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奥地利(一)
2013-06-23
二十多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时,游历了欧洲很多国家。当时在乎的是看著名风景、艺术圣地,听古典音乐、歌剧,当然少不了拍照(幻灯片)。至于吃饭,则从没有真正留心过,除了省钱,就是图快,所以就爱上了土耳其丢那大饼(烘烤的大饼中夹有在电炉中旋转烤出的喷香的羊肉或牛肉,伴以各色的沙拉,加上土耳其特有的酸奶酱,美味无比),可以连吃两、三天也不厌。我后来曾对太太Lily说,就冲着这令人难忘的大饼,我真愿意移民土耳其!
后来是Lily改变了我的旅游风格,不再是手捧土耳其大饼、肩扛摄影设备,从一个景点赶往下一个景点,而是从容享受很多,特别是在享受当地美食上很是投入。难怪,Lily很讲究吃,我原本也在乎口福,在德国十五年,自然爱上了各国美食,甚至能空口享用各种奶酪而不觉气味冲鼻、味同嚼蜡,不过是Lily唤醒了我在旅行中享受当地美食美酒的意识,不,是味觉、是嗅觉。而我对她的重大改造是引诱她迷上了欧洲美食,意大利海鲜、法国鸭腿和德国猪手,当然还少不了瑞士巧克力、意大利吉拉图冰淇淋……
然而,让我们获得意外惊喜的是,我们吃过的最为鲜美的烧牛肉竟是在奥地利,当然,那里花样繁多、精致无比的甜点-特别是配上维也纳特有的咖啡-更是举世无双!
我在1990年第一次去维也纳时,就领略了那里著名的咖啡馆文化。后来出差和陪客户,又去过几次著名的沙哈饭店的咖啡馆。所以,我们2011年10月去维也纳时,我特意带着Lily去了几家著名的咖啡馆、糕点店,作为我向她展示维也纳风情的重点节目。 如果我自己一人逛维也纳的咖啡馆,我会去弗洛伊德常光顾的朗特曼咖啡馆,或是莫扎特演奏过的福洛蝴泊咖啡馆,追寻一下大师留下的气息,就着一杯美浪时咖啡(Melange,维也纳特有的咖啡加热牛奶),读着iPad里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发发呆,在维也纳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偷得浮生半日闲。 是的,我很向往生活在1900年的维也纳,能和马勒、克林姆特们交游、在咖啡馆盘桓……而Lily更享受现时现刻的心境和味蕾的愉悦,所以我们不仅去了沙哈咖啡馆,更去了被誉为维也纳最美的咖啡馆中央咖啡馆,当然还专门前往当年的宫廷糕点店丹默尔,尽享了维也纳的甜点……
沙哈饭店有着我所迷恋的欧陆传统大饭店(Grand Hotel)的一切:古典主义的建筑、厚重的转门、典雅的内饰、怀旧的油画、遍布一面又一面墙的著名客人的照片、华丽的餐厅,当然,还有那留着旧式唇须的上了年纪的门侍长,优雅一如往昔,一切的一切散发着帝国黄金时期的气息,不,是味道,可以嗅的到、尝的出的维也纳味道。这天我们挺运气,酒店咖啡馆里比较空,看样子大多是维也纳当地人,不象以前几次满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侍者带我们到里侧一张边上没人的咖啡桌,我们舒舒服服地叹口气坐下,先缓了缓在堪特呐大街逛累了的双脚,我的双眼就已经在环顾那暗红色基调的咖啡馆。地毯、墙面、内饰是不同色调的红,外侧向大街(国立歌剧院的背后)的阳光房顶的遮阳帘虽然由一条条白色垂幔组成,但其间又夹着赭红色的,搭配得很典雅,秋日午后的阳光在室内弥漫出淡红色的暖意,映在窗边窃窃私语的人们脸上,满是适意与闲暇。Lily已经展开那精致小报夹式的红字饮品单研究起来,点餐从来都是她的领地,而我只是提供一些我的关于欧洲美食的点滴建议,主要是等着享用和发表评论。侍者送来遍布各色小巧糕点的四层餐盘,白色金边的细瓷盘衬托出巧克力的外层、鹅黄的内馅、棕色的果仁、暗红的樱桃酱和诱人的鲜红的草莓,配以三角的、圆的、方正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形状,还没来得及品尝,眼睛已经享受了一场小小的视觉盛宴,让口舌生津、鼻翼舒展。来沙哈当然不能错过著名的沙哈蛋糕,那通体的巧克力,放在两杯维也纳特色咖啡中间(一杯美浪时、一杯皇帝御驾Kaiserspanne),恰似一小幅棕色调的静物画,和旁边多彩的餐盘形成有趣的对照。遗憾的是,人们可以作画留下视觉的印象、作曲抓住听觉的感受、写作存储整体的感觉、心境,可如何把握住味觉、嗅觉呢?这会儿,我已经无法回忆起这些甜点、咖啡带来的独到的、细腻的享受了,那种身体里、心灵上的印象、感受、心境,让自己重享那一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遗憾:幸福稍纵即逝,难以存下供日后取出再慢慢享用、更无法真正传递给别人。也许,我在每次品尝美食的同时,马上就得记下那款菜式、那只甜点的在舌上展开、颚间开放时引发的感受?不要说自己笔拙,史上中外哪位文学大家留下过关于美食的味觉、嗅觉的文字,能让人真的感到那口感、那舌尖上的味觉、鼻中的香味、那浑身上下毛孔中的畅快?读了“追忆逝水年华”, 读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关于在茶中蘸过的玛德莱娜小饼入口那一刹那引发出的往日的回忆,我才意识到,味觉和嗅觉才是对逝水年华的最深沉、最细腻、最准确的存储,如果文字无法让我们回到当年,那么,就再尝尝当年爱吃的东西吧!就这样,我在沙哈咖啡馆里,慢慢让那巧克力蛋糕在口中化去……同样,要想存下让未来美美回味的记忆,就去沙哈咖啡馆吧!
