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
保险箱上的泥土
对保险箱上的泥土所作精密分析表明,这些泥土来自距现场4公里的国分寺市恋洼杂木林,农林省林业试验场的鉴定认为这些泥土和第二现场土壌接近。因此推断犯人在恋洼附近有藏身之处,但是大规模搜查之后还是一无所获。
------------------------------------------------------------------------
大规模搜捕还是一无所获。。。
本田摩托DREAM
1968年11月9日被盗。这种车型是警用摩托的车型,所以判断犯人当初想改装这辆车。被盗后只有开了60公里,车主说这辆车有跳火的问题。估计犯人因此而放弃改造。
----------------------------------------------------------------------
在第四现场发现的其他被盗车辆。犯人对车改造肯定也非常精通。
其他3辆被盗车
第2辆卡罗拉以外还停放着其他3辆被盗车分别都是不同型号的日产天际线。车都盖着车衣因此很难被发现。1971年(昭和46年)警察委托工科学者额田严鉴定,发现车衣打结方法不同。因此得出是集团犯罪的结论
--------------------------------------------------------------------
集团犯罪还是单人犯罪,至今任然没有定论。
有几名老警员坚信一个人作案的可能。。因为搜查了那么多年,连一个人都没浮出水面,不是很不可思议吗?那么多钱,分赃也会产生分歧。众人守口如瓶,保守共同秘密也相当有难度。
第四现场遗留下来相当多的物件。(大多被盗车)
赌博用品
其中一辆被盗车(Prince SkyLine 2000GT)中发现两本赛马杂志和体育报,府中东京竞马场附近咖啡店的火柴,平和岛赛艇的广告。这些都不是原来车主的东西。由此可见犯人喜欢赛马和赛艇。
女人的耳环
被盗车(Prince SkyLine 1500)中发现女人的耳环。这也不是车主的东西,所以怀疑犯罪人员中有女人或者同性恋者。
========================================================
犯人究竟偷了多少车,大规模的铺垫作案啊。
而且犯人这么缜密作案,在第四现场竟然留下这么多东西,很怀疑是不是干扰警方视线。
我们来看一下之前造成银行恐慌的恐吓信。
三亿日元抢劫事件发生前,1968年4月25日到1968年8月22日为止多摩农协(府中也在多摩地区)共计9次收到恐吓如不交钱就会被纵火和放炸弹。从恐吓信的口吻语气特点来看多摩农协恐吓事件和三亿日元抢劫事件是同一个犯人,
-----------------------------------------------------------------------
也就是说犯人还参与了其他恐吓事件。
送到银行的恐吓信上的邮票是用唾液粘上去的,鉴定结果犯人是B型血。
恐吓信里面的字用杂志上的字拼凑,这份杂志后来被用来包烟雾弹。多摩农协的恐吓信同日本信托银行的恐吓信语气上有如下相似点。
1、使用“ウンテンシャ(司机)”“イマ一度の机会(现在是一生一次的机会)”,日语一般不使用运转者,而使用运转手。
2、喜欢在词句之间加上空格。
3、强调之处使用点线记号(“●―●―●”)。
4、使用俺们,我们,说明罪犯可能不是一个人。
5、使用电话公司相关人员用语“コン柱オキバ(电线杆子)”,而日语一般使用电柱。
6、都提到多摩农协某职员的车牌。
大规模的逃窜活动,总有目击证人吧。
目击者言事件发生后有人提供了如下目击报告。
--11月下旬早上8点左右有人看到府中市市道这辆被盗的蓝色摩托。12月1日深夜有人发现被盗的摩托车停在京王线高幡不动站附近反向车道。
--12月9日晚上8点40分有人在府中市某十字路口看到这辆摩托,这时候已经被涂成白色。
--案件发生30分钟前9点左右有4个目击者看到距离日本信托银行国分寺支店50米的地方有个身高165-170厘米,30岁穿雨衣的人在张望。
--案件发生10分钟前9点20分有主妇在第3现场目击到该摩托。第一现场4名银行职员和府中刑务所人员以及航空自卫队员的证词有出入。
--第二现场附近有一名妇女被运钞车激起的泥水溅到。
--国分寺市的一对园丁父子的车差点被红色卡罗拉撞到,随后红色卡罗拉飞速往国分寺街道方向开走。这对园丁父子看到驾车的是一个无帽穿黑色外套长发男子,没有看到保险箱。
--最后的目击是在杉并区的哨卡,有辆轻型车载着银色提箱突破哨卡
==================================================================
目击到的都是车辆,但是犯人显然对车很了解,换漆,翻修,善于伪装。
模拟像
模拟像是根据嫌疑人(后述的少年S)的照片制作,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描述制作。
警方公布的嫌疑人像当事的4名银行职员此时已经见过少年S的容貌,所以很可能有先入为主想当然的可能。结果1971年调整了方针认为即使不像模拟像也可能是犯人。1974年正式废除了这张模拟像。然后报章书籍仍然不断引用这张模拟像。嫌疑人名单里共有11万人,协助调查的警员更达到破纪录的17万人。可是罪犯仍旧没有被抓到。
