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佛去也
哎呀呀连声赞,樱花开满吉野山。——日本俳句 江户时代 安原贞室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唐 李白
节目要做赏花直播,于是搜索了一些盛放于春季的花种,谁知这一做功课,倒挖出些有意思的典故来。观赏花卉,作为自然与人类文明结合的产物,这里面的历史,原来也意义非常,颇具趣味。
■樱花
没有比日本人更爱樱花的了。日本的赏樱之旅早有成熟路线,东瀛风情十足。这几年,国内的一些樱花胜地也被津津乐道,大家自然而然地觉得,日本是樱花的原产地,中国的樱花,应该也引进自日本。
其实世界上85%的花卉都源自中国,樱花也不例外。
樱花原产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根据日本研究樱花的权威著作《樱大鉴》考据,日本樱花由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自云南引入日本。而引种者是日本僧人,时代约为唐宋。唐宋年间,正是日本僧人求佛学于东土大陆的时代。樱花在日本被悉心种植,并不断增加品种,然而从园林学方面看来,一些喜马拉雅原产的品种在日本仍然生长,如乔木樱和绯寒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樱花的来源。甚至巧妙地与一种说法相互应和,即,有日本专家提出日本人的祖先为云南的白族人。
与喜马拉雅、云南一带艳粉色的樱花品种相比,日本樱花颜色更为浅淡,而且花期短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这极尽绚烂柔美,却抱枝短暂,离去时不惹纤尘的特色,正是它日后形成日本樱花文化中最强烈的象征——武士道精神的缘由:纯净刚烈,却又干净果决。“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
实际上,樱花初入日本,并没有太丰富的文化指向。有学者研究日本的和歌诗作,以考据日本樱花文化的变迁。在中国唐朝时期,日本的奈良年代,收集有4500首和歌的《万叶集》里,咏梅的诗作115首,樱花仅38首。而到了平安朝时代,收录有1100余首和歌的《古今和歌集》里,关于樱花的诗作跃居第一,多达百首,而梅花仍居第二,但数量大大降低。同时,樱花出现的场所,由自然山野向园林、庭院转移。对樱花的观感,也由注重其自然美,转而流露出无常思想——这是《万叶集》里所未曾出现过的。彼时正是中国由唐走向宋的时期,是佛教在日本发展及普及的重要时代,佛教信仰成为主流,无常思想深入人心,樱花的绚烂与短暂,无异契合了这一思想。这也是樱花迅速超过梅花,成为日本人最爱的一大重要原因。
因为佛教的传播,而促成了花卉生长地的拓展、在特殊的文化庇护下蓬勃培育,这在今人听来仿佛只是个风雅笑谈。而在那个时代,恐怕是颇为正常的文化影响力。佛教自东汉起传入中国,约在南北朝时始入日本,唐宋达到高潮。在那些全民文盲,匪徒遍地的文明黎明,佛教的意义,远非于如今所谓的区区“宗教”所能涵盖。中国化了的佛教用神秘却世俗的教义告诉匪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行善积德,因果报应”,而除了它,谁又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那个时代教化民众、宣传道义、辅佐政治、传播文化和技术甚至游学外交呢?一个官方佛院,大概就是那时的大学、宣传部、教育部、政府内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无独有偶,因为佛教的传播,而远渡海外生根发芽的不仅仅有樱花。
■郁金香
“兰陵美酒郁金香”,李白的这首《客中作》,大概是关于郁金香最有名的诗句了。很可惜,此“郁金香”非彼“郁金香”。
很显然,诗里的郁金香并不是如今的荷兰国花,而是一种酒,一种用“郁金香草“酿制而成的香酒。”郁“的繁体字里,有个部分叫做”鬯“,鬯指的是香草,来自远方所贡,常用酿酒。
汉晋之际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东汉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请印度高僧译佛作、传佛法。到了西晋,来自安息国(伊朗高原地区)的法师安法钦,也是将佛经翻译到中国的译经家,便在白马寺译出了佛经《阿育王传》。那时候,佛教起源的东亚之地才是世界发达国家吧,佛经才是高尖端文化吧。将佛经翻译到中国,传播中原国土,就如同清末民初的学者志士们纷纷出洋“师夷长技”一般,是学习先进文化来着。
