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里面的伊莎贝尔
《刀锋》将近结尾的部分,有这样一段情节:在一次午茶聚会时,伊莎贝儿十分骄矜自傲地对毛姆说:“我当初离开拉里,完全是为拉里的前途着想。”
毛姆闻言大怒,立即反驳说:“你是为了方形钻石而离开拉里的。”
这个故事里面的毛姆先生,是一位文静、含蓄的英国绅士。如果毛姆先生在社交中认为自己被冒犯了,他也不会当面顶撞对方的。而是在背底里抱怨牢骚,极尽揶揄刻峭之能事。所以,此次竟然如此冒失失礼,实在不是毛姆先生的行事风格,令人感到惊讶极了。
而且,毛姆在讲述《刀锋》这个故事时,毫不隐瞒自己对伊莎贝尔风度美貌的由衷赞美。他们曾经在一起无数次地亲昵闲聊,畅所欲言。甚至是少女心中最隐密的情感问题,伊莎贝儿都愿意向毛姆先生倾诉,寻求慰藉。
所以,直到这次毛姆在茶会上的失态,我才恍然醒悟,却原来,伊莎贝儿并不是书中的正面人物。但是,我却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又重读了一遍《刀锋》。
毛姆初识伊莎贝尔之时,这位小姑娘正在因为与拉里的恋情而深感苦恼。问题倒不是出在这一对小情侣的身上,而是伊莎贝儿的娘亲与母舅认为拉里游手好闲、不求上进,这个小伙子肯定是没有前途的。小姑娘嫁给他,是要一辈子吃苦头的呀!所以,就竭力要伊莎贝儿放弃这段恋情。
伊莎贝儿想不出理由反对长辈们的意见,又去规劝拉里接受好朋友格雷提供的好工作,拉里拒绝了。伊莎贝儿仍然舍不得对拉里的感情,最后约定,拉里可以按他的心意去巴黎生活两年,两年之后,再对双方的感情做出决定。
两年之后,伊莎贝儿去巴黎找拉里,两人在拉里的破旧小公寓里有一番长谈,长谈之后,两人就分手了。我认为,这番长谈是全书的一处大关键,也是理解伊莎贝儿这个人物的最关键情节。
拉里表示:自己很乐意与伊莎贝儿结婚。婚后的生活,并不会妨碍到拉里继续读书、游历、悟道的精神追求。拉里有一小笔遗产,固然不免清贫,却可以保证衣食无忧。
伊莎贝儿认为,全世界上只有美国人最优秀,而最优秀的美国人都在努力建设国家,这是有利于全人类的最伟大的事业。拉里这样懒散、颓废,与朝气蓬勃的美国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拉里这个样子,真是不争气呀!
拉里承认伊莎贝尔讲的也对,但却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志向。
然后,伊莎贝儿又提到,两人结婚以后,有那么多的现实琐事需要考虑,各项家庭开支必不可少。等到有了孩子以后,拉里的那一小笔微薄的遗产利息,根本不敷使用。
最后,伊莎贝尔又表示说:如果拉里现在一无所有,通过努力工作,能够挣到这一年三千元的收入,自己并不会抱怨,会很乐意嫁给拉里。因为自己相信,通过努力工作,小家庭的经济状况会逐步改善的。可是,拉里现在的情况却是,他坐拥一年三千元的利息收入,却毫无任何勤奋工作的打算,这是伊莎贝儿所不能接受的。
而拉里谈话的重点,则始终是在强调自己终日读书是多么地快乐,还有那么多的深奥知识等着自己去学习。无论如何,自己都不能停下求学的脚步。既然衣食无缺,再去换取那些额外的钱财,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拉里与伊莎贝尔都深爱着对方,两人都有充足的理由不赞成对方的观点,无法达成共识。于是,就只好分手了。这时,伊莎贝尔发现自己一点儿也不恨拉里。
以上,就是我第一次读这段章节时的感受。我觉得伊莎贝尔的理由十分充分、十分正当。
第二次带着问题再读这一段时,我就对伊莎贝尔的看法不同了。她所提出的建设祖国、教育孩子等等想法,固然都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却都是藉口而已。伊莎贝尔真正想要的,是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富贵生活。在写作这一段时,作家毛姆很可能是借鉴了侦探小说的技法,就像是真正的凶手隐匿于众多嫌疑人之间,伊莎贝尔的真实想法也隐匿于她所列举的大道理之间,令人不易察觉。
