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在某人的要求下发布简体字版本)
“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三毛
何为爱情?
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命题.
然而此时此刻,我混沌的头脑却愈加清醒.我需要将此时的思绪理顺整理记录下来.
什么样的情感才能被界定为爱情?爱情有何表象?其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它与喜欢,迷恋有何区别?而爱情能够维持多久?爱情最终的归宿是什么?
I.
首先是爱情的表象.这似乎是很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都有过那样的体会.见到一个人时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紧张,或者见到一个人时便觉得全世界阳光灿烂无比美好,再苦再难的事一起做起来也微不足道.整个世界只能看到对方一个人,想起他/她时便会傻笑,心中甜蜜无比.
所以,爱情至少具有这样几种表象特征:
生理反应:心跳,呼吸转快,脸红,紧张等一系列身体自然反应.(当然这可能只在最初期出现.时间长后则可能向性欲方向转化.)
心理反应:
⑴爱情的出现可能使人的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转化,特别是在热恋中的恋人们.晴天雨天都是美的,即使讨厌吃的东西与爱人一起吃起来也特别有胃口.原先逃避或不愿做的改变,此时也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⑵爱情具有排他性.一旦爱上一个人,便不再对其他异性抱有同样的情感和幻想,这在女性身上体现较为明显.同时也可能一门心思地想着对方,以至于成日思念,无法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⑶爱情还包含着冲动.除去以上讨论过的生理冲动外,还有心理冲动.为对方付出,牺牲的冲动.在一时的热情之下强烈地想表达自己心中感情和对对方喜爱之情的冲动,往往会表现为山盟海誓,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制造一系列浪漫情节.
II.
那么,爱情的本质又是什么?
在下定义之前,先看看几个爱情现象.
像祖辈那样的感情算爱情么?相亲(甚至在结婚前未见过面),结婚,然后磨合,然后一辈子到老.这样算是爱情么?
相亲,英语有个很生动的描述,叫blind date,也就是在约会之前双方并没有什么了解,至少没有深入的了解,抱着可能将对方发展成为终生伴侣的目的,与对方进行会面,交谈,并确定双方对彼此的印象以及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意向.一直到今天我们这辈的身上仍然随处可见这种传统方式.
而在我们祖辈那一代,他们的相亲次数绝不会多,甚至结婚双方在婚前根本就没见过对方,即使有,也很可能是在无人注意时的匆匆一瞥,分开后可能便回忆不起对方容貌。而对于对方的性格气质的了解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互不了解的人被婚姻这个纽带牵扯,束缚,然后开始了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生活。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然而一生之后,这样的两个人相携一路走来,最终仍是对对方抱有深厚感情,感叹不枉一生相伴。这样的感情算不算爱情?
那么,像罗密欧茱莉叶似的强烈毁灭性的又到底算不算爱情?(尽管他们一直被当作爱情的典范。)从莎翁所表述的以及赋予人物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确是具有上面所述爱情的种种表象的。
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呢?未曾向彼此吐露过爱意,甚至梁山伯还把祝英台当作兄弟般地对待了三年,及至两年后到祝家访友时方知其为女儿身。而祝对梁,也就是少女怀春般地暗恋了三年,最终还为了其抗婚,哭坟,化蝶。这样算是爱情么?①
那萨特与波伏娃呢?他们坚持不结婚,保持彼此的感情,同时保证双方在感情和性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此外,他们还约定,要及时与对方分享自己艳遇的详细情节。他们终生未有孩子,收养了波伏娃的一个情人作为养女,死后合葬。他们的爱还曾一度被世人看作“神圣的爱情”。②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爱情拥有不同的面孔。到底什么才会是爱情?
百度百科里写道:
“爱情是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广义的爱情:有关系到爱的情感都叫爱情。父子之情,亲友之情,师生之情等。
狭义的爱情:通常指男女之间有爱慕之情。
爱情是一种相互依偎,而不是一种单向索取.”
Wikipedia:
“Love is any of a number of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related to a sense of strong affection[1] and attachment.”
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
1.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物件;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
2.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
3.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寝食不佳、妒忌心强烈,结局多为悲剧性。
4.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的感情能进一步发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
5.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6.利他爱情:一种典型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做到。
有了以上的分类方式,我们很容易可以将以上的爱情典范都归入这么几种分类之中,那么在这么一个较为宽广的爱情定义之下,以上几种均可算作爱情了罢。
III.