正在我被各色美味搞得心猿意马、梦回旧日时光的时候,Lily正把又一小块蛋糕放到我的盘里让我分享,同时等着我发表“尝后感言”。这时我才发现我们那张小小的大理石咖啡桌上又多了一份新的糕点品种。不知什么时候我侧后方的咖啡桌边坐了一对年长的维也纳老夫妇,原来Lily瞄上了他们桌上的一种糕点,用美国人的那种随意和那位老太太搭上了话,也点了同样的一份。两位老人用维也纳人特有的抑扬顿挫和拖长的语调低声聊着,也许他们几十年来都在咖啡馆里这么静静地分享着时光无声的流逝。老太太赞赏了Lily点的丰盛的点心和地道的维也纳咖啡,告诉我们他们象我们这么年轻时(相对而言,他们大概是我们父母们的年纪)一天三顿都可以吃甜点、喝咖啡而不会腻味,而沙哈咖啡馆是他们常来的地方。她父亲甚至还认识那位赫赫有名、执掌饭店几十年的沙哈老太太。后来Lily问起哪里能买到高档的瓷器,老太太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怎样在格拉本大街上找到那条小巷、再怎样找到巷子深处的那家店,那是家她很爱光顾的老字号,想来这家老店也一定藏着她岁月里的点点记忆。老太太来了兴致,竟说愿意等会儿陪我们走过去,反正天气那么好、他们回家也顺路。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老先生,这会儿插话拦住了老太太:“人家年轻人还想俩人自己走走呢……”。可惜,我倒真想听听两位老人多聊聊维也纳的过去、他们年轻时的事,那种书里读不到、平淡而往往感人的故事,想再感受他们那种让我喜欢的维也纳腔调。我在德国达姆斯达特读书时,爱听邻居、朋友里的老太太、老先生们聊他们的过去。开始多少是为了练德语,后来竟很享受让老人们把自己带到他们的时代、感受他们年轻时的生活氛围、经历、心境和感慨,有如读一篇篇怀旧的短篇小说,我那时就想着这样收集将来自己写小说的素材。可惜,从那时直到今天就从来没有把他们讲的事记下,现在,我在博客中开了“追忆逝水年华”的专栏,没有理由再拖下去了!
我们在维也纳的几天真运气,不仅还象夏末那样暖融融地让人真舒坦,而且几乎天天阳光灿烂、蓝天上只少许点缀着几片云,模样还那么好看,真是德语里所说的Kaiserwetter(皇帝天气)!说不定这个词还是维也纳人发明的呢,因为好像皇帝呀、帝国啊还在他们的生活中弥漫不散。虽然他们在近一百年前和德国人一样废掉了自己的皇帝(欧洲连续统治时间最长皇族的末代君主,哈布斯堡皇朝曾占了欧洲半壁江山),甚至比德国人走得更远,废除了所有贵族称号,但老维也纳人和老北京一样,难以忘却帝国和皇帝那些事儿。我们都见过老北京聊起这皇帝、那王爷,侃起故宫、王府的那股神往,好像在当年为王府驾马车,也比今天在什么部里混个处长要牛。这次我们去了两次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一次是参观、一次去听柴可夫斯基的“欧根奥涅金”,这会儿让我想起了90年第一次到维也纳歌剧院听歌剧的趣事。那天在衣物寄存处前排起了队伍,就见两位柜台后年长的服务员身穿笔挺、神气的制服,其中一位还留着帝国时代的翘起的厚重的仁丹胡,他们优雅地招呼着衣着华丽的歌剧听众“侯爵先生”、“大使夫人”,我那时还真以为前面那些人是名人显贵。等到轮到我了,那位仁丹胡笑眯眯地称我为“大臣先生”。后来我才反应过来,他们的这种客气不仅是为了多拿小费,而且是维也纳人怀旧的幽默体现,让客人们一起重回旧日时光。我把自己重重的背囊递过去,在他面前的小盘子里放了几枚小硬币。“原来您不是日本人啊!”,虽然有点失望,那老先生仍不失优雅地笑笑。原来那年头日本人工资高、国内物价高于欧洲,日本游客到欧洲给起小费来出手阔绰得出名。那时我当学生的,只能买得起最上层的站票,当然没丰沛的小费给那位自己气度比得上当年公爵的老服务员。这种怀旧的氛围还充斥在维也纳的传统舞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歌剧院舞会)、高档餐厅、大饭店、上流的沙龙,当然在老式的咖啡馆、甚至街头巷尾也还会遇上……那天,我们在听歌剧“欧根奥涅金”幕间休息时也不忘口舌之娱,不仅品了上等的香槟,还花了几倍于外面咖啡馆的价钱,尝了两款甜点。在伴着铃声急急返回座位时,唇齿间还留着那怡人的口感和让人难以释怀的香甜,带着这种愉悦去继续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歌剧,真是一个美妙的夜晚。我还记得,整个夜晚,Lily一直都很投入,最终谢幕时,她一直起劲地鼓掌,我想,维也纳的甜点一定为这么美好的夜晚默默增添了耳目以外的享受……
