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叶之庭》拉片赏析六
六、递进(25:18-29:14)
【剧情梗概 九月份,秋季开学,散漫松弛的校园氛围里,男主角和一对好友边走边聊着暑假的打工生活。经过办公室门外的时候,女主角正好从里面出来,两个人打了照面,男主角停了下来,错愕万分。但两人没能有所交流,因为女主角是来辞职的,她迅速被学生们围住了,看得出来,学生们对她既尊敬又亲近。
午休的时候男主角才从好友的口中得知,女主角被三年级的一些不良学生排挤诽谤,受到了流言恶语的中伤,男主角终于知道了女主角所谓的“可能无法走下去了”隐含着怎样的苦楚心酸,因此由一开始的被隐瞒欺骗的不快,转为对女主角的同情疼惜、心怀不平。放学之后,男主角找到三年级的那些不良学生,并与之发生了肢体冲突,对方人多势众,男主角自然占不到什么便宜。】
通常来说,递进段落的作用在于收束各条剧情线索,集中各方矛盾冲突,形格势禁,让各路人马别无选择地踏上前往“终焉之谷”的绝路。此时的剧情矛盾已然不可调和,除非经过一场是非生死的重新洗牌,否则没有人能从罪孽的泥淖中泅渡到希望曙光的彼岸。(瀑布汗……)
《言》角色稀少,故事简单,风格散文化,结局郎情妾意,因此递进段落在格局上没大造成所谓“奔赴高潮”的情势,但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它为导向最后的情感高潮排除干扰、扫清障碍,并架好了桥梁,因此集中和收束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结局是明确的——男女主角的相爱——从一开始我们就相信并期盼这一结局,重要的是过程——男女主角怎样被赋予角色性格,产生角色需求,面对重重障碍,通过努力改变,达到自身目的——这样一种以好莱坞为最的经典叙事模式。只不过在东方人的世界观念和故事传统中,角色不过是历史苍穹下的渺小个体,往往具有浓重的命运承受者的被动色彩,仅此而已。障碍(或干扰)的设置与解决是经典叙事模式的精髓所在。整体叙事结构上,递进段落就是次要障碍大幅消弭从而凸显最终主要矛盾的环节,必然表现为各条辅助线索往情节主线上的靠拢、收束。
当观众陷入这场自虐而又不可自拔的旅程,行进到25分18秒的时候,这段传奇故事也正讲述到主角们要跨越诉求之途上最难的外部路障——他们的年龄差距和社会角色落差及其所造成的男女主角爱情地位的不平等。新海诚是如何做到在短短的四分钟内将这些一直潜在的矛盾摆上台面,并迅速解决的呢?这就不得不梳理《言》在爱情主线之外的两条辅助线索:男主角的梦想线索和女主角的身世线索。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递进段落,新海诚对女主角的身世这条辅线进行了突然的收拢。这条线索从开场部的那首短歌就埋下伏笔,女主角那处处透露几分独特气质的行为和言语,以及惹人心疼的情感经历,一直都悬吊着观众的胃口。而这点神秘色彩在男主角情窦初开的心目中被无限放大,“仿佛代言了整个世界的秘密”,这就伏下了身份的揭示对男主角造成巨大冲击的可能性。新海诚播种、灌溉,辛勤培育,至此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真可谓“伏流千里”、“随地涌出”(随地势涌出)。这条线索的收拢所造成的冲击是全剧最富戏剧性的:男主角先是对女主角身份惊愕懊恼,认为女主角故意隐瞒欺骗了他,但在得知内情后,男主角迅速转变立场,大打出手,成为女主角的保护者。
相比于女主角的身世线索,男主角梦想线索就没有那么强烈的戏剧性了,它其实更应该叫做成长线索,只不过用制鞋这种物化的形式来进行更容易的表述而已,它承载的是男主角在爱情的觉醒中学会对自我、他人和世界作出更加成熟的认知定位和更加积极的态度改变,这是一段可贵的成长历程。(如此政治正确,谁还敢说新海诚非主流?)在递进段落,这条线索是隐藏在女主角线索背面的。因为在暗处,我们更应该敏锐的察觉到男主角在成长的精神层面所迈出的一步——他勇敢地从自我营造的“梦想”保护壳中挺身而出。对于爱情,他直面自己的内心,学会承担和付出,对于世界,他以实际行动做出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反应。
不管是女主角的身世线索还是男主角的梦想线索,它们伏流千里,绵延不断,进行了足够的铺垫,这才能在收束的时候产生惊人的戏剧容量,在短短4分钟时间内提出最主要的外部障碍:两人年龄和身份落差造成的爱情地位的不平等;并消抹这一障碍:女主角的辞职让她摆脱了无关因素的干扰,并实际上卸去了社会角色赋予她的强势地位,男主角勇敢的站出来充当了女主角的保护者,使他一改从前的弱势位置。两人首度在心理层面站在了相同的高度,尽管这其实是一种庸俗的社会心理作用,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只有站在相同高度的人才可能拥有最近的距离。于是,男女主角跨越那些恼人的障碍,心向着最近的距离贴近。
两条辅线从头至尾依角色性格的脉络精心编织,反过来将人物性格塑造得饱满生动。用人物性格整合故事线索、体现主题正是叙事艺术的价值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优劣(很正统的一种现实主义艺术主张哦,所谓“人学”……)。如果我们不苛求的话,《言》的三条线索可谓脉络清晰,主次分明,明暗有别,让故事大大地丰满好看起来。不得不对新海诚叙事能力的大幅进步点一个赞!
