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治下的济州岛小段
有元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谓大哉乾元,国土相较今日那是阔气的很。甚至历来因半岛气息浓厚极为排外的高丽半岛,也在多次鏖战后被元人渗入势力,半岛北部的平壤以及盖马高原一带,被元政府设立了双城总管府自行管理,剩下的高丽国土还设置有半羁縻的征东行省,留给高丽国王——因联姻成为黄金家族重要血亲的大元朝驸马爷管理。除此之外,今日的大韩明珠海外飞地济州岛,更被元政府收入囊中直接统治,在岛上设置有耽罗军民总管府,直接统治了数十年之久。今日去往济州岛游览的国人常年不息,更有新闻报道岛上最多的外籍地主乃是中华人士,却少有人知晓这片土地上也曾有过中国人的统治痕迹。如此一想,所谓的苏岩礁都不算什么争端,韩国人应该还我济州岛噻!! 济州岛古称耽罗,中国史书中又有州胡、东瀛州、涉罗、聃牟罗、儋罗等称呼。生活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李氏朝鲜文人韩致奫,在其所著《海东绎史》中解释说,东国方音【朝鲜语】称岛为“剡”,称国为“罗罗”,“耽”、“涉”、“儋”皆为“剡”的谐音,耽罗即“岛国”的意思,此说应是正解。济州岛“幅员四百余里”,是韩国最大的岛屿,“北枕巨海,南对祟岳”。山川秀美,号称形胜,且盛产柑橘和马匹,所谓“家家桔柚,处处骅骡”,实是东海一片福地。

13世纪的朝鲜半岛,蒙古-元政权同高丽前后搏杀数十年,终于降服高丽,但半岛局势仍不太平。不甘屈服元廷的高丽爱国人士,以及在与元朝战争中逐渐失去掌握朝政权力的武臣集团,对高丽王室的亲元姿态心怀不满。元世祖至元七年(高丽元宗十一年,1270),高丽权臣林衍发动兵变,其主力“三别抄”失败后,次年“有余党金通精遁入耽罗。” 在济州岛贵日村筑起缸坡头城,以此为据点与高丽-蒙古联军作最后的抗争,盘据耽罗将近三年,其众“旣入济州,筑内外城,恃其险固,日益猖蹶,常出掳掠,滨海萧然。” 早在林衍发动政变前,耽罗就因其重要的战略交通地位,引起了元廷的注意。史载“世祖既臣服高丽,以耽罗为南宋、日本冲要,亦注意焉。至元六年七月,遣明威将军【武散官阶,正四品】都统领脱脱兒、武德将军【武散官阶,正五品】统领王国昌、武略将军【武散官阶,从五品】副统领刘杰往视耽罗等处道路,诏高丽国王王禃选官导送。” 元廷派军事将领对耽罗进行的此次侦查,目的在于断遏南宋与日本之间的联系,同时为日后进攻日本做准备。不久高丽政局动荡,耽罗落入金通精领导的反元军队控制。为重获这支重要的海上航线的控制权,元廷开始决议收复耽罗。至元九年(1272)五月中旬,元人“诏议取耽罗及济州。” 中书省臣及枢密院臣商议:“若先有事日本,未见其逆顺之情。恐有后辞,可先平耽罗,然后观日本后否,徐议其事。且耽罗国王尝来朝觐,今叛贼逐其主,据其城以乱,举兵讨之,义所先也。” 明确攻取耽罗的目的,是剿灭抗元势力,并携兵威以震慑日本,达到一箭双雕的战略意图。当年六月底,高丽元宗也上表元廷,请求元政府出兵征讨耽罗残余的武臣集团势力。 在获得高丽请求出兵这一正式借口后,元朝军事机器迅速动员起来。当年十一月,元廷“敕发屯田军二千、汉军二千、高丽军六千,仍益武卫军二千,征耽罗。” 《高丽史》,元以攻讨济州诏王签军六千水手三千。《元史·郑温传》亦载,元廷“诏温统蒙古、汉人、女真、高丽诸部军万人,渡海征耽罗,平之。”由此可知元军动员万人军力应是事实。从人员构成上看,这支军队主要由汉军和高丽军组成,可能是蒙古军不习水战,所以没有做主力。当时元廷派人“奉旨往罗州道监造战船,” 各项工作陆续展开的同时,还命人招降耽罗意图不战屈人。元朝高丽军统帅洪茶丘上表元世祖,“金通精之党多在王京,可使招之,招而不从,击之未晩。帝从之。” 洪茶丘找来盘踞耽罗的金通精侄子金永等七人,“俾招之,通精不从,留金永,余尽杀之。” 