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小议
昨天跟@平楚 大人扯了几句看书的困惑,谈到读书方法。想到我最近看的一个稿子,作者提到了一些他自己的读书心得。我觉得有些段落说得很中肯,摘录下来,大家分享。
+++++++++++++++++++++++++++++
我认为读书可以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用眼睛,就跟街上看美女差不多。这个好看,随便翻翻,感觉舒服,感觉爽,不过脑,也不过心,看过去就过去了。这种读书其实意义不是太大,纯粹就是让五官减少了无聊感,或者说抵抗了寂寞。我身边的同胞们这样读书的其实不少。
第二种读书境界比第一种稍高一点,就是读一些对自己的工作、谋生、社交有帮助的书。这种读书是功利性的,我把它叫作用大脑读书。
第三种境界是用心读书,这种阅读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更丰满。比如说读《长恨歌》、《琵琶行》,这种东西你读了没什么显著的作用,你成不了一个语文老师,也不可能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但是读了之后你的精神世界会更充实。这是最高层次的读书。我可以说,身边的同胞们,可能有一半的人停留在第一种境界,三成的人停留在第二种境界,只有极少数,百分之十几的人才可能达到第三种境界。
我们通常会有身体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不适,后者更多,可能突然就不适了。身体的不适可以医治,精神上的不适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有的人抽支烟,喝顿酒,或者找个朋友闲扯,或者出去搞个体育活动,还有一个所有人都适用的方法,那就是读书。通过读书,你可以让自己的心有一个安放的地方。书就像一个魔法盒,你的心放到里面就不会晃荡乱动。这个非常重要。你只要注意观察一下读书的人,你就会发现,他们不太会觉得手没地方放,相对来说比较淡定,不会慌乱。反过来,一个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人,把他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会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一个很好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安放的方法。这就很成问题了。
每年我读完的书,做完读书笔记的应该都在45本书以上。这是我要特别强调的。当然,做读书笔记细分起来还是有很多小技巧的,比如说有门批、旁批,或者单独拿张纸做一个说明。
很多人做笔记是从画线开始的,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线怎么画也是很有学问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三种线:第一种线画出什么东西是什么;第二种线画出逻辑关系,比如说这个东西有三个要点,这个东西分四个层次,每个部分的标题划下来,这样你就会有一个逻辑系统;第三种线画出数据,因为这个东西是不能搞错的。
做笔记其实有两个作用,第一,它让你的注意力更集中(不做笔记的人专注度要差很多);第二,它让你迅速找到过去已经发现的重点。比如《水浒传》我起码读了四五遍吧,第一遍就是看打仗,专门看打仗;第二遍我就晓得看里面的男女关系了,因为进入青年时代了;到了后来我就把它跟历史对照着读了;再后来可能从文学的角度,从人物描写、性格描写的角度去读;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研究它的语言,所以我还可以读一遍。这个书是百读不厌,不做笔记你都不知道你的层次到哪儿了。
对笔记做多次、间隔性的整理也很重要。牛是有两个胃的,可以把吃进去的东西倒来倒去,充分吸收营养。这就是反刍。读书也是需要反刍的。我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知识使用率,就是有的人很有知识,但是没有使用率,他拿不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不擅长整理笔记。做笔记是“吃”书,整理笔记是“消化”书。
电视、电影和网络都不能取代书籍。为什么呢?书籍除了故事以外他还有别的东西。比如说,你看了一场电影,那是导演和演员理解过的,他们理解之后表现给你看,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他们嚼过的,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如果你读原著,可能跟他们理解得不一样。而且,看书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你随时在思考,也可以停一停、放一放,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看。但是看电影的话,你只能按他的故事走,他走到哪里你就必须跟到哪里,你不能叫他停下,所以你没有时间思考,匆匆忙忙跟着他跑完就算了。你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其实你是不知道的。读书就不同了,读书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去读,这样就会知道得更多一些。假设一本书有1000卡的能量,读书的话你可以吸取900卡,看电影的话就只能吸取200卡,所以书本不能被新媒体取代。
