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Heroes
如果选择一个词来形容美漫对我的意义,我会选择Companion。
我完完全全掉进美漫的坑里,是从糟糕的香港留学开始的,因为各种错误的选择,我错误地到了这个我并不喜欢的地方,但我更不喜欢自己遇到的人。我的大学时光过得异常平静,我以为孤独感这种东西我永远不会在意。只可惜现在看来,一切都像是生命开的玩笑。
我从小就比较偏爱美漫,可能是我被美式的价值观绑架得比较彻底,也可能是我天生喜欢那种年龄向偏大一点的故事。后来美漫改编电影越来越多,超级英雄的概念在身边人中间终于有了雏形。只可惜经年和文艺青年们相处,他们往往不屑于这种英雄主义打打杀杀的大片。当然,对于美漫本身,他们也在没看过的情况下已然嗤之以鼻。只是那时候,世界很大,人们很近,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孤独感很难真正存在。
我一直没跟身边的人讲明白DC和Marvel是两家公司,所以也就很难继续说下面的故事了。同样作为以超级英雄为主要人物的两家美漫公司,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当我心态尚阳光之时,我更加偏爱Marvel,毕竟有蜘蛛侠这样伴随成长的角色。Peter是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小朋友,但是他却能够在如此多的误解、背叛面前总是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的确难能可贵。也许Marvel家比较一线的人物都没有太开挂,看起来颇为“街头”,经常还会讲一些生活化的故事,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却好像每个人的弱点都让他们显得更加平凡而容易亲近。
可惜香港的环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乐观,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融入环境是一个这么让人恶心的事情。一个人可以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但是很难做到当自己走错圈子的时候不感到排斥感。也许孤独感就是这样来的罢,也是这时候突然撞进了DC的世界观里。之前小打小闹地看看蝙蝠侠,偶尔看看超人,总觉得DC家人物虽然命运悲惨,但缺点似乎都不那么明显。太多的外星人、超能力,布鲁斯·韦恩有钱还有脑子,克拉克·肯特同学经常在报新闻的时候跑掉却从来不被辞退(和小蜘蛛不一样,大家都好爱他,而且从来没见克拉克为钱发愁,估计是农场主家底厚实)。可是当心境不同之时,我选择的第一本漫画却恰恰是当年的斜漫线:《超人与蝙蝠侠》——我想那一刻,自己被角色的孤独感撕碎了。
不知道感同身受这种词说起来会不会有些矫情,但这确实是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大量的心理活动和对比式的画法,超人的阳光和蝙蝠侠的阴暗,即使如此,他们都是孤独的。DC的世界观里,很多超能力者或者外星人都活在孤独感之中,即使他们总是拯救人类,人类也爱戴他们,但政府、军方、反派如卢瑟,甚至蝙蝠侠,却总认为他们会成为人类的威胁。因为他们太过于强大,人类爱戴他们的同时又恐惧他们,无法真正的信任他们。
虚度的二十多年让我养成了一个神奇的习惯,对于那些书里读到的人物,我总会把他们想象成现实存在的,他们不是白纸黑字,确实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独立的性格和喜好,我和他们讲话交流宛如现世的朋友。也许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物都太过于有血有肉,我常常入戏太深,久久出不来。我承认自己充满着过剩的想象力,我在自己的思维中构造了太多的平行世界,每一个破碎的、不够完美的故事在这里都找到了最终的归属。
所以当一个Researcher问我美漫对于我来讲意味着什么时,我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Companion。也许我不应该那么直接地把它翻译为“陪伴”,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孤独感的拯救,对于现世生活的逃避,对于所爱的钟情。Super Heroes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对于每个人的概念都不尽相同。美漫的超级英雄早已经超越了我们stereotype中既有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的深度和延展性,并不亚于某些文学作品。而如今这种扁平却并不冰冷的二维人物,对于我的生活便真的如朋友一般不可或缺了罢。
我完完全全掉进美漫的坑里,是从糟糕的香港留学开始的,因为各种错误的选择,我错误地到了这个我并不喜欢的地方,但我更不喜欢自己遇到的人。我的大学时光过得异常平静,我以为孤独感这种东西我永远不会在意。只可惜现在看来,一切都像是生命开的玩笑。
我从小就比较偏爱美漫,可能是我被美式的价值观绑架得比较彻底,也可能是我天生喜欢那种年龄向偏大一点的故事。后来美漫改编电影越来越多,超级英雄的概念在身边人中间终于有了雏形。只可惜经年和文艺青年们相处,他们往往不屑于这种英雄主义打打杀杀的大片。当然,对于美漫本身,他们也在没看过的情况下已然嗤之以鼻。只是那时候,世界很大,人们很近,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孤独感很难真正存在。
我一直没跟身边的人讲明白DC和Marvel是两家公司,所以也就很难继续说下面的故事了。同样作为以超级英雄为主要人物的两家美漫公司,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当我心态尚阳光之时,我更加偏爱Marvel,毕竟有蜘蛛侠这样伴随成长的角色。Peter是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小朋友,但是他却能够在如此多的误解、背叛面前总是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的确难能可贵。也许Marvel家比较一线的人物都没有太开挂,看起来颇为“街头”,经常还会讲一些生活化的故事,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却好像每个人的弱点都让他们显得更加平凡而容易亲近。
可惜香港的环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乐观,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融入环境是一个这么让人恶心的事情。一个人可以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但是很难做到当自己走错圈子的时候不感到排斥感。也许孤独感就是这样来的罢,也是这时候突然撞进了DC的世界观里。之前小打小闹地看看蝙蝠侠,偶尔看看超人,总觉得DC家人物虽然命运悲惨,但缺点似乎都不那么明显。太多的外星人、超能力,布鲁斯·韦恩有钱还有脑子,克拉克·肯特同学经常在报新闻的时候跑掉却从来不被辞退(和小蜘蛛不一样,大家都好爱他,而且从来没见克拉克为钱发愁,估计是农场主家底厚实)。可是当心境不同之时,我选择的第一本漫画却恰恰是当年的斜漫线:《超人与蝙蝠侠》——我想那一刻,自己被角色的孤独感撕碎了。
不知道感同身受这种词说起来会不会有些矫情,但这确实是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大量的心理活动和对比式的画法,超人的阳光和蝙蝠侠的阴暗,即使如此,他们都是孤独的。DC的世界观里,很多超能力者或者外星人都活在孤独感之中,即使他们总是拯救人类,人类也爱戴他们,但政府、军方、反派如卢瑟,甚至蝙蝠侠,却总认为他们会成为人类的威胁。因为他们太过于强大,人类爱戴他们的同时又恐惧他们,无法真正的信任他们。
虚度的二十多年让我养成了一个神奇的习惯,对于那些书里读到的人物,我总会把他们想象成现实存在的,他们不是白纸黑字,确实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独立的性格和喜好,我和他们讲话交流宛如现世的朋友。也许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物都太过于有血有肉,我常常入戏太深,久久出不来。我承认自己充满着过剩的想象力,我在自己的思维中构造了太多的平行世界,每一个破碎的、不够完美的故事在这里都找到了最终的归属。
所以当一个Researcher问我美漫对于我来讲意味着什么时,我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Companion。也许我不应该那么直接地把它翻译为“陪伴”,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孤独感的拯救,对于现世生活的逃避,对于所爱的钟情。Super Heroes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对于每个人的概念都不尽相同。美漫的超级英雄早已经超越了我们stereotype中既有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的深度和延展性,并不亚于某些文学作品。而如今这种扁平却并不冰冷的二维人物,对于我的生活便真的如朋友一般不可或缺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