===================================================================
少年s是最大的嫌疑人。lz后面会提到。
而这张模拟像呢,是当时的银行职员在见过少年之后,半信半疑的画出的。
总共搜查了17万人(破纪录),都没有抓到嫌烦犯人。。。。。。。
这张模拟像太有名了,不断被各种素材引用。
不知道是不是lz也有些先入为主,觉得这人脸非常惊悚,让人慎得慌(听说是死人的照片拼接而成)
地毯式搜查现场
附近的三多摩地区是学生集聚地区,警方实施逐家访问。当时在东京都立府中高等学校上学的高田纯次和布施明也在11万嫌疑人当中。两人都和事件没有关联。
其他搜查
对现场遗留物品进行指纹取样,由于指纹太多,而核对指纹的警员只有3名,最后没有取得成果。警察公布了被盗款2000张500日元钞票的号码。可是这些钞票没有发现在市面上流通。
----------------------------------------------------------------------
2000张500日元钞票并没有在市面流通。。。。。
被害和影响
日本的保险公司对银行作了赔偿,其他的保险公司作了联保。府中工厂的工人也在犯罪发生后的第二天就领到年终奖。此后日本企业意识到使用现金发放工资奖金是很危险的,所以将工资奖金发放改为银行划账。银行方面也加强了现金运送的安全措施,增加了保安人员。
-----------------------------------------------------------------
这件事情影响极其深远,因为他没破案成功。。。。。。
无头大案,还过了时效。。。。。。。
不光是银行亏损,保险公司元气大伤的问题。更是大家心中一块儿阴影,一种谜团。
嫌疑人
犯人到底是单独还是团伙行动到现在还是个谜。调查中重点有下面的嫌疑人。
=======================================================================
立川组的少年
立川组是当时立川市的少年窃车团伙(立川市在府中市西面)。
少年S
立川组的小头目。当时19岁。被怀疑理由偷车的方法和发现的被盗车上的痕迹吻合。熟悉当地地形,懂得汽车和摩托车的驾驶。
和1968年3月在立川市一家超市用烟雾弹抢劫的犯人关系很好。其父正是骑摩托的警察,因此有警用摩托的知识。
除了家人的证词以外无法提供不在场证明。
事发前说过要抢劫东芝或日立的运钞车。
但是,也有不符合的地方。
-如果是单独犯罪少年S就被排除。(单人犯罪的话,可以提供不在场证据)
-血型是A,恐吓信贴邮票的血型是B。
-和恐吓信上的笔迹不同。
-多摩农协恐吓事件中恐吓信是8月25日寄出,这天他在少教所。
-少年S案发5天后(1968年12月15日)在家中服用父亲买来得氰化钾自杀。
熟悉他的人都不认为他会自杀。包氰化钾的报纸上只有S本人和他父亲的指纹。自杀后第二天,警察将当事的4个银行职员带到S家里辨别面容。4人全部说S长得很像嫌疑人。据此1968年の12月21日警方以S的照片为蓝本公布了模拟像。但是最后警方排除了S作案的可能。
--------------------------------------------------------------------
他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嫌疑人。之前的模拟头像也是以他为蓝本。
但是,他自杀了。。。。。。自杀了。。。。。
这个具体的事情lz也查不到了。案发五天后就自杀了,难道是自杀前华丽的遗作,或者是同谋者的相逼。。。
总之各种隐情,那是必须的。最后警方也排除了他作案的可能。(但是肯定有瓜葛吧)
少年Z
立川组成员。当时18岁。
怀疑理由,1,2,3和少年S相同。
案发后变得很阔绰。买了新车开了公司。然而Z的血型是AB,笔迹也和恐吓信上的不一样。1975年警察在刑事诉讼时效前逮捕了Z,但是由于证据不足在刑事诉讼时效前被释放。
---------------------------------------------------------
警察在时效到期前最后一根稻草,但是被释放。证据不足。
男同性恋K
少年S的朋友,不是立川组成员。当时30岁左右。除了S的亲人是事发当天唯一对S作证的人。
根据K的证词S事发2~3天前到事发当日一直和K在新宿的公寓过夜,事发当天早上8点离开。
离开时间是根据天亮的程度并没有看表,外面下着雨,忘记了有没有把雨伞或者雨披借给他。
K还说认识S是事件发生的20天前,然而家里却摆着夏天和S一起旅行拍的照片。
事件发生一年之后,K移居国外,并在当地开了商场。
再次回到日本后买了数栋公寓,事件七年后买了豪宅。
如果K是罪犯一员的话,S在少教所时寄出的恐吓信,现场附近目击到的30岁男子,被盗车中留下的耳环就有了合理解释。但是经过调查警方也排除了K的作案嫌疑。据K自己说在国外发达是因为找到了有钱的靠山。
---------------------------------------------------------------------