至于伊莎贝尔所说的,只要拉里愿意努力奋斗,她就不在乎现在的清贫。这就完全是谎言了。
即使拉里仍然不求上进,但只要他肯接受好朋友格雷的帮助,或是接受谈波登舅舅的安排,就足可以保证拉里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好前程,伊莎贝尔就乐意与他完婚,做一个富贵安逸的女主人。
后来,伊莎贝尔嫁给了富家公子格雷。后来,美国大萧条,格雷赤脚了!伊莎贝尔勇敢地与丈夫共患难。再后来,谈波登舅舅安排伊莎贝尔全家移居巴黎。尽管格雷整日无所是事,但在舅舅的资助之下,格雷夫妇仍然负担得起一个上层社会家庭的生活支出。
在毛姆看来,现在的伊莎贝尔更加完美、更加迷人、更加有风度了。伊莎贝尔对丈夫格雷以及两个可爱的小女儿完全满意,对现在的生活完全满意。即使是一个真正的伯爵夫人,也不可能比伊莎贝尔更幸福了。
毛姆是伊莎贝尔的好朋友,他不方便直接奚落她。于是,毛姆安排自己在巴黎意外地偶遇了美丽的苏珊•鲁维埃女士。
苏珊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她给那么多的年轻画家们做过模特儿,与那么多不三不四的画家们厮混同居。耳濡目染,她对绘画也有了兴趣。终于等到苏珊摆脱了贫贱的威胁之后,渐渐地,她也可以作画了。敏于识鉴的毛姆先生评论说:她完全不懂素描,但色彩感很不错,她在画画的时候很开心。
伊莎贝尔的问题是,追求富贵就是她的全部理想,只要能够实现这个理想,无论什么样的苦难,伊莎贝尔都有足够的毅力去承受,都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得到了富贵,就全身心享受富贵。
苏珊的问题是,贫困的生活一直在压仰着她的心灵自由。直到她努力摆脱了贫困的威胁之后,她才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所以,苏珊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拉里的想法,而伊莎贝尔却始终都是不了解拉里的。
毛姆闻言大怒,立即反驳说:“你是为了方形钻石而离开拉里的。”
这个故事里面的毛姆先生,是一位文静、含蓄的英国绅士。如果毛姆先生在社交中认为自己被冒犯了,他也不会当面顶撞对方的。而是在背底里抱怨牢骚,极尽揶揄刻峭之能事。所以,此次竟然如此冒失失礼,实在不是毛姆先生的行事风格,令人感到惊讶极了。
而且,毛姆在讲述《刀锋》这个故事时,毫不隐瞒自己对伊莎贝尔风度美貌的由衷赞美。他们曾经在一起无数次地亲昵闲聊,畅所欲言。甚至是少女心中最隐密的情感问题,伊莎贝儿都愿意向毛姆先生倾诉,寻求慰藉。
所以,直到这次毛姆在茶会上的失态,我才恍然醒悟,却原来,伊莎贝儿并不是书中的正面人物。但是,我却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又重读了一遍《刀锋》。
毛姆初识伊莎贝尔之时,这位小姑娘正在因为与拉里的恋情而深感苦恼。问题倒不是出在这一对小情侣的身上,而是伊莎贝儿的娘亲与母舅认为拉里游手好闲、不求上进,这个小伙子肯定是没有前途的。小姑娘嫁给他,是要一辈子吃苦头的呀!所以,就竭力要伊莎贝儿放弃这段恋情。
伊莎贝儿想不出理由反对长辈们的意见,又去规劝拉里接受好朋友格雷提供的好工作,拉里拒绝了。伊莎贝儿仍然舍不得对拉里的感情,最后约定,拉里可以按他的心意去巴黎生活两年,两年之后,再对双方的感情做出决定。
两年之后,伊莎贝儿去巴黎找拉里,两人在拉里的破旧小公寓里有一番长谈,长谈之后,两人就分手了。我认为,这番长谈是全书的一处大关键,也是理解伊莎贝儿这个人物的最关键情节。
拉里表示:自己很乐意与伊莎贝儿结婚。婚后的生活,并不会妨碍到拉里继续读书、游历、悟道的精神追求。拉里有一小笔遗产,固然不免清贫,却可以保证衣食无忧。
伊莎贝儿认为,全世界上只有美国人最优秀,而最优秀的美国人都在努力建设国家,这是有利于全人类的最伟大的事业。拉里这样懒散、颓废,与朝气蓬勃的美国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拉里这个样子,真是不争气呀!
