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卑贱地活着是为了重获自由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卢梭
透过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的儿子阿朗索(Alonzo)的视角,这部影片似乎也是一个关于“爸爸去哪儿了”的故事。在漫长的十二年里,阿朗索会不止一次地问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妈妈根本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了,也没有任何人知道爸爸去哪儿了。十二年对于当今社会的凡夫俗子而言,可以干很多事情:职位可以连晋三级,资产可以累积百万,人生可以飞黄腾达。而从1841年开始的十二年,一个人叫所罗门·诺瑟普的美国自由黑人,只能以奴隶的身份煎熬十二载漫长凄苦的光阴,等待重获做人的身份、自由和尊严。这就是英国导演斯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
其实,这十二年是何等的卑贱、耻辱和艰难,并不像真人秀电视节目和同名电影《爸爸去哪儿》那样引人发笑。这是一个残酷版的《爸爸去哪儿》了,是一部让人潸然泪下又不断深思的电影。
美国内战前夕的1841年,一位受过高等教育、诚实本分、聪明智慧又会拉小提琴的纽约自由黑人所罗门不幸被绑架并贩卖为奴隶。十二年的奴隶生活,他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卑贱而坚强地活着就是为了不曾放弃回家的愿望。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坚守、自由、尊严和信念的真实经历。影片根据所罗门·诺瑟普1853年所著的传记体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
影片中的很多情节是让人触目惊心的。黑奴贩子用阴谋和罪恶欺骗了所罗门,他被囚禁和毒打,在黑暗的黑白光影下,他呼救的声音穿过高高的围墙,飘散在空中,依然绝望无助。“我的名字不叫普拉特,我的名字……”一个人来基本的名誉权都没有,何以为自己正名。一个朋友告诉他,“想要活命,就低调点,别张扬”。从所罗门到普拉特,他的身体、身份、尊严和自由,作为人的一切都残忍地被剥夺了。
影片中的华盛顿奴隶交易市场更是令人发指。黑人就像牲口一样被任意处置和贩卖。无论男女,他们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着擦洗身体,身体器官被随意暴露出来,就像动物一样。他们就像洗净的蔬菜或陈列摆设的物品,供顾客挑选,在他们似笑非笑的眼睛下存活或暴露。他们绝对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人,在白人眼里他们是畜生,是奴隶,是供他们肆意驱使和践踏蹂躏的动物。“看这男孩多健康,就像成熟的果实。”冷血无情的人贩子对着孩子这样说,让孩子在顾客面前表演,还说“这孩子长大后肯定健壮如牛”。他们讨价还价,评头论足,所有的黑人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笔交易,是一种特殊而常见的买卖。一位母亲想让孩子和自己卖到一起,都不被允许,母子只能活活分开。“求求你们了”……这是母亲绝望的呼喊。我们在电影中听到的是母子分离后撕心裂肺的哀嚎,一如被毒蛇缠绕咬伤的拉奥孔。所罗门只能在此刻拉响他的小提琴,在悲愤的音乐中控诉奴隶贩子的阴谋与罪恶,表达自己的极度悲苦之情。
影片最后,所罗门的拯救者是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饰演的来自加拿大的巴斯(Bass)先生。诚如他所说的:“如果能让你重获自由的话,我很高兴,这是我的责任。”当然,电影是以喜剧的方式结尾,所罗门重获自由和家人团聚,毕竟从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了”到“爸爸回来了”。当一家人再次团聚时,所有的悲愤似乎并没有散去,哀伤的音乐始终萦绕在观众心里,因为所罗门只是重获自由的为数不多的黑人之一。而黑人姑娘帕特茜(pats)的命运并没有所罗门那样幸运,她是白人奴隶主奸淫和发泄兽欲的“动物”,也是他们任意损害和侮辱的对象。当所罗门要走的那一刻,她彻底崩溃了,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生命和人生彻底绝望的表现。其实很多黑奴就像帕斯茜一样,根本就无法回家。电影结尾,所罗门对绑架和贩卖他的罪恶者却不能通过法律诉讼成功,美国在内战后才颁布了废奴法案。十五年后的1868年,美国才正式通过宪法废除了奴隶制。
电影中人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心里难以平静。在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种族歧视和人性践踏造成人的命运和悲剧,更能让我们为之悲愤和伤怀。当种族歧视和人种歧视不再出现的时候,人类文明才会健康发展。同样是反映黑奴题材的电影,美国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被解救的姜戈》是暴力美学和浪漫英雄主义电影的杰作,以姜戈的完胜和妻子布鲁姆希尔达的归去而圆满告终,有着美国通心粉西部片传奇英雄式的印记;而斯蒂夫·麦奎因的《为奴十二年》则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人卑贱地生存往事,即便是到了影片结尾,所罗门的回归和家人的团聚,依然让人揪心和疼痛,还有那些无谓流淌的逝水年华。
