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诞生
写一本书是件挺奇妙的事,尤其对我这个非文学科班的人来说,有很大的运气的因素。
我小时候数理化好,写作并没什么天赋。每年春游回来老师布置作业写游记都是件头疼的事,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更不要谈段落安排遣词造句等这些技术方面的细节。我最开始主动写东西是结婚后,去墨西哥苏梅尔岛度蜜月,头一次坐游轮,头一次见到那么蓝的海水,兴奋得不得了,没人留作业,也不给谁交代,很自然地就拿起了笔记录,想要诉说那份欣喜与新奇,想要留住这段记忆。
为了记得,这就是我一切写作的起点。不管是影评、书评还是随笔,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记得,记得自己曾经用力地生活与思考。
所以,我的写作触发点是相当松散无体系的。我什么都写,电影、读书、做菜、旅行,凡是我想留在记忆里的,我都写。同时,因为长期的严谨数学逻辑语言训练,我对文章的逻辑脉络比较敏感。我把写论文的原则应用于我的写作,不求(主要是不能)细节美感,但求叙述清晰。对于一个没什么文字天赋的人,我这样的写作用一个正面意义的词来形容是“朴实”,用个更切实的批评性词汇则是“干燥”。
不管“朴实”还是“干燥”,总之我就这样写下去了。一写就是十年。我在书中《旅行的意义》一章中写读阿兰•德伯顿《旅行的艺术》,终于明白了旅行的意义,其实那也是我写作的意义:
“难怪我从开始记录卡特里娜飓风的逃难经历起就停不下笔,新地点,新人物,电影、书籍,一盆花、一道菜、一首歌,我原来都是在试图描绘美、理解美啊,试图理解那些促成美的因素,从而拥有这些了不起的美的品质。”
我很感激,我这样秉承自私的出发点,不为写出什么而写作的人,竟然也会得到读者的共鸣。我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北大出版社的曾健编辑第一次联系我出版书的时候是2010年,我记得自己还问过他,怎么样才算一本书。他建议我在写作中找到一个主题,找到一种具有线索性的诉说的愿望。最开始我也想偷懒,想想我住过这么多的外国城市,我想用以前写下的糖水游记凑数,但凑数的东西永远只是在凑数而已。当我真正静下心来询问自己到底想在这本书里走向何方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笔竟然在一篇一篇的异国记录后一次又一次带我走回了故乡。我写了《逛街记》,故土的记忆终被激活;我问自己故乡与异乡这个永远的两难抉择,于是有了《北京,北京》。到最后,我终于必须面对我自己的,私人的,我从未诉说过甚至令人难堪的问题,我必须回答“为什么要走”的问题,于是,我写出了《望乡》。这个过程令我非常忐忑,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赤身裸体的人孤零零站在高阔天地的正中,云的背后也许是风暴,也许是光,我心里害怕地发抖。
可再害怕,也还是必须记录。如果一本书没有这些真实的东西,那它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于是这一本并不复杂的书,从酝酿到终于完成,前后修改近十稿,耗时三年。但这并不证明它好,只是证明了它不完美。
我把这本不完美的书献给我的爸爸妈妈。
也感谢每一个愿意花时间读完这本书的人。感谢你跟我一起共同望向我走来的方向。感谢你跟我一起出发。
谢谢。
豆瓣书页: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16576/
我小时候数理化好,写作并没什么天赋。每年春游回来老师布置作业写游记都是件头疼的事,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更不要谈段落安排遣词造句等这些技术方面的细节。我最开始主动写东西是结婚后,去墨西哥苏梅尔岛度蜜月,头一次坐游轮,头一次见到那么蓝的海水,兴奋得不得了,没人留作业,也不给谁交代,很自然地就拿起了笔记录,想要诉说那份欣喜与新奇,想要留住这段记忆。
为了记得,这就是我一切写作的起点。不管是影评、书评还是随笔,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记得,记得自己曾经用力地生活与思考。
所以,我的写作触发点是相当松散无体系的。我什么都写,电影、读书、做菜、旅行,凡是我想留在记忆里的,我都写。同时,因为长期的严谨数学逻辑语言训练,我对文章的逻辑脉络比较敏感。我把写论文的原则应用于我的写作,不求(主要是不能)细节美感,但求叙述清晰。对于一个没什么文字天赋的人,我这样的写作用一个正面意义的词来形容是“朴实”,用个更切实的批评性词汇则是“干燥”。
不管“朴实”还是“干燥”,总之我就这样写下去了。一写就是十年。我在书中《旅行的意义》一章中写读阿兰•德伯顿《旅行的艺术》,终于明白了旅行的意义,其实那也是我写作的意义:
“难怪我从开始记录卡特里娜飓风的逃难经历起就停不下笔,新地点,新人物,电影、书籍,一盆花、一道菜、一首歌,我原来都是在试图描绘美、理解美啊,试图理解那些促成美的因素,从而拥有这些了不起的美的品质。”
我很感激,我这样秉承自私的出发点,不为写出什么而写作的人,竟然也会得到读者的共鸣。我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北大出版社的曾健编辑第一次联系我出版书的时候是2010年,我记得自己还问过他,怎么样才算一本书。他建议我在写作中找到一个主题,找到一种具有线索性的诉说的愿望。最开始我也想偷懒,想想我住过这么多的外国城市,我想用以前写下的糖水游记凑数,但凑数的东西永远只是在凑数而已。当我真正静下心来询问自己到底想在这本书里走向何方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笔竟然在一篇一篇的异国记录后一次又一次带我走回了故乡。我写了《逛街记》,故土的记忆终被激活;我问自己故乡与异乡这个永远的两难抉择,于是有了《北京,北京》。到最后,我终于必须面对我自己的,私人的,我从未诉说过甚至令人难堪的问题,我必须回答“为什么要走”的问题,于是,我写出了《望乡》。这个过程令我非常忐忑,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赤身裸体的人孤零零站在高阔天地的正中,云的背后也许是风暴,也许是光,我心里害怕地发抖。
可再害怕,也还是必须记录。如果一本书没有这些真实的东西,那它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于是这一本并不复杂的书,从酝酿到终于完成,前后修改近十稿,耗时三年。但这并不证明它好,只是证明了它不完美。
我把这本不完美的书献给我的爸爸妈妈。
也感谢每一个愿意花时间读完这本书的人。感谢你跟我一起共同望向我走来的方向。感谢你跟我一起出发。
谢谢。
![]() |
豆瓣书页: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1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