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小教堂”
题目小教堂打上引号,是因为这个处所是临时的,是一位老人独居的处所。非常简单的平房,有个正厅,没有窗户,却像传统民居一样有着一个高大的门(兼窗的作用),门外是一个湖,没有遮挡。这样室内的光源是定向单纯的,亮度从外到内有序地变化。讲道的人站在中间,被从大门进来的光照射着,从里面看到的是逆光的效果。室内墙面是抹灰,天花是瓦,在光线中有序地变化。这样的空间,我觉得相当不错了。感到可惜的是照片太少,本该多照一些角度和内容,iphone拍下来的图像也拙于捕捉光的效果。
这就是以最少的元素、最简单的手法和最低的代价,取得一种恰当的结果。之所以有效果,乃是最少的元素就已经建立起一种简洁的关系——前面的湖和土坪(基地景观)+围护和开口(光)+人的活动方式。这里是植根于此地的农民直觉和自然朴素的建造,而建筑师要在头脑中建立这种关系,则需要跋涉艰苦的过程。
若干年前,LYG老师所说的“基地—围合—材料”,今天我觉得应该是“基地—行为—建造”。至于“整体”,是因为元素之间建立起恰当的关系。
![]() |
![]() |
这就是以最少的元素、最简单的手法和最低的代价,取得一种恰当的结果。之所以有效果,乃是最少的元素就已经建立起一种简洁的关系——前面的湖和土坪(基地景观)+围护和开口(光)+人的活动方式。这里是植根于此地的农民直觉和自然朴素的建造,而建筑师要在头脑中建立这种关系,则需要跋涉艰苦的过程。
若干年前,LYG老师所说的“基地—围合—材料”,今天我觉得应该是“基地—行为—建造”。至于“整体”,是因为元素之间建立起恰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