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笔记及心得
这篇文章记录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基础知识及我个人对其过往和心理学理论的浅薄理解,积累就是力量。也同大家一起分享,对自身有一个更客观的认知和了解。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得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PS:个人无法坚决地站在荣格或者弗洛伊德一方,因为从许氏心理学对童年及过往对思维习惯和天性的影响根据来剖析二者,荣格的父亲,外祖父及13个兄弟姐妹中的8个都曾是神职人员,他本人也读过宗教学校,虽然在后来摒弃宗教神学,但不可否认,他的无意识理论更偏向于神创论,而作为一名生物神经学家背景的弗洛伊德,他可并不相信人的灵性与天地外的精神体有什么共鸣。本人持中立态度,以免对自身造成不必要的限制。
对上句话的个人分析:在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这句话,意为,个人无意识是对某种意识的强化结果,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是浪荡的,强化了这个过程的某些动作及思维,则在日后的感情生活细节中暴露的一览无余(观察力),如果选择伪装,天性与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之力量,要较意识力量强大很多(学术验证过的)。而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个人认为较为传统和保守,在对于家族血脉的发展与民族优化的过程中,其力量显示得较为明显(贵族与世家),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虽令人自制,但却限制当下人们的思想自由,并在暂时性事物中说服力不足。
荣格与弗洛伊德关于“压抑机制”理论的分歧:
简单地讲,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内容只要是性欲及其挫败,而荣格则认为在性欲之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譬如社会适应,生活压力等。
在“灵性”与“性欲”问题的看法上,荣格:无论在一个人身上,还是在一件艺术品上,只要显现出灵性,弗洛伊德便对之加以怀疑,并拐弯抹角地认为这是受压抑的性欲的表现。对此荣格不能同意,认为这样就把文化看成了闹剧,文化就只是受压抑的性欲的病态结果,而弗洛伊德则表示事实本来就是这样。
PS:为了不使自身受到不必要的限制,何不结合二者的理论综合地看待“压抑”的问题?性欲的发生是由荷尔蒙的刺激以及人类遗传基因中的“返祖”现象造成的,在儿童时期虽然没有强烈的性欲,但由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可见,在儿童的无意识当中,已经带有遗传中的“性欲”存在,而所有的欲则衍生来自于原型“性欲”,由荣格对“原型”解释的拓展研究中,性欲是索求的最强烈的动机,而压抑则是理智与意识(弗洛伊德的Super ego)的体现。这时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出现---Regression(回归)意为人在追求一件事的过程中受到了重大挫败而导致思维及情结退回到一个相对可以排除焦虑,恐惧,自卑等的时期时的状态---童年。个人认为这是压抑机制的最高层次体现,并非抑郁至死。“压抑”与“释放”是均衡的,生命才是光明与康健的,但在途径上却大不相同,有人纵欲,有人陶冶情操,这也是气质(高级神经活动)所致,在此本人反对纵欲,若一个人没有自制力,和良好的情绪控制力,那只能是情绪和荷尔蒙的奴隶。压抑就是自制。
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PS:何为命运?如同布满分离大小不一水珠的一片三维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是其中的一颗,任由你选择的方向行走(这种动能微乎其微,如同多米诺骨牌轻推的一瞬间),在融合到其他水珠时,因张力的作用力推向另一个方向,一次类推成一个特定的轨迹,有的进入了干涸区域而止,而有的融汇成海。这又和原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佛家所谓的因果关系,一个性善的人,又怎会每日躲躲藏藏,心惊胆战的生活呢?一只井底之蛙,又怎能懂得世界的广阔呢?一个爱慕虚荣喜爱炫耀的人,又怎能知晓内涵中精神的高度呢?印度教一句话说的好,无论现在遇到如何的事,如何的人,是好还是坏,都是对的。父母训诫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的理解仅为好好读书,争做不可替代之人,而我的理解则为从生活中动态掌握原型的汲取及创建---自我完善与自我控制。人的认知体系中,必然如同建高层一般需要坚实的基础,而基础的选择如同一棵分叉树,虽然枝叶繁茂,却总是与重力相反(大方向不变),有的伸入恶的领域,有的伸入善的领域,完全在人自身的控制之下完成的。