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印象]2014-03-02 二访凡尔赛
去年夏天造访凡尔赛时,因为人多不愿排队,未参观宫殿就直接进了花园。
都说凡尔赛花园是法式园林的典型杰作。站在城堡后方高高的平台上放眼望去:一条由大草坪和喷水池组成的中央轴线向天际延伸,连接起远方的十字型大运河;轴线两旁是精心修剪呈几何图案的花坛或是树林,在中轴线两侧形成整齐的左右对称;大量精美的喷泉和雕塑点缀其间,或是构成花坛图案的视觉焦点、或是林立道路两旁强化连续的空间序列;再有若干条笔直的林荫大道从中央轴线的底端齐刷刷“倏”地放射出去,更是有力地强化了平面图案的几何构成。但其实,这种宏大的空间及有序的图案化组织产生的视觉震撼,是我在看花园平面图的时候发出的感叹。我想,若是坐着飞机从空中看,那效果一定也是棒极了。
但是,当一个小小如我的个体,走进花园时,还是有落差的,总感觉有些空荡荡的(好在熙熙攘攘的游人多少填补了这种空荡)。走到中间去,花坛的巨大尺度不仅让人,也让那些绿绿的短短的被剪得整整齐齐的小草地看起来有些稀疏零落,而那些为了刻意的图案进行的修剪又让它们失掉了几分生气;剃了”小平头”的树蓠们组成的林荫道永远都是直直的,直来直去那么走两三回就有些呆板无聊,远没有中国园子里那些曲径通幽的小趣味。我想,凡尔赛花园的“美”是用来展示的:空间的宏大是一种占有欲,展示了至上的权力;整齐的序列、严谨的对称和精致的构图则强调了秩序和纪律,展示的则是“无所不能”的征服,对自然的征服。但它不是“人”的花园。当然了,它本来也不是为人建的,是路易十四站在皇宫中心的镜廊窗户前向外展望时用来获得心理满足感的吧。听说现在这里夜晚有时会有音乐、灯光、喷泉加焰火的表演,我想当需要刻意地展示一种壮美和华丽的时候,这里是再合适不过的地方了。
对去年夏天的那次造访,如今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央的大水池里划了一趟船,虽然技术拙劣以致多次触岸停航,但却是欢声笑语不断乐趣无穷,对那日明媚温暖的阳光、湛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和倒影着周围绿树的湖面记忆犹新,而对于当年设计师特意开凿的水池巨大的“十字”形状反倒全无概念,若不是回来后查找资料反复看了平面图,估计早就抛到脑后去了。
此次再访,正是冬末早春,天空灰蒙蒙的,草地、树丛都还光秃秃地、毫无生机,游人也少,花园更显空荡无趣,冽冽的寒风在毫无遮挡的轴线大道上刮得更加肆意,我也不愿多做停留,匆匆地向着公园深处的大小特里亚侬宫(Grand Trianon & Petit Trianon)赶去。
和前面威武又奢华的皇宫比起来,这两处小行宫显得精致小巧又朴素。当然,每个宫殿外都少不了一块强调轴线、左右对称的图案化构成的法式花园。小特里亚侬宫的一侧也有这样一块方方正正、精心修饰的小花园,而给我惊喜的,是在它的另一侧,一片开阔、随意又自然的英式花园。
这个被称为Marie-Antoinette花园的地方是如此的自然,让我一下子从之前皇宫花园的秩序和膨胀感里放松下来。随意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一片小水面,水面的前方立着一个小观景亭,观景亭的一侧竟然是一座“假山”(查了一下,这里叫rocher),虽然堆砌的手法实在很生硬,甚至有明显的水泥砌痕,但还是让我小小的惊喜了一下。沿着水边的小路可以穿过假山、再绕过纪念亭,走上另一侧的小山丘。山丘上辟了些曲里拐弯左右分叉上上下下的小土路,而各式灌木丛完全遮挡了前方的视野,我在里面来来回回绕了几圈都没有走出去,竟有些迷路了,心里却是满满的探奇的乐趣。如果说之前的皇宫花园刻意的让自然驯服于人工之下,是皇帝的雄心,展现了一种雄性的力量和征服美;那这片英式花园的自然和随意,则有女性的温婉和动人,造景手法也力求与自然的融合,尽力让人体会和探寻自然的乐趣,有点“中国”呢。