是的,维也纳的甜点。维也纳如果没有了那些用千姿百态、万千口味来引诱我们的甜点,一定会让那所谓的“维也纳味道”乏味很多。我常常自诩意志坚定、具有德国人特有的克制和纪律(毕竟,在我的生意生涯中,我居然有整整14年没喝酒!),但一踏上维也纳的土地,我就主动放松了-我要陪Lily遍尝维也纳的甜点,就像前一年我们在意大利每天至少吃一、两次吉拉图冰淇淋一样,我们在奥地利、特别是维也纳每天至少正式喝一次咖啡、吃一次甜点!是啊,人生苦短,不可把享受推到以后不能再享受的年纪!结果是,近两个星期旅行下来,我足足重了两公斤(公平地说,也包括慕尼黑炸猪手的贡献),后来竟花了大半年练掉这些脂肪,回想起来,值!代价大才显得所追求的东西的价值、才显出我们的真爱!或是我们真正的弱点?无论怎样,为了维也纳甜点,我甘愿承认我的弱点。
有这种弱点的,当然不止Lily和我,大半的维也纳人如此,而那位在国内最有名的奥地利人(其实她原籍巴伐利亚),希茜公主(其实中文译名的“茜”字对不上原名Sissy的发音),即伊丽莎白皇后,那位当年欧洲最美的女人之一,也是有这种弱点的人之一。不光她,多少代来,哈布斯堡皇室多少皇亲国戚迷恋甜食糕点,造就了维也纳糕点名师辈出,那些专为皇室供货的宫廷糕点店,当年大多分布在霍夫堡附近。其中最著名的一家,1785年开业时位于皇宫东门的米歇尔广场,1888年搬到通向广场的繁华的菜场街上,距离皇宫东门也不到百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糕点店丹默尔,门前还一直挂着老招牌“皇帝及国王宫廷甜点店”。那天下午我们慕名前来时正是维也纳人泡咖啡馆的黄金时段,楼下主厅里已没有一张空座,连楼梯边糕点厨房外的位子也坐了一对窃窃私语的年轻人。主厅里的内饰是金壁辉煌的19世纪末装饰派风格的典范,天花板、墙壁、镜框上点缀了各种花纹图案,几面大镜子更是把室内反射得流光溢彩。这种风格前些年常被搬到国内豪宅的装饰上,结果让人看了觉得除了媚俗之极就是别扭得很。而在维也纳、在这座几百年的老宅里、在这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里,这种风格却让人感到时光瞬间倒流,置身于帝国歌舞升平、艺术繁荣的令人神往的年代。不愧是当年为隔壁皇家供货的糕点店,整个宽敞大气的糕点厨房两面用玻璃为墙面,上面也是玻璃为顶,客人可以从楼上望下来,或在经过时驻足观赏。那里面四位糕点师各自在忙着,大理石的台面上整齐摆放着等待进烤箱的各种形状的糕点、各色酱料、工具,里面一面高大的墙面上挂着一长排玻璃柜,里面陈列着各种老旧的糕点制作器皿,整个厨房更象个艺术作坊。 可惜,我们只能坐到二楼装潢简单得多的一间中等大小的厅堂中,边上有人在读报,有学生在做作业,也有游客在拿着指南讨论下面去哪里,倒是没有看到作家模样的人在写他的书。由于客人多,等了很久,我们的咖啡和糕点才来。不过,我们没有白等那么久,丹默尔毕竟是两百多年的老字号,不仅咖啡壶、糖罐用的是上了年头的银器,而且蛋糕的口味确实不负盛名。我一口一口地让不同的糕点、糕点的不同部位慢慢在舌上、颚间盘桓、流过、化去,细细感受奶油在舌尖上滑过、巧克力壳在齿间迸裂、榛子粒在口中翻滚,渐渐悟出各种口味的绽开、变化、交替-品好维也纳糕点,真得有品酒师的敏锐、细致、体贴、丰富的经验,还得有描述表达的功力…… 尝过丹默尔糕点的人知道了糕点的最高境界和衡量尺度,难怪Lily后来总是说美国的甜点太单调、太甜、太粗糙、太……就象吃过意大利正宗的吉拉图冰淇淋一样,此后再不会随便被各种来头的冰淇淋迷住。识货后的代价是可选的余地大为减少、常常会不满意这个、挑剔那个,而我们的生活品味因此提高、生活更有讲究-我们只对极少的东西满意,我们活得真正到位,有品味、有深度、有滋有味,我们为自己的感受而活,尽管他人看不懂、嗤之以鼻。为自己乐在其中地活着,最好不被别人称赞、推崇,怡然而自由,这也许是生活幸福之道。
说到希茜公主那么爱吃甜点,为什么她一辈子居然能一直保持苗条的体型呢?在霍夫堡纪念她的专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她当年健身的专门器械,她竟是现代女子健身的第一人。原来爱吃甜点并不一定就要发福,只要拿出吃甜点的热情和投入坚持健身就可以了,其实很简单,放心享受甜点吧!万一没能坚持锻炼控制住体重,至少我们享受了生活,虽然生活都已变形,但总比从来就没有过生活要好!
