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二十八:为消失中的大城造像,让老物件自己说话
![]() |
《温故》二十八
著者: 刘瑞琳 主编
书号:978-7-5495-5018-0
出版时间:2014.2
定价:29.00元
装帧:平装
上架啦:当当 京东 亚马逊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 《温故》 公民记忆——周冀生回忆“我的大学:北京大学一个右派学生的二十二年”+七旬老人卜毅撰文记录民国时期自己的“童年琐忆”+ 金宏达讲述“文革”期间“学生连记”+ 徐义亨记录了战时一所流亡大学苏州学院的十年兴衰史
★ 《温故》 珍贵文本——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教授主题讲演“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 学者吴奔星被划为右派后的日记(1958.1—1958.8)
★ 《温故》 故人故事——王凡回忆在五七学校时曾经的“室友”董小鹏 + 邹鲁与女同盟会员的恋爱 + 金圣华教授“历史长河的彼端”一文追溯抗战期间父亲金信民拍摄《孔夫子》的详细过程 + 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
★ 《温故》 中国影像——精选沈继光《乡愁北京》和《物语三千》中的三十余张图片,讲述作者三十余年来拍摄老北京、老物件的所思所得,写在“残片图本”之后
◎内容简介
2014年推出的第一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沈继光先生自1980年代以来拍摄老北京、老物件的代表作近四十幅,并附文写在“残片图本”之后,讲述了作者多年拍摄的心路历程和《乡愁北京》、《物语三千》的成书过程。
本辑“特稿”专栏,沈志华《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依据中国和苏联双方的档案文献讲述了自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到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中间六七年之间中共和苏共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记忆”专栏,《童年琐忆》是七旬老人卜毅留下的回忆录中的一部分,讲述了民国时自己的童年回忆,生活在北京五世同堂的太祖家、南城富商外祖母家的经历;王凡《我曾经“室友”:在“五七学校”与童小鹏伯伯相处的日子》回忆了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文革”期间在“五七学校”时的许多故事。
“人物”专栏,张功臣《邹鲁与女同盟会员的恋爱》以史料为基础,梳理了国民党元老邹鲁与其两位同盟会出身的妻子许剑魂、梁定慧,还有早年追求对象黄扶庸、晚年伴侣赵淑嘉之间的往事;金圣华《历史长河的彼端》结合父亲的口述和相关史料,详细回顾了抗战期间在上海民华电影公司的创办及其创业巨献《孔夫子》拍摄过程中的种种细节;
《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以林语堂自1965年2月起发表在专栏“无所不谈”上的百余篇文章为主要材料,分析了晚年林语堂的政治态度、语言文字方面幽默风格的形成、对白话与文言之争所持的见解、关于《红楼梦》的论战等问题。
“往事”专栏,徐义亨《战时一所流亡大学的兴衰》记录了一所始于抗日战争、末于解放战争,十年间三易校名、播迁五地的“流亡大学”——苏州学院的兴衰过程;周冀生《我的大学:北京大学一个右派学生的二十二年》分“上篇:劳动教养在徽州”和“下篇:回乡生产的岁月”详尽回忆了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被责令离校、强制劳动教养到1979年获得平反,此间二十二年的坎坷经历。
“文本”专栏刊出了1958年时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吴奔星教授被划为右派后的日记(1958.1—1958.8),从中可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处特殊环境时的复杂心境。
◎精彩选摘
封面图片:冬日雪巷
1990年摄于北京西城二龙路锦帽胡同
所谓的“好年头儿”,正是人最悠闲舒服的日子,做自己愿意做的那点儿事。一个灰灰白白的冬日雪巷,诗意让你的心安顿而又怦然,这滋味,只能在沉默中领略。(参阅本辑沈继光《写在“残片图本”之后》)
封底图片:雪后的胡同
1990年摄于西城二龙路锦帽胡同(原鸡毛胡同)
踏着雪,沿着胡同再往西,被竖起的瓦棱板棚封住,切断了胡同,割去了老屋。板棚后面是楼,还要雄心勃勃地准备盖更高的楼,雪后的朦胧中,你也会看得清楚。这附近的街巷,有卧佛寺街、城隍庙街、藤牌营、铁匠营、按院胡同、学院胡同、松鹤庵、广宁伯街、真武庙、二眼井、圆觉寺、烟筒胡同、养马营、四眼井、达子庙……从那名称上,可见出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曾有过敬奉天地神灵、先人文明的那点真诚吧。
-
人海茫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14:49:22
理想国imaginis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6家小城书店,6个轨道外的人生|世界读书日 (21人喜欢)
- 书单|编纂十年、畅销经典|霸权是如何衰落的? (6人喜欢)
- 书单|台女文学专辑 | 在她们的文字中,感受自己的心跳 (24人喜欢)
- 书单|为什么我们总被社会暴击? (24人喜欢)
- 书单|这位史学大家的故事宇宙,皇帝小民同为主角 (2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