由此来关照中国电影,反映农奴解放题材的作品也可以同样看作是具有人性解放和获得自由的普世价值。李俊导演的《农奴》中旺杰的家奴强巴,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的家奴吴琼花,他们所获得人身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不是通过个人力量来对抗恶霸,而是通过组织——解放军“菩萨兵”来铲除农奴主,实现他们的人身解放和心灵救赎。从人身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角度来看,这些红色经典电影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而《为奴十二年》则更多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这也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为奴十二年》里所罗门卑贱地活着,并不像余华小说和张艺谋电影《活着》中的福贵那样,为了“活着”而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地活着。所罗门是为了重获自由、身份和尊严,忍辱负重、卑贱而坚强地活下去。在卑贱的存活中,寻找自由的机会,正如所罗门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愿意用一生去追求自由身。”
反观《为奴十二年》,我们也不难得出在一个没有人权、自由、平等和法治的社会,一切聪明才智和做人的尊严都会遭到毁灭。时到今日,很多电影都在寻找人性的回归和人的尊严。而白人在电影中对自己的罪行以及种族歧视等问题,也进行过多次反思。1989年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的史诗西部片《与狼共舞》就是其典型代表。
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电影是否也能更多更好地书写那些为了自由、平等、命运和梦想去抗争的人。《为奴十二年》必将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感悟。民主、自由、平等是全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观,这也是现代电影艺术必须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所在。
透过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的儿子阿朗索(Alonzo)的视角,这部影片似乎也是一个关于“爸爸去哪儿了”的故事。在漫长的十二年里,阿朗索会不止一次地问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妈妈根本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了,也没有任何人知道爸爸去哪儿了。十二年对于当今社会的凡夫俗子而言,可以干很多事情:职位可以连晋三级,资产可以累积百万,人生可以飞黄腾达。而从1841年开始的十二年,一个人叫所罗门·诺瑟普的美国自由黑人,只能以奴隶的身份煎熬十二载漫长凄苦的光阴,等待重获做人的身份、自由和尊严。这就是英国导演斯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
其实,这十二年是何等的卑贱、耻辱和艰难,并不像真人秀电视节目和同名电影《爸爸去哪儿》那样引人发笑。这是一个残酷版的《爸爸去哪儿》了,是一部让人潸然泪下又不断深思的电影。
美国内战前夕的1841年,一位受过高等教育、诚实本分、聪明智慧又会拉小提琴的纽约自由黑人所罗门不幸被绑架并贩卖为奴隶。十二年的奴隶生活,他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卑贱而坚强地活着就是为了不曾放弃回家的愿望。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坚守、自由、尊严和信念的真实经历。影片根据所罗门·诺瑟普1853年所著的传记体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
影片中的很多情节是让人触目惊心的。黑奴贩子用阴谋和罪恶欺骗了所罗门,他被囚禁和毒打,在黑暗的黑白光影下,他呼救的声音穿过高高的围墙,飘散在空中,依然绝望无助。“我的名字不叫普拉特,我的名字……”一个人来基本的名誉权都没有,何以为自己正名。一个朋友告诉他,“想要活命,就低调点,别张扬”。从所罗门到普拉特,他的身体、身份、尊严和自由,作为人的一切都残忍地被剥夺了。
