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豆瓣的一些吐槽
clickstone提到豆瓣可以学secret,摊手。以豆瓣众位对内容产品逻辑、内容结构规整性的要求(豆瓣传统如此),怎么可能会做出secret那么“随意”的东西?
豆瓣很多精美idea如果要成功,前提在于有大量的内容,而事实上它们之中却没有一个能有足够的传播力来积累初始用户。忽视初始条件,完全不重视运营和推广,前提达不到,产品最终也就呵呵。阿尔法城、达络莫不如是。显然这是豆瓣习惯的风格和方法论,在建造豆瓣书影音和社区时,它是屏障和核心竞争力,运用到新产品开发时,却是致命错误。
或许这算不上一个完全的错误,只是对 特定产品生命周期里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缺乏足够的考量。重心的偏差表现在:过度关注怎样呈现更好的内容给用户,而对“早期用户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够有说服力。
反倒是那些“随意的”、“不可持续的”、“天然不利于内容自我健康生长”的产品,依靠内容运营或者小众强需求而突出重围,形成话题。如前一阵same的火爆。内容运营主导的模式确实不够可持续,但它最有可能快速见效,收获注意力,而这是产品初期所需要的。
同时,在不砸钱买广告和投渠道的情况下,“引爆”的门槛正在逐渐变高。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公众账号的发展,对现有内容社区的挤压越来越严重,留给新的内容型产品选择的路径也越来越少。在现阶段用上述思路做产品,成功概率要远远低于几年前豆瓣初创时。
虽然并不清楚数据,但豆瓣东西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有希望打破魔咒的。这一预测基于:
A 从内容消费角度,
1 导购需求够强;
2 无直接竞品;
风格偏高端和artistic(从给新注册用户推荐的内容列表来判断的,应该还算客观),而目前这一风格垂直领域在国内没有竞品(曾经有个逛.com,后来……);
3 用户的商品需求相比其他内容需求更有弹性,做推荐,即匹配用户-内容的难度会更低。
4 短期来看,很难被淘宝洞穿,跟美丽说一直坚挺的原因一样。
B 从内容生产角度来看,导购内容生产门槛低,优质内容数量的绝对值可以增长得很快。
总而言之,豆瓣东西产品本身是易于积累早期用户和内容的,前提条件达成,之后对内容结构的高要求和算法积累才能显示出它们的能量。
说这些显而易见的废话,是为了认真吐槽某个产品。只问一句,微博用户凭什么要用你的平台?
思路系统、清晰,却抓不到重点,是最大的问题。
豆瓣很多精美idea如果要成功,前提在于有大量的内容,而事实上它们之中却没有一个能有足够的传播力来积累初始用户。忽视初始条件,完全不重视运营和推广,前提达不到,产品最终也就呵呵。阿尔法城、达络莫不如是。显然这是豆瓣习惯的风格和方法论,在建造豆瓣书影音和社区时,它是屏障和核心竞争力,运用到新产品开发时,却是致命错误。
或许这算不上一个完全的错误,只是对 特定产品生命周期里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缺乏足够的考量。重心的偏差表现在:过度关注怎样呈现更好的内容给用户,而对“早期用户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够有说服力。
反倒是那些“随意的”、“不可持续的”、“天然不利于内容自我健康生长”的产品,依靠内容运营或者小众强需求而突出重围,形成话题。如前一阵same的火爆。内容运营主导的模式确实不够可持续,但它最有可能快速见效,收获注意力,而这是产品初期所需要的。
同时,在不砸钱买广告和投渠道的情况下,“引爆”的门槛正在逐渐变高。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公众账号的发展,对现有内容社区的挤压越来越严重,留给新的内容型产品选择的路径也越来越少。在现阶段用上述思路做产品,成功概率要远远低于几年前豆瓣初创时。
虽然并不清楚数据,但豆瓣东西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有希望打破魔咒的。这一预测基于:
A 从内容消费角度,
1 导购需求够强;
2 无直接竞品;
风格偏高端和artistic(从给新注册用户推荐的内容列表来判断的,应该还算客观),而目前这一风格垂直领域在国内没有竞品(曾经有个逛.com,后来……);
3 用户的商品需求相比其他内容需求更有弹性,做推荐,即匹配用户-内容的难度会更低。
4 短期来看,很难被淘宝洞穿,跟美丽说一直坚挺的原因一样。
B 从内容生产角度来看,导购内容生产门槛低,优质内容数量的绝对值可以增长得很快。
总而言之,豆瓣东西产品本身是易于积累早期用户和内容的,前提条件达成,之后对内容结构的高要求和算法积累才能显示出它们的能量。
说这些显而易见的废话,是为了认真吐槽某个产品。只问一句,微博用户凭什么要用你的平台?
思路系统、清晰,却抓不到重点,是最大的问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