最后在离开维也纳的那天早上,几天来一直阳光灿烂的天气终于变脸了,长脚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看过美术历史博物馆,我们穿过皇宫-这几天我们天天从皇帝他家走过,好像路过老朋友家,出东门在米歇尔广场左拐,在雨中没走多远就从过去王府的门口楼上挂下来的条幅上看到了中央咖啡馆的字样。这里的咖啡馆比别处更满,在门厅里站满了湿漉漉等座位的人们,听口音游客为多,可能循着指南找过来,或者因为下雨临时改变计划想来咖啡馆坐坐。看到这么多人在等,我们犹豫着想退出来换一家,但Lily看到优美的连成一片的拱顶、气派的圆柱,特别是那陈列各色蛋糕的柜台、那些看来很享受的客人,决定还是继续等。在快轮到我们时,我细细端详着坐在门口的一个栩栩如生的木偶。好在我曾在克劳迪欧马格里斯的游记“多瑙河之旅”中看到过对这个木偶的描述(“…一个彼得艾腾贝格摸样的假人,他忧郁深陷的双眼和他那招牌大胡须,有如海象一般”),不然真不知这老兄是何方神仙。这位上世纪初的落魄诗人、散文家专门爱到中央咖啡馆来写“他那些闪电般的、晦涩的道德预言”,常在这里出没的作家中又有穆席尔的身影,不知他那两卷厚厚的“没有个性的男人”有多少是在这座咖啡馆里获得灵感、甚至落笔成文的?
等我们终于在靠窗的火车座边上的小圆桌旁落座时,我感到一下被抛到了一个世纪前的维也纳,置身于读报、聊天的咖啡客中,头上是优雅的拱顶和枝形吊灯,在一根根米黄色的圆柱中穿梭着白衣黑裤的侍者,窗外是雨中匆匆而过的路人,店铺靠里面挂着贵妇人的全身肖像油画,就是眼前的赭红色夹杂着白色“云朵”的大理石桌也透出了旧时的气息…….我在这座宫殿似的大咖啡馆转了一圈往回走时,被兴冲冲过来的Lily拉到摆满各式糕点的柜台前,因为她选了半天也拿不定主意要让我来选。这些天我们不知尝了多少种蛋糕了,但我一看还有数不清的没见过的品种,只好硬着头皮装内行地点了三款。其中有一款后来我在书上看到,竟是著名的都布斯蛋糕,真被我歪打正着点上了。咖啡照例是维也纳特有的花色,但我还是点了我钟爱的美浪时,而没有去尝诸如Doppelspänner双架马车这样的有些夸张的特色咖啡。三款蛋糕都让我们感到各有特色,被我们两人同声叫好的那款正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都布斯蛋糕。这种蛋糕外面是波浪形的巧克力和奶油的混合层,每一层薄薄的“海绵”底上抹了厚厚的一层味道不同的巧克力和奶油混合层,层层叠加而成,顶部则是扇形薄饼,浇有玻璃般闪亮的焦糖稀。至于味道嘛,我除了发出长长的、含混的“嗯——-”真也不知如何表达,还是各位自己品尝吧-不怕不说棒,就怕没有尝!Lily大概是吃了美味的蛋糕胃口大开,已经接近中午,正好看到邻桌和我们一起排队的年轻女孩在香喷喷地吃一种烤猪肉,她也点了一份,干脆吃起午餐来了。那是小猪的肚皮肉烤制而成,我尝了一口,多汁、鲜嫩、香气扑鼻,平时忌讳肥肉的我竟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猪肉。后来我们吃出了兴致,又点了这样那样的菜式和甜点,全不顾顺序和讲究,把个本来就忙不过来的年轻侍者折腾的够呛。他嘟囔了一句:“您不能和其他人一样一次点好吗?”。那天我吃得很尽兴,就没有和他计较“客户至上”的大道理,结帐时还给了他足足的小费-这时真希望他是二十多年前的那位仁丹胡老先生,可以聊两句对逝水年华的感慨。他祝我们在维也纳逗留愉快,我们也真想多待几天,至少在中央咖啡馆再消磨一个下午。可惜要赶下午三点多去萨尔斯堡的火车,只好起身离去。门口已没人排队等着入座,外面雨也停了,我们不无留恋地向皇宫方向走回去……
我断断续续写了很多,但还没有写到那“天下第一美味”的烧牛肉、没有提到那“欧洲最后的手工面包坊”,更没有触及维也纳以外的奥地利美味。看看准备在4月份上传的文章居然拖到六月下旬远远没有完稿,只好来个“分期实施”,先把第一部分到此打住,发了再说。上月刚从荷兰、比利时度假回来,又有了写写荷兰奶酪、比利时巧克力的念头,说不定会插在奥地利美食之间换换口味、尝个新鲜,这是赶快把奥地利美食的一部分先拿出来供大家品尝、遐想的另外一个原因。
(未完待续)
二十多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时,游历了欧洲很多国家。当时在乎的是看著名风景、艺术圣地,听古典音乐、歌剧,当然少不了拍照(幻灯片)。至于吃饭,则从没有真正留心过,除了省钱,就是图快,所以就爱上了土耳其丢那大饼(烘烤的大饼中夹有在电炉中旋转烤出的喷香的羊肉或牛肉,伴以各色的沙拉,加上土耳其特有的酸奶酱,美味无比),可以连吃两、三天也不厌。我后来曾对太太Lily说,就冲着这令人难忘的大饼,我真愿意移民土耳其!
