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一路巧遇茶

10月整个广东都差不多凉快下来了,我一个念头去潮州看看,两个朋友立刻响应。三个从事茶叶工作的人,照以前我们绝对是一心扑着茶而去。但这次不同,我们打算放轻松些,半有心半无意,随缘而遇。不知其他两位伙伴如何,我实在是有太多次冲着寻茶问茶,深远而去,终因种种因素无获失望而归。 虽说不全奔茶而去了,可还是遇到了真茶实味,或许是之前数次寻茶诚意所致积攒的运气;也或许是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变老练了,知道大名气处恰恰难寻真诚茶。所以这次的三份收获,全来自一般寻潮茶者罕至之地。 【茶气十足之城——汕头悟得所谓茶韵】 汕头街头就明显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十足茶气,且不说每条街道隔三差五就一家亲民气质的茶叶铺子,也且不说眼及之处潮汕茶道具几乎没有缺席。


倒是想先说说汕头的清水牛肉火锅,就其吃法的讲究而言,是颇具茶气质的。清水不仅仅是个名字,汤底的确是清明透彻如玻璃,锅底内容也简单,就芹菜和白萝卜片。料少汤清,讲究的就是吃个原味。更讲究的是对于牛肉的分解,菜单上花样繁多稀奇古怪的菜名全是牛肉。点菜时全然抓瞎,不知如何点,若有个"食牛指南"或"食牛图解"就好了。被细分细解的各个部位,多达二三十种, 分类之讲究,体系之庞杂如一些茶类,让新人不知从何下手,让悉者觉得总还有可尝试琢磨之处。最后,关于清水牛肉火锅的味道,鲜香清甜,调料简单,可完全没牛腥味。 说回正题, 喝茶在潮汕是一件日常得足够"柴米油盐酱醋"的事情。家家户户,每个档口(广东地区对商店铺子的称呼)都能看到潮汕特色的茶具放着,不是正在泡茶,就是准备泡茶,或者刚喝过茶。那怕是肉铺,贩生鱼片的摊位,干净无油一角依然能看到日常生活的茶事。 乘将近两小时公车从汕头老城区到另一区的郊区,没想到那么远僻,一路无坐站立背大包,下车又各种兜转才终于找着目的地。杏仁香,新制的稻花香雪片各喝了一泡,雪片没焙火是清香型,不合口味又怕削胃没敢多喝。那一泡杏仁香却着实令我难忘,层次鲜明。 刚入口是炭火香,香而无燥感 。第二层次则是韵味悠然的花果香, 边喝边不禁感叹日渐绿化了的福建乌龙台湾乌龙,幸好单丛还保留有乌龙茶三红七绿的发酵原则,以及炭火烘焙的慢工夫手艺。最后则是嘴里长久的回味,有花果香的留存,有茶本质的回甘。第二层次的味道令我回味了两天,尤能凭空忆起。要不是后来在潮州另一家喝杂了口味,估计还能再回味几天。 喝茶多年,何谓茶韵,在脑中辗转多次回想这款茶时,这一抽象飘渺概念在心中终于有了答案。不同器乐,不同声部,高音低音,起承转合。曲毕,余音尤在耳不绝,不就是音之韵吗,茶之韵亦然。不同于视喝茶人数而准备相应茶杯数,潮汕有"茶三酒四"的说法,茶杯永远是三个。亦不同于只在泡茶之前冲淋茶杯,在潮汕每一泡之后茶杯都会被透彻冲淋一次,可能因为"茶三"而又得让每个人都喝到茶的缘故。体验如此喝法时,每次拿起茶杯,我都觉得是一杯全新的从零开始体会的茶。 【潮州老城僻巷寻得潮州名家红泥壶】 从作为凤凰山景区的天池回到潮州老城,我们决定往没有牌坊,没有旅游纪念品出售,道路稍显破旧的一条偏街僻巷走走。果然这条路才真正充满了潮州生活的烟火气,而不是两边充满购物手信,怕亲戚朋友不知道你去过哪儿哪儿的游客街。 刚入夜,街道安静。遇到的第一家店我们就决定进去碰碰运气。店里装茶的铁皮罐和红纸标签看上去已旧出了味道。我发现壶里泡过的茶其叶底尚有鲜活果香,朋友则被壶吸引了,一问果然是潮州枫溪的手拉朱泥壶。泡茶桌上正在使用的壶,一个抚之细滑如婴儿肌,据说只用了几个月,泥料之细腻可以想见;另一个壶则壶嘴潇洒利落,可想其出水之利落。经店主介绍才知店里的壶出自潮州枫溪制壶老字号"老安顺"。店主展示了数把壶,其中一个磕破之后经过巧妙修补的,细腻无声的袒露了爱壶人的惜壶惜物之心。



