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杭高,永远的家。
这本是刚进北大的时候,在新生文艺汇演上,国关06的同学合唱的一首歌——《永远的北大,永远的家》。记得第一句歌词是,“戊戌之春她是百日维新一道曙光,辛亥革命为她更换新的容颜”。无论是标题还是歌词,换到杭高身上,其实也是一样的吧。
建于1899年的杭高,有着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有着鲁迅手栽的樱花树,有着长长的甬道。都说学校就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杭高人们都清楚,虽然我们“杭高学生”的身份只有三年,却一辈子都是杭高人。
刚进杭高的时候,看了很多百年校庆的资料。算了算,我应该碰得到百十校庆,不过就是2009年嘛,我一定要参加。可是真到了2009年,却想参加而不得——在鲍哲君校内看到北京杭高校友大聚会,激动地想要掏出手机报名,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正远在澳大利亚。原本一张来回机票的事儿变得相隔重洋,不免怅惘。等到杭高百十校庆的今天,也只有在悉尼遥寄祝福。本来月初得到王哲远消息说李王萍老师在寻我,想要和她联系,却也因为压上来很多期中作业和写作,便耽搁了联系的事情。现在想来,实在罪大恶极。
今天出门,风大温低,杭州却应该是芳菲正盛的人间四月天。心中想着,杭高的樱花,应该早已开过了吧,现在或许,是玉兰的天下。想起高三那年春天,拿着相机,趁着午休,偷偷跑到一二进之间去拍玉兰花,拍得不够,还跑到一进二楼从窗户里拍。正好碰见杨薇薇老师,一开始其实觉得挺尴尬的,因为这应该是在教室自修的时间。没想到杨老师标志性地哈哈哈一笑,说,你上西面那里去拍,那里好看。又说,现在的鲁迅纪念室那里,再早些拍樱花更好看。樱花的枝桠都伸进窗里了。见老师如此说,我也便释然地大拍特拍了起来。
这些玉兰照片至今仍然在我的电脑里,虽然07年初电脑崩溃完全格式化了,却千方百计地抢救了不少高三拍的杭高照片回来。看着四进红色的砖墙和大大的窗户,就仿佛自己坐在那个安静的教室里,坐在靠南面的窗户那儿。周围的同学看书的看书,休憩的休憩,而我自己看着窗外的草坪发呆。不经意间,抬头发现龙军老师,或者许建红老师,正从三进二楼望着四进一楼的我们,看我们在做些什么。眼光对上了,吐个舌头,转回身,假装念书,心却神游。通常,神游得都不会太远,大多就是在想,窗外那棵死的都空了心的梧桐树,是什么时候开始在那里站着的呢。
和杭高有关的文章,我以前已经情不自禁地写过很多,从老师到同学到校史,都写了很多。面对着杭高的百十校庆,却也不知道,到底写一些什么好了。记得在毕业典礼上,我的发言稿似乎写过,在杭高,春观樱花,夏望繁星,秋闻桂子,冬会初雪。三载春夏秋冬,不敢说阅尽杭高百态,却也一窥端倪。杭高好似圆润的穿着旗袍的少女一般,在看似保守的线条之中隐隐约约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性感的神态——这种性感,并不是搔首弄姿或是可以暴露所带来的,而是那种由于知书达礼所达到的、她自己并未察觉到的一种性感。这样的话,也只有我这样离得远远的杭高校友才敢说,要是我跑到学校里,对着李王萍老师说,我觉得杭高真性感!恐怕我会被她嗔怪个半天吧。
去年两会的时候,缪水娟校长来到北大探望大家。大家围在一块儿谈天说地的场景,真像回到了杭高一样——尤其是在北大校园里,在这个和杭高有着相同的古朴校园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圣地,我时时刻刻都感觉到,我的杭高血脉,在这里被继续着。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缪校长把我叫到学校。学校里空无一人,我到一进二楼的会议室时,缪校长正在和北大浙江招生组组长焦维新老师聊天。见我来了,缪校长便把我介绍给焦老师,我们仨聊了一会儿,缪校长便离开了。后来焦老师跟我说,缪校长向他介绍了很多我的情况,觉得我应该报北大(浙江省是先出分再报志愿的,否则我现在铁定不在北大),根据细节分析,我报国关比较合适。当焦老师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事实上有些惊讶:缪校长竟然知道这么多我的事情。不只是缪校长,杭高的好多老师,都在默默关注着每一个杭高的同学。比如赵一兵老师,在毫无根据(当然,我觉得是毫无根据,可能他早已收集了各方证据)的情况下,竟然在课堂上口出狂言:你考个浙江省前十名玩玩吧。一直到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到北大并且顺利注册,我才相信,我真的考上北大了。一直到我在这个园子里,我才知道,杭高是多么地神奇——在这里我惊能感到和杭高一样的东西。社团,校园,老师——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与杭高如出一辙。自由、民主、求真,无论是北大还是杭高,都是一样的。
从没有一样事物能让我不停地写与之相关的文章,也从没有一样事物能让我如此爱它,爱得难以忘怀。我终究还是错过了百十校庆——那么就约定,我一定要参加百廿校庆。
杭高,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但愿我们都能一起,不忘本心。
=====================