在《阿育王传》中,,提到罽(jì)宾国(即今克什米尔和喀布尔河中下游一带,是佛教大乘派的发源地,曾与中国汉王朝通使),那里有香山出名贵的香药。安法钦创造性地将梵文Kashmira janman意译为郁金香。”郁“字,和甲骨文里就出现、汉书里也有记载的”鬯“,意义暗合,含义相近。这”信达雅“的翻译,足见安法钦的功力。郁金香和苏合香等香料一起,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后多部佛经乃至北宋著成的记录唐代重要典章沿革的《唐会要》里都提到过它,它是佛用香料,且能治病,又可泡制香料酒。但”郁金香“之所以在古代并不是特别闻名,《本草纲目》等著作都对它所录不详,乃是因为它昂贵稀缺,又仅仅依赖进贡,只能皇室使用,一个晋朝妃子的《郁金香颂》里说它:芳香酷烈,悦目怡心。所以大多数医学家见都没见过,患者也用不起。李白的美酒郁金香,大概也是引经据典的代指,YY吧。
看,佛教还是奢侈品暗度陈仓,不,明修栈道之途。
站在现代的时间洪流里,大概永远也不能理解古老过去的真正面目。我相信佛教并不只是宗教,它曾经就是时代的主流,是古人的行事依据、崇拜的文化,以及改变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如同现在”科技改变生活“一样。
然而,那曾经默默地站在政治势力的背后,潜移默化地主宰着、推动着那个世界的力量终于还是式微了。就连花卉的繁殖和发展,都有了新的“看不见的手"。
郁金香——现在人们常见的郁金香,是荷兰国花,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是土耳其国花。郁金香原产土耳其,在土耳其语里,是“头巾”的意思,非常形象。1554年,奥地利驻东罗马帝国首都、现为土耳其第二大城市的君士坦丁堡大使,在君士坦丁堡自罗马帝国之后新的征服者: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花园里初识了高贵的郁金香,惊艳之余,他把一些郁金香的种子带回维也纳,送给他的好友、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克卢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学家,经过他的悉心栽培,登陆欧洲的郁金香种子终于发芽、生长、开花了。1593年,克卢修斯受聘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的主管,随身携带了一些郁金香鳞茎来到荷兰。第二年春天,荷兰的第一朵郁金香已经含苞待放了。郁金香在荷兰成为高贵稀有之物,权贵争相追捧,视拥有为身份象征。
创造稀有概念的永远是旧帝国的皇室;创造流通商品的永远是新世界的商人。到了17世纪初,商人们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大量从国外引进郁金香,高价卖给宫廷贵族。渐渐地,由这种花所带来的狂热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就连卖鱼和卖菜的贩夫走卒们都参与到了郁金香买卖中去。他们愿意倾家荡产买下一支郁金香球茎,因为他们相信,有人会出双倍以上的价钱将它买走。
而郁金香的园艺学特性,也促成了它的走红,因为郁金香可以被培育出各种色泽独特的变种,其中的一些因为培育难度和颜色奇特,而更加稀有,价格炒高。到了1634年,由于大量外国商人听闻荷兰郁金香买卖非常红火,便奔赴荷兰参与到了郁金香投机当中,导致原本已经是天价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再一次飞涨。至此,这场郁金香狂热已经持续了长达30余年。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为了满足郁金香的狂热交易,专门为此设立了买卖会场。在此后的两年里,一支最普通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涨到了64盾,那是1637年的1月。仅仅一个月后,这支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就成了1668盾,涨幅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更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两天后,这支郁金香球茎的价格约等于0.15盾。
“郁金香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金融危机。由此引发的惨剧绝不亚于华尔街黑色星期一,许多人因为血本无归跳河自杀,有人从富翁一夜间沦为乞丐。当时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受到重创,荷兰的金融业迅速萎靡,商业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这都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移。