基佬。。。。(无力吐槽)
但是这些人都被排除作案嫌疑了(不要怀疑警方能力,这个案件历时那么多年去侦破,有那么几个嫌疑人还不往死里找证据)
府中市的司机K
当时25岁。熟悉当地环境,血型也是B,会打字,从他写给朋友的信中发现和威胁信相似的口吻,但是笔迹不同。
因为长相和模拟像酷似所以从嫌疑人名单12,301位脱颖而出。事件发生1年后的1969年12月12日,每日新闻记者对警方的采访中,警方透露了K,但是强调笔迹不同。但是各家媒体迅速作了报道。警方怕嫌疑人逃跑,不得不马上逮捕了K。由于毫无证据第二天K被释放。K因此失去了工作。并且一直受到歧视而不断调换工作。2008年9月自杀。
------------------------------------------------------------------------------
这个案件影响太深远了,因为被怀疑成嫌疑人,而被歧视,最后自杀。。。
日野市三兄弟
在日野市经营电器公司。当时分别是31岁,29岁,26岁。家里有个大车库能够改装摩托车。老二熟悉摩托车在不良组织中。做过招牌能够喷漆,事发前买了装有烟雾弹的新车。兄弟中事发前也有人戴过鸭舌帽。但是车上的烟雾弹和鸭舌帽和犯罪现场找到的不同。警察搜查了三兄弟的家证明和事件没有瓜葛。
房地产公司职员男性
当时32岁。事发前缺钱,事发后手头宽裕。有在东芝府中上班的经历,姐姐在东芝府中工作了12年。本人很会开车,长得又很像模拟像中的人。但是事发当天从杉并区前往横浜途中。钱多也是因为在房地产买卖中赚了1600万日元。最后也被排除。
公司职员P
三亿日元事件发生前的1955年也运用类似的手法抢劫千代田区一家银行的运钞车后被捕。P出狱曾经说过花一年时间干一桩大事情,三亿日元事件后他也买进了土地和进口车。经过调查钱也是通过房地产经营的合法收入。P移民夏威夷后病死。
------------------------------------------------------------------------------
都被排除了。。。。。
自称犯人的人
时效成立后一些人自称这次抢劫事件是自己所为。经过甄别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罪犯,目的有的是为了出名,有的是为了卖书,还有的为了诈骗。
犯人在使用烟雾弹的时候发生了故障,结果犯人用特殊的方式才使烟雾弹发烟,还有保险箱中除了现金和奖金袋之外还放了其他东西。使用何种方式使烟雾弹发烟和保险箱中所放的其他东西只有真的犯人才知道。
---------------------------------------------------------------------------
时效过了,但是影响还在继续。一些人为了出名自称自己犯案。
不过当初的犯人不为名,不为利,深藏自己,将事情做的滴水不漏,真是很屌的存在。
那笔钱,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亿诶。。。
总结:作为至今仍被日本人津津乐道的案件,其魅力所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案子没破没破的案件永远是开放性的,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金额巨大1968年的三亿日元,据说在今天相当于30亿之多;
3、警方的完败,“不败的八兵卫”的遗憾
这种没有伤害人民大众的犯罪行为,比较容易引起普通人因长时间压抑而产生的反秩序倾向的共鸣,加之犯罪手法显得比较智慧,没有采用任何暴力,也容易让人产生崇拜情绪。
当时的案件负责人——调查主任平冢八兵卫是一名非常有名的日本刑警。他一直坚持其认为的“犯人独自作案说”,认为罪犯只有一个人,这与当时不少侦案人员的“多人犯罪说”存在根本的矛盾。本案从案情来看特别蹊跷,因此一个人实施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是从事隔多年此案仍未水落石出来看,独自犯案的可能性也确实存在,毕竟多名罪犯均守口如瓶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
lz总结:案件仅用了三分钟时间就顺利开走运钞车,从此逍遥度日,而东京警方花掉二十年时间和十亿日元经费也难一睹罪犯芳容。
参考资料:三亿日元抢劫事件三亿日元抢劫案
======================================================================
扒案子有些时间仓促,加上知乎好像出了点问题,老是冻结账号,联系了也没办法解决,这边补充几点。
1.虽然我们称这个案子是三亿日圆抢劫案,但是在日本法案里面,这其实归属于盗窃案。
偷窃比抢劫的罪名性质要低很多。
比如说,我们正在看管某教授委托的某种昂贵器材,这时候进来一个人,他伪装成教授的朋友,在没有动用武力的情况下骗取我们的信任,成功偷走了器材。
而这个案子里面的犯人就是成功伪装成警察而偷取了三亿日圆。