而我自己给出的爱情几项基本构成要素如下:
1。性。这是作为成熟个体出自动物本能对异性的渴望和冲动。也是爱情金字塔里最基本最低级的一层。
2。彼此在外貌,物质条件等等外在方面上的吸引。这是相识时可能得到的最粗浅的印象,也通常被其他方面的吸引所掩盖,或作为其他方面的附属。
3。彼此在个性,气质上的互相吸引。这是最为关键的一层,也是爱情产生的重要因素。
爱一个人,很可能爱上他/她某一个时刻的神态,语气,动作,或者他/她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气质,亦或其身上特别的学识与修养。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爱的是A不是B,因为A有某种特征是我们所喜欢的而B没有。当然同时也能解释某些人可以既爱C又爱D。因为C有这点让人爱,D有那点让人爱,都无可取代。
4。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生活习惯等相近而产生的熟悉感和归属感,以及由于长时间相处而产生的惯性与感情。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相亲在某些时候的确行得通,以及祖辈们看似荒唐却不容否认的爱情。
5 。责任和忠诚。如果说前面讨论的几点大都在感性层面的话,那么这点就已经要上升到理性层面了。至少在现今一夫一妻制的社会里,受婚姻和家庭的限制,相爱的双方都不得不受到责任和道德的束缚。从积级的一面来说,这也是爱情排他性的本质要求以及维持爱情长久发展必要条件。
6。共同的理想和志向。这是爱情的最高层次。有很多人根本没办法达到,但不达到也并不意味着那就不是爱情。只能说这是爱情的一个理想状态。而这世间,完美的东西是绝不存在的。
7。其他因素。当然,如果考虑到爱情的维持与长远发展,我们可能还要再探讨到婚姻以及现实条件,如地域距离,经济实力,双方家庭,宗教信仰等等一系列问题。
弄明白了爱情是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与迷恋和喜欢等等类似的感情区分开来。简而言之,迷恋和喜欢仅仅是停留在爱情的某个层面上,或者是在某些领域中与爱情有所交叉和偏离。此处便不再赘述。附赠一份爱情量表与喜欢量表于文后。
IV.
那么,爱情又能维持多久?
美国康奈尔大学爱情心理学教授坦尼尔•伊露女士用了三年的时间,对美国5000对 25~45岁年龄层夫妻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再经过相关医学心理测试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男女之间产生真正爱情,其时间只能保持18个月~30个月,过了这一时间后,一般不会出现彼此感觉到对方有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现象;男人、女人拥抱时的力度分别约只有当初的35%和25%;接吻的热量分别约只有当初的30%和35%。与此同时,男人女人彼此注视的时间也要比当初减少约15%和20%,特别是女人,即使踮起脚跟和心爱的男人示情,其踮的高度也比当初减少了约1~2厘米。
坦尼尔•伊露女士指出,男女爱情是由大脑中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激发出来的,当男女初次产生爱情时,这3种化学物质会迸射而出,就是所谓的亢奋,欲罢不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肌体内渐渐会对这3种化学物质产生一种抗新鲜素的抗体,两年之后,这3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就会消失,男女之间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随之代替的是情感的交融。
也就是说,初步的最本质纯真的爱情在生理分析上来说只能保持最多一年半。那么剩下的呢?也就是靠着其他层面的情感来维系爱情。从爱情的狭义定义上来看,爱情的存活不过一年半。而从广义上来看,它可能存在一辈子。再从更深远的层面上来看,罗密欧与茱莉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类的爱情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也可以把爱情归于永恒的范畴。
而爱情的归宿,则有多种可能。婚姻,长伴,死亡,遗忘,或者转化为友爱,怨恨,冷漠,敌对,仇恨,报复,等等。
至此已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驻笔轻叹。难得我有如此理性之时。
翻出去年(或前年)自己写下的一篇文章《关于爱情》,也于此奉上。已经可见这两年来我的成长。
[注释]
