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的再造——《唐山城市展览馆:酿制而不是勾兑》
以前经常阅读清华美院的《装饰》杂志,近两年没有订阅,其杂志是很学术性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思想至上,在艺术与设计界还是很权威的。在since1864 blog里见到源自《装饰》的一篇关于唐山的一处建筑改造的文章,心里感到非常的欣喜和自豪。因为在我来北京工作近9年的时间里,唐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每次回家都对新唐山有新的感觉,比如马路拓宽,主干路两旁的违规建筑一律拆除,建成了绿化带,新增了若干条公交线路方便百姓出行。政府同时还对空气改造也下了很大的力量,比如原本在市内的重污染企业拆迁到了郊区,对市内的几大工厂进行了技术上的改造,达到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一下子城市就见到了蓝天和朵朵白云。城市在快速的发展,从环境改造到人文的改善;从城市结构规划到支柱产业建设,处处都有变化,比如近两年在曹妃甸发现了近10亿顿的大型油田;唐山陶瓷的生产技术与市场化的改造;唐山钢铁与首钢合并的改造与建设;对南湖大公园的投资建设;对民居住宅的修建,等等。。。一个个大的项目相继完成。
就从城市功能与布局规划来讲,唐山早在震后的市政府领导与城市建设方面专家进行过多次讨论。这座城市发展的前景是什么样子,怎样合理的有效的改造与整合城市的支柱产业,怎样在大工业区的规划与居民区建设之间实现一个合理的布局,同时依据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唐山的一大资源就是煤矿,在不久的将来煤矿里煤一但挖完了就会影响到几万名矿工的就业问题。等等的一系列城市发展规划的新问题都将成为现任领导所必须深思熟虑的,因为我的父母、我的亲戚朋友、我深爱着的忠厚实在的唐山人民,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是唐山震后新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在震后忍受着自然灾害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他们应该享受到良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美满幸福的生活。
在下面这段文章里,我看到了政府的开明,看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希望。我希望唐山在物质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的同时,也把唐山的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点。一个城市的纹脉和灵魂,缺少不了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比如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电影院、社会教育的普及与艺术交流场所,各个都要得到重视。我每一次回唐山都能感觉到唐山人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不过跟周边的大城市相比,比如北京,差距还是很大。
下面一段文章转自新浪博客 since1864
厂房外部做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延伸
一篇文章将我引向一个展示空间,一个展示空间又引出了这篇文章。
今年《装饰》三月刊上一篇题为《唐山市城市展览馆:酿制而不是勾兑》的文章促使我参观了这个新型公共空间——一个经过旧建筑改造的展览馆。可是无论新旧建筑的功能还是形式,抑或是服务对象都是千差万别的。设计师是如何将一座工业建筑改造成一所公共展厅的呢?这将是一个艰难的尝试,也必将成为一个本土的创新。
旧建筑最早是日本侵略时期的弹药库,后来成了唐山面粉厂,再后来在规划局的主导下要改造成展览馆。做弹药库时里面漆黑一片,做面粉厂时尘土遍地,而现在做展厅了焕然一新。它们貌似毫不相干,其实它们对内部空间的需求是相通的。弹药库时是仓库,面粉厂时期是厂房,它们的共性是内部有足够的空间,只是后来这些空间不是放弹药与面粉而是放成了桌子。找到共性那就好办了。在封闭的三角形屋顶上开了天窗,这样就解决了展厅所需的采光,建筑的外围嫁接了钢材与玻璃,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感和序列感,同时也使建筑的外观变得时尚、潮流。水体和木板长廊的应用把零散的建筑串联了起来,起到整合游览空间的作用。建筑之间的空间也做了主观的处理,均匀铺设的白石子,有点日本枯山水的感觉。且与周围白墙的呼应成为可能。整个空间是旧建筑改造所以在好多处都保留了原来建筑的痕迹,使空间有了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如一些毛主席语录,一扇扇斑驳的旧木门,未经粉刷的旧墙面等等让人感觉历史与现代,昨天与今天,屈辱与荣耀并存。几幢建筑的变迁好像就是唐山发展的缩影。