荷兰人因此一度讨厌郁金香,然而国家的发展却不会拒绝它。第二世界大战后,荷兰充分利用其海洋性气候,围海造田积极进行花卉生物工程的研究,大大推动了花卉种植和出口生意。如今荷兰以区区弹丸之国而雄踞世界花坊之首,每年生产花卉240多万吨,销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为荷兰人赚取70多亿美元。其中郁金香是种植最广泛的花卉,荷兰每年大约培育郁金香球茎30亿个,如果把它们排列起来能够围绕赤道7圈。比香飘飘奶茶绕得多多了。郁金香也成为荷兰推广国家形象的美丽标志。
谁还记得郁金香的原产国是土耳其呢?而中国直到近代才引入郁金香。据说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等处曾引种驯化,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从荷兰引进数百公斤球茎,分送到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地试种,于1988年才在西安举办了首届郁金香节。不知道是谁,把中国历史上曾经名贵得不得了的香草的名字,张冠李戴地送给了这荷兰的国花。于是大家都忘记了那绝少有人见过的真正的郁金香。
1939年春天,日军攻陷武汉后,从日本运来樱花苗栽种。
中国的樱花,因佛教被带入日本,又因战争被带回中国。当年日军在此种植樱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
俱往矣。抗战胜利后,1947年,武大生物系师生观察发现,校园里共有28株樱花树开花。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方赠送武大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武大又受赠樱花树苗200株。从此蔚然成林,春季飘飘若仙。如今,武汉大学是国内赏樱的好去处。
寺院正是落樱时,落下门闩僧人去。——日本俳句 江户时代 野泽凡兆
赏花的人们,或许只钟情于它美丽动人,却不知道多少个时代,在花谢花开之间,流淌而去。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唐 李白
节目要做赏花直播,于是搜索了一些盛放于春季的花种,谁知这一做功课,倒挖出些有意思的典故来。观赏花卉,作为自然与人类文明结合的产物,这里面的历史,原来也意义非常,颇具趣味。
■樱花
没有比日本人更爱樱花的了。日本的赏樱之旅早有成熟路线,东瀛风情十足。这几年,国内的一些樱花胜地也被津津乐道,大家自然而然地觉得,日本是樱花的原产地,中国的樱花,应该也引进自日本。
其实世界上85%的花卉都源自中国,樱花也不例外。
樱花原产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根据日本研究樱花的权威著作《樱大鉴》考据,日本樱花由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自云南引入日本。而引种者是日本僧人,时代约为唐宋。唐宋年间,正是日本僧人求佛学于东土大陆的时代。樱花在日本被悉心种植,并不断增加品种,然而从园林学方面看来,一些喜马拉雅原产的品种在日本仍然生长,如乔木樱和绯寒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樱花的来源。甚至巧妙地与一种说法相互应和,即,有日本专家提出日本人的祖先为云南的白族人。
与喜马拉雅、云南一带艳粉色的樱花品种相比,日本樱花颜色更为浅淡,而且花期短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这极尽绚烂柔美,却抱枝短暂,离去时不惹纤尘的特色,正是它日后形成日本樱花文化中最强烈的象征——武士道精神的缘由:纯净刚烈,却又干净果决。“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
实际上,樱花初入日本,并没有太丰富的文化指向。有学者研究日本的和歌诗作,以考据日本樱花文化的变迁。在中国唐朝时期,日本的奈良年代,收集有4500首和歌的《万叶集》里,咏梅的诗作115首,樱花仅38首。而到了平安朝时代,收录有1100余首和歌的《古今和歌集》里,关于樱花的诗作跃居第一,多达百首,而梅花仍居第二,但数量大大降低。同时,樱花出现的场所,由自然山野向园林、庭院转移。对樱花的观感,也由注重其自然美,转而流露出无常思想——这是《万叶集》里所未曾出现过的。彼时正是中国由唐走向宋的时期,是佛教在日本发展及普及的重要时代,佛教信仰成为主流,无常思想深入人心,樱花的绚烂与短暂,无异契合了这一思想。这也是樱花迅速超过梅花,成为日本人最爱的一大重要原因。