后来是Lily改变了我的旅游风格,不再是手捧土耳其大饼、肩扛摄影设备,从一个景点赶往下一个景点,而是从容享受很多,特别是在享受当地美食上很是投入。难怪,Lily很讲究吃,我原本也在乎口福,在德国十五年,自然爱上了各国美食,甚至能空口享用各种奶酪而不觉气味冲鼻、味同嚼蜡,不过是Lily唤醒了我在旅行中享受当地美食美酒的意识,不,是味觉、是嗅觉。而我对她的重大改造是引诱她迷上了欧洲美食,意大利海鲜、法国鸭腿和德国猪手,当然还少不了瑞士巧克力、意大利吉拉图冰淇淋……
然而,让我们获得意外惊喜的是,我们吃过的最为鲜美的烧牛肉竟是在奥地利,当然,那里花样繁多、精致无比的甜点-特别是配上维也纳特有的咖啡-更是举世无双!
我在1990年第一次去维也纳时,就领略了那里著名的咖啡馆文化。后来出差和陪客户,又去过几次著名的沙哈饭店的咖啡馆。所以,我们2011年10月去维也纳时,我特意带着Lily去了几家著名的咖啡馆、糕点店,作为我向她展示维也纳风情的重点节目。 如果我自己一人逛维也纳的咖啡馆,我会去弗洛伊德常光顾的朗特曼咖啡馆,或是莫扎特演奏过的福洛蝴泊咖啡馆,追寻一下大师留下的气息,就着一杯美浪时咖啡(Melange,维也纳特有的咖啡加热牛奶),读着iPad里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发发呆,在维也纳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偷得浮生半日闲。 是的,我很向往生活在1900年的维也纳,能和马勒、克林姆特们交游、在咖啡馆盘桓……而Lily更享受现时现刻的心境和味蕾的愉悦,所以我们不仅去了沙哈咖啡馆,更去了被誉为维也纳最美的咖啡馆中央咖啡馆,当然还专门前往当年的宫廷糕点店丹默尔,尽享了维也纳的甜点……
沙哈饭店有着我所迷恋的欧陆传统大饭店(Grand Hotel)的一切:古典主义的建筑、厚重的转门、典雅的内饰、怀旧的油画、遍布一面又一面墙的著名客人的照片、华丽的餐厅,当然,还有那留着旧式唇须的上了年纪的门侍长,优雅一如往昔,一切的一切散发着帝国黄金时期的气息,不,是味道,可以嗅的到、尝的出的维也纳味道。这天我们挺运气,酒店咖啡馆里比较空,看样子大多是维也纳当地人,不象以前几次满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侍者带我们到里侧一张边上没人的咖啡桌,我们舒舒服服地叹口气坐下,先缓了缓在堪特呐大街逛累了的双脚,我的双眼就已经在环顾那暗红色基调的咖啡馆。地毯、墙面、内饰是不同色调的红,外侧向大街(国立歌剧院的背后)的阳光房顶的遮阳帘虽然由一条条白色垂幔组成,但其间又夹着赭红色的,搭配得很典雅,秋日午后的阳光在室内弥漫出淡红色的暖意,映在窗边窃窃私语的人们脸上,满是适意与闲暇。Lily已经展开那精致小报夹式的红字饮品单研究起来,点餐从来都是她的领地,而我只是提供一些我的关于欧洲美食的点滴建议,主要是等着享用和发表评论。侍者送来遍布各色小巧糕点的四层餐盘,白色金边的细瓷盘衬托出巧克力的外层、鹅黄的内馅、棕色的果仁、暗红的樱桃酱和诱人的鲜红的草莓,配以三角的、圆的、方正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形状,还没来得及品尝,眼睛已经享受了一场小小的视觉盛宴,让口舌生津、鼻翼舒展。来沙哈当然不能错过著名的沙哈蛋糕,那通体的巧克力,放在两杯维也纳特色咖啡中间(一杯美浪时、一杯皇帝御驾Kaiserspanne),恰似一小幅棕色调的静物画,和旁边多彩的餐盘形成有趣的对照。遗憾的是,人们可以作画留下视觉的印象、作曲抓住听觉的感受、写作存储整体的感觉、心境,可如何把握住味觉、嗅觉呢?这会儿,我已经无法回忆起这些甜点、咖啡带来的独到的、细腻的享受了,那种身体里、心灵上的印象、感受、心境,让自己重享那一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遗憾:幸福稍纵即逝,难以存下供日后取出再慢慢享用、更无法真正传递给别人。也许,我在每次品尝美食的同时,马上就得记下那款菜式、那只甜点的在舌上展开、颚间开放时引发的感受?不要说自己笔拙,史上中外哪位文学大家留下过关于美食的味觉、嗅觉的文字,能让人真的感到那口感、那舌尖上的味觉、鼻中的香味、那浑身上下毛孔中的畅快?读了“追忆逝水年华”, 读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关于在茶中蘸过的玛德莱娜小饼入口那一刹那引发出的往日的回忆,我才意识到,味觉和嗅觉才是对逝水年华的最深沉、最细腻、最准确的存储,如果文字无法让我们回到当年,那么,就再尝尝当年爱吃的东西吧!就这样,我在沙哈咖啡馆里,慢慢让那巧克力蛋糕在口中化去……同样,要想存下让未来美美回味的记忆,就去沙哈咖啡馆吧!