请看到这篇文章并在杭州的杭高人,如果方便的话,请帮我转告老师们:
我很好,勿念;
谨贺杭高百十校庆;
我爱杭高,永远都爱。
建于1899年的杭高,有着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有着鲁迅手栽的樱花树,有着长长的甬道。都说学校就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杭高人们都清楚,虽然我们“杭高学生”的身份只有三年,却一辈子都是杭高人。
刚进杭高的时候,看了很多百年校庆的资料。算了算,我应该碰得到百十校庆,不过就是2009年嘛,我一定要参加。可是真到了2009年,却想参加而不得——在鲍哲君校内看到北京杭高校友大聚会,激动地想要掏出手机报名,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正远在澳大利亚。原本一张来回机票的事儿变得相隔重洋,不免怅惘。等到杭高百十校庆的今天,也只有在悉尼遥寄祝福。本来月初得到王哲远消息说李王萍老师在寻我,想要和她联系,却也因为压上来很多期中作业和写作,便耽搁了联系的事情。现在想来,实在罪大恶极。
今天出门,风大温低,杭州却应该是芳菲正盛的人间四月天。心中想着,杭高的樱花,应该早已开过了吧,现在或许,是玉兰的天下。想起高三那年春天,拿着相机,趁着午休,偷偷跑到一二进之间去拍玉兰花,拍得不够,还跑到一进二楼从窗户里拍。正好碰见杨薇薇老师,一开始其实觉得挺尴尬的,因为这应该是在教室自修的时间。没想到杨老师标志性地哈哈哈一笑,说,你上西面那里去拍,那里好看。又说,现在的鲁迅纪念室那里,再早些拍樱花更好看。樱花的枝桠都伸进窗里了。见老师如此说,我也便释然地大拍特拍了起来。
这些玉兰照片至今仍然在我的电脑里,虽然07年初电脑崩溃完全格式化了,却千方百计地抢救了不少高三拍的杭高照片回来。看着四进红色的砖墙和大大的窗户,就仿佛自己坐在那个安静的教室里,坐在靠南面的窗户那儿。周围的同学看书的看书,休憩的休憩,而我自己看着窗外的草坪发呆。不经意间,抬头发现龙军老师,或者许建红老师,正从三进二楼望着四进一楼的我们,看我们在做些什么。眼光对上了,吐个舌头,转回身,假装念书,心却神游。通常,神游得都不会太远,大多就是在想,窗外那棵死的都空了心的梧桐树,是什么时候开始在那里站着的呢。
和杭高有关的文章,我以前已经情不自禁地写过很多,从老师到同学到校史,都写了很多。面对着杭高的百十校庆,却也不知道,到底写一些什么好了。记得在毕业典礼上,我的发言稿似乎写过,在杭高,春观樱花,夏望繁星,秋闻桂子,冬会初雪。三载春夏秋冬,不敢说阅尽杭高百态,却也一窥端倪。杭高好似圆润的穿着旗袍的少女一般,在看似保守的线条之中隐隐约约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性感的神态——这种性感,并不是搔首弄姿或是可以暴露所带来的,而是那种由于知书达礼所达到的、她自己并未察觉到的一种性感。这样的话,也只有我这样离得远远的杭高校友才敢说,要是我跑到学校里,对着李王萍老师说,我觉得杭高真性感!恐怕我会被她嗔怪个半天吧。
去年两会的时候,缪水娟校长来到北大探望大家。大家围在一块儿谈天说地的场景,真像回到了杭高一样——尤其是在北大校园里,在这个和杭高有着相同的古朴校园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圣地,我时时刻刻都感觉到,我的杭高血脉,在这里被继续着。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缪校长把我叫到学校。学校里空无一人,我到一进二楼的会议室时,缪校长正在和北大浙江招生组组长焦维新老师聊天。见我来了,缪校长便把我介绍给焦老师,我们仨聊了一会儿,缪校长便离开了。后来焦老师跟我说,缪校长向他介绍了很多我的情况,觉得我应该报北大(浙江省是先出分再报志愿的,否则我现在铁定不在北大),根据细节分析,我报国关比较合适。当焦老师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事实上有些惊讶:缪校长竟然知道这么多我的事情。不只是缪校长,杭高的好多老师,都在默默关注着每一个杭高的同学。比如赵一兵老师,在毫无根据(当然,我觉得是毫无根据,可能他早已收集了各方证据)的情况下,竟然在课堂上口出狂言:你考个浙江省前十名玩玩吧。一直到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到北大并且顺利注册,我才相信,我真的考上北大了。一直到我在这个园子里,我才知道,杭高是多么地神奇——在这里我惊能感到和杭高一样的东西。社团,校园,老师——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与杭高如出一辙。自由、民主、求真,无论是北大还是杭高,都是一样的。
从没有一样事物能让我不停地写与之相关的文章,也从没有一样事物能让我如此爱它,爱得难以忘怀。我终究还是错过了百十校庆——那么就约定,我一定要参加百廿校庆。
杭高,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但愿我们都能一起,不忘本心。
=====================
请看到这篇文章并在杭州的杭高人,如果方便的话,请帮我转告老师们:
我很好,勿念;
谨贺杭高百十校庆;
我爱杭高,永远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