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旅人
听说,董事明天回来
听说,公司可能会卖掉
男同事意味深长地笑:
公司的两个女孩子要离职了,下月发工资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我现在还兼着半个财务——
我把公司账单给领导签字的时候,头发上熏了一股烟味……
世上的事,我似乎一味地以感性去理解,亦跑出不喜不悲的冷静来。
晚上,换上了球鞋,骑上了自行车无目的地骑行。
这个城市常常在不经意间失去一贯熟悉的面庞,却带着异国的气息和神秘迎面走来
我再一次陷落在上海的路灯下,被四周毫无印象的陌生包围了,正在我搜索它与香港,与厦门,与新加坡相互区分的本质时,心中却生出一种奇异的感想:不,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别的城市,就是上海。我正在上海!我仿佛偶然落到地球的宇宙旅人,却发现不偏不倚落在了故乡那样发现了上海!正是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惊愕,让我明白,上海之于我的意义越来越明白无误……
宽阔的马路两旁既非热闹也非落寞的店铺,霓虹和灯光都具有各自的存在感,无论是理发店、面包房还是英语培训,它们绝不会彼此混淆,不会飘出不适于它们身份的光线,包括医疗机构,门诊,以及大门口穿军大衣的保安,都有最适宜的光线和阴影作为庇护,以至于整个上海都融化为一张流动的画布,一直延伸到夜幕之中,到亘古的星空里。
我享受着。孤独如此甘美。因为拒绝了再作虚与委蛇的交流,终于不再被打扰我自由的孤独了。
一幕一幕,不知从记忆的哪个地方跑出来的画面一瞬间闪现,一瞬间消失,不作停留,不去思考,滑过,像溜冰。时光若倒回一年之前,又怎能了解这一刻的孤独……这是由时间的切面累加,结晶又消失,再结晶,再消失之后的孤独,一年以前,不存在这样的孤独,不存在这酒一般的甘美。
代价是什么呢,也许就是从那密密麻麻的住宅阳台,厨房,客厅里透出的光吧。
我选择了我的自由。我失去的……也许本就不属于我,和游丝一样,我不愿去考虑更多。
我在想,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有多大程度上拥有了上海呢?在林立的大厦的一个小小立方体里,在川流的车队中的一只小甲虫里,抑或是在夜总会,在按摩房的温柔乡里……
我发现,其实上海的马路并不喧哗,甚至有点大方的萧索。即使店里没有顾客,也不妨碍明晃晃的灯光施施然伸着懒腰斜睨着街上无关的路人。
于是,我走进一家明媚的蛋糕房,点了一杯杏仁茶,坐下来读三岛由纪夫的《晓寺》。
我读到,里面有一个人描绘了一个奇异的“石榴国”,在那里面,所有漂亮的小男孩小女孩从小就被送进了“被爱者乐园”,他们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之后就要每周被赶出园外一次,成为园外丑陋的人们玩弄的性对象,直至两三年之后被杀掉。在石榴国,人们深信世上只有记忆者和被记忆者这两类角色,“被爱者乐园”制造了完美的神的形象,为了使这个世界的历史化为美的延续,神的牺牲就必须永远持续下去。而接近美要依靠性欲,而永远传递这一瞬间的则是记忆,因此最可靠的方法是在性高潮时杀掉那个对象。那之后,神成为了“被记忆者”,爱者成为“记忆者”,这之后,神得到了证实,性欲被净化成脱离了拥有的爱。这些爱人者=杀人者=记忆者,他们从不去记忆自己,而是为了崇拜被爱者的美丽的死的记忆而活下去。
不知为何,读这个故事使我战栗,使我不安。尤其令今晚沉醉的美梦变得真实,变得脆弱。
希图用笔去描绘这座城市,去尽量接近心脏的搏动,我恐怕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记忆者”,我一定会遗漏什么。
突然之间,耳机里响起了佩佩的歌,就像一扇尘封的门被按响了门铃,我无法抗拒门后汹涌而来的记忆,气味的记忆,夜灯的记忆,石板路的记忆,分不清是儿时外婆家的记忆,还是去年的记忆,这一切都混在了一起。
如果正如《晓寺》里说的,因果是“同时”,即一刹那间发生的,那么也许是我绝对自由地选择了这样的现在吧……