影片中的华盛顿奴隶交易市场更是令人发指。黑人就像牲口一样被任意处置和贩卖。无论男女,他们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着擦洗身体,身体器官被随意暴露出来,就像动物一样。他们就像洗净的蔬菜或陈列摆设的物品,供顾客挑选,在他们似笑非笑的眼睛下存活或暴露。他们绝对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人,在白人眼里他们是畜生,是奴隶,是供他们肆意驱使和践踏蹂躏的动物。“看这男孩多健康,就像成熟的果实。”冷血无情的人贩子对着孩子这样说,让孩子在顾客面前表演,还说“这孩子长大后肯定健壮如牛”。他们讨价还价,评头论足,所有的黑人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笔交易,是一种特殊而常见的买卖。一位母亲想让孩子和自己卖到一起,都不被允许,母子只能活活分开。“求求你们了”……这是母亲绝望的呼喊。我们在电影中听到的是母子分离后撕心裂肺的哀嚎,一如被毒蛇缠绕咬伤的拉奥孔。所罗门只能在此刻拉响他的小提琴,在悲愤的音乐中控诉奴隶贩子的阴谋与罪恶,表达自己的极度悲苦之情。
影片最后,所罗门的拯救者是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饰演的来自加拿大的巴斯(Bass)先生。诚如他所说的:“如果能让你重获自由的话,我很高兴,这是我的责任。”当然,电影是以喜剧的方式结尾,所罗门重获自由和家人团聚,毕竟从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了”到“爸爸回来了”。当一家人再次团聚时,所有的悲愤似乎并没有散去,哀伤的音乐始终萦绕在观众心里,因为所罗门只是重获自由的为数不多的黑人之一。而黑人姑娘帕特茜(pats)的命运并没有所罗门那样幸运,她是白人奴隶主奸淫和发泄兽欲的“动物”,也是他们任意损害和侮辱的对象。当所罗门要走的那一刻,她彻底崩溃了,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生命和人生彻底绝望的表现。其实很多黑奴就像帕斯茜一样,根本就无法回家。电影结尾,所罗门对绑架和贩卖他的罪恶者却不能通过法律诉讼成功,美国在内战后才颁布了废奴法案。十五年后的1868年,美国才正式通过宪法废除了奴隶制。
电影中人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心里难以平静。在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种族歧视和人性践踏造成人的命运和悲剧,更能让我们为之悲愤和伤怀。当种族歧视和人种歧视不再出现的时候,人类文明才会健康发展。同样是反映黑奴题材的电影,美国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被解救的姜戈》是暴力美学和浪漫英雄主义电影的杰作,以姜戈的完胜和妻子布鲁姆希尔达的归去而圆满告终,有着美国通心粉西部片传奇英雄式的印记;而斯蒂夫·麦奎因的《为奴十二年》则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人卑贱地生存往事,即便是到了影片结尾,所罗门的回归和家人的团聚,依然让人揪心和疼痛,还有那些无谓流淌的逝水年华。
由此来关照中国电影,反映农奴解放题材的作品也可以同样看作是具有人性解放和获得自由的普世价值。李俊导演的《农奴》中旺杰的家奴强巴,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的家奴吴琼花,他们所获得人身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不是通过个人力量来对抗恶霸,而是通过组织——解放军“菩萨兵”来铲除农奴主,实现他们的人身解放和心灵救赎。从人身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角度来看,这些红色经典电影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而《为奴十二年》则更多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这也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为奴十二年》里所罗门卑贱地活着,并不像余华小说和张艺谋电影《活着》中的福贵那样,为了“活着”而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地活着。所罗门是为了重获自由、身份和尊严,忍辱负重、卑贱而坚强地活下去。在卑贱的存活中,寻找自由的机会,正如所罗门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愿意用一生去追求自由身。”
反观《为奴十二年》,我们也不难得出在一个没有人权、自由、平等和法治的社会,一切聪明才智和做人的尊严都会遭到毁灭。时到今日,很多电影都在寻找人性的回归和人的尊严。而白人在电影中对自己的罪行以及种族歧视等问题,也进行过多次反思。1989年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的史诗西部片《与狼共舞》就是其典型代表。
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电影是否也能更多更好地书写那些为了自由、平等、命运和梦想去抗争的人。《为奴十二年》必将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感悟。民主、自由、平等是全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观,这也是现代电影艺术必须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所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