---------------------------------------------------------------------------
2.关于犯人如何使用这些钱的。虽然说是钞票有连号,但是只有政府部门、警察、银行、大型超市等有限的部门有能力查,其他的小商贩、小超市、小饭店等,是根本没这设备的。也不可能每个人收到钱都先看看号。。警方只是公布这些钞票号码,全日本范围内搜索使用了印有了号码的钞票,这简直比登天还难。。考虑一下那时候可是昭和年间哪。
----------------------------------------------------------------------------
3.调查始终处于被动,昭和50年(1975),该案件时效过期。在此期间,动员起来的调查人员约合17万人、民间提供的信息约2万5000件,“请重新回想起三亿元事件吧”的呼吁告示共16种高达208万张,可谓一败涂地。
(全民都努力过!demo。。。。。)
======================================================================
第二个事件:
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指1984年至1985年期间。
简介:以江崎格力高食品公司社长江崎胜久被绑架、索要赎金为开端,最终发展成向众多日本食品企业发出投毒威胁索要赎金的犯罪案件。这一案件在当时的日本社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日本警视厅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侦破这一案件,并将其列为警视厅广域重要指定114号事件。最多时有130万名调查人员在全国各地参与本案,警方询问、调查了近12万5千名涉案人员,获得2万8千条线索。至今也没有将罪犯捉拿归案,因为已经过了除斥期间,本案已失去了时效,被人们视为完美犯罪,但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讨论却未曾停止,其影响也延伸到日本国境以外,引发了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罪犯跟风模仿。因为罪犯自称为怪人二十一面相,本案有时也称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或千面人事件。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罪犯每次都会事先预告,并没有人因为有毒食物而受到伤害,但相关企业受到的经济和名誉损失却是非常巨大的。
===========================================================================
江户川乱步从1936年开始连载《怪人二十面相》后,一直到1962年的《黄金的默兽》为止,总共写了31个二十面相的故事。当时造成很大的轰动。相当怀疑犯人是不是二十面相的fan,所以自称二十一面相。
事件开始:(这个事件说起来好长,lz慢慢说,大伙儿要有耐心)
案件的最初发端是江崎格力高社长被绑架事件,1984年3月18日晚上九点半。
三名持枪男子闯入兵库县西宫市江崎胜久社长的家中,袭击了社长夫人和7岁的长女,正在家中洗澡的江崎胜久被绑架带走。
次日凌晨1:40根据绑匪的电话,警察找到了打印在纸上的字条,要求用10亿元现金和100千克黄金做交换。
21日下午2点,江崎胜久自行逃出并和警方取得了联系,警察搜查了监禁江崎社长的废旧仓库然而一无所获。
==========================================================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同年4月2日江崎社长又在家中收到了一份恐吓信,要求他在4月8日派人将6000万日元送至某咖啡店,信封中还有一个装着盐酸的眼药水瓶和一盒磁带,磁带中的声音和绑架者相同。
于是在4月8日这一天,警方试图逮捕接头人却发现并非罪犯本人,同一天兵库县警方和每日新闻报社还收到了一封挑战信。
==================================================================
2天后的4月10日晚上8点50,大阪市西淀川区格力高办公大楼被纵火,职员更衣室和试制室约150平米的地方被烧毁。
9点20分,3公里外的格力高营养 品公司车库内也发生了纵火案件,好在只是一辆小货车被点燃,火势很快就被扑灭了,同时根据职员回忆曾目击到一个穿着牛仔裤、工作服和白面罩的可疑男子。大阪府警方试图搜查纵火犯时受到了无线电干扰,导致警察之间无法正常交流。第二天上午8点,江崎社长接到了威胁电话,格力高的各个分公司开始提高警惕以防止出现新的纵火案件。
==================================================================
4月8日挑战信原文(第一封挑战信)