正在我被各色美味搞得心猿意马、梦回旧日时光的时候,Lily正把又一小块蛋糕放到我的盘里让我分享,同时等着我发表“尝后感言”。这时我才发现我们那张小小的大理石咖啡桌上又多了一份新的糕点品种。不知什么时候我侧后方的咖啡桌边坐了一对年长的维也纳老夫妇,原来Lily瞄上了他们桌上的一种糕点,用美国人的那种随意和那位老太太搭上了话,也点了同样的一份。两位老人用维也纳人特有的抑扬顿挫和拖长的语调低声聊着,也许他们几十年来都在咖啡馆里这么静静地分享着时光无声的流逝。老太太赞赏了Lily点的丰盛的点心和地道的维也纳咖啡,告诉我们他们象我们这么年轻时(相对而言,他们大概是我们父母们的年纪)一天三顿都可以吃甜点、喝咖啡而不会腻味,而沙哈咖啡馆是他们常来的地方。她父亲甚至还认识那位赫赫有名、执掌饭店几十年的沙哈老太太。后来Lily问起哪里能买到高档的瓷器,老太太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怎样在格拉本大街上找到那条小巷、再怎样找到巷子深处的那家店,那是家她很爱光顾的老字号,想来这家老店也一定藏着她岁月里的点点记忆。老太太来了兴致,竟说愿意等会儿陪我们走过去,反正天气那么好、他们回家也顺路。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老先生,这会儿插话拦住了老太太:“人家年轻人还想俩人自己走走呢……”。可惜,我倒真想听听两位老人多聊聊维也纳的过去、他们年轻时的事,那种书里读不到、平淡而往往感人的故事,想再感受他们那种让我喜欢的维也纳腔调。我在德国达姆斯达特读书时,爱听邻居、朋友里的老太太、老先生们聊他们的过去。开始多少是为了练德语,后来竟很享受让老人们把自己带到他们的时代、感受他们年轻时的生活氛围、经历、心境和感慨,有如读一篇篇怀旧的短篇小说,我那时就想着这样收集将来自己写小说的素材。可惜,从那时直到今天就从来没有把他们讲的事记下,现在,我在博客中开了“追忆逝水年华”的专栏,没有理由再拖下去了!
我们在维也纳的几天真运气,不仅还象夏末那样暖融融地让人真舒坦,而且几乎天天阳光灿烂、蓝天上只少许点缀着几片云,模样还那么好看,真是德语里所说的Kaiserwetter(皇帝天气)!说不定这个词还是维也纳人发明的呢,因为好像皇帝呀、帝国啊还在他们的生活中弥漫不散。虽然他们在近一百年前和德国人一样废掉了自己的皇帝(欧洲连续统治时间最长皇族的末代君主,哈布斯堡皇朝曾占了欧洲半壁江山),甚至比德国人走得更远,废除了所有贵族称号,但老维也纳人和老北京一样,难以忘却帝国和皇帝那些事儿。我们都见过老北京聊起这皇帝、那王爷,侃起故宫、王府的那股神往,好像在当年为王府驾马车,也比今天在什么部里混个处长要牛。这次我们去了两次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一次是参观、一次去听柴可夫斯基的“欧根奥涅金”,这会儿让我想起了90年第一次到维也纳歌剧院听歌剧的趣事。那天在衣物寄存处前排起了队伍,就见两位柜台后年长的服务员身穿笔挺、神气的制服,其中一位还留着帝国时代的翘起的厚重的仁丹胡,他们优雅地招呼着衣着华丽的歌剧听众“侯爵先生”、“大使夫人”,我那时还真以为前面那些人是名人显贵。等到轮到我了,那位仁丹胡笑眯眯地称我为“大臣先生”。后来我才反应过来,他们的这种客气不仅是为了多拿小费,而且是维也纳人怀旧的幽默体现,让客人们一起重回旧日时光。我把自己重重的背囊递过去,在他面前的小盘子里放了几枚小硬币。“原来您不是日本人啊!”,虽然有点失望,那老先生仍不失优雅地笑笑。原来那年头日本人工资高、国内物价高于欧洲,日本游客到欧洲给起小费来出手阔绰得出名。那时我当学生的,只能买得起最上层的站票,当然没丰沛的小费给那位自己气度比得上当年公爵的老服务员。这种怀旧的氛围还充斥在维也纳的传统舞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歌剧院舞会)、高档餐厅、大饭店、上流的沙龙,当然在老式的咖啡馆、甚至街头巷尾也还会遇上……那天,我们在听歌剧“欧根奥涅金”幕间休息时也不忘口舌之娱,不仅品了上等的香槟,还花了几倍于外面咖啡馆的价钱,尝了两款甜点。在伴着铃声急急返回座位时,唇齿间还留着那怡人的口感和让人难以释怀的香甜,带着这种愉悦去继续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歌剧,真是一个美妙的夜晚。我还记得,整个夜晚,Lily一直都很投入,最终谢幕时,她一直起劲地鼓掌,我想,维也纳的甜点一定为这么美好的夜晚默默增添了耳目以外的享受……