因为佛教的传播,而促成了花卉生长地的拓展、在特殊的文化庇护下蓬勃培育,这在今人听来仿佛只是个风雅笑谈。而在那个时代,恐怕是颇为正常的文化影响力。佛教自东汉起传入中国,约在南北朝时始入日本,唐宋达到高潮。在那些全民文盲,匪徒遍地的文明黎明,佛教的意义,远非于如今所谓的区区“宗教”所能涵盖。中国化了的佛教用神秘却世俗的教义告诉匪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行善积德,因果报应”,而除了它,谁又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那个时代教化民众、宣传道义、辅佐政治、传播文化和技术甚至游学外交呢?一个官方佛院,大概就是那时的大学、宣传部、教育部、政府内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无独有偶,因为佛教的传播,而远渡海外生根发芽的不仅仅有樱花。
■郁金香
“兰陵美酒郁金香”,李白的这首《客中作》,大概是关于郁金香最有名的诗句了。很可惜,此“郁金香”非彼“郁金香”。
很显然,诗里的郁金香并不是如今的荷兰国花,而是一种酒,一种用“郁金香草“酿制而成的香酒。”郁“的繁体字里,有个部分叫做”鬯“,鬯指的是香草,来自远方所贡,常用酿酒。
汉晋之际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东汉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请印度高僧译佛作、传佛法。到了西晋,来自安息国(伊朗高原地区)的法师安法钦,也是将佛经翻译到中国的译经家,便在白马寺译出了佛经《阿育王传》。那时候,佛教起源的东亚之地才是世界发达国家吧,佛经才是高尖端文化吧。将佛经翻译到中国,传播中原国土,就如同清末民初的学者志士们纷纷出洋“师夷长技”一般,是学习先进文化来着。
在《阿育王传》中,,提到罽(jì)宾国(即今克什米尔和喀布尔河中下游一带,是佛教大乘派的发源地,曾与中国汉王朝通使),那里有香山出名贵的香药。安法钦创造性地将梵文Kashmira janman意译为郁金香。”郁“字,和甲骨文里就出现、汉书里也有记载的”鬯“,意义暗合,含义相近。这”信达雅“的翻译,足见安法钦的功力。郁金香和苏合香等香料一起,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后多部佛经乃至北宋著成的记录唐代重要典章沿革的《唐会要》里都提到过它,它是佛用香料,且能治病,又可泡制香料酒。但”郁金香“之所以在古代并不是特别闻名,《本草纲目》等著作都对它所录不详,乃是因为它昂贵稀缺,又仅仅依赖进贡,只能皇室使用,一个晋朝妃子的《郁金香颂》里说它:芳香酷烈,悦目怡心。所以大多数医学家见都没见过,患者也用不起。李白的美酒郁金香,大概也是引经据典的代指,YY吧。
看,佛教还是奢侈品暗度陈仓,不,明修栈道之途。
站在现代的时间洪流里,大概永远也不能理解古老过去的真正面目。我相信佛教并不只是宗教,它曾经就是时代的主流,是古人的行事依据、崇拜的文化,以及改变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如同现在”科技改变生活“一样。
然而,那曾经默默地站在政治势力的背后,潜移默化地主宰着、推动着那个世界的力量终于还是式微了。就连花卉的繁殖和发展,都有了新的“看不见的手"。
郁金香——现在人们常见的郁金香,是荷兰国花,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是土耳其国花。郁金香原产土耳其,在土耳其语里,是“头巾”的意思,非常形象。1554年,奥地利驻东罗马帝国首都、现为土耳其第二大城市的君士坦丁堡大使,在君士坦丁堡自罗马帝国之后新的征服者: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花园里初识了高贵的郁金香,惊艳之余,他把一些郁金香的种子带回维也纳,送给他的好友、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克卢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学家,经过他的悉心栽培,登陆欧洲的郁金香种子终于发芽、生长、开花了。1593年,克卢修斯受聘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的主管,随身携带了一些郁金香鳞茎来到荷兰。第二年春天,荷兰的第一朵郁金香已经含苞待放了。郁金香在荷兰成为高贵稀有之物,权贵争相追捧,视拥有为身份象征。