招降失败后,次年(1273)春正月,元廷正式下诏,命忻都【蒙古族,成吉思汗弟铁木哥斡赤斤六世孙】、郑温【汉族,真定灵寿人】、史枢【汉族,永清史氏】、洪茶丘【高丽族,元朝辽东高丽军队统帅】等将领,“率捕船大小百有八艘征耽罗。” 高丽则以“中军行营兵马元帅金方庆,率精骑八百随忻都等讨三别抄于耽罗。” 并以“庆尙道庚午、辛未两年租税输助军粮。” 之后的战役过程,据《元史》记载,“四月,经略使忻都同洪茶丘领兵入海,攻拔耽罗城,禽金通精等,奉诏诛之......六月戊申,经略忻都等兵至耽罗,抚定其地。诏以失里伯为耽罗国招讨使,尹邦宝副之。” 又据《高丽史》详细记载,“四月庚戌,金方庆与忻都、茶丘等以全罗道一百六十艘,水陆兵一万余人至耽罗与贼战,杀获甚众,贼众大溃。斩金元允等六人,分处降者一千三百余人于诸船。其元住耽罗者按堵如故。于是贼悉平,使将军宋甫演等留鎭而还。” 之后的六月壬午,高丽“遣大将军金绶如元,告平耽罗贼。” 通过上文综述,济州岛距离大陆不远,四月应是元军作战时间,耽罗反抗军一战成擒,耽罗“一境底平”。搜捕“贼魁金通精”、“贼将金革正、李奇等七十余人”的清剿善后工作,直到六月才结束,之后元人马上派失里伯、尹邦宝为正副招讨使上岛经略,当年十二月,又命高丽征东行省对“济州百姓一万二百二十三人”进行了救济。总之,从至元十年(1273)六月起,耽罗大岛完全被元朝所控制。次年,元政府将其划归自己的统治之下,于其地设立耽罗国招讨司。招讨司的设置,《元史》记载高丽上书,说是尹邦宝“以计求径隶朝廷。” 【尹邦宝似是降元高丽人】言过偏颇,作为海外枢纽又地处征日冲要,元人早有以此为基地征伐日本的计划,所以设立官府不过是顺势而为之举。

作为元朝正式的统治区,元人在耽罗开始了一系列政权建设,招讨司后改为军民都达鲁花赤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改为军民安抚司,先后隶属于中书省、辽阳行省、征东行省等机构。至元十二年(高丽忠烈王元年,1275)六月,元廷以逊摊为耽罗国达鲁花赤,正式在耽罗设立达鲁花赤制度。当时的耽罗政府官职,见于文献的就有正三品军民安抚司达鲁花赤、从八品耽罗国军民安抚司司狱、从四品同知军民安抚司事等记录,而史料可查的耽罗达鲁花赤有逊摊、塔剌赤【塔剌儿来】、阿撒、奴列你他【塔剌赤子】,安抚使则有忽都塔儿。耽罗达鲁花赤的权力甚大,甚至能干涉高丽地方事务,如至元十八年(1281)五月,元廷就曾命耽罗国达鲁花赤塔儿赤,“禁高丽全罗等处田猎扰民者。” 而耽罗本地岛主,名为“星主、王子”的高氏一族,仍世袭其职,在元廷的庇佑下做着土著附庸。 作为控制耽罗的重要一环,元人开始迅速在耽罗驻军。占领当年,就立即“屯镇边军千七百人”在岛上,加强对耽罗的军事防御,建设征日桥头堡,同时命高丽派兵上岛协防,而所有军资都由高丽国供给。此后的至元十三年(1276)八月,耽罗达鲁花赤遣使高丽“来督戍卒。王令金光远等调四领兵,虽兼近侍,悉皆佥发。使将军梁公绩等领行。” 次年三月,高丽又“遣亲从将军金子廷,押送防守军于耽罗。” 严格的执行了元廷的派戍命令。根据高丽上表,“小国一千军镇戍耽罗。” 则知高丽常驻耽罗兵员为千人,这支军队由高丽“差官管领。” 但军队调动权却在元人手中。据《高丽史》记载,高丽忠烈王六年(至元十七年,1280),高丽曾因戍兵负担沉重,请求元廷调回高丽军戍兵,结果次年元人下令,只“许耽罗镇戍军五十名出陆耕种。” 可见高丽无元人命令,一兵不敢上陆。到了至元十八年九月,元人不甘心征日失败,又专门“益耽罗戍兵,仍命高丽国给战具。” 次年(1282)二月,“元遣蒙汉军一千四百来戍耽罗。” 其中还包括有元廷专门从辽东调拨的,头辇哥国王属下蒙古军“旺速等所部军四百”。到了至元二十一年(1284),因为水土不服以及元军再攻日本计划久未成行等原因,戍兵驻扎日久思乡军心不稳。为此耽罗达鲁花赤塔剌赤上书元廷,“以高丽军千人屯耽罗,其留戍四百人纵之还家。从之。” 此后耽罗戍兵只由高丽单独派遣。 