难,分我一份共承担,教我同你一齐痛哭,并与耶稣共分凄楚」这段,可说是威尔第写过最唯美的旋律,将哀悼之情表达於极致,尾奏有数不清的复杂音符同时演奏,效果却轻灵可人,不愧是他一生的最后作品。
第三首赞美童真圣母玛利亚之歌(Laudi alla virgine Maria)大约写于1890年,是无伴奏女声四部合唱,歌词是这组作品中唯一的义大利文(其他都是拉丁文),歌词取自但丁的名著「神曲」:
「你是贞女兼母亲,你是你子之女,
你最卑微也最崇高,超过其他造物,
你是永恒意旨的固定不移的最终限度,
你正是曾经使人类变得如此高贵的那一位,
这就使人类的造物主
并不厌弃使自己也成为他本身的造物。
在你的腹内,燃烧起爱,
正是依靠这爱的热气,
这花朵才如此萌芽在这永恒的平和里。
在这里,你是如日中天的火把,点燃我们的仁爱,
在下面,在凡人中间,
你则是他们活跃的希望源泉。
圣母啊,你是如此伟大,如此无所不能,
谁要想获得恩泽而又不求助於你,
他的渴望就等于想要飞翔而又不要双翼。
你的善心不仅限於把祈求的人拯救,
而且有多少次,
它都是自动地走在祈求的前头。
你身上有慈悲,你身上有怜悯,
你身上有宽容,你身上聚集
造物身上所能有的一切善意。」
如此美感与深度兼具的诗词,威尔第仍是用帕勒斯替那风格谱成经文歌,也是这组作品中半音最少,和声最和谐的,最低音也不超过G,有种虚无飘渺在云端上的感觉。
第四首是感恩赞(Te Deum)完成于1896年,为混声二重合唱(八声部)与管弦乐团所写,是他最豪华的作品之一,歌词如下,是天主教有名的经文:
天主,我们赞美你;
上主,我们颂扬你;
永生之父,万物敬拜你。
所有的天使,和天上的大能者,
普智天使,炽爱天使不停地欢呼;
圣、圣、圣、上主,大能(万军)的上主,
你的荣耀充满天地。
众使徒歌颂你的光荣,
众先知宣扬你的德能,
众殉道者结合他的歌声为你作证,
普世教会也向你歌唱,
你是大父,无限尊威,
你的唯一真子,令人敬爱,
你的圣神赐人安慰。
基督,光荣的君王,
你永远是父的爱子,
你为了拯救人类,
甘愿生于贞女,降凡尘世。
你为世人征服了死亡,
为信众重启天国之门,
你坐在天父之右,享受光荣,
你还要再度降来,审判万民。
你用宝血赎回了子民,
恳求你常常保佑他们,
使我们参加诸圣的行列,
分享你永恒的光荣。
上主,求你拯救你的子民,
降福他们,他们是你的羊群,
求你作他们的牧者,
护佑他们,直到永远。
我们赞美你,日夜不停,
世世代代颂扬你的圣名,
求你今天保护我们清洁无罪,
上主,求你垂怜我们,垂怜我们。
上主,我们依赖你的宽仁,
恳求你对我们广施慈恩;
上主,你是我们的仰仗,
勿使我们永久蒙羞失望。
许多作曲家都为之谱过曲,包括韩德尔、海顿、布鲁克纳、白辽士、德弗札克等,但威尔第此曲特別杰出,其创意也可与布鲁克纳相比,从刚开始的葛利果圣歌的无伴奏合唱,到全乐团与合唱团的总奏,只有一个休止符的距离,对比非常大,两组合唱团也展开精彩的对话,那丰富的半音阶和声令人印象深刻,中间「甘愿生于贞女,降凡尘世。你为世人征服了死亡, 为信众重启天国之门。」这段是写成赋格曲,长度虽短,但对位法很美妙,八个声部完美的交织在一起:
![]() |
至於「我们赞美你,日夜不停,世世代代颂扬你的圣名」这段, 因其不和谐的写法,反而让人觉得充满恐惧,这里已觉得有些脱离传统,没想到最后的「上主,你是我们的仰仗, 勿使我们永久蒙羞失望。」这段更是怪异,以布鲁克纳为例,他将此句是写成一整个乐章来歌颂,令人感到他对神的强烈信心,造成全曲的高潮,没想到威尔第竟是用女高音独唱,配上高亢怪异的小号声,在众人与之唱和后,音乐更是调性不稳,一点也没有肯定的意思,这是威尔第对宗教信仰最后的表白吗?朱瑟琵娜曾经抱怨他对信仰不够忠贞,这样的乐段似乎可为证明,那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在年老体衰之际,还拼命的写圣乐作品?这种种的争议,只能留待后世去评断了...
(文:夏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