创造稀有概念的永远是旧帝国的皇室;创造流通商品的永远是新世界的商人。到了17世纪初,商人们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大量从国外引进郁金香,高价卖给宫廷贵族。渐渐地,由这种花所带来的狂热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就连卖鱼和卖菜的贩夫走卒们都参与到了郁金香买卖中去。他们愿意倾家荡产买下一支郁金香球茎,因为他们相信,有人会出双倍以上的价钱将它买走。
而郁金香的园艺学特性,也促成了它的走红,因为郁金香可以被培育出各种色泽独特的变种,其中的一些因为培育难度和颜色奇特,而更加稀有,价格炒高。到了1634年,由于大量外国商人听闻荷兰郁金香买卖非常红火,便奔赴荷兰参与到了郁金香投机当中,导致原本已经是天价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再一次飞涨。至此,这场郁金香狂热已经持续了长达30余年。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为了满足郁金香的狂热交易,专门为此设立了买卖会场。在此后的两年里,一支最普通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涨到了64盾,那是1637年的1月。仅仅一个月后,这支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就成了1668盾,涨幅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更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两天后,这支郁金香球茎的价格约等于0.15盾。
“郁金香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金融危机。由此引发的惨剧绝不亚于华尔街黑色星期一,许多人因为血本无归跳河自杀,有人从富翁一夜间沦为乞丐。当时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受到重创,荷兰的金融业迅速萎靡,商业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这都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移。
荷兰人因此一度讨厌郁金香,然而国家的发展却不会拒绝它。第二世界大战后,荷兰充分利用其海洋性气候,围海造田积极进行花卉生物工程的研究,大大推动了花卉种植和出口生意。如今荷兰以区区弹丸之国而雄踞世界花坊之首,每年生产花卉240多万吨,销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为荷兰人赚取70多亿美元。其中郁金香是种植最广泛的花卉,荷兰每年大约培育郁金香球茎30亿个,如果把它们排列起来能够围绕赤道7圈。比香飘飘奶茶绕得多多了。郁金香也成为荷兰推广国家形象的美丽标志。
谁还记得郁金香的原产国是土耳其呢?而中国直到近代才引入郁金香。据说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等处曾引种驯化,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从荷兰引进数百公斤球茎,分送到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地试种,于1988年才在西安举办了首届郁金香节。不知道是谁,把中国历史上曾经名贵得不得了的香草的名字,张冠李戴地送给了这荷兰的国花。于是大家都忘记了那绝少有人见过的真正的郁金香。
1939年春天,日军攻陷武汉后,从日本运来樱花苗栽种。
中国的樱花,因佛教被带入日本,又因战争被带回中国。当年日军在此种植樱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
俱往矣。抗战胜利后,1947年,武大生物系师生观察发现,校园里共有28株樱花树开花。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方赠送武大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武大又受赠樱花树苗200株。从此蔚然成林,春季飘飘若仙。如今,武汉大学是国内赏樱的好去处。
寺院正是落樱时,落下门闩僧人去。——日本俳句 江户时代 野泽凡兆
赏花的人们,或许只钟情于它美丽动人,却不知道多少个时代,在花谢花开之间,流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