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有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
在讨论一见钟情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讨论一下中彩票的都是怎样的人吧。
中彩票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品大爆发天生有财运的人,从头到尾就闹着玩儿买过那一两张,偏偏就中了。还有一种,是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一定会中奖,所以每天都买,坚持了很多年,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中了。
在这两种人闪耀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背后,还有大量默默支持着彩票事业却怎么也中不了的人,他们无法怨天尤人,只能怪自己没这等好运,慢慢地也就放弃了。所有的中彩票,好像都是别人的命中注定,和自己没啥关系。
最后这一种,才是我们见得最多的普通人。
而一见钟情,就和中彩票的情况差不了多少。
好像所有的一见钟情,也都是别人的命中注定。
那些一见钟情的主人公,要么是生来有这个运气,他们喜欢的人偏偏恰好也喜欢他,后来他们也能很顺利地走到了一起,旁人看他们的故事像是看一段传奇。要么就是他一直就有这样的愿望,想找到一个人无条件爱着自己且自己也爱着的人,共度余生,后来他终于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那个对的TA(请参考市面上相应题材偶像剧中的男女主角),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其实大部分人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后面这一种。而偶像剧之所以受人追捧,也正是因为编剧把正常人的YY变成了电视剧里真实发生的剧情。因为在现实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好运——大部分的爱情,仍然是从单恋开始的。在没有表白,没有被拒绝之前,谁都觉得自己有一见钟情的可能性。
而尝试了一两次甚至很多次之后,就会发现现实的残酷,接受了自己没那个运气的现实,也就逐渐放下了对一见钟情的追求。
那些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一见钟情,是有前提条件的。
那么,一见钟情到底需要怎样的前提呢?
首先是你要遇到TA。
那么你需要见到尽可能多的人(我们的讨论排除那些遭人羡慕嫉妒恨的Lucky Star),才有可能有更高的概率遇到TA,为什么宅男宅女大部分找不到对象,也是这个原因。
个性开朗喜欢集体活动爱参加聚会的人一见钟情的几率往往更高,因为他们见到年龄相仿的其他人的基数大,遇到喜欢的人的机会自然就比其他宅在家里的人高出很多倍。
另外,别忘了另一种喜闻乐见的说法:一见钟情只是关于帅哥美女更的话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外表无论在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影响择偶的重要条件。
多么痛的领悟。
其次是TA恰好也喜欢你。
这不仅需要出众的外表,或者说是恰好能得到对方青睐的外表,还需要非常高的情商。
别忘记,爱人间的交往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
一个人有没有爱上另外一个人的可能,其实从见面的前几分钟就已经差不多确定了,这里面的潜在因素,残酷地只包含身高,长相,身材,说话的声音等无法改变的因素,是的,我们就是这么肤浅,承认吧,人类都是以貌取人的家伙。
如果你那么幸运地被一见钟情眷顾了,你最先要感谢的是你的爸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所有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
我们再来讨论“一见钟情”这个词。它本身包含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相见且相爱,另一层,是决定从此以后和对方一起过日子。
讨论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所谓的一见钟情都是伪命题?因为我们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的事,感情还没有稳固的两个人,说一见钟情是不成立的。只有那些在一起很久关系很稳定甚至是已经建立起家庭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当初是一件钟情。所以,好吧,原来一见钟情全部都是马后炮。
SO一见钟情的第三个前提,是你们有没有继续在一起生活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见钟情:两个人见了面、爱上对方,且恰好又赶上了适合结婚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遇到其他什么阻力,于是他们结婚了,后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他们就可以对别人说:“我们两个是一见钟情呦”。
而如果两个人确实都在见过一面之后就喜欢对方,也在一起了,而后来又因为性格不合适,家庭的反对,或者工作不在一个地方等等其他的原因分开了,这个还能叫做一见钟情么?
比一见钟情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吧。
因为一见生情并不难,而达到“钟情”的level则需要太多的条件,一见钟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个童话故事。而许多时候,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和之后的感觉大相径庭。
除了再次见面的感觉会变之外,两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相遇,三观、喜好、生活习惯等都免不了会有差异,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执著于那所谓的一见钟情,还不如相亲来的靠谱。它的发生实在太难,难到你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再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遇见。
年轻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来试错,而到了某个年龄,你就会知道,一个人的日子真的难熬……(疑?发生了什么……不要跟着唱起来= =!)
于是我们最后,大多放下了对爱情的执念,转而去寻找一个适合结婚的对象,你会发现把合适的感觉变成理性的爱恋,也没有什么不好。
因为我们都害怕,害怕最后要面对的,是要么一见钟情,要么孤独终老。
不如我们大家一起来相信,其实所有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吧。
+++
不做受惊的小马~~居家旅行睡前醒后必备关注!
