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行香子.七里濑》
一叶轻舟,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七里濑》
今天下午去富春江畔溜达了一圈,回来后恰好看到的这首词。这首《行香子》是苏轼1073年到杭州任通判,经过桐庐七里濑时所作。
我选择了一段离闹市比较远的江畔,岸边很安静。嫩黄的柳芽夺枝抽出,柳条在微风中摆动,水面微微漾起圈晕,波渺渺、水依依。岸边的香樟树整齐的将一边浓郁的枝叶搭在水面,像一排丰腴的舞女,伸出她们的臂膀在挑逗这一波春水。只有杏花半开半落,杏树下已是落英缤纷。
你能想象,数月之后,这里会是暖风和煦、乱花飘絮、燕飞莺啼的活泼惬意景象,但是不会再看到苏子词中“重重似画,曲曲如屏”那样重叠如画的山峦了。这座一直自诩“中国最美的县城”也逃脱不了如其他古城一样的命运——被汹涌的商业化浪潮掀翻。
我不想去批判这个被异化的时代,这是一个被说滥了的、却又无奈的话题,因为你阻止不了它的前进,就像手机替代BB机、电脑替代打字机...一样,将来也许图片、影视将取代大部分文字,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前进的简单化世界:科技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商业利润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找捷径、找市场空白、要获得最大利润,要用最直接、最有效的物质和快感来填补空闹闹的内心,然后欺骗自己说我们很充实、很成功的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不说这个了,再回到这首词吧!苏子当年取笑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不是为鱼,而是为名,抱着这美好的山水却不会享用,以致落得“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严陵是刘秀的同窗,打天下却没能共天下,选择隐居这里,在富春江边整日垂钓,至于是不是在沽名钓誉我也不得而知。古人在以诗言志时,除了寄托某一自然物(如陶渊明和菊、苏轼和竹)外,还经常寄托山水,他们认为这自然景观是亘古不变的,可以代表永恒。也许在那个时代,科技能力有限,无法真正意义上去改变自然景观,他们顶多动用万千苦民修一修河渠,改一改黄河水道。但这个时代不同了,什么都可以拆、什么都可以用机械挖,美好山水也许因开发商和政府的某种“和谐”就可以在短短数年内消失殆尽。更何况,还有被工业污染的自然,更是惨目忍睹。
古诗词的魅力在这个时代慢慢减弱,也许不完全因为信息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很难再真的体会数百年前的那个或清新、或壮观的自然环境了。如今稍微有点诗意的旅游地要么被人山人海堆起来,要不就被糟蹋成污浊残缺的了,或者沦陷为打着赚钱的幌子招摇撞骗的商铺了。所以现在要拍摄漂亮的古风古韵自然景物照片,你必须得有较为深厚的PS功力,或者找一些相对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拍摄,但不管怎么看都显得很假,我自己拍的一些照片自己都不愿看,别扭!也许以后的学生只能从书里仅存的一点知识去抽象揣摩几百年前的历史景观了。
以上只是一点点小看法。苏轼的后半生太坎坷,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以致我对他命运的同情超过了对他才气的钦佩。不论他的诗词写的多么豪迈抒情、多么渴望超脱,你始终都能看到的是一幕幕这个文人在同命运的搏斗的悲壮凄婉。他没有李白或早期魏晋文人的俊逸潇洒,也无法像王维那样摆脱尘俗,超然隐遁世外。他被迫锁上了那个时代的镣铐,明明想摆脱朋党之争,却总被受命运摆弄。也许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个富有真性情、豪爽的文学家,才受无数后人追捧吧,他永远是战不败的,大不了躲到诗词艺术后面歇一歇。不管怎样,他依然是我最喜爱的中外艺术家之一。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七里濑》
今天下午去富春江畔溜达了一圈,回来后恰好看到的这首词。这首《行香子》是苏轼1073年到杭州任通判,经过桐庐七里濑时所作。
我选择了一段离闹市比较远的江畔,岸边很安静。嫩黄的柳芽夺枝抽出,柳条在微风中摆动,水面微微漾起圈晕,波渺渺、水依依。岸边的香樟树整齐的将一边浓郁的枝叶搭在水面,像一排丰腴的舞女,伸出她们的臂膀在挑逗这一波春水。只有杏花半开半落,杏树下已是落英缤纷。
你能想象,数月之后,这里会是暖风和煦、乱花飘絮、燕飞莺啼的活泼惬意景象,但是不会再看到苏子词中“重重似画,曲曲如屏”那样重叠如画的山峦了。这座一直自诩“中国最美的县城”也逃脱不了如其他古城一样的命运——被汹涌的商业化浪潮掀翻。
我不想去批判这个被异化的时代,这是一个被说滥了的、却又无奈的话题,因为你阻止不了它的前进,就像手机替代BB机、电脑替代打字机...一样,将来也许图片、影视将取代大部分文字,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前进的简单化世界:科技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商业利润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找捷径、找市场空白、要获得最大利润,要用最直接、最有效的物质和快感来填补空闹闹的内心,然后欺骗自己说我们很充实、很成功的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不说这个了,再回到这首词吧!苏子当年取笑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不是为鱼,而是为名,抱着这美好的山水却不会享用,以致落得“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严陵是刘秀的同窗,打天下却没能共天下,选择隐居这里,在富春江边整日垂钓,至于是不是在沽名钓誉我也不得而知。古人在以诗言志时,除了寄托某一自然物(如陶渊明和菊、苏轼和竹)外,还经常寄托山水,他们认为这自然景观是亘古不变的,可以代表永恒。也许在那个时代,科技能力有限,无法真正意义上去改变自然景观,他们顶多动用万千苦民修一修河渠,改一改黄河水道。但这个时代不同了,什么都可以拆、什么都可以用机械挖,美好山水也许因开发商和政府的某种“和谐”就可以在短短数年内消失殆尽。更何况,还有被工业污染的自然,更是惨目忍睹。
古诗词的魅力在这个时代慢慢减弱,也许不完全因为信息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很难再真的体会数百年前的那个或清新、或壮观的自然环境了。如今稍微有点诗意的旅游地要么被人山人海堆起来,要不就被糟蹋成污浊残缺的了,或者沦陷为打着赚钱的幌子招摇撞骗的商铺了。所以现在要拍摄漂亮的古风古韵自然景物照片,你必须得有较为深厚的PS功力,或者找一些相对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拍摄,但不管怎么看都显得很假,我自己拍的一些照片自己都不愿看,别扭!也许以后的学生只能从书里仅存的一点知识去抽象揣摩几百年前的历史景观了。
以上只是一点点小看法。苏轼的后半生太坎坷,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以致我对他命运的同情超过了对他才气的钦佩。不论他的诗词写的多么豪迈抒情、多么渴望超脱,你始终都能看到的是一幕幕这个文人在同命运的搏斗的悲壮凄婉。他没有李白或早期魏晋文人的俊逸潇洒,也无法像王维那样摆脱尘俗,超然隐遁世外。他被迫锁上了那个时代的镣铐,明明想摆脱朋党之争,却总被受命运摆弄。也许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个富有真性情、豪爽的文学家,才受无数后人追捧吧,他永远是战不败的,大不了躲到诗词艺术后面歇一歇。不管怎样,他依然是我最喜爱的中外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