OK.好话说尽,我们才好展开批评。(神马?表酱紫小白好伐……吾辈可从来没掩饰过自己的腹黑眼睛男属性!)
相较于高潮部分仅有男女主人公两人的情感爆发,递进段落无疑集中了更多的戏剧冲突,就算从人物、场景、对白、动作等直观的外部构成因素来看,递进段落都是全剧最复杂的部分,需要有足够戏剧表现力的场面调度才能支撑起内容。可惜,在最见功力的这种富含戏剧冲突的多人互动场面调度上,新海诚的弱点暴露无遗。
我们已经充分分析了递进段落的剧作任务,可以说是非常紧凑、迅速逼紧的,毫无疑问应该迅速“进入状态”。但在段落开头“九月”黑底字幕的隔断之后,新海诚连用三个窗帘镜头才让男主角入画(你丫是有多慢热?),这简直是不可忍受的。大家如果了解小津安二郎的窗帘镜头就应该明白,小津大导演的窗帘镜头在独立的空间过渡中是隐含着一定的情节张力的,而且小津对窗帘镜头的运用是很慎重甚至吝啬的。但新海诚的连续三个窗帘镜头除了空间过渡作用之外,没有任何情节张力,实际上造成了松散拖沓的情绪氛围,与段落任务是格格不入的。我主张应该起码删去后两个窗帘镜头,让男主角尽快入戏,加紧节奏。
当然,新海诚有权力故意营造这样生活化的细节真实,赋予影片不紧不缓的日常节奏。那么,我们要问,尊重艺术性就必定违反生活真实吗?拘泥于日常化的节奏是否反而是对本质真实的违背呢?真正的艺术是基于客观规律的总结,是本质真实的,与日常生活的真实并不相悖。
在天台上扔手球的一场戏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男主角得知内情,内心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折,因此在镜头调度和剪辑节奏上都应该有相应的应对策略。但新海诚的镜头在前半段(27分18秒之前)与后半段(27分18秒之后)没有明显的区别,采取了大全景、中景、大全景、中景的平衡分配,镜头尺数也差不多长,这太过散乱不合理(本人并不反对大全景的运用,因为它能具有无限丰富的潜台词的意味)。内幕的揭示,引发男主角的内心动荡,这是一个戏剧张力突然增加、节奏迅速逼紧的过程,我们主张在内情揭示的对白过程中,插入的几个男主角的画面景别应该越来越紧,剪辑的节奏也要越来越快,这样才能与内在的戏剧张力相匹配。
其实对新海诚那含蓄、娴静的风格,我非常欣赏并给予最大的尊重。在教室大打出手的一场戏中,新海诚正面表现了他们在室内冲突的场面,我认为是欠妥的。建议甫一接手,镜头立即切换到教学楼的外景,中心是冲突的教室,画外音延续。最后男主角被摔出门外的镜头是可以保留的,否则又犯了太松的毛病。
另者不得不吐槽新海诚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实在拿不出手,男主角进门时简直像脚不沾地的病患一样,被打飞的时候像纸片一样,动作应该是有力量感的、有冲击力的。我所看过所有动画作品中,人体动作的刻画最具表现力的当属《空之境界》,高手过招,虽然纷繁复杂,但每招每式却又都清清楚楚,绝不拖泥带水,也不靠缭乱的画面眩人眼目。可谓极写实,又极艺术。(肯定有人呼喊《巨人》了,偶听不见啊听不见……)
【剧情梗概 九月份,秋季开学,散漫松弛的校园氛围里,男主角和一对好友边走边聊着暑假的打工生活。经过办公室门外的时候,女主角正好从里面出来,两个人打了照面,男主角停了下来,错愕万分。但两人没能有所交流,因为女主角是来辞职的,她迅速被学生们围住了,看得出来,学生们对她既尊敬又亲近。
午休的时候男主角才从好友的口中得知,女主角被三年级的一些不良学生排挤诽谤,受到了流言恶语的中伤,男主角终于知道了女主角所谓的“可能无法走下去了”隐含着怎样的苦楚心酸,因此由一开始的被隐瞒欺骗的不快,转为对女主角的同情疼惜、心怀不平。放学之后,男主角找到三年级的那些不良学生,并与之发生了肢体冲突,对方人多势众,男主角自然占不到什么便宜。】
通常来说,递进段落的作用在于收束各条剧情线索,集中各方矛盾冲突,形格势禁,让各路人马别无选择地踏上前往“终焉之谷”的绝路。此时的剧情矛盾已然不可调和,除非经过一场是非生死的重新洗牌,否则没有人能从罪孽的泥淖中泅渡到希望曙光的彼岸。(瀑布汗……)