[牵着乌龟],公众微信号:lzzleer
中彩票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品大爆发天生有财运的人,从头到尾就闹着玩儿买过那一两张,偏偏就中了。还有一种,是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一定会中奖,所以每天都买,坚持了很多年,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中了。
在这两种人闪耀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背后,还有大量默默支持着彩票事业却怎么也中不了的人,他们无法怨天尤人,只能怪自己没这等好运,慢慢地也就放弃了。所有的中彩票,好像都是别人的命中注定,和自己没啥关系。
最后这一种,才是我们见得最多的普通人。
而一见钟情,就和中彩票的情况差不了多少。
好像所有的一见钟情,也都是别人的命中注定。
那些一见钟情的主人公,要么是生来有这个运气,他们喜欢的人偏偏恰好也喜欢他,后来他们也能很顺利地走到了一起,旁人看他们的故事像是看一段传奇。要么就是他一直就有这样的愿望,想找到一个人无条件爱着自己且自己也爱着的人,共度余生,后来他终于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那个对的TA(请参考市面上相应题材偶像剧中的男女主角),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其实大部分人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后面这一种。而偶像剧之所以受人追捧,也正是因为编剧把正常人的YY变成了电视剧里真实发生的剧情。因为在现实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好运——大部分的爱情,仍然是从单恋开始的。在没有表白,没有被拒绝之前,谁都觉得自己有一见钟情的可能性。
而尝试了一两次甚至很多次之后,就会发现现实的残酷,接受了自己没那个运气的现实,也就逐渐放下了对一见钟情的追求。
那些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一见钟情,是有前提条件的。
那么,一见钟情到底需要怎样的前提呢?
首先是你要遇到TA。
那么你需要见到尽可能多的人(我们的讨论排除那些遭人羡慕嫉妒恨的Lucky Star),才有可能有更高的概率遇到TA,为什么宅男宅女大部分找不到对象,也是这个原因。
个性开朗喜欢集体活动爱参加聚会的人一见钟情的几率往往更高,因为他们见到年龄相仿的其他人的基数大,遇到喜欢的人的机会自然就比其他宅在家里的人高出很多倍。
另外,别忘了另一种喜闻乐见的说法:一见钟情只是关于帅哥美女更的话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外表无论在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影响择偶的重要条件。
多么痛的领悟。
其次是TA恰好也喜欢你。
这不仅需要出众的外表,或者说是恰好能得到对方青睐的外表,还需要非常高的情商。
别忘记,爱人间的交往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
一个人有没有爱上另外一个人的可能,其实从见面的前几分钟就已经差不多确定了,这里面的潜在因素,残酷地只包含身高,长相,身材,说话的声音等无法改变的因素,是的,我们就是这么肤浅,承认吧,人类都是以貌取人的家伙。
如果你那么幸运地被一见钟情眷顾了,你最先要感谢的是你的爸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所有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
我们再来讨论“一见钟情”这个词。它本身包含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相见且相爱,另一层,是决定从此以后和对方一起过日子。
讨论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所谓的一见钟情都是伪命题?因为我们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的事,感情还没有稳固的两个人,说一见钟情是不成立的。只有那些在一起很久关系很稳定甚至是已经建立起家庭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当初是一件钟情。所以,好吧,原来一见钟情全部都是马后炮。
SO一见钟情的第三个前提,是你们有没有继续在一起生活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见钟情:两个人见了面、爱上对方,且恰好又赶上了适合结婚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遇到其他什么阻力,于是他们结婚了,后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他们就可以对别人说:“我们两个是一见钟情呦”。
而如果两个人确实都在见过一面之后就喜欢对方,也在一起了,而后来又因为性格不合适,家庭的反对,或者工作不在一个地方等等其他的原因分开了,这个还能叫做一见钟情么?
比一见钟情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吧。
因为一见生情并不难,而达到“钟情”的level则需要太多的条件,一见钟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个童话故事。而许多时候,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和之后的感觉大相径庭。
除了再次见面的感觉会变之外,两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相遇,三观、喜好、生活习惯等都免不了会有差异,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执著于那所谓的一见钟情,还不如相亲来的靠谱。它的发生实在太难,难到你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再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遇见。
年轻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来试错,而到了某个年龄,你就会知道,一个人的日子真的难熬……(疑?发生了什么……不要跟着唱起来= =!)
于是我们最后,大多放下了对爱情的执念,转而去寻找一个适合结婚的对象,你会发现把合适的感觉变成理性的爱恋,也没有什么不好。
因为我们都害怕,害怕最后要面对的,是要么一见钟情,要么孤独终老。
不如我们大家一起来相信,其实所有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吧。
+++
不做受惊的小马~~居家旅行睡前醒后必备关注!
[牵着乌龟],公众微信号:lzzleer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