(引自宏玖《听说》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253881/)
+++++++++++++++++++++++++++++
我认为读书可以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用眼睛,就跟街上看美女差不多。这个好看,随便翻翻,感觉舒服,感觉爽,不过脑,也不过心,看过去就过去了。这种读书其实意义不是太大,纯粹就是让五官减少了无聊感,或者说抵抗了寂寞。我身边的同胞们这样读书的其实不少。
第二种读书境界比第一种稍高一点,就是读一些对自己的工作、谋生、社交有帮助的书。这种读书是功利性的,我把它叫作用大脑读书。
第三种境界是用心读书,这种阅读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更丰满。比如说读《长恨歌》、《琵琶行》,这种东西你读了没什么显著的作用,你成不了一个语文老师,也不可能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但是读了之后你的精神世界会更充实。这是最高层次的读书。我可以说,身边的同胞们,可能有一半的人停留在第一种境界,三成的人停留在第二种境界,只有极少数,百分之十几的人才可能达到第三种境界。
我们通常会有身体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不适,后者更多,可能突然就不适了。身体的不适可以医治,精神上的不适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有的人抽支烟,喝顿酒,或者找个朋友闲扯,或者出去搞个体育活动,还有一个所有人都适用的方法,那就是读书。通过读书,你可以让自己的心有一个安放的地方。书就像一个魔法盒,你的心放到里面就不会晃荡乱动。这个非常重要。你只要注意观察一下读书的人,你就会发现,他们不太会觉得手没地方放,相对来说比较淡定,不会慌乱。反过来,一个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人,把他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会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一个很好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安放的方法。这就很成问题了。
每年我读完的书,做完读书笔记的应该都在45本书以上。这是我要特别强调的。当然,做读书笔记细分起来还是有很多小技巧的,比如说有门批、旁批,或者单独拿张纸做一个说明。
很多人做笔记是从画线开始的,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线怎么画也是很有学问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三种线:第一种线画出什么东西是什么;第二种线画出逻辑关系,比如说这个东西有三个要点,这个东西分四个层次,每个部分的标题划下来,这样你就会有一个逻辑系统;第三种线画出数据,因为这个东西是不能搞错的。
做笔记其实有两个作用,第一,它让你的注意力更集中(不做笔记的人专注度要差很多);第二,它让你迅速找到过去已经发现的重点。比如《水浒传》我起码读了四五遍吧,第一遍就是看打仗,专门看打仗;第二遍我就晓得看里面的男女关系了,因为进入青年时代了;到了后来我就把它跟历史对照着读了;再后来可能从文学的角度,从人物描写、性格描写的角度去读;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研究它的语言,所以我还可以读一遍。这个书是百读不厌,不做笔记你都不知道你的层次到哪儿了。
对笔记做多次、间隔性的整理也很重要。牛是有两个胃的,可以把吃进去的东西倒来倒去,充分吸收营养。这就是反刍。读书也是需要反刍的。我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知识使用率,就是有的人很有知识,但是没有使用率,他拿不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不擅长整理笔记。做笔记是“吃”书,整理笔记是“消化”书。
电视、电影和网络都不能取代书籍。为什么呢?书籍除了故事以外他还有别的东西。比如说,你看了一场电影,那是导演和演员理解过的,他们理解之后表现给你看,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他们嚼过的,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如果你读原著,可能跟他们理解得不一样。而且,看书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你随时在思考,也可以停一停、放一放,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看。但是看电影的话,你只能按他的故事走,他走到哪里你就必须跟到哪里,你不能叫他停下,所以你没有时间思考,匆匆忙忙跟着他跑完就算了。你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其实你是不知道的。读书就不同了,读书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去读,这样就会知道得更多一些。假设一本书有1000卡的能量,读书的话你可以吸取900卡,看电影的话就只能吸取200卡,所以书本不能被新媒体取代。
(引自宏玖《听说》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253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