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智者的书犯自己的糊涂
弘毅妈妈跟左老师要推荐书单,左老师的回应是暂时不建议读书。我最近才开始理解这里面的原因——成长的东西很多是需要体验的,语言是有界限的,书是说不清楚的,作者说清楚了读者也不一定理解得清楚,说得越细致误解的层面就越多。
但是一定不能用读书的法子么?像我这种从小习惯了有困惑就到书海里检索答案的人该怎么办呢?晚上读《世说新语》的时候碰巧撞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世说新语》文学15)
——昔未读此书,尝谓至理如此;今见之,正与人意暗同。(《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要之,他并不是反对读《庄子》,而是强调“至理”的获得基于内心对此世界的感悟。心能明此至理,读《庄》可以彼此印证,心不能明此至理,读之亦无益。(《世说新语精读》 骆玉明)
上面这些算是“正与吾意暗同”了。成长路上,书之所以成为指路明灯,是因为它传播的那些道理印证、而非开启了你的感悟。早在你翻开这本书之前,这些感悟就已经在你的心里埋藏、酝酿、甚或呼之欲出。它们源自你扎实度过的每一天,源自你遇到的那些切肤之痛或是由衷之喜,源自你对这些切身经历的独立反思;它们在时间里发酵,慢慢推你成长、激你蜕变。书,不过是最后的那一点点催化剂。大多数时间里,书更像一面镜子,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从书里得到的不会超越你从现实历练里体悟到的境界。
我开始真正明白小时候父亲不肯让我读书的用意——没有现实历练和与其相关的个人感悟为前提,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读智者的书犯自己的糊涂,浪费了自己也浪费了书。
(开头提到的书单是指心理学的书,尤其是面向普通人的那种流行/畅销书。对于非读书不可的人左老师建议,要么读正统的心理学专业书籍,要么先泛泛地读,遇到自己觉得好的书,想办法找到作者亲自跟着学,一来避免文字上的误解,二来能针对自己的情况得到有效指导)
但是一定不能用读书的法子么?像我这种从小习惯了有困惑就到书海里检索答案的人该怎么办呢?晚上读《世说新语》的时候碰巧撞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世说新语》文学15)
——昔未读此书,尝谓至理如此;今见之,正与人意暗同。(《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要之,他并不是反对读《庄子》,而是强调“至理”的获得基于内心对此世界的感悟。心能明此至理,读《庄》可以彼此印证,心不能明此至理,读之亦无益。(《世说新语精读》 骆玉明)
上面这些算是“正与吾意暗同”了。成长路上,书之所以成为指路明灯,是因为它传播的那些道理印证、而非开启了你的感悟。早在你翻开这本书之前,这些感悟就已经在你的心里埋藏、酝酿、甚或呼之欲出。它们源自你扎实度过的每一天,源自你遇到的那些切肤之痛或是由衷之喜,源自你对这些切身经历的独立反思;它们在时间里发酵,慢慢推你成长、激你蜕变。书,不过是最后的那一点点催化剂。大多数时间里,书更像一面镜子,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从书里得到的不会超越你从现实历练里体悟到的境界。
我开始真正明白小时候父亲不肯让我读书的用意——没有现实历练和与其相关的个人感悟为前提,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读智者的书犯自己的糊涂,浪费了自己也浪费了书。
(开头提到的书单是指心理学的书,尤其是面向普通人的那种流行/畅销书。对于非读书不可的人左老师建议,要么读正统的心理学专业书籍,要么先泛泛地读,遇到自己觉得好的书,想办法找到作者亲自跟着学,一来避免文字上的误解,二来能针对自己的情况得到有效指导)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