对保险箱上的泥土所作精密分析表明,这些泥土来自距现场4公里的国分寺市恋洼杂木林,农林省林业试验场的鉴定认为这些泥土和第二现场土壌接近。因此推断犯人在恋洼附近有藏身之处,但是大规模搜查之后还是一无所获。
------------------------------------------------------------------------
大规模搜捕还是一无所获。。。
本田摩托DREAM
1968年11月9日被盗。这种车型是警用摩托的车型,所以判断犯人当初想改装这辆车。被盗后只有开了60公里,车主说这辆车有跳火的问题。估计犯人因此而放弃改造。
----------------------------------------------------------------------
在第四现场发现的其他被盗车辆。犯人对车改造肯定也非常精通。
其他3辆被盗车
第2辆卡罗拉以外还停放着其他3辆被盗车分别都是不同型号的日产天际线。车都盖着车衣因此很难被发现。1971年(昭和46年)警察委托工科学者额田严鉴定,发现车衣打结方法不同。因此得出是集团犯罪的结论
--------------------------------------------------------------------
集团犯罪还是单人犯罪,至今任然没有定论。
有几名老警员坚信一个人作案的可能。。因为搜查了那么多年,连一个人都没浮出水面,不是很不可思议吗?那么多钱,分赃也会产生分歧。众人守口如瓶,保守共同秘密也相当有难度。
第四现场遗留下来相当多的物件。(大多被盗车)
赌博用品
其中一辆被盗车(Prince SkyLine 2000GT)中发现两本赛马杂志和体育报,府中东京竞马场附近咖啡店的火柴,平和岛赛艇的广告。这些都不是原来车主的东西。由此可见犯人喜欢赛马和赛艇。
女人的耳环
被盗车(Prince SkyLine 1500)中发现女人的耳环。这也不是车主的东西,所以怀疑犯罪人员中有女人或者同性恋者。
========================================================
犯人究竟偷了多少车,大规模的铺垫作案啊。
而且犯人这么缜密作案,在第四现场竟然留下这么多东西,很怀疑是不是干扰警方视线。
我们来看一下之前造成银行恐慌的恐吓信。
三亿日元抢劫事件发生前,1968年4月25日到1968年8月22日为止多摩农协(府中也在多摩地区)共计9次收到恐吓如不交钱就会被纵火和放炸弹。从恐吓信的口吻语气特点来看多摩农协恐吓事件和三亿日元抢劫事件是同一个犯人,
-----------------------------------------------------------------------
也就是说犯人还参与了其他恐吓事件。
送到银行的恐吓信上的邮票是用唾液粘上去的,鉴定结果犯人是B型血。
恐吓信里面的字用杂志上的字拼凑,这份杂志后来被用来包烟雾弹。多摩农协的恐吓信同日本信托银行的恐吓信语气上有如下相似点。
1、使用“ウンテンシャ(司机)”“イマ一度の机会(现在是一生一次的机会)”,日语一般不使用运转者,而使用运转手。
2、喜欢在词句之间加上空格。
3、强调之处使用点线记号(“●―●―●”)。
4、使用俺们,我们,说明罪犯可能不是一个人。
5、使用电话公司相关人员用语“コン柱オキバ(电线杆子)”,而日语一般使用电柱。
6、都提到多摩农协某职员的车牌。
大规模的逃窜活动,总有目击证人吧。
目击者言事件发生后有人提供了如下目击报告。
--11月下旬早上8点左右有人看到府中市市道这辆被盗的蓝色摩托。12月1日深夜有人发现被盗的摩托车停在京王线高幡不动站附近反向车道。
--12月9日晚上8点40分有人在府中市某十字路口看到这辆摩托,这时候已经被涂成白色。
--案件发生30分钟前9点左右有4个目击者看到距离日本信托银行国分寺支店50米的地方有个身高165-170厘米,30岁穿雨衣的人在张望。
--案件发生10分钟前9点20分有主妇在第3现场目击到该摩托。第一现场4名银行职员和府中刑务所人员以及航空自卫队员的证词有出入。
--第二现场附近有一名妇女被运钞车激起的泥水溅到。
--国分寺市的一对园丁父子的车差点被红色卡罗拉撞到,随后红色卡罗拉飞速往国分寺街道方向开走。这对园丁父子看到驾车的是一个无帽穿黑色外套长发男子,没有看到保险箱。
--最后的目击是在杉并区的哨卡,有辆轻型车载着银色提箱突破哨卡
==================================================================
目击到的都是车辆,但是犯人显然对车很了解,换漆,翻修,善于伪装。
模拟像
模拟像是根据嫌疑人(后述的少年S)的照片制作,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描述制作。
警方公布的嫌疑人像当事的4名银行职员此时已经见过少年S的容貌,所以很可能有先入为主想当然的可能。结果1971年调整了方针认为即使不像模拟像也可能是犯人。1974年正式废除了这张模拟像。然后报章书籍仍然不断引用这张模拟像。嫌疑人名单里共有11万人,协助调查的警员更达到破纪录的17万人。可是罪犯仍旧没有被抓到。