在生活方面,原型的概念变得较为通俗好理解,举个例子,Stone henge则为所有建筑的原型,柱子,梁,构成一个空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蛋实则为卵生,而卵为蛋的原型,只不过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存在了极长的时期进化成自我保护的碳酸钙外壳,而卵生形式的生物起源于海洋。是一种古老的低等生物繁殖形式的直接延续,以原型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虽说要经过大量考察和调研,但个人认为十分站得住脚。而行为心理学中的强化过程也是一种原型的选择与发展过程。在荣格对原型的理论亦可推理到神创论与进化论激烈的争辩当中,到底是什么,给了整个世界的原型,亦可由中国千年伟大的道家思想所争辩的一样,无,生有,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中无到有的过程,是从何而来?这还是一个迷,同仁们加油,我还有设计要做。
(一)阿尼玛
Anima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成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射。
阿尼玛的发展有四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夏娃(母亲情结)---海伦(性爱对象)---玛丽亚(爱恋的神性)---索菲亚(男人内在的创造源泉)。
PS:此处能衍生的问题过多,大脑高速运转时总会失去精确的判断与理性,简单说一个问题,嫖客称之为嫖客?因为心中的海伦对象能在妓女身上投射反映出来,而一个女人灵性中的荒淫较多,则固然吸引以性为最终目的的伪善者男性,以此并不能称为女人的魅力,只有偏重母性与神性的阿尼玛,才会让双方结合得更具有持久性。从同性的角度来看,男人体内阿尼玛的灵魂并不一定都投射在女人身上,在同性当中的阿尼玛同样可以产生共鸣,性别识别障碍综合症。
(二)阿尼玛斯
Animus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同阿尼玛一样,他既是原型的意象,也是女人的情结。被其阿尼玛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玛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种原型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四个阶段及形象:赫尔克里斯(运动健将)---亚历山大(计划与行动)---阿波罗(指导者)---赫尔墨斯(灵感与创造)
年轻的女性,其阿尼玛斯可能会对老年人或者父亲以及导师产生迷恋的现象,成熟的女性其对象更可能是运动健将,而女性体会到了自己与阿尼玛斯的真是关系时,它就不再造成困惑,而成为理智,沉着,平静和平衡之源,阿尼玛斯对男性的灵性投射则更偏向于性善的智者。
PS: 荣格对于情结的解释综合了儿童行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在女性心智发展还不健全的时候,对阿尼玛斯的追求较多出现为恋父,喜大龄等,往往发展为一种恋父情结,而此种情结对阿尼玛斯造成反向的影响,为恋父情结反射加强了女性本身的阿尼玛斯男性灵魂---臆想自身为男性,行为以及思维较为幼稚地片面模仿男性,在自身认知的矛盾中压制雌性荷尔蒙的过程多显示为冲动与易怒。在对女性同性的关系中,不解释,T啊什么的大家都见得多了,同理上述Gay的情况(无鄙夷情绪,尊重你们的灵性发展)。
情结Complex
在荣格看来,情结是一种心像和意念的集合,其中具有一个源自原型的核心,并且具有某种特别的情绪基调。情结基本上是属于一种“自主性”或“自治性”的存在,它可以与我们的整体心理系统保持联系,但也会分裂,脱离甚至独立。于是,情结的出现与消失,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往往不受我们的意识支配,甚至能够支配我们的意识自我。情结在无意识中形成与积累,当它逐渐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机会发作并表现为我们人格与自我的“替代主角”。
一旦情结被触发而产生其作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情结总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感情强度的影响,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强烈的爱或恨,快乐或伤心,感激或愤怒等情绪,总是会伴随着情结的触及而发作;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已经不能再理智地表现本来的自己,而是完全被情结所占据与控制。在这种意义上,情结类似于一种心理本能,触发后就按照它自身的固有规律来自动行事。于是,受某种情结所困的人,往往也就会表现出由那情结所支配的心理与行为。
荣格曾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我们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关照与协调我们的情结。但是,当情结拥有我们的时候,就是心理病症的开始与表现。