是的,维也纳的甜点。维也纳如果没有了那些用千姿百态、万千口味来引诱我们的甜点,一定会让那所谓的“维也纳味道”乏味很多。我常常自诩意志坚定、具有德国人特有的克制和纪律(毕竟,在我的生意生涯中,我居然有整整14年没喝酒!),但一踏上维也纳的土地,我就主动放松了-我要陪Lily遍尝维也纳的甜点,就像前一年我们在意大利每天至少吃一、两次吉拉图冰淇淋一样,我们在奥地利、特别是维也纳每天至少正式喝一次咖啡、吃一次甜点!是啊,人生苦短,不可把享受推到以后不能再享受的年纪!结果是,近两个星期旅行下来,我足足重了两公斤(公平地说,也包括慕尼黑炸猪手的贡献),后来竟花了大半年练掉这些脂肪,回想起来,值!代价大才显得所追求的东西的价值、才显出我们的真爱!或是我们真正的弱点?无论怎样,为了维也纳甜点,我甘愿承认我的弱点。
有这种弱点的,当然不止Lily和我,大半的维也纳人如此,而那位在国内最有名的奥地利人(其实她原籍巴伐利亚),希茜公主(其实中文译名的“茜”字对不上原名Sissy的发音),即伊丽莎白皇后,那位当年欧洲最美的女人之一,也是有这种弱点的人之一。不光她,多少代来,哈布斯堡皇室多少皇亲国戚迷恋甜食糕点,造就了维也纳糕点名师辈出,那些专为皇室供货的宫廷糕点店,当年大多分布在霍夫堡附近。其中最著名的一家,1785年开业时位于皇宫东门的米歇尔广场,1888年搬到通向广场的繁华的菜场街上,距离皇宫东门也不到百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糕点店丹默尔,门前还一直挂着老招牌“皇帝及国王宫廷甜点店”。那天下午我们慕名前来时正是维也纳人泡咖啡馆的黄金时段,楼下主厅里已没有一张空座,连楼梯边糕点厨房外的位子也坐了一对窃窃私语的年轻人。主厅里的内饰是金壁辉煌的19世纪末装饰派风格的典范,天花板、墙壁、镜框上点缀了各种花纹图案,几面大镜子更是把室内反射得流光溢彩。这种风格前些年常被搬到国内豪宅的装饰上,结果让人看了觉得除了媚俗之极就是别扭得很。而在维也纳、在这座几百年的老宅里、在这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里,这种风格却让人感到时光瞬间倒流,置身于帝国歌舞升平、艺术繁荣的令人神往的年代。不愧是当年为隔壁皇家供货的糕点店,整个宽敞大气的糕点厨房两面用玻璃为墙面,上面也是玻璃为顶,客人可以从楼上望下来,或在经过时驻足观赏。那里面四位糕点师各自在忙着,大理石的台面上整齐摆放着等待进烤箱的各种形状的糕点、各色酱料、工具,里面一面高大的墙面上挂着一长排玻璃柜,里面陈列着各种老旧的糕点制作器皿,整个厨房更象个艺术作坊。 可惜,我们只能坐到二楼装潢简单得多的一间中等大小的厅堂中,边上有人在读报,有学生在做作业,也有游客在拿着指南讨论下面去哪里,倒是没有看到作家模样的人在写他的书。由于客人多,等了很久,我们的咖啡和糕点才来。不过,我们没有白等那么久,丹默尔毕竟是两百多年的老字号,不仅咖啡壶、糖罐用的是上了年头的银器,而且蛋糕的口味确实不负盛名。我一口一口地让不同的糕点、糕点的不同部位慢慢在舌上、颚间盘桓、流过、化去,细细感受奶油在舌尖上滑过、巧克力壳在齿间迸裂、榛子粒在口中翻滚,渐渐悟出各种口味的绽开、变化、交替-品好维也纳糕点,真得有品酒师的敏锐、细致、体贴、丰富的经验,还得有描述表达的功力…… 尝过丹默尔糕点的人知道了糕点的最高境界和衡量尺度,难怪Lily后来总是说美国的甜点太单调、太甜、太粗糙、太……就象吃过意大利正宗的吉拉图冰淇淋一样,此后再不会随便被各种来头的冰淇淋迷住。识货后的代价是可选的余地大为减少、常常会不满意这个、挑剔那个,而我们的生活品味因此提高、生活更有讲究-我们只对极少的东西满意,我们活得真正到位,有品味、有深度、有滋有味,我们为自己的感受而活,尽管他人看不懂、嗤之以鼻。为自己乐在其中地活着,最好不被别人称赞、推崇,怡然而自由,这也许是生活幸福之道。
说到希茜公主那么爱吃甜点,为什么她一辈子居然能一直保持苗条的体型呢?在霍夫堡纪念她的专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她当年健身的专门器械,她竟是现代女子健身的第一人。原来爱吃甜点并不一定就要发福,只要拿出吃甜点的热情和投入坚持健身就可以了,其实很简单,放心享受甜点吧!万一没能坚持锻炼控制住体重,至少我们享受了生活,虽然生活都已变形,但总比从来就没有过生活要好!