①据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所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②萨特喜欢与处女上床,随后他就会迅速失去兴趣。而波伏娃刚是个双性恋者。他们至少有五个共同情人,包括男人和女孩,所有人可以相互发生性关系1943年,其中一名学生的母亲向官方提出控诉,控告波伏娃腐化未成年人,作为“皮条客”为萨特和女儿拉线。今天,这种与未成年学生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很可能受到监禁,但在当时波伏娃却逃脱了处罚。由于波伏娃的“小家庭”非常“团结”,并且在法庭上撒了谎,这件案子最后不了了之。1980年,萨特死后,波伏娃作《永别的仪式》,并在萨特的墓志铭上写道:他的死使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巧合的是,在萨特离世几乎整整六年的那一时刻,波伏娃去世,并与萨特合葬于巴黎。
[附1]
爱情量表:
1.他觉得情绪很低落的时候,我觉得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使他快乐起来。
2.我在所有的事件上我都可以信赖他。
3.我觉得我要忽略他的过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4.我愿意为他做所有的事情。
5.对他我有一种占有性。
6.若我不能和他在一起,我觉得非常的不幸 。
7.假使我们孤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去找他。
8.在世界上也许我关心很多事,但有一件事就是他幸福不幸福。
9.他不管做什么,我都愿意宽恕他。
10.我觉得他的幸福是我的责任。
11.当我和他在一起时,我发现我什么事都不做,只是用眼睛看着他。
12.若我也能让他百分之百的信赖,我觉得十分快乐。
13.没有他,我觉得难以生活下去。
喜欢量表:
1. 当我和他在一起时,我发觉好像二人都有相同的心情 。
2. 我认为他非常好。
3. 我愿意推荐他去做为人尊敬的事。
4. 以我看来,他特别成熟。
5. 我对他有高度的信心。
6. 我觉得什么人和他相处,大部分都会有很好的印象。
7. 我得和他很相似。
8. 我愿意在班上或团体,做什么事都投他一票。
9. 我觉得他是许多人中,容易让别人尊敬的一个。
10.我认为他是十二万分聪明的。
11.我觉得他是所有认识人中,非常讨人喜欢的。
12.他是我很想学的那种人。
13.我觉得他非常容易赢得别人好感。
此二量表有许多共通处,但爱情有依附感﹑关怀感和亲密感三个要素;而喜欢只是正面的感受如好感﹑喜欢﹑崇拜,没有牵扯到要为他做什么和独占的感觉。
[附2]
关于爱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最深的伤痕。
深深隐藏。害怕被人提起。甚至害怕面对见证这一伤痕的所有人和事。我们试图摧毁,掩埋,直到有一天似乎已经遗忘。或许会沾沾自喜。但却在某首歌无意间响起时,或在某个早晨突然下起雨时,或是在某日偶遇曾经再熟识不过的面孔时,才发现心猛然纠了一下。
我们原来不曾遗忘。
记得《暖暖内含光》里,那对恋人赌气要忘了对方。他们狼狈地争吵过,狠狠地互相厌恶过,他们决定丢弃曾经一切美好的以及不堪的回忆。只是他们到最后仍不舍得。他们努力地想挽留,却抗争不过冰冷的洗脑机,终于都忘了对方。然而,互相成为陌生人的两个人,却在某个突然下起大雪的早晨,毅然踏上同一班火车,看似偶然地再次邂逅,然后再次相爱。
这样的电影,总让我的内心充满温暖却又酸涩得想哭的情感。于是我开始收集关于恋人之间勇敢相恋的故事。像收集邮票,收集电话卡,收集记忆一般,把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深深刻在脑海里,好让我一直相信爱情。相信虚幻的爱情。伸出手却抓不到的爱情。
所谓爱情,是在最冷的冬夜有一个最暖的口袋,最无助的时刻有一个最踏实的胸口,最痛的病床前有个不会离去的身影。
然而我们太向往爱情,太崇拜爱情。我们期待姣好的面容,至上的权力,无尽的财富,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爱情已然变成一种信仰。
于是有一天,它从高高的期望上摔下,摔得支离破碎。
年少的我们不懂得相爱,而如今我们却不敢再爱了。
我们一再地等待,不断地寻找,然后考察,评判,决定,最后开始一段精心策划过的、量身定做的“完美的爱情”,却已然忘却曾经只在一刹那,触电一般,全身紧张,心跳几乎停止,时空瞬间凝滞的被爱情击中的感觉。
懂得太多就不容易被满足。
或许,在学会相信爱情之前,我应该学会缩小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填满它。
至于伤痕,则交给时间处理。
——三毛
何为爱情?