耽罗纳入元人统治后,其百姓赋役,主要为造船、方物、贡马三项。史载“元朝欲征日本,就前朝(高丽)备战船九百艘、军资器仗,一切干办。故令下耽罗,使造一百艘,储侍应付,亦无有阙。” 直到元人放弃攻日打算,造船供役才终停息。其次又有方物之贡,当时曾规定耽罗“贡赋岁进毛施布百匹。”之后历代还多有耽罗入贡、免征白纻的记载,这都显示了元人对耽罗的实际控制权。元人还曾“遣林惟干及回回阿室迷里来采珠于耽罗。” 最后因为采找不到,只好从耽罗百姓家搜刮“民所藏百余枚还元。” 其他如香樟木、野猫皮等方物征敛仍不时发生,百姓苦之,直到成宗大德年间,元朝钦差王约被派往高丽查访,才“俾更弊政,罢非道水驿十三,免耽罗贡非土产物,东民大喜。” 耽罗最重要的职贡,乃是贡马,耽罗岛上自古就出产良马,“古薮牧马”是济州岛所谓“瀛洲十景”之一。元人统治耽罗后,很快就被开发为大元太仆寺的海外皇家牧场使用,太仆寺运来中国的“胡马”以及骆驼、牛、羊、驴等牲畜,在岛上进行繁育。自至元十三年(1276)元人“以马百六十匹来牧”开始,耽罗为元朝繁孽了大批的战马,还需不时上贡当地皮货、牛肉、乳酪、鞍具等给元朝统治者,以满足蒙古贵族的索取。经过近百年的生聚,耽罗生活的元朝牧人,逐渐融合为一个被高丽人称为“牧胡”的族群,他们占据岛上丰美的牧场,和居住在沿海村庄主要以渔业为生的耽罗本地民众分隔为两个体系。

有元一代,因为耽罗位于全罗州道南部海域中,“波涛汹涌,凡往来者难之”,于是成为元朝政府重要的流放地之一。元朝首次流放犯人,是在至元十二年(1275)四月,刚刚统治耽罗的元廷,就将盗贼百余人流放耽罗岛上,之后的五月和八月,先后又有两批七十三名犯人被接连遣送而来。至元十五年,当时的耽罗达鲁花赤塔剌赤,还奏请元廷将留滞耽罗的罪囚,“于高丽险恶岛子里教入去。” 即将高丽西海岸的诸多小岛都作为流放地使用,结果引发高丽的反对,数次上书中书省,称“小邦诸岛虽多,皆与陆地不远,上司所遣罪人已难安置,况今耽罗地元放罪囚并使移置,非惟置之无地,朝夕恐生他变。其耽罗元放罪囚,乞令依前往坐,仍使官军监守。” 元廷为此下令“别介险恶岛子,方便敎存住的。” 并没有答应高丽的要求,但史载流放人员最多的地方,还是以耽罗为主。虽然此后的历史记载中,再未出现针对此类普通犯人的具体流放记录,但根据相关资料推断,元代耽罗岛作为一处流放地始终被使用着,一直延续到元末。根据《元史》记载,元代流放犯人,大致的规则是“南人迁于辽阳迤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 如此耽罗流放的犯人中,极有可能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南方原南宋统治区域。据朝鲜史书《东史纲目·地理考》记载:“济州多元人子孙,今赵、李、石、肖、姜、郑、张、宋、周、秦之籍,以元为姓贯者是也。” 这些汉族姓氏的留存,可以推知来自汉地的流放犯人应该有一部分贡献。除了普通罪人,元代还常有皇族、大臣被流放耽罗,如延祐四年(高丽忠肃王四年,1317),仁宗之兄魏王阿木哥被流于耽罗。元英宗至治二年(高丽忠肃王七年,1322),流徽政院使罗源于耽罗。元惠宗元统元年(高丽忠惠王后元年,1340),流孛兰奚大王于耽罗。而济州在收归高丽管辖后,仍被当局作为一处流放地使用,甚至还有大批被明人俘虏的元代皇室成员被安置此地,故而今日的济州,竟有一种被称为“流放文化”的存在。