走下小山丘,穿过稀疏的树林,远处隐隐的似有些小屋子和人影,向前赶了几步,看到十来座小巧的农舍,围着一个大湖,原来就是那个著名的玛丽皇后小农庄,Marie-Antoinette于1783年下令按诺曼底村庄风格修建了这里。这里是一个功能俱全的美丽小村庄:厚厚的毡草屋顶、斑驳粗糙的砖土墙面,木架子搭的牲口棚子,小果园里种着苹果树和樱桃树,房屋的墙壁和某些小路的遮荫棚上攀爬着爬藤植物。数十座小房子既包括农舍,也有磨坊、谷仓、乳品作坊等等,还有一个类似瞭望塔的小楼(Tour de Marlborough)成了整个村子的制高点和公共中心;每座小农舍相互邻近,都带有一个小菜园,仿佛自家的自留地。我正在想象一个Jack把牛赶进棚子,与隔壁正在菜园子里拔萝卜的Green太太打招呼,他们家可爱的小Mary正在院子的凉棚下看着书,不远处的小磨坊风车带着磨盘吱吱地响,还常年伴着老Tom的咳嗽,湖里的鸭子正要上岸、村子里的小鸡到处乱窜……一派淳朴闲适的乡村生活。据说Marie皇后喜欢在贵妇们的陪伴下,到这里散心,享受田园生活,这里大约就是她逃避凡尔赛宫廷的世外桃源吧。我总想象,她们是不是常常会脱下华丽的宫廷裙服,换上麻衣粗布,来这里“扮演”粗糙的农妇,过一天平常的日子,就象我们儿时玩的“过家家”一样?置身其中,鸡犬相闻,谁还想得起不远处那个威严雄壮的皇宫?想得起那些连起床、梳妆、吃饭都有群臣围观朝拜的繁文缛节?
往回走时,我还一直沉浸在自然田园的乡村风光里,直到走上通向大运河的林荫大道,扑面而来的整齐序列和威严气势把我一下子拉回现实,猛然惊醒,恍如隔世——两处花园,两个世界啊。那个远远的隐在树林后的小村子是真实的存在吗?
忽然想起某老师说的,园林是一种虚幻的场景。我直到今日才理解。
都说凡尔赛花园是法式园林的典型杰作。站在城堡后方高高的平台上放眼望去:一条由大草坪和喷水池组成的中央轴线向天际延伸,连接起远方的十字型大运河;轴线两旁是精心修剪呈几何图案的花坛或是树林,在中轴线两侧形成整齐的左右对称;大量精美的喷泉和雕塑点缀其间,或是构成花坛图案的视觉焦点、或是林立道路两旁强化连续的空间序列;再有若干条笔直的林荫大道从中央轴线的底端齐刷刷“倏”地放射出去,更是有力地强化了平面图案的几何构成。但其实,这种宏大的空间及有序的图案化组织产生的视觉震撼,是我在看花园平面图的时候发出的感叹。我想,若是坐着飞机从空中看,那效果一定也是棒极了。
但是,当一个小小如我的个体,走进花园时,还是有落差的,总感觉有些空荡荡的(好在熙熙攘攘的游人多少填补了这种空荡)。走到中间去,花坛的巨大尺度不仅让人,也让那些绿绿的短短的被剪得整整齐齐的小草地看起来有些稀疏零落,而那些为了刻意的图案进行的修剪又让它们失掉了几分生气;剃了”小平头”的树蓠们组成的林荫道永远都是直直的,直来直去那么走两三回就有些呆板无聊,远没有中国园子里那些曲径通幽的小趣味。我想,凡尔赛花园的“美”是用来展示的:空间的宏大是一种占有欲,展示了至上的权力;整齐的序列、严谨的对称和精致的构图则强调了秩序和纪律,展示的则是“无所不能”的征服,对自然的征服。但它不是“人”的花园。当然了,它本来也不是为人建的,是路易十四站在皇宫中心的镜廊窗户前向外展望时用来获得心理满足感的吧。听说现在这里夜晚有时会有音乐、灯光、喷泉加焰火的表演,我想当需要刻意地展示一种壮美和华丽的时候,这里是再合适不过的地方了。