PS:个人理解情节的发展过程,当一件自我隐秘的习惯与判断性思想发展的时候,过分偏执地加强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情结,例如,博爱的情结,当对超出友谊层次的关爱与容忍的行为投射并分散到多人身上,因为对孤独和感情的惧怕而不敢投射到一个人身上时,就会产生这种情结,个人的观点并不欣赏这种心理活动,在之前对培根论世界的散文集中,爱情一章的理解笔记中讨论过这种情结,若非神职和慈善工作的人而言,这是一种不纯洁的心理表现,应当给予压制与更正,否则将会形成今后友谊与情爱边界的模糊而对感情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的原型。
人格的类型
众所周知,基本类型分为外倾和内倾,但还有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感知,直觉,感觉。
作为感知型的人格功能,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思维型的人格功能告诉我们存在的是什么;感觉型的功能告诉我们存在的价值,而直觉型的功能告诉我们存在事物的变化及多种可能。
PS:很像猎人,也许这就是神性吧。
按照荣格的理论,当我们的四种功能处于平衡与和谐状态的时候,当我们的优势人格与辅助人格和弱势人格等相互补充的时候,我们就和自性发生了联系,从而有了真正的人格的核心。
PS: 这里要纠正的观念是,一个人人格的完善与他所拥有的财富并没有关联,所以在多年前一位同学所抱怨的,经济不独立就没有人格的完全独立,是绝对短浅和错误的认知。
自性化的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女----Andrew Samuels.
自性化的基本特征:(1)自性化过程的目的,是人格的完善与发展。(2)自性化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也即它不是在一种孤立状态发生的。(3)自性化包含着与社会规范的某种程度的对立,社会规范并不具有绝对的有效性。
深入到内在世界及其奇异的意象,会产生趋于自恋的危险。需要考虑的另一种危险时,伴随着自性化过程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包括反社会行为,甚至是某种精神性的崩溃。由于移情在心理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采用炼金术的术语,我们需要补充的是,自性化是一种逆行运动---Andrew Samuels.
PS: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是人一辈子的必修课,我们都有一个好记性,但却忘记了对自己忠诚。
最后引用荣格的一句话:“我一再注意到,自性化过程容易和自我的意识化相混淆,并随之把自我认作自性,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这样自性化就仅仅是自我中心和自发的性欲,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得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PS:个人无法坚决地站在荣格或者弗洛伊德一方,因为从许氏心理学对童年及过往对思维习惯和天性的影响根据来剖析二者,荣格的父亲,外祖父及13个兄弟姐妹中的8个都曾是神职人员,他本人也读过宗教学校,虽然在后来摒弃宗教神学,但不可否认,他的无意识理论更偏向于神创论,而作为一名生物神经学家背景的弗洛伊德,他可并不相信人的灵性与天地外的精神体有什么共鸣。本人持中立态度,以免对自身造成不必要的限制。
对上句话的个人分析:在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这句话,意为,个人无意识是对某种意识的强化结果,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是浪荡的,强化了这个过程的某些动作及思维,则在日后的感情生活细节中暴露的一览无余(观察力),如果选择伪装,天性与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之力量,要较意识力量强大很多(学术验证过的)。而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个人认为较为传统和保守,在对于家族血脉的发展与民族优化的过程中,其力量显示得较为明显(贵族与世家),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虽令人自制,但却限制当下人们的思想自由,并在暂时性事物中说服力不足。
荣格与弗洛伊德关于“压抑机制”理论的分歧:
简单地讲,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内容只要是性欲及其挫败,而荣格则认为在性欲之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譬如社会适应,生活压力等。
在“灵性”与“性欲”问题的看法上,荣格:无论在一个人身上,还是在一件艺术品上,只要显现出灵性,弗洛伊德便对之加以怀疑,并拐弯抹角地认为这是受压抑的性欲的表现。对此荣格不能同意,认为这样就把文化看成了闹剧,文化就只是受压抑的性欲的病态结果,而弗洛伊德则表示事实本来就是这样。
