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营销如何借力热门影视?
借力热点事件进行品牌营销,是这几年各大企业社会化传播的标配玩法了,这其中又以围绕热门影视和综艺做文章最为抢手,毕竟娱乐属性先天就适合在社会化媒体中传播。可是一味的用所谓创意去将品牌与热点话题相关联,这种玩法真的正确吗?
以前段时间火爆荧屏的《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在其讨论度最鼎盛期间,各大企业都想把自己和这部剧联系起来。而最后的大赢家是被推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叫兽假#的厦门某化妆品公司,他们凭一纸“为企业追剧员工特设叫兽假”的内部公函,一夜之间收获了大量的曝光。但是且慢,在把这家公司作为借力话题营销的成功案例之前,大家有没有觉得这种“特设假”曝光的玩法有点眼熟?
对比一下2012年一度爆红微博的爱乐活员工福利大姨妈劵,显然厦门这家公司的“叫兽假”在形式上是有所借鉴的,而想到这种玩法的也绝不只是它们一家公司。实际上,在网上稍加搜索就能看到包括小米、UC等N多企业也用了类似叫兽假的玩法,只是厦门的这家化妆品公司在抓时间点上做的最好,赶在了其他品牌的前面,这才抢到了最大的曝光。
以《来自星星的你》话题为例,大家可以看到,企业在如今的热点营销中不但没有什么新花样可玩,反而因为蜂拥而至导致了红海竞争,以至于大家能脱颖而出获得关注的可能性比以往要难得多。大家更多的是在以往先例的基础上做微调整,然后……看自己有没有运气在一片雷同话题中第一个被网友或媒体发现。这种很大程度上要看脸的方式,是最有效的玩法吗?
实际上,很多企业在选择借势营销时,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用同一套方法来操作“社会突发性热门话题”和“影视热门话题”,而这两类热门话题实际上是决然不同的。
首先来看“社会突发性热门话题”。其特征是:突发、不可控、生命周期短、无法预期。对这一类的事件,我们确实没法做太多。毕竟这个事件本身能火上几天都不好说,极有可能你花两天时间做了一个很棒的关联创意,结果事件本身已经过时无人理会了。所以操作这类话题,只能看事件本身与我们的品牌或产品有没有契合的点,然后抢速度,再接下来就是沐浴焚香,祈祷媒体能捕捉到自己的创意了……
再来看“影视热门话题”。其特征是:可预期、生命周期长、话题性稳定。一部电影从预热宣传到院线上映再到下线,其巅峰讨论期至少在1个月以上;电视剧也是如此,从预热到播出完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不要说那些热门综艺,其讨论热度可以维持整整一个季度!这样长的生命周期,可以让我们充分的筹备,并且在具体操作中收集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一部影视剧是否能成为未来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家可以根据主创阵容、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前判断到的。有了预判,再选择与内容方通过特定形式进行合作,不但能给我们自己留出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更可以让其他企业无法效仿。
举例来说,去年的港剧《冲上云霄2》,曾在微博上开设了模拟故事角色的账号,并通过账号真实模拟角色的个性,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去发布微博。如果有企业通过提前的筹备,设法让这些故事角色的账号与自己的企业微博进行互动,这样的借力营销,是否比我们现在的玩法更有效?
再比如近期的《中国好歌曲》,其中的焦点选手蒋瑶嘉,其身份为香飘飘董事长的女儿。虽然在节目中此事并没有被提及,但在网上对此事的深度挖掘和讨论却一直没有停过,以至于现在搜索“蒋瑶嘉”和“中国好歌曲”两个关键词,都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结果会带出香飘飘。虽然这件事本身应该并没有进行过刻意的安排和炒作,但对于做营销的人来说,这种思路却值得我们思考。
以前段时间火爆荧屏的《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在其讨论度最鼎盛期间,各大企业都想把自己和这部剧联系起来。而最后的大赢家是被推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叫兽假#的厦门某化妆品公司,他们凭一纸“为企业追剧员工特设叫兽假”的内部公函,一夜之间收获了大量的曝光。但是且慢,在把这家公司作为借力话题营销的成功案例之前,大家有没有觉得这种“特设假”曝光的玩法有点眼熟?
![]() |
对比一下2012年一度爆红微博的爱乐活员工福利大姨妈劵,显然厦门这家公司的“叫兽假”在形式上是有所借鉴的,而想到这种玩法的也绝不只是它们一家公司。实际上,在网上稍加搜索就能看到包括小米、UC等N多企业也用了类似叫兽假的玩法,只是厦门的这家化妆品公司在抓时间点上做的最好,赶在了其他品牌的前面,这才抢到了最大的曝光。
以《来自星星的你》话题为例,大家可以看到,企业在如今的热点营销中不但没有什么新花样可玩,反而因为蜂拥而至导致了红海竞争,以至于大家能脱颖而出获得关注的可能性比以往要难得多。大家更多的是在以往先例的基础上做微调整,然后……看自己有没有运气在一片雷同话题中第一个被网友或媒体发现。这种很大程度上要看脸的方式,是最有效的玩法吗?
实际上,很多企业在选择借势营销时,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用同一套方法来操作“社会突发性热门话题”和“影视热门话题”,而这两类热门话题实际上是决然不同的。
首先来看“社会突发性热门话题”。其特征是:突发、不可控、生命周期短、无法预期。对这一类的事件,我们确实没法做太多。毕竟这个事件本身能火上几天都不好说,极有可能你花两天时间做了一个很棒的关联创意,结果事件本身已经过时无人理会了。所以操作这类话题,只能看事件本身与我们的品牌或产品有没有契合的点,然后抢速度,再接下来就是沐浴焚香,祈祷媒体能捕捉到自己的创意了……
再来看“影视热门话题”。其特征是:可预期、生命周期长、话题性稳定。一部电影从预热宣传到院线上映再到下线,其巅峰讨论期至少在1个月以上;电视剧也是如此,从预热到播出完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不要说那些热门综艺,其讨论热度可以维持整整一个季度!这样长的生命周期,可以让我们充分的筹备,并且在具体操作中收集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一部影视剧是否能成为未来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家可以根据主创阵容、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前判断到的。有了预判,再选择与内容方通过特定形式进行合作,不但能给我们自己留出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更可以让其他企业无法效仿。
举例来说,去年的港剧《冲上云霄2》,曾在微博上开设了模拟故事角色的账号,并通过账号真实模拟角色的个性,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去发布微博。如果有企业通过提前的筹备,设法让这些故事角色的账号与自己的企业微博进行互动,这样的借力营销,是否比我们现在的玩法更有效?
再比如近期的《中国好歌曲》,其中的焦点选手蒋瑶嘉,其身份为香飘飘董事长的女儿。虽然在节目中此事并没有被提及,但在网上对此事的深度挖掘和讨论却一直没有停过,以至于现在搜索“蒋瑶嘉”和“中国好歌曲”两个关键词,都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结果会带出香飘飘。虽然这件事本身应该并没有进行过刻意的安排和炒作,但对于做营销的人来说,这种思路却值得我们思考。