听说,公司可能会卖掉
男同事意味深长地笑:
公司的两个女孩子要离职了,下月发工资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我现在还兼着半个财务——
我把公司账单给领导签字的时候,头发上熏了一股烟味……
世上的事,我似乎一味地以感性去理解,亦跑出不喜不悲的冷静来。
晚上,换上了球鞋,骑上了自行车无目的地骑行。
这个城市常常在不经意间失去一贯熟悉的面庞,却带着异国的气息和神秘迎面走来
我再一次陷落在上海的路灯下,被四周毫无印象的陌生包围了,正在我搜索它与香港,与厦门,与新加坡相互区分的本质时,心中却生出一种奇异的感想:不,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别的城市,就是上海。我正在上海!我仿佛偶然落到地球的宇宙旅人,却发现不偏不倚落在了故乡那样发现了上海!正是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惊愕,让我明白,上海之于我的意义越来越明白无误……
宽阔的马路两旁既非热闹也非落寞的店铺,霓虹和灯光都具有各自的存在感,无论是理发店、面包房还是英语培训,它们绝不会彼此混淆,不会飘出不适于它们身份的光线,包括医疗机构,门诊,以及大门口穿军大衣的保安,都有最适宜的光线和阴影作为庇护,以至于整个上海都融化为一张流动的画布,一直延伸到夜幕之中,到亘古的星空里。
我享受着。孤独如此甘美。因为拒绝了再作虚与委蛇的交流,终于不再被打扰我自由的孤独了。
一幕一幕,不知从记忆的哪个地方跑出来的画面一瞬间闪现,一瞬间消失,不作停留,不去思考,滑过,像溜冰。时光若倒回一年之前,又怎能了解这一刻的孤独……这是由时间的切面累加,结晶又消失,再结晶,再消失之后的孤独,一年以前,不存在这样的孤独,不存在这酒一般的甘美。
代价是什么呢,也许就是从那密密麻麻的住宅阳台,厨房,客厅里透出的光吧。
我选择了我的自由。我失去的……也许本就不属于我,和游丝一样,我不愿去考虑更多。
我在想,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有多大程度上拥有了上海呢?在林立的大厦的一个小小立方体里,在川流的车队中的一只小甲虫里,抑或是在夜总会,在按摩房的温柔乡里……
我发现,其实上海的马路并不喧哗,甚至有点大方的萧索。即使店里没有顾客,也不妨碍明晃晃的灯光施施然伸着懒腰斜睨着街上无关的路人。
于是,我走进一家明媚的蛋糕房,点了一杯杏仁茶,坐下来读三岛由纪夫的《晓寺》。
我读到,里面有一个人描绘了一个奇异的“石榴国”,在那里面,所有漂亮的小男孩小女孩从小就被送进了“被爱者乐园”,他们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之后就要每周被赶出园外一次,成为园外丑陋的人们玩弄的性对象,直至两三年之后被杀掉。在石榴国,人们深信世上只有记忆者和被记忆者这两类角色,“被爱者乐园”制造了完美的神的形象,为了使这个世界的历史化为美的延续,神的牺牲就必须永远持续下去。而接近美要依靠性欲,而永远传递这一瞬间的则是记忆,因此最可靠的方法是在性高潮时杀掉那个对象。那之后,神成为了“被记忆者”,爱者成为“记忆者”,这之后,神得到了证实,性欲被净化成脱离了拥有的爱。这些爱人者=杀人者=记忆者,他们从不去记忆自己,而是为了崇拜被爱者的美丽的死的记忆而活下去。
不知为何,读这个故事使我战栗,使我不安。尤其令今晚沉醉的美梦变得真实,变得脆弱。
希图用笔去描绘这座城市,去尽量接近心脏的搏动,我恐怕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记忆者”,我一定会遗漏什么。
突然之间,耳机里响起了佩佩的歌,就像一扇尘封的门被按响了门铃,我无法抗拒门后汹涌而来的记忆,气味的记忆,夜灯的记忆,石板路的记忆,分不清是儿时外婆家的记忆,还是去年的记忆,这一切都混在了一起。
如果正如《晓寺》里说的,因果是“同时”,即一刹那间发生的,那么也许是我绝对自由地选择了这样的现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