《言》角色稀少,故事简单,风格散文化,结局郎情妾意,因此递进段落在格局上没大造成所谓“奔赴高潮”的情势,但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它为导向最后的情感高潮排除干扰、扫清障碍,并架好了桥梁,因此集中和收束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结局是明确的——男女主角的相爱——从一开始我们就相信并期盼这一结局,重要的是过程——男女主角怎样被赋予角色性格,产生角色需求,面对重重障碍,通过努力改变,达到自身目的——这样一种以好莱坞为最的经典叙事模式。只不过在东方人的世界观念和故事传统中,角色不过是历史苍穹下的渺小个体,往往具有浓重的命运承受者的被动色彩,仅此而已。障碍(或干扰)的设置与解决是经典叙事模式的精髓所在。整体叙事结构上,递进段落就是次要障碍大幅消弭从而凸显最终主要矛盾的环节,必然表现为各条辅助线索往情节主线上的靠拢、收束。
当观众陷入这场自虐而又不可自拔的旅程,行进到25分18秒的时候,这段传奇故事也正讲述到主角们要跨越诉求之途上最难的外部路障——他们的年龄差距和社会角色落差及其所造成的男女主角爱情地位的不平等。新海诚是如何做到在短短的四分钟内将这些一直潜在的矛盾摆上台面,并迅速解决的呢?这就不得不梳理《言》在爱情主线之外的两条辅助线索:男主角的梦想线索和女主角的身世线索。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递进段落,新海诚对女主角的身世这条辅线进行了突然的收拢。这条线索从开场部的那首短歌就埋下伏笔,女主角那处处透露几分独特气质的行为和言语,以及惹人心疼的情感经历,一直都悬吊着观众的胃口。而这点神秘色彩在男主角情窦初开的心目中被无限放大,“仿佛代言了整个世界的秘密”,这就伏下了身份的揭示对男主角造成巨大冲击的可能性。新海诚播种、灌溉,辛勤培育,至此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真可谓“伏流千里”、“随地涌出”(随地势涌出)。这条线索的收拢所造成的冲击是全剧最富戏剧性的:男主角先是对女主角身份惊愕懊恼,认为女主角故意隐瞒欺骗了他,但在得知内情后,男主角迅速转变立场,大打出手,成为女主角的保护者。
相比于女主角的身世线索,男主角梦想线索就没有那么强烈的戏剧性了,它其实更应该叫做成长线索,只不过用制鞋这种物化的形式来进行更容易的表述而已,它承载的是男主角在爱情的觉醒中学会对自我、他人和世界作出更加成熟的认知定位和更加积极的态度改变,这是一段可贵的成长历程。(如此政治正确,谁还敢说新海诚非主流?)在递进段落,这条线索是隐藏在女主角线索背面的。因为在暗处,我们更应该敏锐的察觉到男主角在成长的精神层面所迈出的一步——他勇敢地从自我营造的“梦想”保护壳中挺身而出。对于爱情,他直面自己的内心,学会承担和付出,对于世界,他以实际行动做出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反应。
不管是女主角的身世线索还是男主角的梦想线索,它们伏流千里,绵延不断,进行了足够的铺垫,这才能在收束的时候产生惊人的戏剧容量,在短短4分钟时间内提出最主要的外部障碍:两人年龄和身份落差造成的爱情地位的不平等;并消抹这一障碍:女主角的辞职让她摆脱了无关因素的干扰,并实际上卸去了社会角色赋予她的强势地位,男主角勇敢的站出来充当了女主角的保护者,使他一改从前的弱势位置。两人首度在心理层面站在了相同的高度,尽管这其实是一种庸俗的社会心理作用,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只有站在相同高度的人才可能拥有最近的距离。于是,男女主角跨越那些恼人的障碍,心向着最近的距离贴近。
两条辅线从头至尾依角色性格的脉络精心编织,反过来将人物性格塑造得饱满生动。用人物性格整合故事线索、体现主题正是叙事艺术的价值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优劣(很正统的一种现实主义艺术主张哦,所谓“人学”……)。如果我们不苛求的话,《言》的三条线索可谓脉络清晰,主次分明,明暗有别,让故事大大地丰满好看起来。不得不对新海诚叙事能力的大幅进步点一个赞!