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命题.
然而此时此刻,我混沌的头脑却愈加清醒.我需要将此时的思绪理顺整理记录下来.
什么样的情感才能被界定为爱情?爱情有何表象?其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它与喜欢,迷恋有何区别?而爱情能够维持多久?爱情最终的归宿是什么?
I.
首先是爱情的表象.这似乎是很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都有过那样的体会.见到一个人时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紧张,或者见到一个人时便觉得全世界阳光灿烂无比美好,再苦再难的事一起做起来也微不足道.整个世界只能看到对方一个人,想起他/她时便会傻笑,心中甜蜜无比.
所以,爱情至少具有这样几种表象特征:
生理反应:心跳,呼吸转快,脸红,紧张等一系列身体自然反应.(当然这可能只在最初期出现.时间长后则可能向性欲方向转化.)
心理反应:
⑴爱情的出现可能使人的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转化,特别是在热恋中的恋人们.晴天雨天都是美的,即使讨厌吃的东西与爱人一起吃起来也特别有胃口.原先逃避或不愿做的改变,此时也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⑵爱情具有排他性.一旦爱上一个人,便不再对其他异性抱有同样的情感和幻想,这在女性身上体现较为明显.同时也可能一门心思地想着对方,以至于成日思念,无法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⑶爱情还包含着冲动.除去以上讨论过的生理冲动外,还有心理冲动.为对方付出,牺牲的冲动.在一时的热情之下强烈地想表达自己心中感情和对对方喜爱之情的冲动,往往会表现为山盟海誓,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制造一系列浪漫情节.
II.
那么,爱情的本质又是什么?
在下定义之前,先看看几个爱情现象.
像祖辈那样的感情算爱情么?相亲(甚至在结婚前未见过面),结婚,然后磨合,然后一辈子到老.这样算是爱情么?
相亲,英语有个很生动的描述,叫blind date,也就是在约会之前双方并没有什么了解,至少没有深入的了解,抱着可能将对方发展成为终生伴侣的目的,与对方进行会面,交谈,并确定双方对彼此的印象以及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意向.一直到今天我们这辈的身上仍然随处可见这种传统方式.
而在我们祖辈那一代,他们的相亲次数绝不会多,甚至结婚双方在婚前根本就没见过对方,即使有,也很可能是在无人注意时的匆匆一瞥,分开后可能便回忆不起对方容貌。而对于对方的性格气质的了解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互不了解的人被婚姻这个纽带牵扯,束缚,然后开始了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生活。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然而一生之后,这样的两个人相携一路走来,最终仍是对对方抱有深厚感情,感叹不枉一生相伴。这样的感情算不算爱情?
那么,像罗密欧茱莉叶似的强烈毁灭性的又到底算不算爱情?(尽管他们一直被当作爱情的典范。)从莎翁所表述的以及赋予人物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确是具有上面所述爱情的种种表象的。
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呢?未曾向彼此吐露过爱意,甚至梁山伯还把祝英台当作兄弟般地对待了三年,及至两年后到祝家访友时方知其为女儿身。而祝对梁,也就是少女怀春般地暗恋了三年,最终还为了其抗婚,哭坟,化蝶。这样算是爱情么?①
那萨特与波伏娃呢?他们坚持不结婚,保持彼此的感情,同时保证双方在感情和性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此外,他们还约定,要及时与对方分享自己艳遇的详细情节。他们终生未有孩子,收养了波伏娃的一个情人作为养女,死后合葬。他们的爱还曾一度被世人看作“神圣的爱情”。②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爱情拥有不同的面孔。到底什么才会是爱情?
百度百科里写道:
“爱情是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广义的爱情:有关系到爱的情感都叫爱情。父子之情,亲友之情,师生之情等。
狭义的爱情:通常指男女之间有爱慕之情。
爱情是一种相互依偎,而不是一种单向索取.”
Wikipedia:
“Love is any of a number of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related to a sense of strong affection[1] and attachment.”
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
1.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物件;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
2.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
3.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寝食不佳、妒忌心强烈,结局多为悲剧性。
4.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的感情能进一步发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
5.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6.利他爱情:一种典型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做到。
有了以上的分类方式,我们很容易可以将以上的爱情典范都归入这么几种分类之中,那么在这么一个较为宽广的爱情定义之下,以上几种均可算作爱情了罢。
III.