【凤凰山深处偶获畲族大叔的热心好客及家存之宝-----冬蜜浸乌龙】 从围楼道韵楼回潮州路上,某岔路指路牌提示石古坪畲族村仅3公里,畲族是最早种植乌龙茶的民族,这里有不少老的茶树。司机一路往山路深入,路越发窄而弯曲,连我这云南人遇上如此山路也一路提心吊胆,幸好司机是个十多年的老驾。一路上处处有茶树,还都不是年轻小棵的,有并排种植的,也有零散一棵棵。一直开到没有车路的地方,仍没见到任何少数民族特色和旅游地的痕迹,如此便觉得没有任何理由支持岔路口的指路牌严肃正式的做成全国旅游景点通用的褐底白字。下山才发现其实我们走错路了,一路挑最宽车路行,然而褐底白字所指之地该从某小岔口去。 这路倒是错得巧。路末处有户人家,一大叔正喝茶看电视,我们下车打听情况。大叔不过分热情也并不冷淡,以一种刚刚好的热度招呼我们坐下喝茶,我们便安坐下跟大叔喝茶聊天,提到某种茶但凡大叔有的,都拿出来给我们泡。聊了很多关于制茶关于畲族,聊开了,又说到蜂蜜,大叔就热情的拿出了四个碗和蜂蜜要给我们泡蜂蜜水,第一碗放了好大一勺蜜,大方得像是给好久没来探望爷爷的孙子吃。我们不好意思忙说太多了可以分些入另一碗的。大叔说每年只在小雪和冬至期间收采冬蜜,花粉源自一种称为鸭脚树的花,大叔家门前就有一棵,但不够,到时还得把蜂箱带到鸭脚树成片的地方。新蜜还没有,我们喝的是去年的蜜,蜜味很正,喝完即决定买两罐,是否拿得动,飞机是否方便等问题全抛脑后。我们说要买蜂蜜大叔竟有些意外。大婶刚好回来,给我们找蜂蜜时错拿了一罐私存宝贝------冬蜜浸石古坪乌龙。之前就听说石古坪冬蜜浸石古坪乌龙是畲族家藏买不到的宝贝,治哮喘咳嗽,且仅二者搭配才行,换其他替代都无效。出乎意料的,我们又遇上宝了,打开一闻香似云南玫瑰花糖。跟大叔说想买,大叔笑说这个不卖。恳求再三,以路远缘分诚心三点为基点铺展,撬动了大叔大婶不舍出让的心。



你可能精明能干见过世面的想这是“营销策略”吧。我只能说幸得我们走错了路,才去到了真正的质朴山民家。若去那褐底白字所指的地方,指不定就是参观拍照看讲解买低质特产(嘻,这类消费我是从不掏钱滴)的流水线。 带回蜜浸乌龙,找了个天空湛蓝万事不扰的清净日才喝。可能是自制自喝的缘故,蜜和茶的比例,蜜茶的交融看上去甚是诱人,令人想到电影<蓝莓之夜>中有雪糕融化的蓝莓派。

朋友处喝到的市售蜜浸乌龙则是茶多蜜少,仅茶表面附着有蜜,用茶为名声不太好的颗粒型黑乌龙,因实在焦苦如咖啡,蜜量又少,所以喝起来蜜味不显,焦苦盖住了一切。而这次幸运带回的则全然不同。除了蜜多,用茶也不同,没有景观焙火的石古坪乌龙乌龙,没有经过焙火。开盖一闻,玫瑰花酿的气味。喝起来,蜜味以及乌龙茶在一定发酵程度上所产生的辛香都清晰鲜明。多泡几道,蜜味茶味一同渐渐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