===================================================================
少年s是最大的嫌疑人。lz后面会提到。
而这张模拟像呢,是当时的银行职员在见过少年之后,半信半疑的画出的。
总共搜查了17万人(破纪录),都没有抓到嫌烦犯人。。。。。。。
这张模拟像太有名了,不断被各种素材引用。
不知道是不是lz也有些先入为主,觉得这人脸非常惊悚,让人慎得慌(听说是死人的照片拼接而成)
地毯式搜查现场
附近的三多摩地区是学生集聚地区,警方实施逐家访问。当时在东京都立府中高等学校上学的高田纯次和布施明也在11万嫌疑人当中。两人都和事件没有关联。
其他搜查
对现场遗留物品进行指纹取样,由于指纹太多,而核对指纹的警员只有3名,最后没有取得成果。警察公布了被盗款2000张500日元钞票的号码。可是这些钞票没有发现在市面上流通。
----------------------------------------------------------------------
2000张500日元钞票并没有在市面流通。。。。。
被害和影响
日本的保险公司对银行作了赔偿,其他的保险公司作了联保。府中工厂的工人也在犯罪发生后的第二天就领到年终奖。此后日本企业意识到使用现金发放工资奖金是很危险的,所以将工资奖金发放改为银行划账。银行方面也加强了现金运送的安全措施,增加了保安人员。
-----------------------------------------------------------------
这件事情影响极其深远,因为他没破案成功。。。。。。
无头大案,还过了时效。。。。。。。
不光是银行亏损,保险公司元气大伤的问题。更是大家心中一块儿阴影,一种谜团。
嫌疑人
犯人到底是单独还是团伙行动到现在还是个谜。调查中重点有下面的嫌疑人。
=======================================================================
立川组的少年
立川组是当时立川市的少年窃车团伙(立川市在府中市西面)。
少年S
立川组的小头目。当时19岁。被怀疑理由偷车的方法和发现的被盗车上的痕迹吻合。熟悉当地地形,懂得汽车和摩托车的驾驶。
和1968年3月在立川市一家超市用烟雾弹抢劫的犯人关系很好。其父正是骑摩托的警察,因此有警用摩托的知识。
除了家人的证词以外无法提供不在场证明。
事发前说过要抢劫东芝或日立的运钞车。
但是,也有不符合的地方。
-如果是单独犯罪少年S就被排除。(单人犯罪的话,可以提供不在场证据)
-血型是A,恐吓信贴邮票的血型是B。
-和恐吓信上的笔迹不同。
-多摩农协恐吓事件中恐吓信是8月25日寄出,这天他在少教所。
-少年S案发5天后(1968年12月15日)在家中服用父亲买来得氰化钾自杀。
熟悉他的人都不认为他会自杀。包氰化钾的报纸上只有S本人和他父亲的指纹。自杀后第二天,警察将当事的4个银行职员带到S家里辨别面容。4人全部说S长得很像嫌疑人。据此1968年の12月21日警方以S的照片为蓝本公布了模拟像。但是最后警方排除了S作案的可能。
--------------------------------------------------------------------
他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嫌疑人。之前的模拟头像也是以他为蓝本。
但是,他自杀了。。。。。。自杀了。。。。。
这个具体的事情lz也查不到了。案发五天后就自杀了,难道是自杀前华丽的遗作,或者是同谋者的相逼。。。
总之各种隐情,那是必须的。最后警方也排除了他作案的可能。(但是肯定有瓜葛吧)
少年Z
立川组成员。当时18岁。
怀疑理由,1,2,3和少年S相同。
案发后变得很阔绰。买了新车开了公司。然而Z的血型是AB,笔迹也和恐吓信上的不一样。1975年警察在刑事诉讼时效前逮捕了Z,但是由于证据不足在刑事诉讼时效前被释放。
---------------------------------------------------------
警察在时效到期前最后一根稻草,但是被释放。证据不足。
男同性恋K
少年S的朋友,不是立川组成员。当时30岁左右。除了S的亲人是事发当天唯一对S作证的人。
根据K的证词S事发2~3天前到事发当日一直和K在新宿的公寓过夜,事发当天早上8点离开。
离开时间是根据天亮的程度并没有看表,外面下着雨,忘记了有没有把雨伞或者雨披借给他。
K还说认识S是事件发生的20天前,然而家里却摆着夏天和S一起旅行拍的照片。
事件发生一年之后,K移居国外,并在当地开了商场。
再次回到日本后买了数栋公寓,事件七年后买了豪宅。
如果K是罪犯一员的话,S在少教所时寄出的恐吓信,现场附近目击到的30岁男子,被盗车中留下的耳环就有了合理解释。但是经过调查警方也排除了K的作案嫌疑。据K自己说在国外发达是因为找到了有钱的靠山。
---------------------------------------------------------------------
基佬。。。。(无力吐槽)