OK.好话说尽,我们才好展开批评。(神马?表酱紫小白好伐……吾辈可从来没掩饰过自己的腹黑眼睛男属性!)
相较于高潮部分仅有男女主人公两人的情感爆发,递进段落无疑集中了更多的戏剧冲突,就算从人物、场景、对白、动作等直观的外部构成因素来看,递进段落都是全剧最复杂的部分,需要有足够戏剧表现力的场面调度才能支撑起内容。可惜,在最见功力的这种富含戏剧冲突的多人互动场面调度上,新海诚的弱点暴露无遗。
我们已经充分分析了递进段落的剧作任务,可以说是非常紧凑、迅速逼紧的,毫无疑问应该迅速“进入状态”。但在段落开头“九月”黑底字幕的隔断之后,新海诚连用三个窗帘镜头才让男主角入画(你丫是有多慢热?),这简直是不可忍受的。大家如果了解小津安二郎的窗帘镜头就应该明白,小津大导演的窗帘镜头在独立的空间过渡中是隐含着一定的情节张力的,而且小津对窗帘镜头的运用是很慎重甚至吝啬的。但新海诚的连续三个窗帘镜头除了空间过渡作用之外,没有任何情节张力,实际上造成了松散拖沓的情绪氛围,与段落任务是格格不入的。我主张应该起码删去后两个窗帘镜头,让男主角尽快入戏,加紧节奏。
当然,新海诚有权力故意营造这样生活化的细节真实,赋予影片不紧不缓的日常节奏。那么,我们要问,尊重艺术性就必定违反生活真实吗?拘泥于日常化的节奏是否反而是对本质真实的违背呢?真正的艺术是基于客观规律的总结,是本质真实的,与日常生活的真实并不相悖。
在天台上扔手球的一场戏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男主角得知内情,内心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折,因此在镜头调度和剪辑节奏上都应该有相应的应对策略。但新海诚的镜头在前半段(27分18秒之前)与后半段(27分18秒之后)没有明显的区别,采取了大全景、中景、大全景、中景的平衡分配,镜头尺数也差不多长,这太过散乱不合理(本人并不反对大全景的运用,因为它能具有无限丰富的潜台词的意味)。内幕的揭示,引发男主角的内心动荡,这是一个戏剧张力突然增加、节奏迅速逼紧的过程,我们主张在内情揭示的对白过程中,插入的几个男主角的画面景别应该越来越紧,剪辑的节奏也要越来越快,这样才能与内在的戏剧张力相匹配。
![]() |
其实对新海诚那含蓄、娴静的风格,我非常欣赏并给予最大的尊重。在教室大打出手的一场戏中,新海诚正面表现了他们在室内冲突的场面,我认为是欠妥的。建议甫一接手,镜头立即切换到教学楼的外景,中心是冲突的教室,画外音延续。最后男主角被摔出门外的镜头是可以保留的,否则又犯了太松的毛病。
另者不得不吐槽新海诚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实在拿不出手,男主角进门时简直像脚不沾地的病患一样,被打飞的时候像纸片一样,动作应该是有力量感的、有冲击力的。我所看过所有动画作品中,人体动作的刻画最具表现力的当属《空之境界》,高手过招,虽然纷繁复杂,但每招每式却又都清清楚楚,绝不拖泥带水,也不靠缭乱的画面眩人眼目。可谓极写实,又极艺术。(肯定有人呼喊《巨人》了,偶听不见啊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