PS:为了不使自身受到不必要的限制,何不结合二者的理论综合地看待“压抑”的问题?性欲的发生是由荷尔蒙的刺激以及人类遗传基因中的“返祖”现象造成的,在儿童时期虽然没有强烈的性欲,但由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可见,在儿童的无意识当中,已经带有遗传中的“性欲”存在,而所有的欲则衍生来自于原型“性欲”,由荣格对“原型”解释的拓展研究中,性欲是索求的最强烈的动机,而压抑则是理智与意识(弗洛伊德的Super ego)的体现。这时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出现---Regression(回归)意为人在追求一件事的过程中受到了重大挫败而导致思维及情结退回到一个相对可以排除焦虑,恐惧,自卑等的时期时的状态---童年。个人认为这是压抑机制的最高层次体现,并非抑郁至死。“压抑”与“释放”是均衡的,生命才是光明与康健的,但在途径上却大不相同,有人纵欲,有人陶冶情操,这也是气质(高级神经活动)所致,在此本人反对纵欲,若一个人没有自制力,和良好的情绪控制力,那只能是情绪和荷尔蒙的奴隶。压抑就是自制。
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PS:何为命运?如同布满分离大小不一水珠的一片三维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是其中的一颗,任由你选择的方向行走(这种动能微乎其微,如同多米诺骨牌轻推的一瞬间),在融合到其他水珠时,因张力的作用力推向另一个方向,一次类推成一个特定的轨迹,有的进入了干涸区域而止,而有的融汇成海。这又和原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佛家所谓的因果关系,一个性善的人,又怎会每日躲躲藏藏,心惊胆战的生活呢?一只井底之蛙,又怎能懂得世界的广阔呢?一个爱慕虚荣喜爱炫耀的人,又怎能知晓内涵中精神的高度呢?印度教一句话说的好,无论现在遇到如何的事,如何的人,是好还是坏,都是对的。父母训诫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的理解仅为好好读书,争做不可替代之人,而我的理解则为从生活中动态掌握原型的汲取及创建---自我完善与自我控制。人的认知体系中,必然如同建高层一般需要坚实的基础,而基础的选择如同一棵分叉树,虽然枝叶繁茂,却总是与重力相反(大方向不变),有的伸入恶的领域,有的伸入善的领域,完全在人自身的控制之下完成的。在生活方面,原型的概念变得较为通俗好理解,举个例子,Stone henge则为所有建筑的原型,柱子,梁,构成一个空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蛋实则为卵生,而卵为蛋的原型,只不过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存在了极长的时期进化成自我保护的碳酸钙外壳,而卵生形式的生物起源于海洋。是一种古老的低等生物繁殖形式的直接延续,以原型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虽说要经过大量考察和调研,但个人认为十分站得住脚。而行为心理学中的强化过程也是一种原型的选择与发展过程。在荣格对原型的理论亦可推理到神创论与进化论激烈的争辩当中,到底是什么,给了整个世界的原型,亦可由中国千年伟大的道家思想所争辩的一样,无,生有,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中无到有的过程,是从何而来?这还是一个迷,同仁们加油,我还有设计要做。
(一)阿尼玛
Anima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成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射。
阿尼玛的发展有四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夏娃(母亲情结)---海伦(性爱对象)---玛丽亚(爱恋的神性)---索菲亚(男人内在的创造源泉)。
PS:此处能衍生的问题过多,大脑高速运转时总会失去精确的判断与理性,简单说一个问题,嫖客称之为嫖客?因为心中的海伦对象能在妓女身上投射反映出来,而一个女人灵性中的荒淫较多,则固然吸引以性为最终目的的伪善者男性,以此并不能称为女人的魅力,只有偏重母性与神性的阿尼玛,才会让双方结合得更具有持久性。从同性的角度来看,男人体内阿尼玛的灵魂并不一定都投射在女人身上,在同性当中的阿尼玛同样可以产生共鸣,性别识别障碍综合症。
(二)阿尼玛斯
Animus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同阿尼玛一样,他既是原型的意象,也是女人的情结。被其阿尼玛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玛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种原型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四个阶段及形象:赫尔克里斯(运动健将)---亚历山大(计划与行动)---阿波罗(指导者)---赫尔墨斯(灵感与创造)
年轻的女性,其阿尼玛斯可能会对老年人或者父亲以及导师产生迷恋的现象,成熟的女性其对象更可能是运动健将,而女性体会到了自己与阿尼玛斯的真是关系时,它就不再造成困惑,而成为理智,沉着,平静和平衡之源,阿尼玛斯对男性的灵性投射则更偏向于性善的智者。