最后在离开维也纳的那天早上,几天来一直阳光灿烂的天气终于变脸了,长脚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看过美术历史博物馆,我们穿过皇宫-这几天我们天天从皇帝他家走过,好像路过老朋友家,出东门在米歇尔广场左拐,在雨中没走多远就从过去王府的门口楼上挂下来的条幅上看到了中央咖啡馆的字样。这里的咖啡馆比别处更满,在门厅里站满了湿漉漉等座位的人们,听口音游客为多,可能循着指南找过来,或者因为下雨临时改变计划想来咖啡馆坐坐。看到这么多人在等,我们犹豫着想退出来换一家,但Lily看到优美的连成一片的拱顶、气派的圆柱,特别是那陈列各色蛋糕的柜台、那些看来很享受的客人,决定还是继续等。在快轮到我们时,我细细端详着坐在门口的一个栩栩如生的木偶。好在我曾在克劳迪欧马格里斯的游记“多瑙河之旅”中看到过对这个木偶的描述(“…一个彼得艾腾贝格摸样的假人,他忧郁深陷的双眼和他那招牌大胡须,有如海象一般”),不然真不知这老兄是何方神仙。这位上世纪初的落魄诗人、散文家专门爱到中央咖啡馆来写“他那些闪电般的、晦涩的道德预言”,常在这里出没的作家中又有穆席尔的身影,不知他那两卷厚厚的“没有个性的男人”有多少是在这座咖啡馆里获得灵感、甚至落笔成文的?
等我们终于在靠窗的火车座边上的小圆桌旁落座时,我感到一下被抛到了一个世纪前的维也纳,置身于读报、聊天的咖啡客中,头上是优雅的拱顶和枝形吊灯,在一根根米黄色的圆柱中穿梭着白衣黑裤的侍者,窗外是雨中匆匆而过的路人,店铺靠里面挂着贵妇人的全身肖像油画,就是眼前的赭红色夹杂着白色“云朵”的大理石桌也透出了旧时的气息…….我在这座宫殿似的大咖啡馆转了一圈往回走时,被兴冲冲过来的Lily拉到摆满各式糕点的柜台前,因为她选了半天也拿不定主意要让我来选。这些天我们不知尝了多少种蛋糕了,但我一看还有数不清的没见过的品种,只好硬着头皮装内行地点了三款。其中有一款后来我在书上看到,竟是著名的都布斯蛋糕,真被我歪打正着点上了。咖啡照例是维也纳特有的花色,但我还是点了我钟爱的美浪时,而没有去尝诸如Doppelspänner双架马车这样的有些夸张的特色咖啡。三款蛋糕都让我们感到各有特色,被我们两人同声叫好的那款正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都布斯蛋糕。这种蛋糕外面是波浪形的巧克力和奶油的混合层,每一层薄薄的“海绵”底上抹了厚厚的一层味道不同的巧克力和奶油混合层,层层叠加而成,顶部则是扇形薄饼,浇有玻璃般闪亮的焦糖稀。至于味道嘛,我除了发出长长的、含混的“嗯——-”真也不知如何表达,还是各位自己品尝吧-不怕不说棒,就怕没有尝!Lily大概是吃了美味的蛋糕胃口大开,已经接近中午,正好看到邻桌和我们一起排队的年轻女孩在香喷喷地吃一种烤猪肉,她也点了一份,干脆吃起午餐来了。那是小猪的肚皮肉烤制而成,我尝了一口,多汁、鲜嫩、香气扑鼻,平时忌讳肥肉的我竟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猪肉。后来我们吃出了兴致,又点了这样那样的菜式和甜点,全不顾顺序和讲究,把个本来就忙不过来的年轻侍者折腾的够呛。他嘟囔了一句:“您不能和其他人一样一次点好吗?”。那天我吃得很尽兴,就没有和他计较“客户至上”的大道理,结帐时还给了他足足的小费-这时真希望他是二十多年前的那位仁丹胡老先生,可以聊两句对逝水年华的感慨。他祝我们在维也纳逗留愉快,我们也真想多待几天,至少在中央咖啡馆再消磨一个下午。可惜要赶下午三点多去萨尔斯堡的火车,只好起身离去。门口已没人排队等着入座,外面雨也停了,我们不无留恋地向皇宫方向走回去……
我断断续续写了很多,但还没有写到那“天下第一美味”的烧牛肉、没有提到那“欧洲最后的手工面包坊”,更没有触及维也纳以外的奥地利美味。看看准备在4月份上传的文章居然拖到六月下旬远远没有完稿,只好来个“分期实施”,先把第一部分到此打住,发了再说。上月刚从荷兰、比利时度假回来,又有了写写荷兰奶酪、比利时巧克力的念头,说不定会插在奥地利美食之间换换口味、尝个新鲜,这是赶快把奥地利美食的一部分先拿出来供大家品尝、遐想的另外一个原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