对去年夏天的那次造访,如今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央的大水池里划了一趟船,虽然技术拙劣以致多次触岸停航,但却是欢声笑语不断乐趣无穷,对那日明媚温暖的阳光、湛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和倒影着周围绿树的湖面记忆犹新,而对于当年设计师特意开凿的水池巨大的“十字”形状反倒全无概念,若不是回来后查找资料反复看了平面图,估计早就抛到脑后去了。
此次再访,正是冬末早春,天空灰蒙蒙的,草地、树丛都还光秃秃地、毫无生机,游人也少,花园更显空荡无趣,冽冽的寒风在毫无遮挡的轴线大道上刮得更加肆意,我也不愿多做停留,匆匆地向着公园深处的大小特里亚侬宫(Grand Trianon & Petit Trianon)赶去。
和前面威武又奢华的皇宫比起来,这两处小行宫显得精致小巧又朴素。当然,每个宫殿外都少不了一块强调轴线、左右对称的图案化构成的法式花园。小特里亚侬宫的一侧也有这样一块方方正正、精心修饰的小花园,而给我惊喜的,是在它的另一侧,一片开阔、随意又自然的英式花园。
这个被称为Marie-Antoinette花园的地方是如此的自然,让我一下子从之前皇宫花园的秩序和膨胀感里放松下来。随意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一片小水面,水面的前方立着一个小观景亭,观景亭的一侧竟然是一座“假山”(查了一下,这里叫rocher),虽然堆砌的手法实在很生硬,甚至有明显的水泥砌痕,但还是让我小小的惊喜了一下。沿着水边的小路可以穿过假山、再绕过纪念亭,走上另一侧的小山丘。山丘上辟了些曲里拐弯左右分叉上上下下的小土路,而各式灌木丛完全遮挡了前方的视野,我在里面来来回回绕了几圈都没有走出去,竟有些迷路了,心里却是满满的探奇的乐趣。如果说之前的皇宫花园刻意的让自然驯服于人工之下,是皇帝的雄心,展现了一种雄性的力量和征服美;那这片英式花园的自然和随意,则有女性的温婉和动人,造景手法也力求与自然的融合,尽力让人体会和探寻自然的乐趣,有点“中国”呢。
走下小山丘,穿过稀疏的树林,远处隐隐的似有些小屋子和人影,向前赶了几步,看到十来座小巧的农舍,围着一个大湖,原来就是那个著名的玛丽皇后小农庄,Marie-Antoinette于1783年下令按诺曼底村庄风格修建了这里。这里是一个功能俱全的美丽小村庄:厚厚的毡草屋顶、斑驳粗糙的砖土墙面,木架子搭的牲口棚子,小果园里种着苹果树和樱桃树,房屋的墙壁和某些小路的遮荫棚上攀爬着爬藤植物。数十座小房子既包括农舍,也有磨坊、谷仓、乳品作坊等等,还有一个类似瞭望塔的小楼(Tour de Marlborough)成了整个村子的制高点和公共中心;每座小农舍相互邻近,都带有一个小菜园,仿佛自家的自留地。我正在想象一个Jack把牛赶进棚子,与隔壁正在菜园子里拔萝卜的Green太太打招呼,他们家可爱的小Mary正在院子的凉棚下看着书,不远处的小磨坊风车带着磨盘吱吱地响,还常年伴着老Tom的咳嗽,湖里的鸭子正要上岸、村子里的小鸡到处乱窜……一派淳朴闲适的乡村生活。据说Marie皇后喜欢在贵妇们的陪伴下,到这里散心,享受田园生活,这里大约就是她逃避凡尔赛宫廷的世外桃源吧。我总想象,她们是不是常常会脱下华丽的宫廷裙服,换上麻衣粗布,来这里“扮演”粗糙的农妇,过一天平常的日子,就象我们儿时玩的“过家家”一样?置身其中,鸡犬相闻,谁还想得起不远处那个威严雄壮的皇宫?想得起那些连起床、梳妆、吃饭都有群臣围观朝拜的繁文缛节?
往回走时,我还一直沉浸在自然田园的乡村风光里,直到走上通向大运河的林荫大道,扑面而来的整齐序列和威严气势把我一下子拉回现实,猛然惊醒,恍如隔世——两处花园,两个世界啊。那个远远的隐在树林后的小村子是真实的存在吗?
忽然想起某老师说的,园林是一种虚幻的场景。我直到今日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