自元世祖逝后,耽罗的控制权在元朝和高丽之间几经转手。至元三十一年(高丽忠烈王二十年,1294),高丽忠烈王在奔元世祖之丧并贺元成宗即位之际,“请还耽罗。” 成宗认为:“此小事,可使还属高丽。” 自是耽罗在名义上复隶高丽,高丽史书亦载,是年“元丞相完泽等奏奉圣旨,以耽罗还隶于我【高丽】。” 但高丽仍未能完全收回耽罗主权,元人的皇家牧场以及所谓“牧胡”群体,仍游离于高丽管辖之外,享有治外法权俨然国中之国。紧接着在大德四年(高丽忠烈王二十六年,1300),元人意图重新在高丽设置省治,于是以“皇太后又放廐马”的名义再次将耽罗收归,并设耽罗军民总管府,但在高丽的反复陈求下,最终改设为非行政单位的军民万户府,而主官也由高丽人出任。五年后的忠烈王三十一年(1305),该地又被还属高丽。而根据《高丽史》记载,忠烈王三十四年又有元朝派遣济州达鲁花赤的记录,而《元史》还曾记载,元惠宗元统元年(高丽忠肃王十九年,1334)十二月,还曾“以奴列你他代其父塔剌赤为耽罗国军民安抚使司达鲁花赤。” 可见耽罗在元朝和高丽之间始终处于归属游移的状况。 及至元末,随着元朝对高丽控制力的减弱,高丽开始逐渐收回让渡给元朝的权益,耽罗的高丽地方政权也开始对牧胡施加管理,这使得原本只服从元朝太仆寺的牧人们心生不满,而高丽派驻官吏的贪暴行举,更激发了包括耽罗岛民在内的民众对高丽统治的反感,故而在官吏“恣其侵渔,民甚苦之”的背景下,牧胡带领广大岛民,“因诱以数叛,”凭借着天生强悍的战斗力,“牧胡强,数杀国家所遣牧使、万户以叛。” 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年(高丽恭愍王十一年,1362),元人和高丽关系因王位之争转入紧张,牧胡又在耽罗起事,拥星主高福寿为首,同时请求直隶元朝。元廷同意,派副枢密使文阿但不花为耽罗万户,文某一到耽罗,就杀掉了高丽委派的万户朴都孙,此后耽罗基本为元朝控制,元人从海道派遣官员前往当地管理。四年后(1366)的十月,高丽将领金庾声称驾船讨倭,临时停靠耽罗,意图偷袭收复耽罗,却被牧胡打退。为此牧胡向元廷上书告变,并要求在耽罗重置万户府自行管理。隔年(1367)二月,高丽恭愍王赶忙上表元惠宗辩解,说此次冲突,“金庾实非讨济州,因捕倭,追至州境樵苏,牧胡妄生疑惑,遂与相战耳。” 请求元廷“令本国自署官,择牧胡所养马以献如故事。” 当时的元朝已是覆亡前夜,无暇顾及偏处海外的耽罗,同时又有拉拢高丽之意,当时传说“帝欲避乱济州”,于是“乃诏以济州复隶高丽。” 再次将耽罗管理权送归高丽。高丽按部就班的加紧对牧胡的管理,由此在两年后又激起牧胡起事,史载时有“牧子哈赤跋扈,杀害官吏。”【哈赤,应即达鲁花赤简称】占据了耽罗全岛,继而又降,但只臣属高丽按时贡马,俨然独立一方,高丽对此衔恨于心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羁縻了事。到了洪武五年(高丽恭愍王二十一年,1372),元朝已经灭亡数年,明朝势力还未深入辽东,高丽人没了后顾之忧,于是借机派人向明太祖上表,称“耽罗国恃其险远,不奉朝贡,及多有蒙古人留居其国,宜徙之。” 而且江南反明余党,“兰秀山逋逃所聚,亦恐为寇患,乞发兵讨之。” 当时正值明初政权巩固时期,定海之外秀山、岱山、兰山、剑山、金塘五山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夷,岁为边患,史称“五山之乱”。这一反明武装集团遭到明廷镇压,失败后其余党以耽罗、日本等地为避难之所,又有方国珍、张士诚的余党及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豪强地主,人数不多能量却不容小觑,一时成为明廷心头之患。读罢高丽上表,朱洪武乐的顺水人情,于是口谕高丽:“休小觑他,多多的起将军马尽行剿捕者。” 得了明廷允许,高丽开始了积极备战,等到洪武七年,明人遣使高丽要求贡耽罗牧马二千匹,耽罗牧胡首领声称:“吾等何敢以世祖皇帝放畜之马,献诸大明。” 只送马三百匹应付。高丽人以此为借口,声明耽罗不肯向明朝贡马,派重臣崔莹率领三道兵马,“战舰三百十四,锐卒二万五千六百有五。” 一番激战讨灭了耽罗牧胡反抗军三千,首领石迭里必思、肖古秃不花、观音保三人都被传首王京,在岛上复置官吏。从此耽罗全岛复归高丽管理,中土对耽罗的统治至此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