拉里承认伊莎贝尔讲的也对,但却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志向。
然后,伊莎贝儿又提到,两人结婚以后,有那么多的现实琐事需要考虑,各项家庭开支必不可少。等到有了孩子以后,拉里的那一小笔微薄的遗产利息,根本不敷使用。
最后,伊莎贝尔又表示说:如果拉里现在一无所有,通过努力工作,能够挣到这一年三千元的收入,自己并不会抱怨,会很乐意嫁给拉里。因为自己相信,通过努力工作,小家庭的经济状况会逐步改善的。可是,拉里现在的情况却是,他坐拥一年三千元的利息收入,却毫无任何勤奋工作的打算,这是伊莎贝儿所不能接受的。
而拉里谈话的重点,则始终是在强调自己终日读书是多么地快乐,还有那么多的深奥知识等着自己去学习。无论如何,自己都不能停下求学的脚步。既然衣食无缺,再去换取那些额外的钱财,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拉里与伊莎贝尔都深爱着对方,两人都有充足的理由不赞成对方的观点,无法达成共识。于是,就只好分手了。这时,伊莎贝尔发现自己一点儿也不恨拉里。
以上,就是我第一次读这段章节时的感受。我觉得伊莎贝尔的理由十分充分、十分正当。
第二次带着问题再读这一段时,我就对伊莎贝尔的看法不同了。她所提出的建设祖国、教育孩子等等想法,固然都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却都是藉口而已。伊莎贝尔真正想要的,是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富贵生活。在写作这一段时,作家毛姆很可能是借鉴了侦探小说的技法,就像是真正的凶手隐匿于众多嫌疑人之间,伊莎贝尔的真实想法也隐匿于她所列举的大道理之间,令人不易察觉。
至于伊莎贝尔所说的,只要拉里愿意努力奋斗,她就不在乎现在的清贫。这就完全是谎言了。
即使拉里仍然不求上进,但只要他肯接受好朋友格雷的帮助,或是接受谈波登舅舅的安排,就足可以保证拉里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好前程,伊莎贝尔就乐意与他完婚,做一个富贵安逸的女主人。
后来,伊莎贝尔嫁给了富家公子格雷。后来,美国大萧条,格雷赤脚了!伊莎贝尔勇敢地与丈夫共患难。再后来,谈波登舅舅安排伊莎贝尔全家移居巴黎。尽管格雷整日无所是事,但在舅舅的资助之下,格雷夫妇仍然负担得起一个上层社会家庭的生活支出。
在毛姆看来,现在的伊莎贝尔更加完美、更加迷人、更加有风度了。伊莎贝尔对丈夫格雷以及两个可爱的小女儿完全满意,对现在的生活完全满意。即使是一个真正的伯爵夫人,也不可能比伊莎贝尔更幸福了。
毛姆是伊莎贝尔的好朋友,他不方便直接奚落她。于是,毛姆安排自己在巴黎意外地偶遇了美丽的苏珊•鲁维埃女士。
苏珊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她给那么多的年轻画家们做过模特儿,与那么多不三不四的画家们厮混同居。耳濡目染,她对绘画也有了兴趣。终于等到苏珊摆脱了贫贱的威胁之后,渐渐地,她也可以作画了。敏于识鉴的毛姆先生评论说:她完全不懂素描,但色彩感很不错,她在画画的时候很开心。
伊莎贝尔的问题是,追求富贵就是她的全部理想,只要能够实现这个理想,无论什么样的苦难,伊莎贝尔都有足够的毅力去承受,都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得到了富贵,就全身心享受富贵。
苏珊的问题是,贫困的生活一直在压仰着她的心灵自由。直到她努力摆脱了贫困的威胁之后,她才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所以,苏珊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拉里的想法,而伊莎贝尔却始终都是不了解拉里的。
-
图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8-25 2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