而我自己给出的爱情几项基本构成要素如下:
1。性。这是作为成熟个体出自动物本能对异性的渴望和冲动。也是爱情金字塔里最基本最低级的一层。
2。彼此在外貌,物质条件等等外在方面上的吸引。这是相识时可能得到的最粗浅的印象,也通常被其他方面的吸引所掩盖,或作为其他方面的附属。
3。彼此在个性,气质上的互相吸引。这是最为关键的一层,也是爱情产生的重要因素。
爱一个人,很可能爱上他/她某一个时刻的神态,语气,动作,或者他/她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气质,亦或其身上特别的学识与修养。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爱的是A不是B,因为A有某种特征是我们所喜欢的而B没有。当然同时也能解释某些人可以既爱C又爱D。因为C有这点让人爱,D有那点让人爱,都无可取代。
4。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生活习惯等相近而产生的熟悉感和归属感,以及由于长时间相处而产生的惯性与感情。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相亲在某些时候的确行得通,以及祖辈们看似荒唐却不容否认的爱情。
5 。责任和忠诚。如果说前面讨论的几点大都在感性层面的话,那么这点就已经要上升到理性层面了。至少在现今一夫一妻制的社会里,受婚姻和家庭的限制,相爱的双方都不得不受到责任和道德的束缚。从积级的一面来说,这也是爱情排他性的本质要求以及维持爱情长久发展必要条件。
6。共同的理想和志向。这是爱情的最高层次。有很多人根本没办法达到,但不达到也并不意味着那就不是爱情。只能说这是爱情的一个理想状态。而这世间,完美的东西是绝不存在的。
7。其他因素。当然,如果考虑到爱情的维持与长远发展,我们可能还要再探讨到婚姻以及现实条件,如地域距离,经济实力,双方家庭,宗教信仰等等一系列问题。
弄明白了爱情是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与迷恋和喜欢等等类似的感情区分开来。简而言之,迷恋和喜欢仅仅是停留在爱情的某个层面上,或者是在某些领域中与爱情有所交叉和偏离。此处便不再赘述。附赠一份爱情量表与喜欢量表于文后。
IV.
那么,爱情又能维持多久?
美国康奈尔大学爱情心理学教授坦尼尔•伊露女士用了三年的时间,对美国5000对 25~45岁年龄层夫妻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再经过相关医学心理测试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男女之间产生真正爱情,其时间只能保持18个月~30个月,过了这一时间后,一般不会出现彼此感觉到对方有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现象;男人、女人拥抱时的力度分别约只有当初的35%和25%;接吻的热量分别约只有当初的30%和35%。与此同时,男人女人彼此注视的时间也要比当初减少约15%和20%,特别是女人,即使踮起脚跟和心爱的男人示情,其踮的高度也比当初减少了约1~2厘米。
坦尼尔•伊露女士指出,男女爱情是由大脑中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激发出来的,当男女初次产生爱情时,这3种化学物质会迸射而出,就是所谓的亢奋,欲罢不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肌体内渐渐会对这3种化学物质产生一种抗新鲜素的抗体,两年之后,这3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就会消失,男女之间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随之代替的是情感的交融。
也就是说,初步的最本质纯真的爱情在生理分析上来说只能保持最多一年半。那么剩下的呢?也就是靠着其他层面的情感来维系爱情。从爱情的狭义定义上来看,爱情的存活不过一年半。而从广义上来看,它可能存在一辈子。再从更深远的层面上来看,罗密欧与茱莉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类的爱情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也可以把爱情归于永恒的范畴。
而爱情的归宿,则有多种可能。婚姻,长伴,死亡,遗忘,或者转化为友爱,怨恨,冷漠,敌对,仇恨,报复,等等。
至此已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驻笔轻叹。难得我有如此理性之时。
翻出去年(或前年)自己写下的一篇文章《关于爱情》,也于此奉上。已经可见这两年来我的成长。
[注释]