但是这些人都被排除作案嫌疑了(不要怀疑警方能力,这个案件历时那么多年去侦破,有那么几个嫌疑人还不往死里找证据)
府中市的司机K
当时25岁。熟悉当地环境,血型也是B,会打字,从他写给朋友的信中发现和威胁信相似的口吻,但是笔迹不同。
因为长相和模拟像酷似所以从嫌疑人名单12,301位脱颖而出。事件发生1年后的1969年12月12日,每日新闻记者对警方的采访中,警方透露了K,但是强调笔迹不同。但是各家媒体迅速作了报道。警方怕嫌疑人逃跑,不得不马上逮捕了K。由于毫无证据第二天K被释放。K因此失去了工作。并且一直受到歧视而不断调换工作。2008年9月自杀。
------------------------------------------------------------------------------
这个案件影响太深远了,因为被怀疑成嫌疑人,而被歧视,最后自杀。。。
日野市三兄弟
在日野市经营电器公司。当时分别是31岁,29岁,26岁。家里有个大车库能够改装摩托车。老二熟悉摩托车在不良组织中。做过招牌能够喷漆,事发前买了装有烟雾弹的新车。兄弟中事发前也有人戴过鸭舌帽。但是车上的烟雾弹和鸭舌帽和犯罪现场找到的不同。警察搜查了三兄弟的家证明和事件没有瓜葛。
房地产公司职员男性
当时32岁。事发前缺钱,事发后手头宽裕。有在东芝府中上班的经历,姐姐在东芝府中工作了12年。本人很会开车,长得又很像模拟像中的人。但是事发当天从杉并区前往横浜途中。钱多也是因为在房地产买卖中赚了1600万日元。最后也被排除。
公司职员P
三亿日元事件发生前的1955年也运用类似的手法抢劫千代田区一家银行的运钞车后被捕。P出狱曾经说过花一年时间干一桩大事情,三亿日元事件后他也买进了土地和进口车。经过调查钱也是通过房地产经营的合法收入。P移民夏威夷后病死。
------------------------------------------------------------------------------
都被排除了。。。。。
自称犯人的人
时效成立后一些人自称这次抢劫事件是自己所为。经过甄别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罪犯,目的有的是为了出名,有的是为了卖书,还有的为了诈骗。
犯人在使用烟雾弹的时候发生了故障,结果犯人用特殊的方式才使烟雾弹发烟,还有保险箱中除了现金和奖金袋之外还放了其他东西。使用何种方式使烟雾弹发烟和保险箱中所放的其他东西只有真的犯人才知道。
---------------------------------------------------------------------------
时效过了,但是影响还在继续。一些人为了出名自称自己犯案。
不过当初的犯人不为名,不为利,深藏自己,将事情做的滴水不漏,真是很屌的存在。
那笔钱,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亿诶。。。
总结:作为至今仍被日本人津津乐道的案件,其魅力所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案子没破没破的案件永远是开放性的,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金额巨大1968年的三亿日元,据说在今天相当于30亿之多;
3、警方的完败,“不败的八兵卫”的遗憾
这种没有伤害人民大众的犯罪行为,比较容易引起普通人因长时间压抑而产生的反秩序倾向的共鸣,加之犯罪手法显得比较智慧,没有采用任何暴力,也容易让人产生崇拜情绪。
当时的案件负责人——调查主任平冢八兵卫是一名非常有名的日本刑警。他一直坚持其认为的“犯人独自作案说”,认为罪犯只有一个人,这与当时不少侦案人员的“多人犯罪说”存在根本的矛盾。本案从案情来看特别蹊跷,因此一个人实施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是从事隔多年此案仍未水落石出来看,独自犯案的可能性也确实存在,毕竟多名罪犯均守口如瓶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
lz总结:案件仅用了三分钟时间就顺利开走运钞车,从此逍遥度日,而东京警方花掉二十年时间和十亿日元经费也难一睹罪犯芳容。
参考资料:三亿日元抢劫事件三亿日元抢劫案
======================================================================
扒案子有些时间仓促,加上知乎好像出了点问题,老是冻结账号,联系了也没办法解决,这边补充几点。
1.虽然我们称这个案子是三亿日圆抢劫案,但是在日本法案里面,这其实归属于盗窃案。
偷窃比抢劫的罪名性质要低很多。
比如说,我们正在看管某教授委托的某种昂贵器材,这时候进来一个人,他伪装成教授的朋友,在没有动用武力的情况下骗取我们的信任,成功偷走了器材。
而这个案子里面的犯人就是成功伪装成警察而偷取了三亿日圆。
---------------------------------------------------------------------------