它的成功不是因为它的现代特色,而是它用现代的方法使旧的建筑再生。有点建筑环保的感觉。而且新旧结合的恰到好处,功能的转换天衣无缝。一切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无疑是给全国一片大折大建的热浪吹来一丝丝清凉的风。
原建筑斑驳的外墙
特意保留的陈旧工厂木门
独特的地面景观
均匀铺设的石子
卫生间入口
墙体
鸟瞰
山体后的古寺
就从城市功能与布局规划来讲,唐山早在震后的市政府领导与城市建设方面专家进行过多次讨论。这座城市发展的前景是什么样子,怎样合理的有效的改造与整合城市的支柱产业,怎样在大工业区的规划与居民区建设之间实现一个合理的布局,同时依据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唐山的一大资源就是煤矿,在不久的将来煤矿里煤一但挖完了就会影响到几万名矿工的就业问题。等等的一系列城市发展规划的新问题都将成为现任领导所必须深思熟虑的,因为我的父母、我的亲戚朋友、我深爱着的忠厚实在的唐山人民,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是唐山震后新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在震后忍受着自然灾害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他们应该享受到良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美满幸福的生活。
在下面这段文章里,我看到了政府的开明,看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希望。我希望唐山在物质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的同时,也把唐山的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点。一个城市的纹脉和灵魂,缺少不了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比如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电影院、社会教育的普及与艺术交流场所,各个都要得到重视。我每一次回唐山都能感觉到唐山人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不过跟周边的大城市相比,比如北京,差距还是很大。
下面一段文章转自新浪博客 since1864
![]() |
厂房外部做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延伸
一篇文章将我引向一个展示空间,一个展示空间又引出了这篇文章。
今年《装饰》三月刊上一篇题为《唐山市城市展览馆:酿制而不是勾兑》的文章促使我参观了这个新型公共空间——一个经过旧建筑改造的展览馆。可是无论新旧建筑的功能还是形式,抑或是服务对象都是千差万别的。设计师是如何将一座工业建筑改造成一所公共展厅的呢?这将是一个艰难的尝试,也必将成为一个本土的创新。
旧建筑最早是日本侵略时期的弹药库,后来成了唐山面粉厂,再后来在规划局的主导下要改造成展览馆。做弹药库时里面漆黑一片,做面粉厂时尘土遍地,而现在做展厅了焕然一新。它们貌似毫不相干,其实它们对内部空间的需求是相通的。弹药库时是仓库,面粉厂时期是厂房,它们的共性是内部有足够的空间,只是后来这些空间不是放弹药与面粉而是放成了桌子。找到共性那就好办了。在封闭的三角形屋顶上开了天窗,这样就解决了展厅所需的采光,建筑的外围嫁接了钢材与玻璃,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感和序列感,同时也使建筑的外观变得时尚、潮流。水体和木板长廊的应用把零散的建筑串联了起来,起到整合游览空间的作用。建筑之间的空间也做了主观的处理,均匀铺设的白石子,有点日本枯山水的感觉。且与周围白墙的呼应成为可能。整个空间是旧建筑改造所以在好多处都保留了原来建筑的痕迹,使空间有了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如一些毛主席语录,一扇扇斑驳的旧木门,未经粉刷的旧墙面等等让人感觉历史与现代,昨天与今天,屈辱与荣耀并存。几幢建筑的变迁好像就是唐山发展的缩影。
它的成功不是因为它的现代特色,而是它用现代的方法使旧的建筑再生。有点建筑环保的感觉。而且新旧结合的恰到好处,功能的转换天衣无缝。一切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无疑是给全国一片大折大建的热浪吹来一丝丝清凉的风。
![]() |
原建筑斑驳的外墙
![]() |
特意保留的陈旧工厂木门
![]() |
独特的地面景观
![]() |
均匀铺设的石子
![]() |
卫生间入口
![]() |
墙体
![]() |
鸟瞰
![]() |
山体后的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