PS: 荣格对于情结的解释综合了儿童行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在女性心智发展还不健全的时候,对阿尼玛斯的追求较多出现为恋父,喜大龄等,往往发展为一种恋父情结,而此种情结对阿尼玛斯造成反向的影响,为恋父情结反射加强了女性本身的阿尼玛斯男性灵魂---臆想自身为男性,行为以及思维较为幼稚地片面模仿男性,在自身认知的矛盾中压制雌性荷尔蒙的过程多显示为冲动与易怒。在对女性同性的关系中,不解释,T啊什么的大家都见得多了,同理上述Gay的情况(无鄙夷情绪,尊重你们的灵性发展)。
情结Complex
在荣格看来,情结是一种心像和意念的集合,其中具有一个源自原型的核心,并且具有某种特别的情绪基调。情结基本上是属于一种“自主性”或“自治性”的存在,它可以与我们的整体心理系统保持联系,但也会分裂,脱离甚至独立。于是,情结的出现与消失,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往往不受我们的意识支配,甚至能够支配我们的意识自我。情结在无意识中形成与积累,当它逐渐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机会发作并表现为我们人格与自我的“替代主角”。
一旦情结被触发而产生其作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情结总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感情强度的影响,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强烈的爱或恨,快乐或伤心,感激或愤怒等情绪,总是会伴随着情结的触及而发作;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已经不能再理智地表现本来的自己,而是完全被情结所占据与控制。在这种意义上,情结类似于一种心理本能,触发后就按照它自身的固有规律来自动行事。于是,受某种情结所困的人,往往也就会表现出由那情结所支配的心理与行为。
荣格曾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我们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关照与协调我们的情结。但是,当情结拥有我们的时候,就是心理病症的开始与表现。
PS:个人理解情节的发展过程,当一件自我隐秘的习惯与判断性思想发展的时候,过分偏执地加强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情结,例如,博爱的情结,当对超出友谊层次的关爱与容忍的行为投射并分散到多人身上,因为对孤独和感情的惧怕而不敢投射到一个人身上时,就会产生这种情结,个人的观点并不欣赏这种心理活动,在之前对培根论世界的散文集中,爱情一章的理解笔记中讨论过这种情结,若非神职和慈善工作的人而言,这是一种不纯洁的心理表现,应当给予压制与更正,否则将会形成今后友谊与情爱边界的模糊而对感情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的原型。
人格的类型
众所周知,基本类型分为外倾和内倾,但还有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感知,直觉,感觉。
作为感知型的人格功能,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思维型的人格功能告诉我们存在的是什么;感觉型的功能告诉我们存在的价值,而直觉型的功能告诉我们存在事物的变化及多种可能。
PS:很像猎人,也许这就是神性吧。
按照荣格的理论,当我们的四种功能处于平衡与和谐状态的时候,当我们的优势人格与辅助人格和弱势人格等相互补充的时候,我们就和自性发生了联系,从而有了真正的人格的核心。
PS: 这里要纠正的观念是,一个人人格的完善与他所拥有的财富并没有关联,所以在多年前一位同学所抱怨的,经济不独立就没有人格的完全独立,是绝对短浅和错误的认知。
自性化的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女----Andrew Samuels.
自性化的基本特征:(1)自性化过程的目的,是人格的完善与发展。(2)自性化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也即它不是在一种孤立状态发生的。(3)自性化包含着与社会规范的某种程度的对立,社会规范并不具有绝对的有效性。
深入到内在世界及其奇异的意象,会产生趋于自恋的危险。需要考虑的另一种危险时,伴随着自性化过程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包括反社会行为,甚至是某种精神性的崩溃。由于移情在心理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采用炼金术的术语,我们需要补充的是,自性化是一种逆行运动---Andrew Samuels.
PS: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是人一辈子的必修课,我们都有一个好记性,但却忘记了对自己忠诚。
最后引用荣格的一句话:“我一再注意到,自性化过程容易和自我的意识化相混淆,并随之把自我认作自性,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这样自性化就仅仅是自我中心和自发的性欲,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