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双寺
两个月里二进山西,平遥是第一站。一月在运城芮城盘桓短短两三日,正值上班的还在上班、上学的还没放假,几乎没见到多少游客。这次则是选择在二月底,上班的依然还在上班,上学的大多已经开学。尽管要忍耐冬日末尾里晋中晋北仍未散去的寒意,但终于是不必苦于烦嚣拥挤的人潮了。
平遥旧名平陶。北魏太武帝时,徙汉平陶于旧京陵县城之西,并因避太武帝名讳更名为平遥,即为今之平遥县。在晋中一代众多县城中,与平遥一样渊源深厚、历代遗迹丰富的不在少数,然而平遥却因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的缘故而闻名全国。当年以平遥古城的成功经验为代表,全国各地各种所谓的古城、古镇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其面貌固然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但经营模式可以说是不离其宗。然而但凡是潮流都会有过气的时候,相比一些新开发的同类景点,似乎平遥古城已经不是多么热门了。不过我对民居、票号、镖局之类实在没什么兴趣,而且又从别人那里听了不少关于古城内脏乱差宰人之类的负面新闻,虽然城内也有文庙可看,但终归还是不在计划之中。
此行平遥,全是为所谓“一城双寺”中的双寺而来。镇国寺在平遥城北,主殿万佛殿为五代时北汉建筑遗存;双林寺在平遥城南,寺中有宋至清彩塑两千余身,其中又以明代彩塑最具代表性。这两座寺庙于一般游客而言也许不过如此,然但凡对此有所了解者可谓如雷贯耳。
镇国寺在平遥城北十五公里郝洞村,火车站前便有公交前往。传说中很不靠谱的公交车实际上相当靠谱,二十分钟一趟,一到时间司机立即发车。车上人可着实不少,坐着站着挤得满满当当,然而大队人马在一处貌似乡镇企业的厂房前集中下车,只剩下了我们两人和另外一位大叔。结果这位大叔和我们一起在镇国寺下了车,原来这位就是镇国寺的管理人员。他领着我们打开了大门,买好了门票便撇下我们自顾自去忙了,看来这份工作还真是轻松。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间改名为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为大殿三间亦称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殿。其所以大名鼎鼎者,为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万佛殿。后代虽有重修,但大体仍然保持原貌,殿内更有五代彩塑十一身(另有三身明塑)。五代前承李唐后启赵宋,前后不过五十余年,如今放眼全国,五代建筑之珍贵程度甚至不亚于唐构,万佛殿真可谓国之瑰宝。
山门又称天王殿,元代重修
镇国寺的规模实际上并不大,山门之后紧邻钟鼓楼,之后便是正殿,空间未免有些局促。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彩塑胁侍
彩塑天王
万佛殿后还有明代所建三佛楼,内有明塑与壁画,然而保护状况不佳,壁画脱落严重。
另外,不想说却又不能不说的是,万佛殿大门前正对的空地上,居然有一坨风干的排泄物,殿门打开时,便不偏不倚正对着佛坛之上的主尊释迦。我很好奇这坨排泄物的主人是如何想到如此神奇的地点和角度的。不止如此,在两旁配殿左右、钟鼓楼前后,更可谓是遗矢遍地。联想到后来在太原火车站到处张贴的禁止随地大小便的告示,以及小巷中明显的骚味,我对山西产生了十分奇妙的第一印象。
离开镇国寺,恰好有公交经过,重回县城便马不停蹄前往双林寺。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其地原本为中都县故城儿得名,宋代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典更名为双林寺。双林寺初创年代现已无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所立,其中提到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曾对寺庙进行过重修,则初创至少应在此之前。
双林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重修,山门之内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寺庙外围建有高大的夯土墙,将寺院环绕得如同一座小城。各殿堂内遍布彩塑,早至北宋晚至满清,数量达两千余身,其中又以明代塑像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
双林寺原则上是禁止对彩塑拍照的,之前早已听说有不少人在双林寺都享受到了大喇叭点名批评的待遇。但不知道是淡季的缘故还是纯粹因为人家懒得理我们,似乎随便拍也没有人管,那略略偷拍上几张估计也是人畜无害。
天王殿,弥勒菩萨
释迦殿,文殊师利
千佛殿,韦陀
菩萨殿,千手观音
菩萨殿,胁侍
地藏殿,阂公
当年平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城与双寺,古城在商业开发的压榨蹂躏之下已是盛名难符,然而双寺仍旧可令人叹为观止。其实无论是木质的建筑还是泥胎彩塑,实在都是极脆弱的。一场雷电或是火灾便可使木构荡然无存,彩塑在人祸面前更是不堪一击。镇国寺万佛殿和双林寺彩塑能够留存至今,实属不易。究其原因,除了必不可少的一点运气,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有百姓的信奉与保护。双林寺的娘娘殿与贞义祠便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也许可以嘲笑这两处的彩塑题材不着边际、人物面目粗陋,然而这正是民间信仰寄托于此的体现。也许送子娘娘、睡姑姑、药婆婆于我们看来纯属是乱入,但这正反映了当时双林寺左近百姓的切实精神需求。若非是与世俗信仰的紧密结合,恐怕这些寺庙也很难得到百姓们的香火供养,日久天长想要保得周全就更是奢望了。在这片土地上,能够源远流长的往往并不是因为有多么玄妙多么高尚,而是合得大多数人的口味。正如汉传佛教发展到今天,其他诸宗俱已式微,却是只需诵念佛号便可带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净土宗大行其道,以至于几乎一统中土?