2.关于犯人如何使用这些钱的。虽然说是钞票有连号,但是只有政府部门、警察、银行、大型超市等有限的部门有能力查,其他的小商贩、小超市、小饭店等,是根本没这设备的。也不可能每个人收到钱都先看看号。。警方只是公布这些钞票号码,全日本范围内搜索使用了印有了号码的钞票,这简直比登天还难。。考虑一下那时候可是昭和年间哪。
----------------------------------------------------------------------------
3.调查始终处于被动,昭和50年(1975),该案件时效过期。在此期间,动员起来的调查人员约合17万人、民间提供的信息约2万5000件,“请重新回想起三亿元事件吧”的呼吁告示共16种高达208万张,可谓一败涂地。
(全民都努力过!demo。。。。。)
======================================================================
第二个事件:
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指1984年至1985年期间。
简介:以江崎格力高食品公司社长江崎胜久被绑架、索要赎金为开端,最终发展成向众多日本食品企业发出投毒威胁索要赎金的犯罪案件。这一案件在当时的日本社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日本警视厅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侦破这一案件,并将其列为警视厅广域重要指定114号事件。最多时有130万名调查人员在全国各地参与本案,警方询问、调查了近12万5千名涉案人员,获得2万8千条线索。至今也没有将罪犯捉拿归案,因为已经过了除斥期间,本案已失去了时效,被人们视为完美犯罪,但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讨论却未曾停止,其影响也延伸到日本国境以外,引发了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罪犯跟风模仿。因为罪犯自称为怪人二十一面相,本案有时也称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或千面人事件。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罪犯每次都会事先预告,并没有人因为有毒食物而受到伤害,但相关企业受到的经济和名誉损失却是非常巨大的。
===========================================================================
江户川乱步从1936年开始连载《怪人二十面相》后,一直到1962年的《黄金的默兽》为止,总共写了31个二十面相的故事。当时造成很大的轰动。相当怀疑犯人是不是二十面相的fan,所以自称二十一面相。
事件开始:(这个事件说起来好长,lz慢慢说,大伙儿要有耐心)
案件的最初发端是江崎格力高社长被绑架事件,1984年3月18日晚上九点半。
三名持枪男子闯入兵库县西宫市江崎胜久社长的家中,袭击了社长夫人和7岁的长女,正在家中洗澡的江崎胜久被绑架带走。
次日凌晨1:40根据绑匪的电话,警察找到了打印在纸上的字条,要求用10亿元现金和100千克黄金做交换。
21日下午2点,江崎胜久自行逃出并和警方取得了联系,警察搜查了监禁江崎社长的废旧仓库然而一无所获。
==========================================================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同年4月2日江崎社长又在家中收到了一份恐吓信,要求他在4月8日派人将6000万日元送至某咖啡店,信封中还有一个装着盐酸的眼药水瓶和一盒磁带,磁带中的声音和绑架者相同。
于是在4月8日这一天,警方试图逮捕接头人却发现并非罪犯本人,同一天兵库县警方和每日新闻报社还收到了一封挑战信。
==================================================================
2天后的4月10日晚上8点50,大阪市西淀川区格力高办公大楼被纵火,职员更衣室和试制室约150平米的地方被烧毁。
9点20分,3公里外的格力高营养 品公司车库内也发生了纵火案件,好在只是一辆小货车被点燃,火势很快就被扑灭了,同时根据职员回忆曾目击到一个穿着牛仔裤、工作服和白面罩的可疑男子。大阪府警方试图搜查纵火犯时受到了无线电干扰,导致警察之间无法正常交流。第二天上午8点,江崎社长接到了威胁电话,格力高的各个分公司开始提高警惕以防止出现新的纵火案件。
==================================================================
4月8日挑战信原文(第一封挑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