①据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所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②萨特喜欢与处女上床,随后他就会迅速失去兴趣。而波伏娃刚是个双性恋者。他们至少有五个共同情人,包括男人和女孩,所有人可以相互发生性关系1943年,其中一名学生的母亲向官方提出控诉,控告波伏娃腐化未成年人,作为“皮条客”为萨特和女儿拉线。今天,这种与未成年学生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很可能受到监禁,但在当时波伏娃却逃脱了处罚。由于波伏娃的“小家庭”非常“团结”,并且在法庭上撒了谎,这件案子最后不了了之。1980年,萨特死后,波伏娃作《永别的仪式》,并在萨特的墓志铭上写道:他的死使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巧合的是,在萨特离世几乎整整六年的那一时刻,波伏娃去世,并与萨特合葬于巴黎。
[附1]
爱情量表:
1.他觉得情绪很低落的时候,我觉得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使他快乐起来。
2.我在所有的事件上我都可以信赖他。
3.我觉得我要忽略他的过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4.我愿意为他做所有的事情。
5.对他我有一种占有性。
6.若我不能和他在一起,我觉得非常的不幸 。
7.假使我们孤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去找他。
8.在世界上也许我关心很多事,但有一件事就是他幸福不幸福。
9.他不管做什么,我都愿意宽恕他。
10.我觉得他的幸福是我的责任。
11.当我和他在一起时,我发现我什么事都不做,只是用眼睛看着他。
12.若我也能让他百分之百的信赖,我觉得十分快乐。
13.没有他,我觉得难以生活下去。
喜欢量表:
1. 当我和他在一起时,我发觉好像二人都有相同的心情 。
2. 我认为他非常好。
3. 我愿意推荐他去做为人尊敬的事。
4. 以我看来,他特别成熟。
5. 我对他有高度的信心。
6. 我觉得什么人和他相处,大部分都会有很好的印象。
7. 我得和他很相似。
8. 我愿意在班上或团体,做什么事都投他一票。
9. 我觉得他是许多人中,容易让别人尊敬的一个。
10.我认为他是十二万分聪明的。
11.我觉得他是所有认识人中,非常讨人喜欢的。
12.他是我很想学的那种人。
13.我觉得他非常容易赢得别人好感。
此二量表有许多共通处,但爱情有依附感﹑关怀感和亲密感三个要素;而喜欢只是正面的感受如好感﹑喜欢﹑崇拜,没有牵扯到要为他做什么和独占的感觉。
[附2]
关于爱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最深的伤痕。
深深隐藏。害怕被人提起。甚至害怕面对见证这一伤痕的所有人和事。我们试图摧毁,掩埋,直到有一天似乎已经遗忘。或许会沾沾自喜。但却在某首歌无意间响起时,或在某个早晨突然下起雨时,或是在某日偶遇曾经再熟识不过的面孔时,才发现心猛然纠了一下。
我们原来不曾遗忘。
记得《暖暖内含光》里,那对恋人赌气要忘了对方。他们狼狈地争吵过,狠狠地互相厌恶过,他们决定丢弃曾经一切美好的以及不堪的回忆。只是他们到最后仍不舍得。他们努力地想挽留,却抗争不过冰冷的洗脑机,终于都忘了对方。然而,互相成为陌生人的两个人,却在某个突然下起大雪的早晨,毅然踏上同一班火车,看似偶然地再次邂逅,然后再次相爱。
这样的电影,总让我的内心充满温暖却又酸涩得想哭的情感。于是我开始收集关于恋人之间勇敢相恋的故事。像收集邮票,收集电话卡,收集记忆一般,把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深深刻在脑海里,好让我一直相信爱情。相信虚幻的爱情。伸出手却抓不到的爱情。
所谓爱情,是在最冷的冬夜有一个最暖的口袋,最无助的时刻有一个最踏实的胸口,最痛的病床前有个不会离去的身影。
然而我们太向往爱情,太崇拜爱情。我们期待姣好的面容,至上的权力,无尽的财富,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爱情已然变成一种信仰。
于是有一天,它从高高的期望上摔下,摔得支离破碎。
年少的我们不懂得相爱,而如今我们却不敢再爱了。
我们一再地等待,不断地寻找,然后考察,评判,决定,最后开始一段精心策划过的、量身定做的“完美的爱情”,却已然忘却曾经只在一刹那,触电一般,全身紧张,心跳几乎停止,时空瞬间凝滞的被爱情击中的感觉。
懂得太多就不容易被满足。
或许,在学会相信爱情之前,我应该学会缩小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填满它。
至于伤痕,则交给时间处理。
-
今天犯什么建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2-12 0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