那么,在那些人们完全没有保护古物的意识、全凭信仰与自发的时代,是否万佛殿门口也会有这一坨翔呢?嗯,说不定也会有的。这当然不是最好的时代,但应该也不是最坏的。
平遥旧名平陶。北魏太武帝时,徙汉平陶于旧京陵县城之西,并因避太武帝名讳更名为平遥,即为今之平遥县。在晋中一代众多县城中,与平遥一样渊源深厚、历代遗迹丰富的不在少数,然而平遥却因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的缘故而闻名全国。当年以平遥古城的成功经验为代表,全国各地各种所谓的古城、古镇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其面貌固然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但经营模式可以说是不离其宗。然而但凡是潮流都会有过气的时候,相比一些新开发的同类景点,似乎平遥古城已经不是多么热门了。不过我对民居、票号、镖局之类实在没什么兴趣,而且又从别人那里听了不少关于古城内脏乱差宰人之类的负面新闻,虽然城内也有文庙可看,但终归还是不在计划之中。
此行平遥,全是为所谓“一城双寺”中的双寺而来。镇国寺在平遥城北,主殿万佛殿为五代时北汉建筑遗存;双林寺在平遥城南,寺中有宋至清彩塑两千余身,其中又以明代彩塑最具代表性。这两座寺庙于一般游客而言也许不过如此,然但凡对此有所了解者可谓如雷贯耳。
镇国寺在平遥城北十五公里郝洞村,火车站前便有公交前往。传说中很不靠谱的公交车实际上相当靠谱,二十分钟一趟,一到时间司机立即发车。车上人可着实不少,坐着站着挤得满满当当,然而大队人马在一处貌似乡镇企业的厂房前集中下车,只剩下了我们两人和另外一位大叔。结果这位大叔和我们一起在镇国寺下了车,原来这位就是镇国寺的管理人员。他领着我们打开了大门,买好了门票便撇下我们自顾自去忙了,看来这份工作还真是轻松。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间改名为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为大殿三间亦称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殿。其所以大名鼎鼎者,为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万佛殿。后代虽有重修,但大体仍然保持原貌,殿内更有五代彩塑十一身(另有三身明塑)。五代前承李唐后启赵宋,前后不过五十余年,如今放眼全国,五代建筑之珍贵程度甚至不亚于唐构,万佛殿真可谓国之瑰宝。
![]() |
山门又称天王殿,元代重修
镇国寺的规模实际上并不大,山门之后紧邻钟鼓楼,之后便是正殿,空间未免有些局促。
![]() |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 |
彩塑胁侍
![]() |
彩塑天王
万佛殿后还有明代所建三佛楼,内有明塑与壁画,然而保护状况不佳,壁画脱落严重。
另外,不想说却又不能不说的是,万佛殿大门前正对的空地上,居然有一坨风干的排泄物,殿门打开时,便不偏不倚正对着佛坛之上的主尊释迦。我很好奇这坨排泄物的主人是如何想到如此神奇的地点和角度的。不止如此,在两旁配殿左右、钟鼓楼前后,更可谓是遗矢遍地。联想到后来在太原火车站到处张贴的禁止随地大小便的告示,以及小巷中明显的骚味,我对山西产生了十分奇妙的第一印象。
离开镇国寺,恰好有公交经过,重回县城便马不停蹄前往双林寺。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其地原本为中都县故城儿得名,宋代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典更名为双林寺。双林寺初创年代现已无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所立,其中提到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曾对寺庙进行过重修,则初创至少应在此之前。
双林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重修,山门之内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寺庙外围建有高大的夯土墙,将寺院环绕得如同一座小城。各殿堂内遍布彩塑,早至北宋晚至满清,数量达两千余身,其中又以明代塑像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
双林寺原则上是禁止对彩塑拍照的,之前早已听说有不少人在双林寺都享受到了大喇叭点名批评的待遇。但不知道是淡季的缘故还是纯粹因为人家懒得理我们,似乎随便拍也没有人管,那略略偷拍上几张估计也是人畜无害。
![]() |
天王殿,弥勒菩萨
![]() |
释迦殿,文殊师利
![]() |
千佛殿,韦陀
![]() |
菩萨殿,千手观音
![]() |
菩萨殿,胁侍
![]() |
地藏殿,阂公
当年平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城与双寺,古城在商业开发的压榨蹂躏之下已是盛名难符,然而双寺仍旧可令人叹为观止。其实无论是木质的建筑还是泥胎彩塑,实在都是极脆弱的。一场雷电或是火灾便可使木构荡然无存,彩塑在人祸面前更是不堪一击。镇国寺万佛殿和双林寺彩塑能够留存至今,实属不易。究其原因,除了必不可少的一点运气,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有百姓的信奉与保护。双林寺的娘娘殿与贞义祠便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也许可以嘲笑这两处的彩塑题材不着边际、人物面目粗陋,然而这正是民间信仰寄托于此的体现。也许送子娘娘、睡姑姑、药婆婆于我们看来纯属是乱入,但这正反映了当时双林寺左近百姓的切实精神需求。若非是与世俗信仰的紧密结合,恐怕这些寺庙也很难得到百姓们的香火供养,日久天长想要保得周全就更是奢望了。在这片土地上,能够源远流长的往往并不是因为有多么玄妙多么高尚,而是合得大多数人的口味。正如汉传佛教发展到今天,其他诸宗俱已式微,却是只需诵念佛号便可带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净土宗大行其道,以至于几乎一统中土?
那么,在那些人们完全没有保护古物的意识、全凭信仰与自发的时代,是否万佛殿门口也会有这一坨翔呢?嗯,说不定也会有的。这当然不是最好的时代,但应该也不是最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